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李鸿章

一九

  §4、筹办海防与组建北洋海军

  (一)筹办海防

  海防问题是近代中国面对资本主义列强的挑战而提出的重要课题,建立海军,加强海防建设,这是70年代以后李鸿章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军事“自强”的一项重要内容。

  鸦片战争改变了历代边防多在祖国西北的状况,东南沿海疆域成为近代国防第一线,原来那种“华洋隔绝天下”的局势,一变而为“中外联疆之天下”,从而使海防问题有了新的内容和意义,防御对象由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以及如明代那样散股的倭寇和海盗,变为了日益向外扩展殖民市场、力图按照预定的设想称霸世界的资本主义列强。与此同时,海防问题不再是只涉及东南沿海安全的局部性问题,而成为一个关系国家独立地位和中华民族发展前途的全局性问题。

  海防建设也不再是增加旧式“风篷”和“孤矢”,而是中国向西方学习“长技”,实现“自立”、“自强”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在李鸿章筹办海防之前,曾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1874年春,日本派兵3000人,突然在台湾南部登陆。清政府因海防空虚,不敢抵抗,只好接受西方列强的“调停”,赔银50万两以换取日本撤兵。这一可耻的妥协,引起全国上下对海防的关注,一时要求加强海防的呼声迭起。主持总理衙门事务的恭亲王奕欣,提出“紧急机宜”六条,主要内容仍不外是设厂造船,购买新式武器和建立海军等等。原任江苏巡抚丁日昌还提出一个《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

  与此同时,我国西北边疆发生危机,由于英、俄两国加紧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于镇压陕甘回民起义之后,正准备率大军入疆,收复失地。海防与塞防同时吃紧,究竟应采取何种对策?从而有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

  在这场争论中,李鸿章从“筹饷”和“中国目前力量”

  出发,反对用兵新疆,主张“暂弃关外”,专顾海防;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二者并重。最后,清廷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1875年5月3日,命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速筹进兵。30日,命李鸿章和沈葆桢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内提取400万两作为海防经费。

  李鸿章筹办海防,他的海防战略设想包括:着重沿海陆防。他认为:“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丞练水师。

  惟各国皆系岛夷,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

  若陆军训练得力,敌兵登岸后,尚可作战。炮台布置得法,敌船进口时,尚可拒守。”为使陆防可恃,李鸿章认为:首先沿海各防营,必须抛弃弓箭、刀矛,而一律改用最新式的后膛枪炮;其次各海口,要仿照洋式修筑沙土炮台”,所用炮位,“务在及远,愈远愈妙;务在能中,不中不发”;第三,守口营兵,不必多,但必须以坚守炮台为主。李鸿章重视陆防,但他并不是旧式的陆岸守口主义者。他认为,如果仅凭陆防而无海军,那敌船可以到处停看,而我们只能望洋而叹;但如果我们有海军,则可以“化呆着为活着”,防止敌军沿海登岸。

  因此,李鸿章主张沿海设防,兼顾陆海两方面防务,才是“强兵之要务,立国之根基”。此外,李鸿章的海战略设想,并不仅限于“自守口岸”,还须“拓远岛为藩篱,化门户为堂奥”,以扩大对外海的纵深防御。为了扩大对外海的纵深防御,他主张采取“以战为防”的攻势防御思想,这较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岸防为主,以守为战的防御思想,显然在海防战略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以上是李鸿章筹办海防的战略设想。依照这样的设想,他先于北洋各口陆续添置海口炮台和后路炮台,自制或购买西式大炮分列于上,派淮军分别驻守,并于紧要口岸附近之处,屯扎大支劲旅,无事时集中训练,有事时专备游击。与此同时,他积极展开筹建海军的工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