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苏轼

  短短的四行诗,可以说代表了西湖所有的景色与变化。这首诗,成了公认最好的咏西湖诗。

  苏轼在杭州三年,无日不在山水之间,他甚至连辩讼决案等公务也在西湖办理。随着政治上的日益不得志,他对杭州的这种深情也与日俱增。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这首《南歌子》词,写的是宋时杭州的名胜十三楼。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

  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景物作细致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词中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古扬州的竹亭与十三楼对比,省却许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另外,词中还利用“移情”

  来起突出作用,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在杭州,苏轼经常与同事们一起,在西湖或附近的风景区游览,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带歌妓同行。据说,有一次府僚们在西湖宴集,官妓秀兰因刚沐浴后困倦,醒后赶去时已经迟到,她折了一枝石榴花陪罪,苏轼就作了一首词,令秀兰唱着,为他们助兴。这首词既写了美人的心事,又说到石榴花的外形,还将美丽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与石榴花紧束的花瓣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簇簇。

  后人见到苏轼这一首词,认为并非为一名歌妓所写,而是写苏轼自己情怀的。有人评论说:“东坡此词,冠绝今古,托意高远,宁为一娼而发耶!”词中美人的“瑶台梦”一节,似隐隐寓含着“君臣遇合”和超然物外两种境界,而这正是苏轼性格中的两种主要特质。苏轼仕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年华如水,报国无门,这首词,或许真是他借佳人失时之态,寄政治失意之感吧?

  杭州是苏轼理想的“人间天堂”,以至每一次因公事而暂时离开他都会恋恋不舍。熙宁六年(1073年)冬天,他被两浙转运使派往常州、润州等地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这是他离开杭州时间最长的一次,眷念之情自然更为深切。在润州时,他曾写过一首词,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沙。恰似飞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首词的成功集中在两处:一是利用雪与杨花形状相似,却代表着两种不同节候的特点,互为比喻,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极冷到极暖,历时长久;二可以构成洁白迷蒙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

  雪与杨花互喻,既有感情上的深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二是构思新巧别致。从双栖燕映衬出孤单的人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而把月光照在梁上的燕巢上,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飞燕,而不顾惜空闺独守的人,就更是一种绮思妙想了,从表现力讲,这远胜于大段的内心独白。

  苏轼喜欢杭州的美景,可对他的工作却是衷心地讨厌,他在会审讼案的时候,知道被捕的人大都是违犯新政法律的小民,而他根本就不赞成新法。不过法律已定,他无法更改,于是他通过诗词或给朋友的信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这些文字,后来使他惹上破坏政府威信的罪名。

  因为对手头工作的厌烦,苏轼就更彻底地逃入大自然的怀抱,他生性喜欢旅游,常常一个人在山间闲逛,到人迹稀少的高山顶或水源地赋诗。他常常游庙,与和尚们交朋友,在民间有很多他与和尚佛印的逸事。

  传说有一天苏轼和佛印去参观一座庙宇,在前殿他们见到哼哈二将。

  “这两个神,哪一个更重要?”苏轼问。

  “当然是拳头大的人重要。”佛印说。

  他们走入内殿,见到手持念珠的观音菩萨,苏轼又提出一个问题:“观音也是菩萨,她数念珠干什么?”

  佛印说:“她也学别人拜佛呀。”

  “拜哪一个菩萨呢?”苏轼又问。

  “还是拜观世音呀!”

  “这是怎么回事?她是观音菩萨,还要拜观音菩萨!”

  佛印说:“咦,你难道不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