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李鸿章

二四

  (二)消极防御

  从中日战争总体看,日本精心策划,采取战略进攻态度,相反地,清政府是被迫应战,事前缺乏充分准备,事后也没有制定合乎实际的战略计划,完全处于战略防御地位。这决定了清政府以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以及北洋海军逐步走向全军覆没的结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制定、实施“保船制敌”方针,平壤战役大败。

  早在中日宣战之前,日本战时大本营就已经制定好入侵中国的战略方针:以主力在渤海湾登陆,于直隶平原同清军主力决战,夺取北京。而在清军方面,事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方针,直到正式宣战,清政府才在宣战诏书中,提出一个海守陆攻的战略方针:“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继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根据这一方针,清政府决定再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入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内的海口,北洋舰队即游弋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策应入朝清军,并确保京都门户的安全。

  不久,日军得知大批清军将于平壤集中南下,决定命第三师团赴朝,与第五师团合编为第一军,北攻平壤,先占领朝鲜全境,作为进攻中国的桥头堡。命联合舰队“从海上接应陆军,使其完成进击平壤之功”。

  根据这一部署,日本联合舰队放弃同北洋舰队决战,改用牵制北洋舰队的办法,控制仁川、大同北口,阻止清军从海道增援朝鲜,以策应日本陆军北攻平壤。

  丰岛海战之前,李鸿章十分重视控制仁川、大同江口,但丰岛海战后,李鸿章慑于日本舰队的威力,不仅主动命丁汝昌将舰船撤回,而且每当丁汝昌率舰队往巡,总告诫他,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以保全船为主。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后,李鸿章既害怕舰队远出有失,又怕敌军舰队突然闯入北洋各口。1894年,8月9日,丁汝昌奉命率10舰赴朝鲜海面巡击,但日本联合舰队不与他作战,而是驶进威海、旅顺港口,假装要攻击,实际目的是要北洋舰队回航,把制海权让给他们。而此时,光绪皇帝获悉日本舰队深入威海、旅顺一带活动之后,担心他们会入侵大沽口,于是于8月23日电谕丁汝昌,要他在大沽门户附近巡航,不得远巡。这样,拱手将仁川、大同江口的制海权让给了日本。

  因丁汝昌受李鸿章“保全坚船”的束缚,多次出巡无功,引起朝野不满,光绪皇帝于8月26日将其革职,为此,李鸿章上奏为丁汝昌辩护,并乘机正式提出“保船制敌”的作战方针。从此以后,“保船制敌”就成为北洋海军对敌作战的基本方针。按照这一方针,主动放弃与日本海军争夺黄海制海权,而退守“北洋各口”,不出渤海一步。这使日军得以从海上顺利地应援侵朝陆军。1894年9月15日,日军对平壤发动总攻,当夜攻占平壤。19日,李鸿章电告叶志超驻守义州,三天后,又令其全线撤回,退出鸭绿江,日军随即占领了朝鲜全境。

  ②黄海海战与旅大陷落。

  在平壤战役前夕,李鸿章为了及时增援平壤,决定将驻防大连一带的总兵刘盛休所部铭军8营4000人,由海道运至大东沟,然后转由陆路开赴朝鲜,并命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航。1894年9月16日,北洋水师11舰护送增援平壤守军开抵鸭路江口大东沟登陆。17日上午这批舰船准备返航时,悬挂着美国国旗的12艘日军舰船突然换为日本国旗,袭击北洋水师舰船,丁汝昌仓促应战,布阵零乱,指挥无方,双方激战5个小时之后,被日军击沉5舰,另外有6舰负伤,死伤官兵千余人;而日军旗舰松岛号等5舰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600余人,日舰首先撤离战场,北洋水师也返回旅顺。至此黄海大战结束。

  这次黄海大战,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规模大,战斗激烈,时间长,在战斗中,北洋舰队虽损失大于日方,但也给日舰以重创,使日军要“聚歼清舰于黄海中”的狂妄计划未得逞。但是客观上讲,黄海大战中双方海军就实力而言,中国并不逊于日本。

  北洋水师如果准备充分,指挥有方,不致于损失那么重。即使如此,日本是长线作战,经费及武器供给和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均不利,如果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积极调整战略部署,有可能挽回不利战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