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康熙

二七

  §第八章 治理河务

  黄河在历史上经常泛滥、改道,据统计,其泛滥的次数达1500多次。黄河泛滥给沿河地区人民带来巨大灾害,严重影响国计民生,也威胁着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因此,古代帝王从夏代的禹王起,大多数重视治河。康熙帝则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黄河易于泛滥为患,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碗水、半碗泥”的黄河水,大量泥沙淤积在河床中,每年河床平均升高约10厘米。这样年复一年,泥沙不断淤积,以致下游河道成为高出两岸平地的“地上河”。

  一般高出地面数米乃至十几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

  一旦年久失修,遇到雨季、汛期,极容易冲决改道。

  元朝定都北京,明清继之,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穿过黄河,延伸到北京附近的通州(今通县),黄河和运河交汇,更增加了泛滥的可能性。此后,治黄已不单纯是疏导通流、防止泛滥,还要使黄河保持相当的水位,以便蓄黄济运。

  清初战乱不息,河道年久失修,致使河患十分频繁。受害最重的是淮安、扬州二府所属的高邮、江都、山阴(今淮安)、盐城、宝应、泰州、兴化等七州县之地。七州县因地势低洼,被称为里下河地区,凡发生黄水倒灌、运河堤坝冲决等事,必然被淹。有时河道官员见水势过猛,为护堤保证漕运,不待堤坝冲决,就主动开闸放水,里下河七州县首当其冲,难逃水患之苦。

  康熙六年七月,康熙帝刚刚亲政,就遇到一大水,河道、运道进一步敝坏。当时,每年通过运河运七省漕粮400万石到北京,供应官兵俸饷。运道受阻,事关重大。因此,康熙帝亲政初,便“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宫中柱上”,定为国家的重大任务。每当发生水灾,他便派人巡视河工,绘图以进,及时掌握情况,详细研究古人治河的经验,采取对策。但那时国家财力仍不充裕,尚不能进行全面治理,仅仅为保证运道,搞一点应急的小型项目,开支稍大的工程便不能进行。

  几年之后,国家财政状况逐渐好转,康熙着手准备主动治理黄河。十一年(1672)六月,他命工部会同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共同商酌治理黄、淮、运河汇合部——清口,以防水患。十二年十月,批准工部议复河道总督王光裕的奏疏,于清口筑坝,“以遏浊流”。可是,年底爆发了吴三桂等人的叛乱,必须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支持平叛战争,治河一事又无暇顾及。

  至康熙十五年(1676),各处又发大水,黄、淮再次并涨,灾情远远超过了康熙六七年那次。江南财赋重地被淹,运道受阻,对支持平叛战争极为不利。

  因此,尽管国家财政仍然比较困难,康熙帝还是下定决心对黄河、淮河进行全面的治理。

  康熙帝治河比以往的治河想得远,要求高,力度大。他于十五年十月派遣工部尚书冀如锡、户部侍郎伊桑阿前往淮、扬省视察河工。行前特别叮嘱:“河工经费浩繁,迄无成效,沿河百姓皆受其困。今特命尔等前往,须实心相视,将河上利害情形体勘详明。

  各处堤岸应如何修筑,务为一劳永逸之计,勿得苟且塞责。如勘视不审,后复有事,尔等亦难辞咎。”这道御旨提出“务为一劳永逸的方针”,反映了康熙帝全面整治河道的坚定决心。

  随后,康熙帝立即着手各项准备工作。十五年十二月,他命江南淮、扬所属沿河地方栽植柳树,以备河工需用。次年二月,经吏部议准,慎选河员,并实行久任制度。同月,康熙帝以原河道总督王光裕“全无治河之才”,将其解职;经吏部尚书明珠推荐,升任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并遣吏部侍郎折尔肯、副都御史金儁,前往会同新任总督察审河务。

  靳辅,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九年(1652)以官学生考授国史馆编修。十五年(1658)改内阁中书,迁兵部员外郎。康熙初年,自员外郎回迁至内阁学士。十年(1671)授安徽巡抚,政绩优著。十五年以其实心任事,加兵部尚书衔。不久将其升擢河道总督。康熙帝对靳辅寄予厚望,靳辅感激皇上的知遇隆恩,孜孜图报,十六年三月受命,四月初六就赶赴宿迁总河行署就任。他上任之初,除随时向幕宾陈潢请教之外,并“遍历河干,广谘博询”,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实地考察。无论绅士、兵民以及工匠夫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莫不虚心采择”。他研究了我国历代治水的利弊得失,主张继承明代河臣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他体会康熙帝“务为一劳永逸之计”的谕旨,提出了统筹全局、“将河道运道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的指导方针,并将治河应做的事分拟《经理河工八疏》,呈交皇帝。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