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世界名人传记(64部)

卓别林

第十五章 《城市之光》,肖伯纳的评语

 1927年发生的事是那么多,一种挑战在这年年底来临。它带来了一次持续数年的巨大的风波,引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就是有声片的出现。

 电影从无声变为有声(即演员对话、歌唱等),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必然性是,所谓无声片是指影片的人物没有对白,靠表情、动作、字幕说话,实际上在早期的默片上映时,就有声响了,是由一台钢琴或一支乐队在银幕下演奏音乐,配合放映;以后则给影片配上了音乐。因此终有一天,影片中的人物是会发出声音的。偶然性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因为没有自己的放映网,当时面临破产。为了走出困境,这家公司采用了其他公司怕在商业上遭失败而不敢问津的试验。他们拍了一部古装片《爵士歌王》,在1927年10月6日上映,它实际上是无声片加进4首歌曲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

 有声电影与别的新鲜事物一样,刚出世时还带有许多不足。制作者只是让它发出声音,而不知道怎样控制:门上的把手扭动,像是拖拉机在开着。骑士身披铠甲,观众听着像来到钢铁厂。人物的台词,如同在沙土中说话。如此一来,许多电影界人士,包括影评家和导演们,对它表示怀疑甚至反对。他们唯恐这个大胆的新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会起反作用,因为存在30余年的无声电影正在改良、趋于成熟,许多人正在献身于这门事业。卓别林是持反对态度最坚决的人之一,他公开宣称:“对白片?你们可以说我是讨厌它的,它会毁坏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即哑剧艺术。它消除了无声片的巨大美感。”

 最初的有声片,由于技术性的大改变,也的确干扰了摄影构图的完整性和故事情节,使演员无法将对白同自己的表演风格结合起来,这一点反映在喜剧演员身上尤为突出。但是,观众热烈欢迎这种新样式的影片,因为声音使电影成为与人的情感更直接的交流工具。这一点在《爵士歌王》问世后的一个多月后得到证实,米高梅公司不甘示弱,拍出了一部大型音乐片《轻歌曼舞》。映出时极为轰动卖座,这是有声电影的发轫。

 1928年8月,俄罗斯3位著名的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洛夫,对有声电影发表了一篇宣言,透彻地看到了音响的丰富表现力。认为必须意识到无声电影的不足之处,认为有声片的出现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些,使世界各国的影片公司、制片厂,纷纷转向对有声片的投拍,各电影院都开始争订有声片。卓别林和爱森斯坦等电影家及那些电影公司都有接触,这些电影院过去也都是争订他的影片的。如今他面对这开始到来的技术革命,自己问自己难道要成为明日黄花了吗?

 但是,他观看了最初的几部有声片走出影院时,他固执地认为有声电影的日子是不可能维持多久的。所以1928年,他继续创作、拍摄了那部由自己主演的喜剧默片《马戏团》。20年代是喜剧片和西部片的年代,它们代表了当时两种典型的美国影片的样式,卓别林以上述影片保持了它的独立性和显赫地位。

 有声片的浪潮席卷着全球的电影界,它使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几乎无一幸免地消失,除了卓别林。因此,朋友们、专家们、影迷们都在注意着他的动向,就连以前公开表示不喜欢有声电影的朋友乔·申克也提醒卓别林:“恐怕以后是它们的世界了,查理。”但卓别林针对自己的情况,这样说:“我不相信我的声音会丰富我的任何一部喜剧片,相反的,我的声音将会破坏我所希望创造的形象,使人感到我的人物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一个幽默的思想,一个喜剧性的抽象品。”

 他决定再拍一部无声电影,这引起了众多报刊杂志的评论文章,对他的影片的前景表示担心和怀疑。以往一听说他要拍片,就迫不及待登门订单的制片商,现在也似乎提不起很高的兴趣了。他们明白地告诉卓别林,想要看到他精彩的有声片。这使卓别林感到自己似乎已宛若隔世,一时担心自己是否踏上了没落之途。

 这段时间,可想而知在他倔强的外表下,内心世界正遭受多么大的痛苦。他回顾了自己从影的历史,思索着为什么以前拍出的好多无声片,能具有世界性的魅力,能吸引包括知识分子、白领阶层、工薪阶级在内的观众对象……他想到,既然不同类型的娱乐可以同存,那么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是可以并世的。再则,他坚信自己的哑剧艺术是首屈一指的。为什么不能再拍出一部理想的无声片呢?

 于是,他创作、主演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艺术片之一《城市之光》。这部影片后来在好莱坞庆祝它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由著名的电影史学家、影评家组成的评委会,把它评为美国电影史上的“十佳影片”之一。

 影片的主题是:当城市繁荣起来的时候,城市里贫富悬殊的现象也更为明显。卓别林通过流浪汉与卖花盲女、百万富翁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剧情。他为拍摄《城市之光》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29年至1930年,他进行创作构思,用的是3个素材:

 一个是讲一个演小丑的演员,由于在马戏场上出了事故,导致双目失明。此人有个多病和神经质的女儿,医生在他出院时叮嘱他不要让女儿知道他已失明,应等到女儿身体康复后再说,以免刺激这孩子。后来,小丑走路、行动老跌跌撞撞,引得不知底细的女儿哈哈大笑。

 一个是他在1927年拍过的一个未完成的片子《自杀》,内容是一个人要投水自尽,为了保证能沉到水底,他在绳子一头捆了块大石头。正在这时,夏尔洛出现了,劝阻此人,不料自己被绳子缠住失足落水,被石头拉着沉下去。本来想自杀的人,反而笑着走开了。

 再一个是他酝酿了数年的故事:富翁俱乐部的两个会员,有次聊天时谈到,人清醒时的意识是不可靠的。于是他们决定,用河滨马路上一个流浪汉做一次实验。他们把流浪汉送进他们宫殿一般的豪华住宅,让他尽享声色犬马之乐。待他烂醉如泥熟睡后,又把他送回栖身的马路边看其反应。结果流浪汉清醒后不相信经历过的一切,还以为那不过是自己的一个梦。

 卓别林经过严肃的分析,认为这3个素材虽各有特点,但社会意义还不够深刻,艺术价值还不够高,人物形象还不够丰满。第1个素材的情节太伤感了;第2个素材的情节影院效果肯定不错,但场面过于阴暗、尖刻;第3个素材的情节内容都比较好,但人物之间的关系尚未展开与发展。

 于是,他把这3个情节移的移,合的合,经过再创作就成了如下这样:

 影片开头,是一个城市的市民和各界人士,正在广场上隆重地为一座大型的雕塑纪念碑举行揭幕式。碑座刻着一句碑文“和平繁荣,谨将此碑献给本市居民”,碑座上雕塑着3个铜像。胸前佩戴着出席证和小绸花的人们,喜气洋洋地观看几个大人物拉动细绳。罩在塑像上的帷幔绸布揭开了,人们惊愕地发现:女塑像的膝上酣睡着一个流浪汉。街心广场一片喧哗,庄严喜悦的气氛被破坏了。警察们恼怒,却不知怎样才能从高处把流浪汉弄下来。

 失业的查理终于被吵醒,等他明白发生了什么,又害羞地看清楚自己是睡在裸露的女塑像身上时,赶快慌张地沿着塑像腿部溜下去。他的裤腰却被塑像的大脚趾头挂住,整个身体吊在半空,徒劳地挣扎,广场上更加混乱,市民们忍不住大笑……

 查理在市内公园旁的大街行走,他想横过大街,却被不见首尾的长长车流挡住。十字路口的红灯亮了,他灵机一动钻进一辆没有人的汽车,然后开了那边的车门上了人行道。道旁卖花的盲人姑娘,听到前面的车门声,把从车里钻出来的流浪汉当成了富翁,便向他兜售鲜花。查理面对这位美丽的卖花女,无法拒绝,只好绅士般地付出他仅有的一个银币。姑娘拿到银币,赞扬“富翁”的好心。查理却不小心把姑娘另一只手里的花碰掉,她蹲下去摸来摸去,他指给她看,她扔摸不着。于是他捡起来,把花在她眼前晃了晃,这才知道这个睁着一双漂亮大眼的姑娘是个盲人。

 他不好意思地把她扶起来,把花塞到她手里。盲女摸到了他的手,一再感谢他的好心肠。查理与盲女“拜拜”,这时一个富翁正开走停在街边的那辆车。姑娘误以为流浪汉已走,但同情心仍使查理不忍离去,就坐在她身边。她不知道,把小水桶的水顺手往旁边一泼,泼了他一头一脸……

 一天晚上,查理经过河滨时,看见一个喝醉了的人正往绳子上捆石头,准备投水自杀。查理上前劝说,醉鬼与他争论生活的烦恼,查理安慰他说:

 “明天鸟儿将会歌唱。”醉鬼不由分说,把绳圈套在两个人的头上,接着搬起石头往河里一丢,自己滑出去而查理反被石头带着跌进河里。醉鬼一惊,赶快伸出手去拉他,也跌入河里。最后查理把醉鬼救上岸,醉鬼把流浪汉当作救命恩人,带他回到一处豪华宅邸。原来醉鬼是个百万富翁,他请查理喝酒,查理劝他别喝那么多。后来,醉鬼富翁慷慨地送给查理一些钱和一部汽车。

 查理买下盲女的全部鲜花,并开车送她回到贫寒住所。然后他去富翁家还车,这时富翁酒醒,根本不理流浪汉……

 盲女病了,查理去打工挣钱,然后到华丽的大百货公司买了一只鸭子送去。他为了维护自己富翁身份的神话、顺从盲女的心理,说鸭子是他打猎打来的野鸭。富有同情心的流浪汉,想帮助盲女重见光明。一位维也纳的医生给姑娘检查了眼睛后,说可以给她治好,但这需要一笔数额不小的钱。于是查理为挣到这笔钱,宁愿铤而走险去参加有奖拳击赛。他瘦小的个子,简直是职业拳师的小菜一碟。他巧妙地躲在裁判身后,把裁判当作挡剑牌并伺机击中对方几下。但当裁判退开后,他仍被恼怒的拳师打昏,从拳台上抬下来……

 查理再次遇见喝醉酒的富翁,富翁记起这就是救命恩人,于是亲热地拥抱他,带他回家,慷慨地给了他一笔钱,这钱足以给姑娘动手术。不妙的是,几个强盗刚好入室来抢东西,打昏了富翁又追赶查理……警察来了,没抓住强盗,却在查理的钱包里发现一大笔钱。由于富翁酒醒以后不承认他见过查理,查理被指控抢了富翁。

 查理心急如焚,夺回钱包,设法逃掉。他来到盲女家中,得意洋洋地把好不容易从富翁手中弄到的钱,交给盲女治病。他本来为自己留了几张,当姑娘感激地吻他的手时,他不好意思地把那最后几张全掏了出来。这样,他自己就一个子儿也没有了。

 警察在继续抓他。他偷了一个警察的警笛,免得一鸣笛来很多警察抓他。

 结果他自己无意中吹响了一声警笛,招来了一大群狗还有警察。查理在逃跑中慌张地把警笛塞进嘴里,结果警笛吞下肚子,引起打嗝,打个嗝警笛就吹响一次,终于暴露目标。他被抓住送进牢房,他说明了一切却毫无用处……

 当查理从监牢放回城里时,姑娘的眼睛已治好。并且靠查理给的钱,在街上开了自己的小花店。衣衫破烂的查理来到这条街上,到花店深情地隔着玻璃窗看望姑娘。他受到大街上小孩们的嘲笑和戏弄。卖花姑娘觉得这流浪汉有几分可笑,对他那样看她有几分不快,但她还是同情地施舍零钱给他。查理不要,但未告诉自己就是她的恩人。他准备转身离去时,姑娘送给他一束花,接触到查理的手。她感到它很熟悉,于是像以前那样凭手的触摩,终于回忆起这位流浪汉就是好心肠的恩人。她很激动,但又怅然若失,流浪汉毕竟不是她曾寄予幻想的富翁。

 “原来是你!”查理憨厚地咬着手指甲点点头,这个外表卑微、总不走运而内心纯洁、不求回报的男子,睁大忧郁、善良的眼睛,露出了使观众看了想流泪的复杂微笑……

 《城市之光》从1930年到1931年拍了一年多时间,当然也遇到几个困难。自从有声电影问世了3年后,一般演员几乎都忘记了怎样演哑剧,他们一心只在对白,顾不到动作与时间的配合。再就是拍片前为挑选一个既要装得像盲人、但又不致损及美感的女主角,卓别林就费了不少功夫。当时有许多姑娘自荐来演这个角色,但她们头抬得高高、翻露出眼白,只这一下就通不过了。

 有一天,卓别林经过圣莫尼卡海滩,有很多穿泳衣的姑娘在那儿拍电影。其中有一个向他挥手:“我什么时候可以给你拍电影呀?”这个叫弗吉尼亚·彻里尔的漂亮姑娘,他以前见过。因此,在他对几个女演员试过镜头仍不满意时,就把弗吉尼亚叫了来。他教她睁着眼要向自己内心里看,而不是看见与自己面对面的人。后来,弗吉尼亚果然能按导演的要求,扮好了这个着重表现心灵,而表情动作像个盲人的卖花女。

 卓别林的刻意求工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流浪汉从汽车中出来,盲女以为他是富翁这一场,在银幕上只放映了75秒钟。但为了拍好它,总共花费了7天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拍,直到它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为止。在捷克斯洛伐克记者基许所写的《基许很荣幸地向您介绍美国天堂》一书中,很生动地回忆了在卓别林制片厂观看《城市之光》试拍片片头部分的放映:

 样片试映完毕,放映间灯光复明。卓别林对基许提出一个问题:“您可不可以跟我谈谈,您在银幕上看到了些什么?”基许回答说:“当然,我很愿意谈,一个女郎在街上卖花,这时查理走了过去,……女郎问他要不要买……”“等一等,等一等,你漏掉了一点东西。”卓别林用一种锐利但近似哀求的眼光,看着基许和他的同伴辛克莱:“要知道,这时候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了!”

 基许说:“当然啰,有辆汽车开过来了,一位先生下了车,走过查理身边,查理向平常一样跟他打了招呼。”卓别林又问:“汽车后来又怎么样呢?”

 “不知道。”接着说,辛克莱补充:“我似乎觉得,汽车往前开走了。”“完了完了!”卓别林喃喃地嘟哝:“这下子全糟了。”他的助手们情绪也很懊丧。

 基许又谈到:“女郎送给查理一支花,这花掉在地上……这时查理才发现女郎的眼睛是瞎的……他买了一朵就走远了……后来他悄悄踮起脚回来,后来又买了一朵花。女郎想把花别在他身上,在他的衣扣眼上摸到刚才卖给他的那朵。她渐渐明白,这个人是专门为了她的缘故才回来的……”

 “还有呢?”卓别林问,“……他爱上了……”,“谁?”“查理。”

 “完了完了!”卓别林绝望地用双手捂住了脸。……怎么回事?偶然来参观一次的外国人,没有办法能够了解他的这场戏,它的独创手法,这该有多糟!

 啊!这岂是一场随意插入的戏。……大街,一条漂亮的大街,第一位买主先生和他的太太似乎就是这条漂亮大街的象征。由汽车里下来了这位先生,盲女把他当作已经买了她一朵花的人,而且认为是因为她的缘故又回来一次,在所有这段时间里,这一点我们根本没有发现……汽车一直停在大街拐角的地方。

 正当卖花女郎接受查理的请求,把第二朵花别上他的衣襟时,那位先生回来了,并且坐上了汽车。女郎对他,对这个有汽车的有钱人的爱,查理应该是看出了这场误会,而且在整个影片当中,假扮了这个受到爱慕的有钱人。……可是,如果观众不能察觉到这场悲剧性的误会……那么影片就搞糟了。

 卓别林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应该全部从头做起。”于是,“严肃的、艰苦的、费神的工作就开始了……”

 正如基许所说,卓别林花了那么长的时候,提出又否定了好几个方案,一再修改和试拍这场戏,一直到每个观众都把它看得一清二楚为止。

 电影导演亚历山大洛夫1944年回忆卓别林的创作态度和艺术观时,也举他在拍《城市之光》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我很幸运地在好莱坞参观过拍摄《城市之光》的工作,看到卓别林如何给这个影片拍一场引人发笑的戏。流浪汉查理挣到了钱以后,就到自己所爱的盲女家中去,他在路上碰到一个乞丐,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平常的乞丐,而是一个特别的、拿着机器的乞丐:坐在人行道上,手里拿着一个镍制的小钱柜,每次得到施舍时,都打出一张收据交给施主。流浪汉对于这种玩艺儿很感兴趣,特别喜欢钱柜里发出的铿锵声音。于是,就一个接一个地把自己的硬币全都给了乞丐,当他一个钱也不剩的时候,手里就换成了一大把收据了。”

 在拍摄的时候,周围观看的人全都很喜欢这场戏。在试映厅里,大家看到卓别林采取了这段已经拍好的材料,都为这一片段俏皮而出色的戏感到高兴。可是,《城市之光》拍好之后,这一场戏并没有出现。卓别林对我解释说:‘这种场面在别的影片中有存在的权力,可是,我所追求的是另外一种效果。这场戏的效果是以机器的特殊效果为基础的,而我认为艺术中主要的东西还是人。’”

 拍完后,卓别林又自己作曲,用富有浪漫色彩的优美音乐来衬托流浪汉的个性。有人曾问他这是喜剧片,为什么不配滑稽有趣的曲子?他解释说,“我不要音乐喧宾夺主,我要它优美悦耳地配合着表达感情。一部艺术作品,如果感情没表达出来,它就是不完整的。”给前几部片子配过音乐后,这位会弹钢琴、拉提琴的演员已成内行。他主持了50个人的交响乐队来演奏自己谱写的乐曲,那场面、气势颇为壮观。

 影片基本制作好,他整整花费了2年时间和200万美元。由于他急于想知道此时他的无声片的效果如何,没有声张就在一家戏院试片。

 那晚戏院一半位子空着,一半的观众是去看戏的,没想到是看一部无声笑片。因此,电影放映了一半时,他们才从迷茫中醒过神来,发出一些轻微的笑声。电影还没放完,有几个出去了,虽然他们是去赶车的。结束后,戏院经理笑着对卓别林说:“查理,影片十分精彩。”但又暧昧地冒出一句:

 “下一次,我想看到一部有声的,查理,全世界的观众都在等着啦。”卓别林勉强挤出了笑容,心中思忖,难道这么多时间和金钱都白白地扔了?

 他的副导演、秘书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戏院外等着他。一向严肃的里夫斯经理轻松地对他说:“我认为它挺不错,要知道……”要知道些什么呢?如果戏院是满座,还是影片有几处要修改?大家想了一会儿,才省悟到,直到现在还没为这部影片作宣传推销工作。因为联美公司经理乔·申克曾警告过卓别林:“现在已不比放映《淘金记》啦。”曾对他每一部新片都很感兴趣的影院老板们,见他坚持不拍有声片,对他已不那么热心了。一般的电影院已不准备给他以前那么高的待遇,轮流上映的大电影院网也对他抱着观望态度,和他保持着相当距离。

 而最大的电影市场纽约方面通知他纽约所有的电影院都已被预定,他要放映新片只能排队等候下去。人们都慌了神,但卓别林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劝大家不要太着急。他希望自己的名字仍然具有票房价值,只要有了对策就好办。

 卓别林把工作人员派去纽约,跑遍这个国际大都会,只有一家不适合放映电影的戏院可以租借。人们都认为在这家叫科汉的戏院,放电影是赔钱的,而且戏院里一无所有,放映员、引座员、出纳员,连经理也没有。台上台下的工作人员,电灯招牌广告费用,一切都要自己筹备。老板见是卓别林的公司上门,还狮子大开口,每周索要租金7000元,并保证连租8周。卓别林横下一条心,拍板答应苛刻的条件。

 这时里夫斯在洛杉矶市区,找到了一家刚落成的新电影院,谈妥在那里举行首映。首映那天,正好爱因斯坦夫妇在洛杉矶,于是卓别林把他们请到贝弗利山,在自己的别墅共进晚餐,然后驱车去市内。他没料到的是,那家新影院附近几条街都是人,拥挤的观众把影院附近商店橱窗玻璃都挤碎了,警察局派出了警车、救护车。卓别林和爱因斯坦夫妇在一队警察的护卫下,才挤进了新影院的休息室。

 这家新影院造得豪华,但老板还不懂放映电影。在卓别林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电影开始了。第一个镜头终于出现,经历了多少次大场面的卓别林,此时禁不住急促的心跳……观众们发出了笑声,大笑不止,卓别林此时却只想到哭,他抓住观众啦!一切担心和疑虑都烟消云散。

 突然,银幕上的影像在一片笑声中消失。影院里灯光齐明,麦克风里传出一个不协调的声音:“先生们,女士们,在继续放映这部精彩的笑片之前,谨让我占用诸位5分钟时间,介绍一下这个美丽新影院的优点……”卓别林几乎气昏,他从座位上跳起,发狂地冲向前排抗议:“那狗娘养的混蛋老板在哪儿?我要宰了他!”观众们也都表示不满,跺脚、击掌、发出嘘声,那老板才停止了他蹩脚的广告。

 小插曲之后,笑声又起……映到最后一场,当看到卖花姑娘终于认出了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时,卓别林注意到爱因斯坦博士在拭去眼角的泪花。

 翌日,卓别林赴纽约,为4天后的公映作准备。到了之后又大吃一惊,联美公司的职员们什么宣传广告也没做。只在报上登出一条例行公事的启事

 “我们的老朋友又要和我们见面了”,简直了无生气。他警告那些职员们:

 “不能全凭观众对我个人的好感,必须要向他们做广告。要知道,我们是在一个平时不放电影的戏院放映。”

 他花3万元在纽约最大的报纸用半个版面,接连3天向影迷观众广而告之:

 查尔斯·卓别林

 在《城市之光》中演出

 假座科汉大戏院

 全天各场连映票价5角至1元

 他又花了3万元在戏院门口,竖起一块大电气招牌。自己动手,整夜不睡试验放片,定下银幕上的影片大小,矫正有差距的地方。第二天又举行记者招待会,谈为什么要坚持拍这部无声片的理由。记者们带着问题和答案走了,联美公司内部的职员们心存疑虑。因为当时轮映的各大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的首轮影片定的票价最低3.5角、最高8.5角,演员还亲自亮相与观众见面;而卓别林却将其无声片的票价定为最低5角、最高1元。他们对卓别林的不让价表示不理解和担心,卓别林对他们的解释是,正因为我们映的是一部无声电影,就更需要抬高它的票价。

 纽约的初映情况很好,但卓别林半个晚上没睡着,他考虑的是出席初映的有头有脸的人和行家较多;这还不能代替上市公演,最重要的是看一般的观众的反映。

 他睡到第二天上午11点被惊醒,他的负责宣传的职员兴奋地冲进他卧室:“伙计,真有你的!一炮打响,上午10点起,排队买票的人绕过了整个街区,交通堵塞了。观众都争着抢先进影院,去了10个警察去维持秩序。还是去看看吧,看了对你的心脏有好处。”

 与科汉戏院的打对面的是3000个座位的派拉蒙影院,当时正上映走红的有声片《风流寡妇》,担任主角的法国著名演员、歌星莫里斯还亲自登台,一周卖座3.8万元。而1150座的科汉戏院放映无声片《城市之光》每周收入8万元,并超出合约连映了12周。纽约轮映网的大影院要求科汉戏院停映,他们用高价订下了这部影片。

 这一年即1931年,卓别林又登上“奥林匹克”号轮船,去伦敦主持《城市之光》在欧洲的首映。

 暌别英国又10年,他又回到故乡怀抱。伦敦万人空巷,卓别林的轿车在好几个街区和广场无法行驶,只好站在车顶,向人们挥手致意……从古老华丽的卡尔登旅馆窗户望出去,街上贴着一些海报,有一幅上面写着“查理仍然是我们的宠儿”。卓别林觉察到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不禁在心中一笑。

 是的,这位海外游子,由于对电影艺术的卓越贡献,他仍然是英国人民的宠儿。他在伦敦的社交活动是那么多,菲利普·沙逊爵士邀请他到下议院共进午餐,介绍他会见下议院第一位女议员阿斯托夫人。阿斯托夫人又邀请他到圣詹姆斯广场1号她的住宅,与文豪肖伯纳、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原首相劳合·乔治等名流聚会。卓别林向凯恩斯请教金融方面的问题,又观看英国皇家学院院长芒宁斯为阿斯托勋爵作画。

 过了两天,他又成了肖伯纳的座上客,在肖伯纳那间俯临泰晤士河的书房里,他面对壁炉架上摆得满满的肖伯纳的各种著作,发出了惊叹:“啊呀,这全部都是您写的呀!”

 然后,他又成了麦克唐纳首相和前财政大臣、海军大臣邱吉尔议员的座上客。在邱吉尔爵士位于伦敦市郊的别墅中,他对这位国际知名的政治家有了更多的了解。他认为在人生舞台上,邱吉尔先生扮演了许多角色,表现出了很大的勇气和热忱。这个世界上的有趣事,很少有一件被他错过:他享受了权力但从不对权力着迷,他生活得很痛快,在那么繁忙的公务与生活中,他竟能挤出时间来绘油画、砌砖墙、跑马,写作报告文学、小说、传记……

 他很喜欢和钦敬邱吉尔先生,而邱吉尔对他提出了建议:“我听说,你有意拍一部拿破仑的电影。你应当去拍嘛,这里面有极精彩的笑片资料。”然后邱吉尔很认真地说了出来:“有一次拿破仑正在洗澡,他兄弟热罗姆穿着一身金线绦镶边的制服,冲进浴室。他以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使拿破仑在尴尬的情况下答应他提出的要求。但拿破仑故意在浴缸里滑了一下,泼得他兄弟制服上满是水,然后吩咐他离开浴室。热罗姆只好狼狈地退了出去……那是笑片中一个很精彩的镜头呀。”

 那次,正在英国争取印度独立的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在东印度码头平民区的一幢简陋的小楼中接见了卓别林。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意思的交谈,卓别林对拢着肩巾、光着头的甘地先生说:“我同情印度人民奋发图强,同情他们为自由而斗争。”他对甘地提出一个问题:“您对机器那样深恶痛绝,我有点想不通。”甘地点点头,笑了笑,卓别林又说:“无论如何,机器如果用来为人民造福,就可以帮助打碎奴役他们的枷锁,让他们用更少的时间去从事劳动,有更多的时间去增进知识和享受人生。”

 甘地微笑着冷静地说:“这我明白。但是印度人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首先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过去机器使我们依赖英国,我们要不再依赖他们,惟一的办法是抵制一切机制的货物。因此,我们每一个印度人都必须纺自己的纱,织自己的布,把这看作是一件爱国的任务。……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的原因,印度的气候与英国不一样,因此印度人的习惯和需要也不同。……例如,你们需要制造餐具的工业,可我们用手指夹东西吃,所以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同之处……”甘地还告诉卓别林,一个民族要实现高度的独立,就必须抛弃一切不必要的东西,至于暴力,它终必自趋灭亡。

 谈话结束后,黄昏来临。甘地盘腿坐在地板上,与他的随员围成一圈,虔诚地进行祷告。卓别林心想,这是多么矛盾呀,这位非常讲求实际的人,具有那么精明的法律眼光,那么深奥的政治现实感,但这一切又仿佛消失在这一片喃喃颂赞之声中了。

 《城市之光》在伦敦西区首映相当成功。虽然那天暴雨如注,交通不便,但伦敦的观众争相先睹为快,冒雨前往。影院座无虚席,邱吉尔、肖伯纳等名人高士莅临首映式。卓别林是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家出席自己的影片首映,心情非常激动。他与肖伯纳并肩坐在楼座前排,观众们纷纷向大文豪和喜剧大师不停地鼓掌示意。他俩只好一同站起来鞠躬,这又引起了观众们的欢笑。

 肖伯纳看了卓别林这部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作曲、自己指挥、自己制片的电影,称赞他是“电影界独一无二的才子”。有些评论家则评论喜剧和悲剧达到高度融合的《城市之光》,不仅在卓别林的创作道路上,同时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都是一座卓越的历史丰碑。

 首映后举行了晚宴,邱吉尔先生即席演说了几句。他说:“勋爵们,女士们,先生们,我要为一个人祝酒。这个人从前出生在泰晤士河对面(即贫民区),后来赢得了全世界的喜爱,这个人就是查理·卓别林。”卓别林没料到邱吉尔先生会说这几句话,他一时感到有点惶恐。

 暌别10年,卓别林感到伦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1921年他回来那次,还看到伦敦有不少穷困的人们流落街头,一些白发银鬓的老人和流浪汉睡在泰晤士河的堤岸边。但是这次,当他漫步在泰晤士河畔时,那些老人都不见了,睡在那儿的流浪汉没有了;街上秩序井然,商店货物充足,孩子们衣着整洁干净。在麦克唐纳首相接见时,他高兴地向首相谈到了这一点。

 他去探望了老朋友正在写作《货币分析》的威尔斯;应邀会见了后来即位为英国国王的约克公爵。然后他去法国,看望退休定居在著名休养旅游胜地尼斯的兄长雪尼夫妇。转道巴黎时,他专门到女神剧场去了一趟,当年他曾随伦敦卡尔诺剧团在那演出。这次兰开夏剧团又在那儿演出,杰克逊老人已是八旬老翁。他们聊起往事,老人感慨万千:“查理,你小时候给我的印象最深。你的性情是那么柔顺,现在呢,真没想到呀!”

 著名德国作家,曾为拿破仑、巴尔扎克等写下巨帙传记的路德维希,拍给卓别林一份电报。说他十分欣赏《城市之光》,很想同卓别林见一面。于是,卓别林到法国南部,去与路德维希讨论如何写传记,谈论什么景色、艺术品最美?如美国佛罗里达海滩的日落,还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夜色中的珀修斯塑像……

 他游历了音乐之都维也纳、水城威尼斯;然后应约回巴黎会见曾任法国总理的白里安先生、诗人诺阿耶女伯爵等人,并在他们的陪同下去爱丽舍宫,接受了法国政府授予的荣誉军团勋位。

 他第二次访问柏林,受到热烈、盛大的欢迎,德国政府招待他,派年轻的约克女伯爵作陪同,四处参观。在参观德国故宫之地波茨坦,是德国废帝威廉二世的堂弟陪同解说。在富尔默博士家中,他会见了德国一些艺术界和戏剧界的代表人物。

 重友情的卓别林没有忘记爱因斯坦夫妇的邀约,他专门去到那一套朴素的小公寓,拜访看望他所崇敬的科学家。他看到爱因斯坦家里铺的是破旧的地毯,起居室又兼用餐室;家具中最贵重的是一架黑漆钢琴,也就是爱因斯坦博士在琴盖上写出关于四维空间的历史性草稿的那架钢琴。他记起爱因斯坦夫人1926年曾说过的;博士虽然握有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的100多万美元,但是他从来没有动用过它。

 科学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和他们生活的清贫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以及他们对金钱、物质的坦然态度,给了卓别林终身难忘的印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还常常猜想爱因斯坦博士那架具有历史意义的钢琴的下落,担心它被可恶的纳粹党徒和法西斯军人当柴禾烧了……

 卓别林由德国回到英国,在会见了威尔士亲王、俄罗斯籍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之后,他雇了一辆车去曼彻斯特。中途,他特意在斯特拉特福市停留。

 晚饭后,他特意步行去寻找莎士比亚故居。夜色已浓,四下漆黑。走着走着他出自本能拐了一个弯,沿着一条街走过去;又本能地在一所房子外停下脚步,掏出火柴擦燃一根,微弱的火光照亮了房外的一块牌子,上写“莎士比亚故居”。卓别林深为自己惊奇,他想,也许自己也有诗人的灵感,这样才与伟大的诗人、剧作家的灵感相冥合。

 翌日早晨,斯特拉特福市市长弗劳尔爵士到旅馆看望卓别林,亲自领他去参观莎翁故居。卓别林对莎翁剧作创作的人物,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认为出生在乡镇、当过剧场杂役和演员的莎翁,会多写些普通人物,可他剧作中多数人物形象都是些王公贵族。

 结束了在英国北部的旅行,他突然收到道格拉斯从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瑞士拍来的电报。于是,卓别林把雪尼也一同邀去度假。其实,卓别林花那么多时间遍游欧洲名胜,一方面是拍摄《城市之光》消耗颇大需要休息,另一方面是产生了失去目标的感觉。虽然《城市之光》的成功如此巨大,赚的钱超过当时任何一部有声影片的收入。但是,他已看到和承认有声电影在创造人物形象上比无声片更有前景。他担心自己已经落伍于时代,几分沮丧的情绪老是挥之不去。

 有时,当满座高朋离去,或是他独对大海、雪山、教堂、牧场,他也曾考虑过是否拍它一部有声电影。但常常是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难受得不知何去何从!因为他担心它永远达不到他无声片的艺术标准。跟朋友闲聊时,有人觉察到他的矛盾心理,提议他不妨让流浪汉开口。卓别林认为,只要流浪汉一开口,他就会变成另一个人,因为这个定了型的人物,他脱胎的模子和他的那身破烂装束,都与他的不说话分不开了。

 他延长假期,正是与这个矛盾心理分不开有关。然而,渴求工作的内心深处,却有个声音一直在催促这个艺术家“快回好莱坞去吧,开始你的工作,才能抛开这烦恼!”

 雪尼陪着他到意大利威尼斯,登船送他半程去日本。他之所以要经过亚洲返美,是因为他看了一本谈日本文化、戏剧的书,这引起了他的兴趣。

 1932年1月,他们乘坐一首日本轮船,游览了埃及、开罗、突尼斯、卡萨布兰卡等北非几个城市。穿过苏伊士运河,经过红海、印度洋,抵达美丽的新加坡。一到那,卓别林就感到进入了“中国杨柳青图画盆子上描绘的气氛”中:

 海岸边长着气根垂地的榕树,游艺园中中国演员在耍杂技。他们看了一出连演3晚的京剧,卓别林说:“扮演王子的15岁姑娘,歌唱时真有遏云裂帛的嗓音。第3天晚上,演到了全剧的高潮。有时你不懂得一国的语言反而对你更好,我从来不曾像看到那最后一幕的感动之深,也从来不曾听过那种很不谐同的乐调:如泣如诉的丝弦,雷声震响般的铜锣,再有那充军发配的年轻王子,最后退场时用尖厉沙哑的声音唱出了一个凄凉绝望的人的无限悲哀。”

 从新加坡起程,他们到了热带岛国印度尼西亚。卓别林看到当时巴厘岛上的妇女上身都不像后来着衣,而是裹着美丽的围裙、袒露着胸部,头上顶着盛着水果的竹篮,如风摆杨柳。他们还在巴厘岛观看欣赏了优美的印尼民族舞蹈、音乐,参观了风格独特的庙宇。

 卓别林从雅加达起航抵达中国上海。在这座位于中国东海岸的大都市里,他应邀观看了由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主演的京剧。他为欣赏到这门古老的戏剧感到高兴,更为梅兰芳先生的男扮女装的表演形式深感惊讶。他惊叹梅先生那优美的身段、灵巧的动作和妩媚的神态,简直比女演员还要女性化。

 轮船在5月中旬抵达日本,卓别林的日籍司机小野这次兼秘书、翻译,他已先期到达。日本人兴师动众来欢迎卓别林,飞机在轮船上空散发欢迎传单,码头上拥挤着成千上万身着和服的人们,日本政府为他备了一列由神户开往东京的专车。东京车站外聚集了3万多人,鲜艳的和服宛若初夏怒放的花卉,雪尼被挤得跌倒在地……

 在日本,卓别林欣赏了樱花、茶道,观看了歌舞伎表演。同时,他感受到了某种神秘气氛:秘书小野常表露出不安和忧心,如经过皇宫时他焦急地让汽车停下,问卓别林可否下车向皇宫鞠躬致敬。有次他告诉卓别林,有人要邀他去家中看绢绘春宫画。卓别林不去,小野就感到很为难,说那帮人恫吓他几天了。结果那6个人真的找上门来,威胁小野说卓别林不去看画,就是欺辱他祖宗。卓别林才不怕这种人,他大怒离去。又有一天,雪尼发现他的旅行包和所带资料都被翻动了。

 更奇怪的事发生在5月15日,当时是犬养毅首相的儿子犬养健请他们在观看相扑比赛。一个随从把犬养健叫走,相扑结束时,他脸色苍白地回来。卓别林关切地问他是否病了,他摇头,突然双手捂脸呜咽着说:“我父亲刚才被人暗杀了。”原来,6个海军军官闯进首相官邸开枪行刺了首相。卓别林把首相的儿子送回家里,看到了席子上还有一摊血。一大帮记者正在采访报道,他们请卓别林发表了讲话。雪尼私下对卓别林分析:这个暗杀事件,是整个神秘案件的一部分。6个刺客打死了首相,此前有6个黑手党似的家伙威胁过他们,他们的东西也被翻动了,这不是偶然的巧合,多少与卓别林一行有关。

 此事果然被雪尼言中。后来英国作家、记者拜厄斯写了一本《暗杀政府》的书,涉及到日本部分,卓别林遇到的神秘案件真相大白:当时,要卓别林向皇宫鞠躬的是日本的法西斯组织黑龙会,书中有关审讯刺杀首相的凶手,有这么一段记叙:

 据主持策划这次暗杀的古贺清志海军中尉在军事法庭上供认,阴谋分子曾经讨论一项轰炸众议院的计划,企图以此导致军事管制。……再有一项计划,如果他不是在法庭上招供出来,那确实是很难令人相信的,那就是要暗杀当时访问日本的查理·卓别林。首相曾邀请卓别林先生出席茶会,青年军官认为可以乘开茶会时冲进首相官邸。

 法官:暗杀卓别林,这有什么意义呢?

 古贺:卓别林是美国的红人,又是资产阶级的宠儿。我们相信,杀死了他,可以挑起一场日美战争,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箭双雕。

 法官:那么,为什么后来又放弃了你们精心策划的阴谋呢?

 古贺:因为,后来报纸透露,举行茶会的事还没确定。

 这个凶手还说,他们之所以最后放弃了暗杀卓别林的计划,是因为“内部对此发生争议,有人认为,暗杀了这个喜剧演员,未必就会挑起日美战争、增强军方势力”。

 当时,日本军队已经入侵了中国东北地区,为了加快军国主义步伐,军方的战争狂热分子和黑社会勾结,演出了这幕丑剧。卓别林认为,当时军方与黑龙会派出的杀手已开始执行他们的计划,但最后发现他并非美国人而是英国人,才停止了暗杀行动。

 这是卓别林此次休假,游历欧、非、亚期间,遇到的一桩有惊无险的事情。另一件令人可笑的事发生在德国,1931年希特勒的纳粹党人刚刚在德国国会中得势,他们自己办报还把手伸进许多报刊。他们就在这些报刊中攻击卓别林,说德国人民那样狂热地欢迎一个电影演员,实在可笑……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