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历史杂谈

明朝步兵如何克制女真骑兵?

 1629年年底,大明王朝险象环生、凶多吉少。辽东大将祖大寿不满袁崇焕被下狱,带兵返回山海关。京师各路援兵主将满桂被迫出战,四万兵马被清军精锐歼灭。

 幸亏明朝家大业大,援兵源源不断到来,皇太极不得已离开京师向东进发。

 12月27日,皇太极统率护军及火器营兵去侦看蓟州守备情况,寻找薄弱区域,恰好遭遇来自辽东的五千明军步兵,按理说明军应被女真兵击败。但出人意料的是,皇太极亲率的两旗护军却“规避退缩,不进攻所当敌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要回顾明末辽东战争中,明军步兵如何逐渐做到克制女真精锐的?

 战争初期明军步兵一触即溃

 在辽东战争之前,明军的边防任务主要是应对南掠的小股蒙古骑兵,边军骑兵因其机动性独领风骚。

 边军步兵并不出彩,他们平时守备城池、维护治安,在战时与骑兵、车兵组成车营,配合骑兵作战。边军大量装备火器、弓矢,不推崇肉搏战。

 时人刘效祖就说“中国(大明)之长技,莫先于火器,弧矢次之,其卒然以短兵相接,而二者莫施,则胜败非余所能,近赌矣。”

 刘的观点基本代表了当时军事思想。短兵相接并非明军擅长的战术,没法保证胜利。当然更深层次是长期应对劫掠而形成的战役法。

 在如此军事思想与战役法的影响下,大明步兵战斗力疲弱。女真军队“盔甲面具精坚,长枪锋利”、战术上“以重盔、重甲当先驰驱”,步兵一战即溃似乎也是必然。

 抚顺追击战张承胤全军覆没、萨尔浒之战三路溃败,明军步兵在骑兵溃败后,甚至没机会逃跑,就地被歼。

 这也证明明军的军事理念与战术体系急需更新,以应对新的形势,步兵至少要有一定的作战能力。

 孙承宗组建车营

 与辽东边军步兵一败涂地成鲜明对照,来自西南装备长枪的重步兵对女真形成重大杀伤。要克制女真军队,一定要有近战能力,而不能过度依赖远程火器。

 1622年,孙承宗经略关门,面对军心不稳的溃兵,组建车营 。其编制为:

 “每营共为将领材官127员;骑兵2500人;步兵3488人,鸟枪356门、三眼枪2728杆、大弩256张,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大棒256条,盔甲2628副 ”。

 按照孙氏的设想,步兵依然以三眼枪、弓箭等射击武器为主,不过有三分之一的步兵装备了长枪、长刀、长斧。

 此时车营步兵远距离靠鸟枪、火炮,近距离用长枪、长刀、长斧、大棒等长柄武器,集远战和近战两者之长。但要注意此时步兵没有甲胄,还不能真正地投入到近距离白刃战。

 孙承宗的主要理念是野战仍然要靠骑兵,步兵只起辅佐作用,保持阵脚稳定,不至于辽东战争初期那样一触即溃。

 这样的战术比起辽东战争初期确有不小的进步,可以满足基本的防御需求,但仍有严重的欠缺。

 袁崇焕时期:关宁步兵脱胎换骨

 袁崇焕时期,边军步兵的作战能力才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由于史料的问题,我们没法完全清楚当时的装备编制。但可以通过一些材料管中窥豹:“关宁步兵绵甲可需三万副,今且需一万副。如长枪、长斧、长刀、板斧,合用10824件。”

 关宁骑兵装备为铁甲、腰刀、三眼枪、弓箭等。绵甲是步兵穿戴的甲胄,长柄武器主要为步兵克制骑兵所用。

 关宁军除了骑兵、守兵,野战步兵大致在四万上下,结合上述数据说明步兵着甲率近100%,持长柄武器有四分之一左右,已经是很高的比例。

 袁崇焕时期关宁步兵大量着甲、装备的长柄武器大幅增加,加上严格有效的训练,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迅猛提升。

 1629年11月27日,袁崇焕、祖大寿率所部两万多关宁军在左安门外扎营,竖立栅木。皇太极命女真兵列阵,逼之而营,并亲率轻骑侦查可进攻之处。之后留下了一句“路隘且险,若伤我军士,虽胜不足多也,此不过败残之余耳,何足以劳我军。”然后就还营了。

 20天后,即1629年12月16日,满桂率各镇精锐马步四万余人在永定门以南二里安营,结栅木、四面排列枪炮十重。皇太极从良乡劫掠北归,指挥十旗行营兵列阵,呼喊齐进,阵斩明军诸将。

 皇太极两次面对结营的明军,对关宁军不敢出战,对满桂军却一路冲杀,这是何故?

 满桂所部主要是宣府、大同、阳和、蓟镇、山西诸镇兵,其步兵还是传统战术,“枪炮甚多,交发不绝,发枪炮如雨雪”,但是在女真兵冲过炮火毁栅而入后,这些军队就没多少战斗力了。

 而关宁兵在坚壁的掩护下,“远近长短相间为用,分番叠岀,各为阵号,火砲火箭火铳火雷与长枪大刀相间;火枪火刀火牌火棍与強兵硬弩相间”,这样“排叠阵”的战术,让女真兵望而兴叹。

 这就回到了文章的开头。皇太极在蓟州城外,遭遇辽东方向来的明军五千援兵。明军在发现不及入城后,迅速立营,环列车盾枪炮。

 之后皇太极率右翼正黄、正红、镶红三旗护军,攻击西面,其中正红、镶红两旗护军,居然规避退缩。此战杜度伤足、阿济格的坐骑战死,游击额尔济格、吴尔坤战死。

 蓟州城外这一战,与满桂战清军似乎并无不同,但结果大相径庭。

 一方面护军是清军精锐中的精锐,营兵由满洲﹑蒙古八旗的精锐者充当,战斗力彪悍。另一方面该战例出自清太宗实录,讳莫如深的史料竟然如此记载,应当属实。再就是双方打的是遭遇战,都没有准备。

 史料表明辽东明军步兵早已今非昔比,竟能在遭遇战中令女真精锐护军畏缩不前。

 可以说,此时的关宁步兵能克制骑兵,加上火器优势,再配合己方优秀骑兵,至少能与女真军旗鼓相当,甚至更胜一筹。

 袁崇焕战法没有推广开来

 袁崇焕创建的这一编制与作战方式影响很广泛。

 户部尚书毕自严因为后勤运输问题,要组建辎重部队,其情况大致为:

 “兵丁每营千人,随行防御步兵用350名,各持长枪、利刃、三眼枪及弓矢之类,编队挨号鱼贯而进。每哨探十余里之外,一遇有警画,则放三眼枪,夜则放起火为号,使车兵远闻,登时团聚,步步为营,互相护卫。”

 作为一名财政、后勤专家,他的辎重编制与行间守御基本抄自辽东车营,远则用火器、近则用长枪。虽然抄的不全,但可以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关宁步兵战术的影响。

 此后,杨嗣昌设置部标,孙传庭的秦军都受到这种作战方式的影响,但明廷没有全面推广,明军步兵的优秀表现也就渐渐淹没在言官的弹劾奏议中了。

 步兵着甲率低、过度重视火器、不敢近战,这是明与后金在辽东战争初期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

 孙承宗督师辽东期间,提高部队近战装备率。到了袁崇焕时期,关宁步兵大量装备甲胄、长柄武器,加上严格训练,在战时层次施放,再到近距离格斗,这一作战方式已能克制女真骑兵,再有杰出统帅与辽东骑兵军团配合,战争的天枰完全可以逆转。

 明军对清军的战争优势在1629年已经清楚地显露出来,但袁崇焕下狱被害后,一切付之东流。

 回顾明清战争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仅后人研究不足,时人研究也很有限。

 士大夫关注兵事多限于交游中的谈资,弹劾奏议中增加说服力。明军历次战役的得失进退没有得到全面系统地认真研究,即使有了成功经验,也没能推广开来,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吧。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