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朱德主题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朱德的对外开放思想研究 ——徐晓林

  五十年代末期以后,由于前苏联断绝同我国的经济往来,加之党的指导思想“左”的错误,我国逐渐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文革”十年,大批崇洋媚外和卖国主义,更使我国处于封闭状态,关起大门搞“深挖洞、广积粮”。朱德对这种状况,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有一些好的思想,值得我们回味和珍视。

  一、对外开放,合乎时势

  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世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大趋势。

  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的基本观点,朱德学得很认真,体会较深刻,他多次针对党内有人“关起门来搞建设,一切都由自己制造”的错误看法,提出批评。1956年2月5日,他同当时的注苏大使商务参赞李强谈话时指出:“我们不要关起门来用小套套把自己套死。”1957年12月30日他又与叶季壮谈话:“只强调自己制造,不要进口,这不是先进思想,而是保守思想。”1958年1月10日,朱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又进一步指出,要打破以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应当实行闭关自守,单纯地追求各个方面都要在一国范围内做到自给自足的错误思想。

  朱德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开放观,强调指出:民族闭关自守,民族孤立发展经济的思想,是违反早在资本主义时代就已经开始的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规律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求得发展。到了1962年,党内有些人闭关自守思想严重,朱德大声疾呼:“大门是关不住的,总要和世界市场打通关系。”②

  闭关自守,就势必陷于落后和挨打的局面,中国即使是一个资源最丰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也不可能把自己置身于世界各国之外去发展经济。所以,社会意义的中国对外开放,是社会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规律,是合乎世界潮流、人类进步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多种形式

  今天的对外开放,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就是全面开放。朱德当年没认识到这一步,但他所主张的对外开放的形式是多方面的。

  1、对所有国家开放

  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开放。朱德已有这种观点的萌芽。1949年4月21日,他出席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学术界至今忽视了朱德讲话的一个重要思想,即: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成立后,不仅要同苏联做生意,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做生意;还要同日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这里谈的做生意,当然不仅以是贸易问题、涵义广泛、意思是,新中国要同世界上两大阵营来往,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朱德的这一设想,在1949年10月以后,未能实现,我国不得不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是朱总司令所不愿看到的。不过,他付此并不灰心,1956年4月在讨论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时,他以战略家的眼光提醒了全党:很据世界形势的发展,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来还是要同我国做生意的,我国对此要有所准备。与西方打交道,向西方开放。朱德的预料应验了,后来,苏联老大哥抛弃了我们,中国司西方国家做生意的事情慢慢多了一些。他对这种慢速度并不满意,1961年3月,在港澳出口工作会议上,他指示:今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额要增加。表明了他对此事的重视和关切。

  当然,在他有生之年,没看到中国全面开放的局势。现在,我们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开放,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而且,对发达国家开放,又是我们对外开放的重点,以便更好地向资本主义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知识和文化,这是明智之举。

  2、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现已被世人所公认。五六十年代时,朱德每到一地,视察工厂、农村,都十分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他指出,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说明中国人是很聪明的,是勤劳勇敢的。现在有很多方面我们不如人,要赶上发达国家,必须花大气力。世界上有些先进技术,如果中国科技人员能够自己发明创造并加以转化,那当然很好;如果我们暂时不能发明创造的话,就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买回来,以使我们自己少走弯路。

  朱德对引进技术,形象地比喻为,这好比小学生初学写毛笔字一样,要先“描红”,再“临贴”,慢慢地学会了某种字体,烂熟于心,有了很深的功底,然后,再去集各种书家之长,采各家之妙法,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书法”字体。如果我们不先学习别人,不“临贴”,掌握书法基本功,想一步登天,成为著名书法家,那是办不到的。任何一个书法家,都得经过这一阶段,然后方能成为大家。朱德的这一比喻,很贴切,符合技术发展的要求。任何一位科技工作者,在某个领域,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首先必须性会已有的技术,了解全过程,熟悉其性能,“尔后才能改进某项技术,才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成为行家里手

  朱德还主张,多请一些外国专家来中国工作,以便直接学到先进的技术和他们的经营管理方法。他还非常重视精密仪器、机器设备、钢材等必需物资的引进,不引进这些东西,我国的经济建设就会有困难。

  3、利用外资、侨资

  五六十年代,困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金短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也是一个突出困难。如何解决呢?利用外资、侨资是一条重要捷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胆利用外资。我国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一直对此讳莫如深。五十年代,朱德在视察广东时,就如何发展广东经济谈了他与众不同的看法:广东华侨多,他们大都有爱国的思想,应大胆地吸收侨资,组织合股公司,以利于发展广东的工商事业③,广东不宜只抓粮食,应利用得天独厚四季如春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发展多种经营,如:蚕丝、塘鱼、肉类、水果、蔬菜等,一时没有资金,可与华侨合股经营,解决资金不足。这一方面可解决物资供应不足,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供应出口,多赚外汇。如果这方面工作做好了,还可以吸引移民,使广东更具有吸引力,反过来,又可以吸引更多的侨资和外资。

  4、利用港澳阵地,开发海南岛

  对外开放,需要一些“窗口”。1961年,朱德指出港澳地位重要,我国要充分利用这两个出口阵地。港澳是自由港,在那里各国商品交易频繁,贸易额大;港澳离大陆又近,是我们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的一个很好的阵地,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阵地,通过这两个跳板把中国的商品转口到世界各地去。今天,“窗口”打开后,朱德的梦想也变成了现实。

  海南岛的开发,朱德尤为重视,他是第一个视察海南岛的我党高级领导人。海南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宝岛,资源充裕,有很多物资可供出口,应把海南岛发展成为矿产资源和热带经济作物出口并内销的基地。海南岛“在水路交通上四通八达,岛上的许多港口既可以成为军港,又可以成为商港,欧洲来船也比较近,尤其是邻近港澳,正可以成为出口的基地”④。

  如何开发和利用海南岛这个出口基地?朱德建议,国家立给予支援,中央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在财力、物力、人力、技术等方面要支持海南岛。在这方面,中央投点资,是值得的另外,如果海南岛增修水库,解决好副食品供应,也可以吸引移民,吸引侨资。朱德还建议,海南岛可以扩大三方面出口物资:一是动员农民、驻浇部队等单位,发展畜牧业,饲养家禽、家畜支援出口。二是解决一些捕鱼船和其它工具,鱼加产量大可增加,从而增加鱼的出口量。三是在莺歌海不需增加很多投资,就可建成机械化的大盐场,增加盐的出口。

  三、对外贸易,大进大出

  在对外开放思想中,朱德谈得最多的也是对外贸易问题。

  1、从国际主义高度来认识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与别的国家或地区做做买卖而已,它实质上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所处的政治与外交地位问题。朱德在1957年底召开的全国外贸局长会议上,阐述了他的观点:对外贸易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搞社会主八经济建设,就需要进口一些先进的机器、设备、钢材,以及一些其它必需物资,没有这些东西,国家建设就有困难;对外贸易工作,是体现新中国维护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的外交政策的重要环节之一;维护世界和平,是个很重大的任务,发展贸易可以促成持久和平的实现;如果持久和平实现了,我们的对外贸易也一定能更快地发展。1959年7月9日,他又与陶铸谈话,强调指出:“我这个人就是想多搞点对外贸易,因为这样才能促使我们的建设事业搞得更快。”朱德批评了1958年刮浮夸风,对其损失了不少出口物资,深感痛惜!六十年代初,他还极力关注我国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要求与西方扩大往来,以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

  2、大进大出的原则

  朱德的对外贸易思想中,最有胆略的一页是:“争取多出口,多进口,逐步做到大进大出。”⑤中国大地物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农副产品占有巨大优势,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甚至有时处于一种停滞态势:面对这种状况,新中国的对外贸易,必须大进大出,以增强国力。

  朱德还主张搞一些加工型外贸企业,即从外国进口一些原料或半成品,经过精心加工制作成精品,再行出口。他在1957年2月8日与罗范群等谈到:从外国进口一些亚麻和棉纱,我们通过精细制作后再卖到外国,从中能赚些工天钱,对我们也有好处。朱德在详细调查上海工贸后,1961年1月30日,给毛泽东写报告,认为上海是一个老工业基地,生产门类齐全,物质基础比较好,还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但是,上海的生产优势没发挥出来,单靠国内供应给它的原料,它吃不饱,一批技工人员和设备得不到利用,应该从外国多进口一些原料,让它们吃饱。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发挥了老工业基地作用,解决一部分人就业,增加外汇,培养一批经贸人才。

  “以出带进”的思想,就是以出口带动进口,出口换取外汇后,再买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急需紧缺物品。我国钢材品种不多,不少日用品钢材都要进口,这给经济建设造成一定困难,不得不依靠进口来维持生产,如果出口少了,外汇少了,就买不回一些急需钢材。另外,要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还要靠引进技术。朱德认为,国外已有的生产技术专利,我们都应该想办法买回来,没有必要,走在别人后面,又进行无谓的重复性科学研究。

  对外贸易中,出口为最主要,多出口,多创汇出口是基础。是保证。要保证多出口,首先必须搞好充足的出口货源。五六十年代,朱德到各地视察工作时,对组织出口货源倾注了心血。中国传统出口产品:生丝、茶叶、桐油、猪鬃等,散布民间,有的地方交通不畅,运不出来。他非常重视这些物资的收集工作,指出应允许私人贩运、贸易货栈、肩挑背扛。把山区的货物运出穷山沟,对农民有益处,可以振兴山区的自身经济;对国家有好处,可以为国家出口储备货源。朱德还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在山区建立对外贸易基地。因为山区有许多农副产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建立了基地,更好地为出口创汇,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累资金。

  仅仅有了出口货源还不行、更重要的是,使我国出门商品能为外国消费考听欢迎和喜好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商品质量就至关教要了。如果出口产品把握好质量,经过有关部门的质量检查,严格把关,合格的才能准其出口,这样才能打开国外市场,并且能站稳脚跟⑥。

  3、改革外贸体制

  针对五十年代的外贸体制的弊端,朱德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中央过分集中,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导致外贸系统吃大锅饭,朱德认为,不能这样,要使地方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⑦。要下放一些管理职权,可以把一部分出口任务包给地方,让下面去经营,并改进外汇分成办法,让一部分利润给基层,充分发挥地方经营出口的积极性。1953年6月15日,他与外贸部长叶季壮谈:要给地方一定的机动性,鼓励地方多生产、多出口,比如,广东的外贸就应搞得更好,能出口的东西很多,除水果外,还有茶、丝、油等土特产都可以出口,还有不少副食品,也应尽量多出口。广东有好的地利条件,与港澳关系密切,要发挥这一长处。广东在改革开放后,才实现了朱总的愿望,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第一,超过上海。

  内贸外贸搞成一套。1958年4月23日,朱德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外贸体制方面,条条集中的权力过多,希望能在中央的统一计划、统一出口价格的领导下,理顺管理权限,内贸外贸搞成一套,不要内外贸分离,多一层买卖关系,还要做到统一核算手续。为了减少“条条”的各种层次经营管理环节,应该允许出口货源的一些基层单位同外贸出口系统直接挂钩,直接联系,把生产和出口统一起来,就可使出口有稳定的货源,物资充足,出口就会有保障。

  外贸部应设立一个专门研究对外贸易的机构,相当于今天的研究所(室)或智囊团。1963年2月7日朱德给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的报告中谈到这个问题,认为研究机构应负责对国际贸易问题和国外市场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详尽的调查研究,广泛搜集经济和技术情报,使对外出口和国内生产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朱德从战略和长远上来对待外贸工作,这是先见之明。

  搞好外贸工作,还要培养一批外贸专家。1958年4月12日,朱德在参观上海出口商品东列馆时强调,搞商品出口要有些专家才行、要着任务,政治思想上要强,还要懂世界经济,没有一大批专门人才,外贸工作就搞不好。

  四、对外开放,自力更生

  对外开放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两者关系至关重要,只有真正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搞对外开放。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栽了跟头的。

  朱德针对“左”的片面性,进行过多次严厉批评。1963年12月9日,他与全国物价委员会主任薛暮桥谈到:自力更生是党的传统,但这并不是说样样东西都要我们自己制造,与其他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进行贸易,更有利于自力更生。不能一味强调自力更生,从而忽视利用外国的技术、智力等。早在建国初期,在新中国铁路建设问题上,朱德就阐述,铁路和其它经济建设,主要靠我们自己,不是靠外援,但不是不要外援,只是不要单纯依赖外援。朱德反复告诫全党,要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两者是一致的。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基本点,对外开放也是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的,要辩证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搞片面性。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反对闭关自守,所以,朱德在谈到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时,着重氛放在开放这一面,抨击那种“天朝上国”的万能惯性,批评“万事不求人”的小生产保守思想。

  由上观之,朱德的对外开放思想与邓小平同志的开放观,在内容和范围上有别,不是一个模样的。现在的对外开放,是全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尤其是有了机制的根本性革命。但是,朱德的探索为后人的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这些思想是宝贵的,折射出时代精华的理性之光。

  (作者,华中理工大学政法系副教授)

  注释:

  ①《党的文献》,1989年第6期,第44页。

  ②《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99页。

  ③黄华、陈友群:《学习朱德从实际出发的革命精神》,载(朱德研究),南充师院学报出版,1987年。

  ④李洪才:(朱德谈开发海南岛),《暸望》1984年第26期。

  ⑤1957年10月9日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的书面讲话

  ⑥1956年2月5日,朱德与李强谈话

  ⑦1957年4月3日,朱德与薄波谈话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