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石

  1.复职前夕的思索虽然邓小平对科技、教育及其它战线的整顿因“反击右倾翻案风”而被迫在1975年11月中断了,但是,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可能不忍再看到中国这样无休止地动荡下去,因此大大缩短了波折的期限。

  经过这一波折,邓小平对大力整顿和发展科技、教育的迫切性有了较前更为深刻的认识。

  1977年5月24日,尚未正式复职的邓小平,在同两位中央负责人谈话时,除了大胆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外,还特意就科技和教育工作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①

  “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于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②

  “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5年小见成效,10年中见成效,15年20年大见成效。”③“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④

  “要从科技系统中挑选出几千名尖子人才。这些人挑选出来之后,就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工作。生活有困难的,可以给津贴补助。现在有的人家里有老人孩子。一个月工资几十元,很多时间用于料理生活,晚上找个安静地方读书都办不到,这怎么行呢?对这些人的政治要求要适当。他们在政治上要爱国,爱社会主义,接受党的领导。他们做好研究工作,出了成果,就对政治有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好处。”①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将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更分不开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许多工人的工作就是按电钮,一站好几小时,这既是紧张的、聚精会神的脑力劳动,也是辛苦的体力劳动。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②

  “科技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大的企业都要有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有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每个部门都要进行科学研究。”③我们还不能确切地判断,邓小平是怎样在那曲折的岁月里思索出这些真

  ①《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②《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③《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40页~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④《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①《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40页~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②③《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知的见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见解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是与时代脉博的跳动完全一致的。因为,本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工业国家,都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教育是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大家都认识到,未来世界最重要的竞争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谁能在这一方面拥有压倒优势,谁就将执未来世界之牛耳。

  从1956年到1976年,毛泽东的探索整整耗时20年,却未能对同时代境外发生的这一巨变作出应有的反应,他更关注的是战争对祖国的威胁,以及他力之奋斗一辈子的革命。直到他逝世之后,才由他手下那位“打不倒的小个子”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意识里确立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王位。

  2.树人大业,立国之本1977年8月4日,一次对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小型会议——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再次复职不到半个月的邓小平来到会场。他对与会的30多位著名专家和教授说,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中央也同意了。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召开这次座谈会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向大家学习。教育事业要发展,首先要进行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在听取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后,邓小平于8月8日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于当时教育战线普遍关注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工作的主导方面是红线。这期间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他重申无论从事科研的,还是从事教育的,都是劳动者,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并强调就目前的现状来说,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关于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问题,邓小平指出,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树立好的学风。他特别提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认为这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他还提出后勤工作要为科研和教育工作服务,要给教育工作者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

  但是,由于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积重难返,更由于教育部门负责人心有余悸,致使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工作举步维艰,进展不大。在这种情况下,1977年9月19日,邓小平专门找当时的教育部主要负责人谈话。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以他特有的果断作风鲜明地指出,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你们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不要东看看,西看看。把问题弄清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报告中央。教育方面的问题成堆,必须理出个头绪来。现在群众劲头起来了,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他强调指出,教育要狠狠地抓一下,一直抓它10年8年。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重要的政策、措施,也有方针性的东西,这些我是要管的,教育方面有好多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

  邓小平的上述讲话抓住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症结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此后,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在教育部门的努力下,按照邓小平讲话的思路,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工作迅速展开。

  推翻“两个估计”,平反冤假错案。邓小平的讲话发表后,《人民日报》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座谈会,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揭露了“四人帮”炮制“两个估计”的经过和产生的恶果,否定了“两个估计”。1979年3月,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的有关报告,正式撤销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从而砸碎了“文化大革命”套在教育工作者头上的紧箍咒。与此同时,教育部门澄清了“文化大革命”中教育领域发生的诸如张铁生“白卷事件”、河南“马振扶事件”以及“一个小学生日记”等问题,为因此类事件而遭受迫害和受到牵连的师生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落实党的有关政策,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恢复教育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按照邓小平的指示,各级学校中的工宣队员和军队支“左”人员,一律撤离学校;学校过去行之有效,而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废弛的管理制度逐步恢复。1978年2月,教育部发出《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使基础教育逐步走上正轨。高等院校在教学内容、学习秩序、教师职称工作等方面也开始走向正常;确立恢复并增加了一批重点高校,学位制度也于80年代初恢复。学校教育、学习风气有了根本好转。

  在这方面,影响较大、反映强烈的是高校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考试招取新生的做法。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确定从当年起,高校招生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的办法,受到广大青年和社会的普遍欢迎。是年底,全国约有570万青年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全国高校从中录取新生27.3万名。随后,高校还与科学院系统一起恢复了招取研究生的制度。这些制度的恢复实行,不仅提高了高等学校的学生质量,而且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全国的教育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根据实际需要,恢复和发展了两条腿走路和多种形式办学的做法,整个社会教育出现了新局面。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逐步对中等学校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的方针,并建立了高等学校自学考试制度,职工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也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些都给广大社会青年提供了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激发了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学习知识的热情,对于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发挥着良好作用。

  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使一度萎缩的中国教育事业迅速诙复了生机和活力,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到1981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达到128万人,比1976年翻了一番。从1978年到1982年,全国招收的研究生相当于“文革”前17年招生总数的1.7倍,并培养出了一批硕士、博士,全国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与此同时,国际教育学术交流有较大的发展,到1982年,国家向国外派出各类留学人员1.2万人,接受外国来华学生4000多人。历经坎坷的中国教育事业真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教育同政治、经济关系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而,教育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邓小平对教育价值观的科学提升,也是我党对教育价值功能在认识上的又一大突破。

  3.科学技术足第一生产力。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这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此后,他在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密切注视着科学技术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新变化,注视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科学技术的新要求。1986年10月,他在会见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时指出:“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①根据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思想,党的“十二大”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又将科学技术放在首要位置,提出了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的经济发展战略。

  正是通过对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本质的分析,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变革作用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1988年9月5日,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月12日,他在听取一次汇报时又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初,他在南巡谈话中又一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①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决不单纯是词语上的变化,而是理论上的飞跃。这一意义重大的科学命题,深刻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运动的根本特征。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曾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①这就表明,科学技术之所以是第一生产力,就在于科学与技术、生产正在迅速一体化,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带头因素和动力基础,成为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现代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都凝结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反映。

  ①《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1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①《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77页~3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①《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二,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日益缩短。据统计,在40年代,这一周期为50年,50年代为40年,60年代为20年,70年代为10年,进入80年代以来则越来越短,如今一旦在实验室取得成果,一二年内就有可能实现产业化。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越来越关键的作用。第三,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统计资料显示,科学技术因素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本世纪初只有5%~20%,当时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而今天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因素所占的比重已超过一半,达到60%~80%。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首先表现在它大大提高了工具机以及整个生产流通过程的工作效率。其次,表现在它保证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巨型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工业设计的方法。据科学家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降低土木工程设计成本15%~30%,产品从设计到投产时间可缩短30%~60%,废品率可降低80%~90%,设计利用率可提高2倍~3倍。最后,还表现在它使劳动对象系统不断发生革命,这主要是高科技使合成材料日益丰富多样。到本世纪80年代,世界合成染料占全部染料的99%,合成药品占全部药品的75%,合成橡胶占全部橡胶的70%。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电子计算机配套关键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能源新材料、超导材料及各种复合材料层出不穷。高新科学技术,还使陆上和海上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各种新的资源得以开发。

  在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①

  第四,科学技术是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的体现,是提高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大因素。70年代末,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相继进入高科技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对世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谁拥有高科技,谁就将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将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影响其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竞争成败的重大因素。高科技竞争,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场最广泛、最深刻的竞争。邓小平以其深邃的战略目光,深刻地认识到发展高科技的极端重要性和我们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他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里面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的,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②

  总而言之,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和推动下,1975年科技、教育战线上的整顿,不仅为恢复正常的工作秩序做了大量工作,还从国家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的思想;

  ①《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②《邓小平论国防和军队建设》,1版,158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提出了科研工作要走在整个国家建设的前面;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人员是劳动者;要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这样一些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应该看到,7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以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力基础的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确认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科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的否定,而且孕育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教育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思路。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气魄和理论勇气,在科技教育等备条战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拨乱反正和深化改革。经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根据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其中心思想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可以这样讲,中国共产党“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和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邓小平1975年领导科技教育战线整顿的实践和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和发展的奠基石。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