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二、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色

  1.中国作风,中国气派邓小平理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立足当代,扎根国情,是在中华大地上逐渐孕育成长起来的,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每一种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社会历史条件包括不同民族的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如理想、情感、习惯、道德风尚等),这就给理论带来了民族的、地域的、国别的特色。邓小平理论因为生长在中华沃土上,吸收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再加上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传统,始终致力于使马列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所以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这一理论既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大道,又完全是中国化的,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宛如一粒种子,它只有和具体国家的实践土壤结合起来,才能生根、开花、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邓小平和毛泽东一样,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实践。邓小平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中国是这么大的国家,我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②邓小平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强调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本国的实际情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邓小平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原理。“社会主义”在这里是矛盾的普遍性,就是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中国特色”相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而言,在这里是特殊生,就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我们自己的特殊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这是邓小平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理论的鲜明民族性,还体现在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之中。例如,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等等。所有这些重大决策,由于都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所以在实践中证明了这些决策的正确性,并且在以后的实践中,它们会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源自实践,指导实践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对亿万人民群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指引亿万群众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因此,实践性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色。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唯一源泉。因此,邓小平历来重视实践,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早在50年代,针对那种不从实际出发一味高唱美好理想和”革命道理”的现象,

  ①《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②同上,229页。他就指出:“不管黄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他这种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曾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恶毒攻击,但他也因这种注重实践的“猫论”而著称。粉碎“四人帮”后,针对党内存在的“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邓小平首先起来进行批判,他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展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从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碎了教条主义的枷锁,恢复和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权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这项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马克思主义的书本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因而,只能从实践中去探寻前进的道路。邓小平指出,要“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边于边总结经验。新时期的改革首先在农村铺开,当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之后,邓小平及时总结经验,不失时机地把改革从农村转到城市,并由此形成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全面改革的思路。

  邓小平尊重实践不仅表现在他坚持理论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表现在他把尊重实践与解放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今天的现代化事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上是找下列答案的。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摸索。而这一摸索的过程是曲折和艰辛的,中国不发生挫折,不犯一点错误,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指出:“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有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①。因此,他反复勉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闯,敢“冒”,敢试,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和提高。对于那些一味停留在抽象的、空洞的争论上而不付诸实践的行为,他强调:“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于。”①他认为一件事情该不该做,做的对错,都应该由实践来检验,而不是事前用教条和本本来衡量。正因为有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勇气和大胆的实践,才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功。也正因为此,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才实现第二次飞跃,形成邓小平理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和丰富源泉,邓小平理论是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综合、提炼和升华。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最终目的则在于指导实践,满足实践的需要。邓小平从事理论创造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为了指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不是一个专业理论家,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他参加革命后,一直战斗在第一线,不是残酷的战斗,就是繁忙的建设。作为职业政治家,决定了邓小平个人决不是抱着要创立一种什么思想体系的念头来开始自己的理论活动的,同时他也不可能把自己关在书斋里沉静思索、系统研究,撰写大部头理论著作。人热的现代化建设碰到了许多新情况,遇到了许多新困难,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指导,来分析解决问题和困难,需要利用逻辑思维和理论头脑从纷繁复杂韵现象中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正是基于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①《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①《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邓小平才从事理论创造的。纵观邓小平的著作、我们发现,在邓小平思想理论中虽有长篇幅的专题性的理论阐述,但更多的则是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思想指导和工作指导意见,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也就是实践性。正由于这一点,使邓小平理论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了空前伟大、突出的效果。

  3.时刻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的愿望出发,一切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因此,鲜明的人民性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色。邓小平热受人民,时刻关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邓小平在为英文版《邓小平文选》写的序言中,深情地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三卷《邓小平文选》中,“人民”这个词汇整整出现了1171次,使用频率之高,使用次数之多,深刻地体现了邓小平的人民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的体现。邓小平在构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与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他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针对社会主义建设由于错误和失误造成的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严重状况,邓小平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①因此,他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当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得到实惠时,邓小平就大力支持这一新生事物,并在全国推广,从而推动了农村改革的迅速开展。邓小平坚信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因此必然会向前发展。他指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现行政策只要一变,人民生活肯定会下降。如果人民认为现行政策是正确的,谁要改变现行政策,谁就要被打倒。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邓小平还把共同富裕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体现了他“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思想。正如江泽民所说,邓小平“一直关心着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发展前途。”①

  邓小平始终保持着谦逊对卜实的美德,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他的心是和人民息息相通的。他把一切功绩都归功于党和人民,反对对领袖人物的崇拜性活动,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表现了他大公无私的宽阔胸襟。

  邓小平尊重人民、热爱人民,自然也赢得了人民的崇敬和热爱。一句朴朴实实、简简单单的“小平你好”,力重千钩,它凝结了亿万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无限深情。

  ①《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10页~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②《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①江泽民:1992年4月1日对日本记者的谈话。邓小平理论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自然也受到人民的喜爱。人民群众把邓小平理论奉为行动的指南,从中寻找正确的工作方法和不断前进的动力。鲜明的人民性将永葆邓小平理论的生机和活力。

  4.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在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不唯书、不唯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显示了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特点。党的十四大指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里的“第一次”,指的就是这一理论的创造性。“第一次”即意味着言前人所未言,意味着从荆棘遍地中开辟出新路,意味着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和突破。

  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表现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敢于反对教条,敢于冲破“禁区”。创造,意味着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要创造,就不能墨守成规,就要冲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就要有开辟新道路的勇气。在“四人帮”刚刚被粉碎后,面对党内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的状况,邓小平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①邓小平不迷信教条,不拘泥于本本,不照搬别国模式。他多次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过去我们往往是固守着“老祖宗”说过的话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思想理论上脱离实际,僵化保守,缺乏创造性,以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长期没有新的发展。邓小平与之相反,他要打破这种状况,他不仅倡导解放思想,独立思考,而且身先士卒,自己首先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打破教条的束缚,敢于闯“禁区”。这突出表现在他敢于纠正毛泽东的错误理论观点,发展毛泽东思想上。邓小平鲜明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科学,不是教条,其真理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需要在新的实践中去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纠正了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纠正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错误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落后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的理论;纠正了毛泽东关于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准备早打大打的判断,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理论等等。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实践,而敢于说“新话”,做出新论断上。斯大林曾经说过:“列宁的伟大,正在于他没有做马克思和恩格斯字句的俘虏,而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从这个实质出发,向前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①。那么邓小平的伟大之处,也在于他善于抓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质,并从这一实质出发,根据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勇于探索,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多次提醒全党:“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

  ①《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①《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8卷,2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问题,否则,我们就不能顺利前进。”②“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能否找个新办法?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③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如:“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等,这些思想观点的提出,充分表现了邓小平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

  5.揽时代风云,谋时代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时代的本质,顺应了时代潮流,满足了时代的需要。因此,时代性成为邓小平理论的又一鲜明特色。首先,邓小平理论反映了时代的本质。正确地认识时代是制定战略方针

  的根本前提。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将国家引入歧途。邓小平高瞻远瞩,对世界潮流的走向进行了科学分析,作出了崭新概括,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的真正主题,扬弃了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论。邓小平认为,过去长期信奉的“战争不可避免”、“战争的危险迫在眉睫”等观点必须改变。邓小平依据对国际局势的科学观察明确指出:“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①。他认为,世界大战在一个长时期是打不起来的,尽管世界并不平静,霸权主义,强权主义政治的威胁仍然存在,国际的竞争尤其经济的竞争仍然激烈,但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由此,邓小平得出结论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②。“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③。这个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当前时代的本质特征。在东欧、苏联发生剧变,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之后,世界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否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呢?对此,邓小平适时地做出了响亮的回答。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告诫人民:“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当今的时代本质丝毫没有变化。

  其次,邓小平理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本质,也是当今时代的潮流。而和平与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在崭新的世界形势下,能否尽快发展,是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赛。不发展或发展不快,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发挥不出来,在同资本主义的竞赛中就难以稳操胜券;不发展或发展不快,经济落后就会受制于人。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结论。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应该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否则,就谈不上仕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强调一定要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否则就会被开除“球籍”。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把握好时机。邓小平指

  ②《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③《邓小平文选),2版,第3卷,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l993。

  ①《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2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②《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③《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出: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而当今时代正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一方面,国际环境和新的技术革命的形势既使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又使我们面临着很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国内也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新变化,但时代主题并未变化,在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邓小平在分析了国际国内的有利条件后,又进一步增强了紧迫感,他指出,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他谆谆地嘱咐我们:“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①所以,我们应当紧紧抓住难得的时机,加快发展。我们搞改革开放,目的就是为了赶上时代,一改中国在近代一百多年来受压迫、受奴役。受侮辱的卑下地位,我们要经过儿代人不懈的奋斗,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以一个现代化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于世界。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②。

  第三,邓小平理论破解了时代难题,满足了时代需要。邓小平理论适应时代需要,回答和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和新任务。首先,它科学地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新课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政权之后,在如何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问题上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处在困惑和困难的境地。邓小平理论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了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课题。其次,它切实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新任务。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调整、改革,实现了体制的更新,显示出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实现体制更新,就难以同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性的竞争。邓小平在探索的基础上,初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大国里,通过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

  ①《邓小平文选》,l版,第3卷,3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②《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2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