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秦汉时期期历史书籍

《刘邦大传》第03章 功臣复刘

  分封功臣到底是件庞大又复杂的工作,地位及封赏必须和功劳相配,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功劳较大而争执不下,使分封的工作迟缓而无效率。

  天子亲征,确立从属关系

  重要的大军团领袖必须安抚,也成了最早的一批诸侯王。

  但这些人对新政权威胁最大,分封他们,多少是在心不甘情不愿之下,不得不作的决定。

  韩信的30万大军,虽已划归朝廷主力,但韩信拥有楚地,仍是刘邦之外的首席军事强人。

  特别可怕的是韩信的军事天才,刘邦自认望尘莫及。

  为求王朝安稳,韩信是非设法处理不可的重大威胁。

  但处理韩信是万万急不得的事,万一狗急跳墙,韩信的可怕丝毫不亚于项羽。

  刘邦心里明白,一定非得小心审慎地应付不可。

  不过第一批诸侯王中,第一个“中标”的,是始终保持中立状态的燕王臧茶。

  臧荼的燕王是项羽封的,刘邦不过是承认既有的事实而已。所以刘邦建立汉王朝以来,臧荼只是消极的不抵抗,并未积极表示支持新政权。

  刘邦迁都关中后,臧荼更有“天高皇帝远”的感觉,他有意趁机独立,脱离中央的管辖。

  由于齐地自从韩信迁调为楚王后,一直未有新王,更让臧荼有机不可失之感。

  七月,臧荼便宣布不再奉侍大汉王朝。

  为了表示统一决心,不惜任何困难,刘邦决定御驾亲征。

  隔月,赵王张耳和长沙王吴芮均已年老病故,其子继承其王位,但忠诚度也出现了危机。

  臧荼原先判断刘邦不可能派部队前来,他可以强度关山,再让刘邦不得不承认事实。但没想到刘邦却克服万难,亲率大军征讨,他的心里难免大起恐慌。

  燕军兵力不多,没多久便被汉军包围,臧荼只好投降被俘。

  刘邦于是以太尉长安侯卢绾为燕王。

  卢绾是刘邦青梅竹马的友伴,两人同乡又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卢绾便在刘邦身旁摇旗呐喊,两人感情犹如兄弟。

  不过卢绾没有什么能力,在建国期间功劳不多,因此成为第一个不靠自己力量受封的诸侯王。

  由此已显示刘邦有足够军力,不必再承认既有力量,可凭自己的喜好和关系来晋封诸侯王了。

  项羽部将利几本以陈地司令向刘邦投降,但刘邦却一直未重新晋封,只要求其部队在颖川等待。

  刘邦由燕地返回时,至洛阳驻营,便召见利几。利几先前曾和臧荼有过联系,害怕被刘邦知道,而且这个时候召见,具有相当敏感性,恐入洛阳后遭害,乃宣布独立,刘邦亲率部队击之,利几兵败被杀。

  刘邦返回关中,进行新京城长安的规划,并着手兴建长乐宫。

   再制韩信,确认军政大权归一统

  在刘邦着手确立新政权权威之际,首先蒙受打击的便是军事强人楚王韩信。

  韩信3O万大军被收编,齐地也被收回,虽仍保有天下第一大藩的楚国,但到底和固陵之约——共分天下——有很大差异。韩信的心中,自然相当地不平。

  到楚国后,韩信先巡抚诸县邑,并统合管辖楚境之军权,出入皆有部队相随,以防刘邦再度突击夺取军队指挥权。

  韩信的举动自然很快传入刘邦耳内,这无疑是对新政权的公然对抗,刘邦内心自然不大痛快。

  这时候,却又发生一件让刘邦更无法接受的大事。

  项羽左右大将之一的龙且,死于潍水之战,但另一位大将钟离眛在该下之围后便失去行踪。

  钟离眛曾数败刘邦军队,刘邦对他痛恨不已。

  钟离眛和韩信却英雄惺惺相惜,尤其韩信对钟离眛的智谋和勇略颇为欣赏,因此在刘邦的追赶下,钟离眛暗中依附韩信。没多久,刘邦知道这个消息,他下令逮捕钟离眛,解送至京城审判,但韩信置之不从。

  10月,负责追缉钟离眛的官员正式向朝廷提出,韩信庇护朝廷重犯,有造反的意图。

  刘邦召见阵前会议,询问军团将领们的意见。

  将领们均主张采取强硬态度,以大军压境,擒捕韩信和钟离眛。

  刘邦却低头不语。

  陈平在旁边表示:

  “对韩信的控诉,韩信是否知道?”

  刘邦:“还不知道!”

  陈平:“陛下的军队,在作战力方面和韩信的军队相比如何?”

  刘邦:“不如也!”

  陈平:“在座诸将领在指挥作战的才气上,和韩信比较,如何呢?”

  刘邦:“不如韩信。”

  陈平:“陛下的军队作战力不如韩信,陛下的将军指挥能力更不及韩信,在这种条件下却出兵打仗,我很替陛下担心啊!”

  刘邦:“那么该怎么办呢?”

  陈平:“自古以来天子常有巡狩、会诸侯的礼仪,以显示关心地方民情。如今陛下可假装将赴云梦地区巡狩,并会诸侯于陈、楚之西界。

  “韩信接到天子巡狩会诸侯的消息,会依礼仪以非武装的姿态前来会盟,只要韩信没有决战的准备,陛下便可轻易的擒捕之,这只要一个力士便可以做到了。”

  刘邦倒很赞同陈平的策略,乃下令通知附近诸侯,将到云梦地区巡狩,并会诸侯于陈地。

  接着刘邦便率禁卫军团出发。

  随行的将领也都率其军团跟随出巡。

  韩信闻讯,半惊半疑,调查钟离眛事尚未有结果,刘邦却率诸侯巡狩,并要自己会盟于陈地,到底其中有何阴谋?

  如果在这时举兵反叛,势必遭到围剿,虽然胜败尚未可知,但这一直不是韩信的本意,因而感到迟疑不定。

  有宾客向韩信建议:

  “只要杀死钟离时常向皇上表示忠顺,皇上心喜便不会有祸患了。”

  韩信觉得有道理,只得和钟离眛商量。

  钟离眛虽不认为如此便能解决韩信的危难,但也不忍心自己牵连韩信及楚国军民,只得自杀身死。

  12月,刘邦会诸侯于陈地,韩信持钟离眛首级前往谒见。

  但刘邦仍下令武士逮捕韩信。

  韩信自认无罪,向刘邦抗议。

  刘邦将调查官员的控诉书,宣示给韩信和众诸侯。

  韩信不禁当场叹息道:

  “果然如同别人一再向我警告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刘邦乃下令以械系住韩信,载于军队后,返回洛阳。

  不过这个公然逮捕韩信的措施,虽然解除了暂时的危机,但也引发不少诸侯的疑虑,造成日后纷纷叛变的后果。

   善将将者胜于善将兵者

  回长安后,刘邦下令大赦天下。

  主管诸侯和朝廷关系事务的官员田肯向刘邦建言道:

  “陛下制服了最具威胁的楚王韩信,如今又在关中建立京城稳定汉王朝的威权。

  “关中一向有形胜之国的美誉,险河峻山,易守难攻,居高临下,掌握东边的中原地区各诸侯,对政权的稳固非常有帮助。

  “但在东方靠海地方的齐地,自从韩信调离后,一直未有完善的安排。夫齐地东有琅琊和即墨等富饶的地方,南有泰山为屏障,西有黄河孟津的险要,北则有渤海的水产和贸易之利;地方有2000里之广,能集结的兵力高达百万以上,和关中遥遥相对,以前便有东、西帝之称。

  “像这样的地方,晋封给任何一位诸侯,都会对皇权形成重大威胁,因此臣建议除非亲子弟,切莫晋封为齐王,以稳定大汉王权的发展。”

  刘邦深表同意,?卮徒?500斤,作为田肯为国事提出有创见议论的奖赏。

  由于长安的宫殿均在建设中,重要的朝议仍在洛阳举行。

  械系韩信后,刘邦非常注意楚地韩信军团的态度,将韩信留于身旁多少便有人质的作用。

  刘邦堂兄刘贾这几年在楚地驻营上颇有功绩,地方人脉也算相当不错。刘邦便派刘贾暂驻楚地,代理韩信,韩信本人则必须先到朝廷接受调查。

  到达洛阳后,刘邦立刻赦免韩信罪名,但也正式削除他楚王之位,改封淮阴侯。

  这显示刘邦也不相信韩信有造反之虞,为着只是削除韩信兵权,以化解他对朝廷的长期威胁而已。

  韩信深感刘邦对自己能力的忧惧,也称病不上朝,心里却愤恨不平,更公开表示不愿与周勃、灌婴等将领同列。将领中有人同情韩信,有人则公然排斥之,韩信消极抵抗的态度,也使大汉皇朝军中高级将领中,呈现一股紧张对峙的形态。

  和刘邦有生死之交的猛将樊哙,便非常同情韩信,樊哙出身虽低,但娶吕后之妹为妻,和刘邦关系密切。

  樊哙个性开朗,一向勇悍又重义气,他对韩信的军事才华一向推崇,对刘邦左右亲近大臣的排挤韩信愤恨不平,因此在这段期间,常刻意表明对韩信的亲近和友谊。

  有次韩信到樊哙府上拜访,樊哙亲自跪拜送迎,完全依诸侯王礼节相对时,并以臣自称,韩信深为感动,对外公开表示:

  “我这一辈子愿与樊哙等人为同志,也不愿争名夺权于高级将领间。”

  刘邦也深知韩信心中的不平,但为国家百年安稳,牺牲韩信也是万不得已之事。因此他常在别宫召见韩信,想以私下交谊来平抚韩信内心的不满。

  有天,刘邦很轻松地招待韩信,并和他讨论各将领的能力。

  韩信并非刘邦嫡系,和诸将本不算很熟悉,但到洛阳之后,和诸将领利害关系加深,以韩信的细心,很快对各将领的能力有相当深入的评估。

  刘邦谈得兴起,便询问韩信道:

  “那么你认为我有能力指挥多少军队呢?”

  “陛下统领军队,最好不要超过10万。”

  “那么你能指挥多少军队呢?”

  “臣指挥军队没有限制,可谓多多益善耳。”

  刘邦听得哈哈大笑表示:

  “你既然多多益善,能力远高于我,为何反而被我擒捕呢?”

  韩信也坦然表示:

  “陛下虽不善于指挥军队,却善于指挥大将,这便是我为何为陛下所擒捕的原因啊!陛下这种指挥将领的能力,是大生的非人力所及的啊!”

  韩信这种说法,除了有其真实面,更重要的是他以刘邦的作为有天运协助,自己自然无法抵挡,来帮助自己削除心里殊多的不平。

   功狗不若功人

  经过审慎评估和内部详细的分封作业,期待已久的功臣分封终于揭晓。

  功臣的第1名,竟然是从不带兵作战,负责关中、汉中内部经营的萧何。

  萧何以相国之尊,封酂侯,食邑八千户,比樊哙、郦商。周勃、灌婴等军团将领为高。

  诸将领颇感不平,纷纷表示:

  “臣等披坚执锐,在前线拼战,多者百余战,小者也有数10回合,牺牲血汗,才搏得功劳。萧何未曾有汗马之劳,只负责执笔的文书工作,功劳却反而在我们之上,我们无法理解陛下的想法!”

  刘邦解释道:

  “诸君都懂得打猎吗?我这就以打猎来作譬喻吧!狩猎的时候,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但指挥猎狗,使之能有效抓到猎物的却是猎人吧!

  “如今话将的功劳,有如猎狗。至于萧何,他在幕后指挥并提供补给,让诸将能有效建立功劳,便有如猎人啊!

  “所以你们只是功狗,萧何则是功人,功狗的功劳大,还是功人的功劳大呢?”

  群臣相对无言,均承认萧何的功劳。

  不久,以曹参曾助韩信讨平齐地和赵地,而且刘邦能有效收缴韩信三十万大军指挥权,曹参的功劳最大,因此封为平阳侯,食邑万户,恩赏在萧何之上。

  张良原本为韩之贵族,运筹帷幄,以客卿身份成为刘邦的谋臣兼老师,位尊功大。于是刘邦很客气地请张良自己从齐地中选择三万户为封邑。

  但张良却谦让地表示:

  “刚开始的时候,臣在下邳城起义,因而在留郡与陛下认识而有今天,这也是上天有意指示微臣跟从陛下的啊!

  “陛下肯听从我的谋策,而有今天的成就,此乃天运也,非臣之功劳。臣只愿晋封为留侯,便心满意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赏!”

  刘邦便晋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万户。

  另一位谋臣陈平,也以功劳被封为户牗侯。

  陈平也辞谢表示:

  “这不只是微臣的功劳而已啊!”

  刘邦问道:“我用先生之谋策,战胜克敌,不只是先生的功劳,这又怎么讲呢?”

  陈平:“如果不是魏无知,臣哪有机会服侍陛下呢?”

  刘邦:“说得也是啊!这也显示先生的确是个不忘本的有道之士。”

  于是再度重赏魏无知。

  谋臣的表现,到底和武将的争权表功完全不同,这的确也是刘邦对张良、陈平两人特别放心的原因。

  分片子弟,奠定刘家天下根基

  第一批的分封规划宣布后,刘邦便急着想分封自己的子弟,以恢复周王朝的封建制度。

  秦国采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因此赢氏一族均无实力,天下一乱,便没有可以勤王的力量。

  当年赏赐田肯,为着便是明示此政策的重要性。

  此时最需要急速处理的是南方的楚国和东方的齐国。

  这两国的前任诸侯王,都是让刘邦最为头痛的军事强人韩信。

  自从韩信被废为淮阴侯后,也一直找不到继任人选。

  特别是楚国幅员广大,军力强盛,为彻底防止其他军事强人出现的后遗症,刘邦将楚国一分为二。

  刘邦堂兄代理楚王的刘贾,封为荆王,拥有淮河以东五十三县地区。

  楚国原精华的彭城、薛城、东海等三十六县则封堂弟刘交为楚王。

  赵国北区原代国的云中、雁门、代郡等五十三县,晋封其兄刘善为代王。

  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等七十三县的齐地,分封其长子刘肥为齐王。

  刘肥是刘邦娶吕氏为妻前,在外面与他人的私生子,日后认养为庶长子。由吕氏所生的长于刘盈拥有法定继承权,刘肥虽属长男,却必须臣属于刘盈,为补偿之,特封给他最广大也最富庶的齐国。

  另一位让刘邦颇为头疼的诸侯王,名字也叫做韩信。他是韩国贵族后裔,曾在韩地起兵反抗项羽所设傀儡政权,日后更获得刘邦支援,并正式受命为韩王的韩王信。

  韩王信一向也以勇猛善战出名。加以韩国的领域颇大,北起巩水及洛水,南至宛城和叶城,东有淮阳,均为天下兵家必争的要冲地,对洛阳和关中的威胁颇大。

  刘邦在重划诸侯封地时,特别将韩国原本的精华区全划归朝廷直辖,另以赵国西北区的太原郡三十六县划为韩国,将韩王信改派到这个地方,以防御塞外胡人入侵。

  韩王信乃以军事重镇晋阳城为首邑。

  不久,韩王信又上书表示:

  “韩国属边疆要塞,匈奴经常入寇,晋阳离国境较远,请建筑马邑要塞,以为防守基地。”

  刘邦批准之,韩王信便在边塞区建筑了不少城镇,既可作为军事防御,平时又可兼作边界贸易的管理重心。

   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分封功臣到底是件庞大又复杂的工作,地位及封赏必须和功劳相配,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功劳较大而争执不下,使分封的工作迟缓而无效率。

  “像张良和陈平这种富于智慧又不贪心的人,真是太少了!”

  有时连刘邦都会感到非常地不耐烦。

  除了较为明显有具体大功劳的二十余人外,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刘邦这阵子也急着处理刘姓诸侯的分封事宜,对这些扰嚷不停的功臣,有点懒得去管他们了。

  有天,刘邦和张良在洛阳南宫散步闲谈,从复道上(内宫和宫殿间的高层走道)望见有不少将领坐在沙地上比手划脚,不知在讨论些什么。

  刘邦好奇地问张良:

  “你猜猜他们在讨论些什么?”

  张良也半开玩笑表示:

  “陛下真的不知道吗?他们在讨论如何谋反的事啊!”

  刘邦也笑道:

  “天下才刚安定,他们干嘛又要谋反?”

  张良解释道:

  “陛下出身布衣,就是靠着这些部属才夺得天下的啊!如今陛下贵为天子,而到目前为止,所有得到封赏的都是亲密部属和陛下所喜爱的人,平生有仇怨的也都遭到诛杀。

  “若真的依照这几年军史上的计功簿,天下的土地和财物是无法平分封赏给有功部属的,这些将领一方面害怕陛下无法全部给予封赏,更担心平日的过失可能成为被诛杀的借口,因而相聚讨论如何谋反啊!”

  刘邦听了觉得的确有道理,张良虽是开玩笑,但封赏之事若不早点解决,的确是会出事的。

  刘邦便请教张良:

  “那现在怎么办才好呢?”

  张良:“陛下平生最讨厌的,而且大家也都知道的,是哪一位呢?”

  刘邦:“就是那个管财政、会钱粮的雍齿。这家伙早年曾背叛我,又经常故意侮辱我,惹我生气。好几次,我都想杀他,但因为他的能力强,也建立了不少功劳,所以才一再原谅,不忍心处罚他。”

  张良:“那现在赶快先封赏雍齿吧!这些部属便能够放心了!”

  于是,刘邦立刻举办酒宴,晋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当场嘱咐宰相、御史等,尽快评审每个人的功劳,以为晋封的依据。

  酒宴结束后,群臣皆高兴地表示:

  “连雍齿都封为侯了,我等还会有什么问题呢?”

  张良自然不认为封赏速度太慢真会惹出叛乱来,否则不待刘邦问起,他也早会提出警告的。

  只是刘邦急着晋封自己人和刘氏子弟,的确会造成未分封部属的不安,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他趁着这一机会给刘邦提醒和建议。

  当然,晋封雍齿对安定人心的确是一帖很有用的妙方。

   评定功劳,萧何第一

  在彻底加班赶工下,分封作业总?闼忱瓿桑醢钪沼谒闪艘豢谄?

  接下来的工作是评定“元功”,也就是评定功劳的排行榜。当时分封是以爵位及食邑为主,和职务及官禄有关,而“元功”主要在荣誉方面,此外自然也附带奖赏,如同现代的记功、嘉奖和奖金。

  被提上竞争排行榜的共有十八人,包括萧何、曹参、张敖(张耳子,继承其父之功劳)、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陈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等人。

  大部分将领认为晋封时曹参食邑最多,理应获得排行第一,因而均表示:

  “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余伤,攻城掠地,计功簿上功劳最多,理应排行第一。”

  刘邦笑而不表示意见。

  关内侯鄂千秋独排众议,主张萧何排行第一。

  刘邦问其故。

  鄂千秋答道:

  “曹参虽有野战攻城掠地的功劳,但这一切只能算一时的功劳。萧何的功劳,却是长期的,影响上自然更大于曹参。

  “想想看,陛下和楚军相峙五年之久,损伤无数军队,有几次甚至被逼得不得不撤退逃逸,萧何却不断仍由关中为陛下补充军力,常达数万之众,让我们能重振军威,屡败屡战。

  “有好几次陛下粮食断绝,全军处饥饿状态,有崩溃的危险,萧何立刻由关中转运粮食,永不休止的提供,保持我们的战斗力。

  “陛下数次败亡于山东(指中原)地区,萧何却以全关中为陛下作后盾,此乃万世之功也。

  “今日,即使没有曹参数百次的功劳,汉军仍然可以击败楚军,但没有萧何,情况可能完全不一样了,怎么可以拿曹参的一时之功,和萧何的万世之功相比呢?

  “依照臣下的意见,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刘邦非常称许鄂千秋的看法。于是以萧何之元功排行榜第一,特赐以可带剑上殿、入朝不必跪拜的特殊尊崇。

  刘邦更公开表示:

  “我听说‘推荐贤臣的人更值得受上赏’,萧何虽有大功,但如果没有鄂君的推荐,功劳也无法如此彰明了。”

  于是再追加鄂千秋的食邑,并封为安平侯。

  为确定表示萧何的功劳第一,刘邦在当天下令加封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并追加萧何食邑二千户,和曹参、张良并列为万户侯。

  由于萧何一直未参与前线战事,他对战局的影响力是透过刘邦发挥出来的,参与作战的官兵很难感觉他的重要性,他的功劳的确只有刘邦和幕僚后勤人员最清楚不过。因此,刘邦如果过分强调萧何的功劳,必遭到这些前线将领们强烈反弹。

  刘邦到底是个聪明人,身旁更有张良、陈平这两大超级天才为之谋策,所以他采用了这种逐步让人接受的方法,以突显并确认萧何的重要性。

  先是功人和功狗的辩论,设定萧何在功劳评鉴上的位置,再拿他和武将中的魁首曹参相比,并透过鄂千秋的说明,由刘邦肯定战场上的功劳只是一时,经营后方稳固国力才是万世之功。

  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战时武将的表现固然重要,但天下太平以后,文官的经营功能更值得重视,也只有文官功能被肯定,制度也才能发挥其效率。

  刘邦用心良苦地确立萧何的重要性,主要目的便在于此。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

  天下的道理在顺其自然,能知自然之理的,不须出户便可以知天下。天道也必合乎自然,能知自然之理的,不须探视窗外也可知天道。离开自然之道较远的,所能明了的道理必较少。

  体察大道的圣人,不用远求,便可探知天下之理,不用观察,也可以说出事物的本质,不必亲自去作,也可让万物自化而观其成。

  古人所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便也在说明这层道理。武将斗力,文官斗智,即使以智谋见称的韩信,在这方面仍不若张良、陈平及萧何。这大概是他自矜其力,无法体认自然中阴阳雨睛、春夏秋冬的变化,才使自己走入了一“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

  有权者愈需要权力来保护自已,对权力最不安的人,经常便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明白这层道理的人,才是最胜任的NO.2,否则功高震主,必亡其身。

  张良自始至终,均受刘邦的重用及尊敬,陈平缺点虽多,却极得刘邦信任。而曹参历经百战,身创伤七十余处,功劳仍不及不出户、不窥牗的萧何,道理也在于此。

· 推荐:官场小说 商战小说 作品集 玄幻奇幻小说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