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女人慈禧

九三

  慈禧太后当然不会满足于此,她需要更忠心、更精干的人物加入这个统治核心,于是,庆亲王来了,进入军机处;徐桐来了,出任吏部尚书;李鸿章也投身门下,任负责京畿安全的直隶总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全面掌管清廷内政、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光绪十一年,设立海军衙门,慈禧太后任命醇亲王为总理海军事务大臣,沿海水师悉听节制;庆亲王、李鸿章会同办事。

  李鸿章筹建的北洋海军初具规模,奏请慈禧太后派员校阅。慈禧太后就派醇亲王和总管太监李莲英为正、副使,前往视察,不仅打破了太监不许出宫的祖制,还首创了太监视察海军的先例,并再次打破宫规、祖制,授予李莲英二品顶戴,赏赐黄马褂。

  李莲英一路之上,小心谨慎,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血性之汉的海军众将领丁汝昌、卫汝贵、卫汝成、叶志超、赵桂林等,都趋奉于李莲英门下,恭敬地献上厚礼,自称门下弟子。

  监察御史朱一新上书弹劾,指斥宦官干政。

  慈禧太后大怒,声称醇亲王身体不适,派李莲英携御医前往,于公事毫不干涉,下旨要求朱一新对道路哗传、深宫或别有不得已之苦衷之语,明白回奏!

  朱一新吓破了胆,不敢坚持己见,只得顺从太后之意,称赞李氏之行。

  慈禧太后余怒未消,降旨大骂朱一新,吩咐降职处分,并声称再有挟私臆测妄言者,必加惩处!一时之间,大家噤若寒蝉。但也有不怕死、不怕惩处之人:内阁学士徐致祥,上疏称中官奉使,不可不防微杜渐!慈禧太后哼一声,扔在一边,懒得理睬。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可敬哉。

  慈禧太后闲下心来,又想到了曾一度修复的圆明园和三海。当时,同治皇帝疯着要修,想借此表示孝心,也是为了自己理政!因为大臣们的一再反对,暂时停止。想不到,这一停,就是十多年。圆明园还在,三海依旧那么绮丽,如今,皇帝却已经撒手人寰了!

  中法战争刚刚结束,国库空虚,国难深重。慈禧太后心里当然清楚,可是,她还是想着三海,想着圆明园!她总是想在那湖光山色中游乐。慈禧喜欢山水,既然无力修复圆明园,就下旨重修三海:南北海应修工程,著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奉宸苑,会同醇亲王,踏勘修饰。

  就这样,三海工程又一次启动。

  这次修复,包括殿宇、冰床等100余处,数百个项目,每天施工人员达5000余人,最多时达到1 万余人。为了表示孝心,光绪皇帝也是多次前往施工现场,巡视工程。前后10年,三海修复工程基本完成,用白银600万两。

  慈禧太后阅视三海,看着湖光山色美丽的景致,心旷神怡,仿佛回到了那让人神魂颠倒的热河山庄。她感慨万千,吩咐立即修复颐和园。

  众大臣不敢相信:颐和园在圆明园西,是乾隆皇帝为生母60大寿时兴建的,历时15年,费银450万两。英法联军入京,纵火烧毁了颐和园,一座珍宝盈室的人间天堂,被洗劫一空,剩下一片残垣断壁。有诗为证:

  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铜犀守荆棘。
  青芝岫里狐夜啼,绣漪桥下鱼空泣。

  国库空虚,如此残破之园,修复起来,岂是易事?这么庞大的经费,从何而来?而且,刚刚修复了圆明园!

  皇太后懿旨下了,自然有人献媚。负责海军衙门的醇亲王觉得机会来了,可以用海军经费,修复颐和园,表达对太后的微忱。他写了一个《奏请复昆明湖水操旧制折》:查健锐营、外火器营本有昆明湖水操之例,后经裁撤。相应请旨,仍复旧制,改隶神机营、海军衙门会同办理。……因见沿湖一带,殿宇亭台,半就颓圮,若不稍加修葺,诚恐恭备阅操时,难昭敬谨!

  慈禧太后笑了,拿着这个折子,对侍女说:谁说醇亲王呆?还是他懂我的心!

  慈禧太后默许重修颐和园,醇亲王立即行动。他和李鸿章商筹有关工程经费,以创办京师水操学堂之名,借洋款银80万两。随后,宣布水操内学堂开学,事实上是修园施工正式展开。

  山东长清县黄河河堤决口,千里沃野,变成一片汪洋,大小村镇成为水乡泽国,饥民成千上万,流离失所,尸横遍野。

  大臣们忧心忡忡,不知道该如何劝谏太后,停止工程,立即增强国防,救济灾民。

  人称铁汉御史的邓承修冒死上书,大声疾呼:海内虚耗,百姓困苦,盖未有如今日者也!

  慈禧太后不屑地将奏章扔了出去,看一眼御案上堆积如山的折子,轻蔑地一笑。

  醇亲王、李鸿章、李莲英,3位掌握大权的人物,心领神会。

  大量海军军费,源源不断地流入皇宫,用于大修工程。就这样,海军息银、海防捐银、衙门闲款和海军经费正款,神不知鬼不觉地神秘失踪。

  大修工程,仅三海、颐和园大约用银数千万两。其中,海军经费是1300万两,包括海军国防正款先后挪用大约860万两!三海工程600万两,挪用海军经费就是近440万两!

  聪明过人的李鸿章,也哭笑不得。他知道,北洋海军,7艘主力战舰:定远舰、镇远舰、济远舰、来远舰、致远舰、靖远舰、经远舰,购置费用仅仅是778万两。慈禧太后挪用的海军经费,可以再建两个精锐的北洋舰队!

  李鸿章后来痛哭着说:使海军经费按年如数拨给,不过十年,北洋海军,船炮甲地球矣!何致大败?此次之败,我不任其咎也!

  光绪十二年,光绪皇帝17岁了。

  这年六月初十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召见醇亲王和众军机大臣。醇亲王面奉圣谕,十分兴奋,召集庆亲王、克勤郡王和三位帝师翁同龢、孙家鼐、孙诒经,会集于养心殿门外的月华门。醇亲王惶恐而兴奋地说:刚刚接到懿旨,称皇帝典学有成,谕明年正月,即行亲政!

  众人疑惑,不知道是喜是忧。

  慈禧太后召见众大臣,当场宣布明年正月归政。醇亲王听旨,心中十分惶恐,不知道太后是否真想归政?他跪伏在地上,再三恳请皇太后收回成命。光绪皇帝却站在一边,没有表示。醇亲王急出一头冷汗,一再示意光绪皇帝跪求太后缓行亲政。

  光绪皇帝还是不表态,一言不发。慈禧太后坚持归政,醇亲王更加着急,一再恳求收回成命。帝师翁同龢郑重地说:此事重大,王爷宜率御前大臣、毓庆宫诸臣请起面论。

  王公大臣商议再三,没有头绪,谁也不知道这位皇太后是真想归政还是假心假意?

  慈禧太后正式颁发懿旨,宣称:以本年冬至大祀圜丘为始,皇帝亲谒行礼。并著钦天监选择吉期,于明年举行亲政典礼。

  大臣们还是狐疑满腹,不明白此事是真是假。醇亲王眉头紧锁,找来众人商量对策。最后,大家商定,上三个折子:

  第一道折子,以礼亲王为首,提出太后训政数年,于明年皇上亲政后,仍每日召见臣工,披览章奏,皇上随时随事亲承指示;

  第二道折子,以帝师翁同龢为首,提出暂缓亲政,认为与其训政,不如晚几年直接亲政:请训政不如请缓归政为得体!因此建议:应俟一二年后从容授政;

  第三道折子,以醇亲王为代表,认为:臣愚以为,归政后,必须永照现在规制,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

  帝师翁同龢知道自己的折子与太后之意相差甚远,不禁叹息:意甚远也!

  六月十四日,三道折子一上,慈禧太后仔细琢磨,觉得醇亲王的折子比较中意。想好了以后,她立即拿起笔,在折子上批复:念自皇帝冲龄嗣统,抚育训诲深衷,十余年如一日,即亲政后,亦必随时调护,遇事提撕,此责不容卸,此念亦不容释。著即照所请行。

  慈禧太后的批复,让大臣们大为吃惊。特别是醇亲王,他本意是谦虚一下,没想到,太后竟然顺水推舟,抓住不放。大臣锡珍秉承王公亲贵和众大臣之意,立即上书,提出六部、九卿和科、道御史共议,再行提出正式的方案。慈禧太后明白,大臣们后悔了,想以百官之议,否定她的批复:永照现行规制,一切事件,先请懿旨!

  慈禧太后一声冷笑,拿起笔,立即在锡珍的上书上批示:岂必待添入翰詹科道,乃为定论耶!殊属非是!

  4天后,醇亲王再次上书,提出由太后训政。慈禧太后很高兴,立即表示同意,开发布正式的皇太后训政谕旨:

  皇帝初亲大政,决疑定策,实不能不遇事提撕,期臻周妥。

  既据该王大臣等再三厉恳,何敢固执一己守经之义?致违天下众论之公也!

  勉允所请,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

  大臣们看到这道谕旨,倒吸一口凉气:同治皇帝的傀儡历史,将再次重演。这再行训政数年,数年是多少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