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罗荣桓传

九三

  十二月二十四日,刘少奇致电东北局指出:“你们主力部署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周围及南满,似乎仍有夺取三大城市的态势。”而这是“有危险性的”。他再次强调:“你们今天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可靠的根据地,站稳脚跟。”

  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央发出了毛泽东起草的《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艰苦奋斗。”“建立这种根据地的地区,现在应当确定不是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是在现时条件下所作不到的。也不是在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附近地区内……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地区,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目前应当确定这种地区,以便部署力量,引导全党向此目标前进。”中共中央发出这一指示,标志着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思想的完全形成。

  ①见《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四月第一版,第1123页-1124页

  罗荣桓十二月十三日的电报与中央这一指示的精神是基本一致的。他所表述的关于东北的城市与乡村既不同于关内华北各地,与资本主义国家亦有区别的观点,及由此而提出的争取控制某些中小城市、次要交通线、某些重要原料基地,以转变中共与国民党之间力量对比的主张,为后来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证明是很有见地的。

  这时,东北人民自治军进入东北还不到四个月。国民党一方面大讲“和谈”,一方面继续大举增兵。苏联受条约的约束或出于其外交需要,政策也屡有变化。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在东北的中共党内高级领导干部,对形势,对和与战的问题,对作战方针问题等,进行了充分的酝酿,提出了种种考虑或意见。这是极为必要的,也是十分自然的。罗荣桓也经过了反复考虑。他十二月十三日提出的意见,是切合当时东北实际的。

  由于苏军提出,根据中苏条约规定,他们撤退时要把沿中长路的大城市交给国民党政府,十二月底,东北人民自治军撤出了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国民党依靠收编的伪军接收了上述城市的市政。罗荣桓随东北局和“东总”迁到本溪。

  一九四六年一月四日,东北局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并将军队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建立了北满、南满、东满、西满四个军区,并重新调整了下属各军区和军分区。整编了主力部队,组建了若干补充团和地方武装。调整后,除山东第一师和华中第三师的第七旅直属“东总”外,其余主力部队均隶属各大军区。翌日,罗荣桓启程赴驻朝鲜的苏军医院治病。

  ①北满军区:高岗任司令员,陈云任政委,李天佑任参谋长。南满(辽东)军区:程世才任司令员,肖华任政委,江华任第二政委,罗舜初、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并分别兼任参谋长、副参谋长,莫文骅、唐凯任副政委并分别兼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东满(吉辽)军区:周保中任司令员,林枫任政委,陈光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启龙任副政治委员,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西满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李富春、黄克诚任政委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国共两党签定了停战协定。然而,蒋介石坚持东北不在停战范围并继续利用美军第七舰队的运输舰从上海、广州和越南等地陆续将新六军、新一军、第七十一军、第六十军、第九十三军等五个军运来东北。于是出现了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

  从二月八日开始,国民党军队分三路向民主联军发动了大举进攻。南路由沟帮子指向辽阳、营口,占领盘山、台安、辽中。中路由北镇地区北上,推进至沈阳市郊。北路由阜新、彰武出动,先后侵入阜新东北的鹜欢池和彰武、法库间的秀水河子。

  侵入秀水河子的敌十三军二六六团全部、二六五团一个营及师属山炮连,这时距其主力已达一日行程以上。民主联军乘这股敌军远离其主力的机会,集中山东第一师、华中第三师第七旅等部共七个团的优势兵力,突然将敌包围,于二月十四日晨全歼了这股敌人。

  同时,进至鹜欢池的敌二六七团一个营,也被华中第三师第十旅和独立旅全歼。这是东北民主联军打的第一个典型的歼灭战。

  但在二月十六日对南路进攻沙岭(盘山以东)之敌的战斗却未打好。民主联军南满的部队虽以优势兵力包围了新六军的一个团,经连续三天反复冲击,终未奏效,后来援敌赶到,民主联军被迫撤出战斗。罗荣桓在后来总结经验教训时说:沙岭战斗,我们五个团又二个旅打敌人一个团,数量上虽然优于敌人,但参战部队有老部队,也有新部队,思想上、战术上的准备都不够,装备不行,指挥上也不统一,加上对敌我两方面缺乏正确估计,敌人已经站住了脚,筑起工事固守起来,我们的火力没有组织好。结果,我们伤亡很大,包括许多冻伤的,减员好几千人,也没有把敌人消灭。

  后来,罗荣桓多次用这两个战例来教育干部:一定要按条件办事,要承认敌强我弱这个事实;不能只有一手,还要有第二手第三手,打仗没有后手是不行的;要以老部队作骨干;要长期打算,重视部队的建设和整顿。

  §增强团结,艰苦奋斗

  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初为止,经过三个月的扩编,人民自治军已达二二。六万人。但是部队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部、山东第一师梁兴初部、山东第七师杨国夫部,处在锦州前线,枪械、弹药、被服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后来进入东北的山东第二师和第三师的情况也是如此。东北冬季到来得早,天寒地冻,有的部队还没有发齐冬装。新区群众基础弱,群众对人民自治军不了解。黄克诚报告说,部队目前遇到“七无”,即无党、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鞋袜衣服,因而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在南满和北满的几个新发展的部队,虽然装备较好,但政治成分严重不纯,还没有建立起坚强的党的领导和活跃的政治工作,有些新部队在国民党特务分子的策动下,战局紧张时,竟叛逃为匪,或者投降敌人。总部机关刚组成不久,效率不高,通讯联系不畅,后勤工作更是头绪纷繁。因此发生了一些新老部队不团结的现象,妨碍着中共中央政策方针的贯彻和集中统一指挥。在部队思想方面,既有轻敌的急躁情绪,也有和平幻想,缺乏长期战争的精神准备。

  在战斗紧张、部队调动频繁的情况下,召开会议专门研讨部队思想情况及解决办法是不可能的。罗荣桓只有通过下达作战命令、个别交代、口头谈话或电报提示等方式,把有关政治工作的意见传达下去。

  当时,在东北,部队和干部来自各个方面各个地区,隶属关系不断变更,担负任务时有变化,驻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各有差别,特别是武器装备的补充和其他后勤供应一时还不可能做到公平合理,更带来一个如何加强统一领导,克服本位主义、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罗荣桓十分关注,时时处处都注意抓维护和增强各部队之间、各地区干部之间,以及总部机关与各部队、各地区干部之间的团结问题。

  十二月二十二,彭真、罗荣桓专门致电各部队,要求各部队一定要加强团结,相互支持,并特别指出:先到东北的部队应照顾全局,竭力帮助后到的部队;主力部队应以最谦虚的态度去团结扶助新编成的部队。

  十二月二十四日,在罗荣桓和政治部主任陈正人主持下发出的《关于目前部队政治工作的指示》也指出:“老部队首先照顾帮助新部队,老干部首先照顾新干部,老战士首先照顾新战士,新老部队都要有首先照顾别人困难,帮助解决困难的精神。”“确实掌握正确的干部政策,调整各部分之间、新老之间、新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之间的关系,贯彻团结的方针,以达顺利整编之目的。”

  对于增强团结,统一步调,罗荣桓不仅一般号召,而且首先要求山东来的部队做出榜样。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