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从国际战略的角度看“一国两制”的构想

  刘建飞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为解决中国历史上遗留的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而提出的战略方针和决策。如果我们将视野从中国移向世界,就会发现,“一国两制”构想还具有深远的国际战略意义,它不仅是依据当今世界的现实而提出的,而且对现今和未来的国际政治和战略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一国两制”构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任何重大理论建树和战略构想的形成,都是同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分不开的。诚然,“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主要是依据70年代未、80年代初中国的现实情况,从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出发、尊重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实际和中国大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而提出的,但是,当时国际环境的特点也是提出这一构想的重要依据。可以说,“一国两制”构想也是尊重了当时的世界现实。概括起来说,当时国际环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体系谁战胜谁的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两种制度将在同一个地球上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制度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因此,它一出现就遭到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反对和攻击,因而发生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以及后来的祸水东引和遏制政策等等。而社会主义是以最终战胜并在全球取代资本主义为目的,因此才有了各种世界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较量,双方谁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资本主义这方面来说,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由最初的直接出兵进犯的“热战”到实行遏制的“冷战”,这一转变本身就表明它对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之强大无可奈何。“冷战”虽以苏联东欧集团的失败而宣告结束,但社会主义制度仍在一些国家生存下来,尤其是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从社会主义这方面来说,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始终没有出现,而且资本主义还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了自我调节能力,生产力在某一阶段还能出现高速发展的势头。就两种体系的力量对比来说,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艰苦的努力才能在综合国力上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局面的客观存在,使得两种体系各方的国家领导人和政治家以及战略家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处理两种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当年“冷战”的主要鼓噪者、“铁幕”政策的发明人丘吉尔,在临退出政治舞台前就曾大声呼吁要尽快结束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尖锐对峙的局面。“一球两制”已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地成为现实。既然两种社会制度能够在同一个地球上长期存在,那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两种社会制度在同一个国家内并存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尽管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先例。

  (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主题。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后,帝国主义的本性和特征决定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会十分尖锐,进而会发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而帝国主义战争会引发无产阶级革命。所以,从本世纪初开始,世界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两次世界大战都引起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0几年间,虽然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全世界人民头上,“冷战”几度险些转化为热战,而且局部战争不断。

  到了本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发展本国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任务,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了巩固民族独立的地位,振兴本国经济,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面貌,迫切需要集中精力求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更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不使自己在世界竞争中被挤出先进行列,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也需要不断发展自己。而要发展,就需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战争是发展的最大敌人。战争不仅破坏有关国家的发展环境和条件,造成资源、能源和人力的浪费,而且还会使发展计划中断;即使是战争的威胁也会使相应国家分散精力和财力,甚至制定出畸形的发展规划。前苏联大力发展军工和重工业,将之放在优先地位,最终使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缺乏后劲就是例证。

  另一方面,到了70年代未,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形势有了重大转机,在这种背景下,“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①按照邓小平的分析,这种转机主要是由四个因素引起的:第一,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相当数量的核武器,一旦打起核大战来,双方将同归于尽,因此谁都不敢先动手;第二,由于苏美两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和扩军备战活动遇到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和执政当局的抵制,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全球战略部署的努力受到了挫折,一直未能完成;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第三世界、美苏以外的发达国家以及美国和苏联的人民都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第四,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使得世界任何国家包括美国、苏联在内都不得不认真对待。

  上述两方面情况的出现,使得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①时代主题变换要求任何国家的执政党包括无产阶级执政党在制定内外政策时都要考虑时代特征,因为时代潮流是不可抗拒的,顺之者则兴盛发达,逆之者则衰败没落,这是一个十分简单而又重要的真理。

  为了适应时代主题的变换,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内外政策和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对内将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对外则由“一条线”战略转为实行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与这些转变相适应,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则“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①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而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一国两制”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不仅照顾到了国内大陆和台、港、澳各方的利益,也能使与统一问题有关联的外国的利益不受损害,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三)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在世界近代史上,欧洲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第一、二次科技革命都发生在欧洲,世界列强主要在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逐渐强盛起来,取代了欧洲的世界经济重心的地位,然而欧洲仍然保持着其发达的经济水平,北大西洋两岸成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进入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首先是日本崛起,脐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并超过欧洲诸强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随后,亚洲“四小龙”腾飞起来;近十多年来,东盟七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中国已实现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经济总量已名列世界前茅。更重要的是,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还相当强劲,而相比之下,美国和西欧的发展势头则比较软弱。连西欧和美国的学者也都承认,到下个世纪,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1996年春的亚欧会议就表明,欧洲国家已开始重新认识亚洲并重新确立它们同亚洲国家的关系。这种局面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因此,维护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就显得更加重要。台湾、香港和澳门都地处亚大地区的中心地带,而且经济都比较发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实现祖国统一的过程中,保持这些地方的和平与稳定是中国共产党及有关的政治力量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国人民和整个亚大地区人民共同的愿望。为此,在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时就应该尽可能采用和平的方式,而要实现和平统一,就应该充分尊重这些地方的现实情况,允许它们保持现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实行“一国两制”,就如邓小平所讲的,“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统一,而且对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和平稳定,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①..

  二、“一国两制”的精神实质是和平共处

  “一国两制”构想是依据世界现实提出来的,它反过来又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①“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②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称这一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见”。美国的半官方机构兰德公司认为“一国两制”构想是在某种意义上超过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国际战略,而且是不动一枪一炮不花一分钱的超级战略。

  ①《人民日报》,1979年2月1日。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7页。①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101页。

  如前所述,“一国两制”构想是在世界时代主题转换为和平与发展,中国外交总方针变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贯穿其间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最早是由列宁提出来处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关系的原则。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而且在总体实力上处于劣势。社会主义国家急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因此列宁从策略上考虑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了很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好方式,也是处理相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①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对和平共处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将原来用于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拿来解决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他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②可见“一国两制”构想与和平共处原则之间有着有机的内在联系。“一国两制”构想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就是和平共处。

  两种社会制度可以在一个主权国家内和平共处的思想,反过来又强化了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应该运用和平共处原则的观念。邓小平论述道:“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③在这里邓小平以无产阶级大战略家的雄伟气魄,总结了20世纪的国际政治和国际战略,指出了以往各种国际战略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和平共处原则是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最好方式的结论。这里,邓小平已不再把和平共处仅仅作为一个策略原则,而是上升到国际战略的高度。这对指导中国的外交政策,开阔人们的视野,改变传统的以“进攻”或“防范”为基础的对外政策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国两制”与和平共处确实是一个“超级战略”。

  三、“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思路

  国际社会是由许许多多利益不同的国家、民族构成的,在相互交往及各自发展过程中,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争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战争往往是解决国际冲突和争端的最终手段。然而,战争是残酷的,它是以无数人的生命和巨大的财产浪费为代价的。而且战争往往并不能使争端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会加深有关国家和民族的仇恨和隔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武器得到不断改进,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破坏性也愈来愈强。到了核武器时代,全人类都面临着被核大战毁灭的危险。全人类的生存危机促使很多有责任感的政治家和国家领导人去思考、探索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邓小平这位爱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派”,从中国人民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来建设国家的实际出发,从维护世界和平这一全人类的利益出发,从国际政治的现实出发,提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这就是“一国两制”、和平共处。邓小平指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我们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世界上的许多争端用类似这样的办法解决,我认为是可取的。否则始终顶着,僵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如果不要战争,只能采取我上面讲的这类的方式。这样能向人民交代,局势可以稳定,并且是长期稳定,也不伤害哪一方。..总要从死胡同里找个出路。”

  ①②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①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提出了解决国际争端、稳定世界局势的新思路、新办法,这是他对国际社会的一大贡献,是他的“最富天才的创见”。在诸多国际争端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就是领土和边界争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仅在理论上勇于探索,提出了新办法,而且在实践上也作出了表率。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中俄哈吉塔五国边界问题的解决。1996年4月26日,上述五国元首在上海正式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协定规定: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双方不进行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限制军事演习的规模、范围和次数;通报边境100公里纵深地区的重大军事活动;相互邀请观察实兵演习;预防危险军事活动;加强双方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边防部队之间的友好交往等。这一协定是亚太地区第一份多国双边政治军事文件,它的签置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中国与前苏联有着长达7000多公里的边界线,60年代,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在中苏及中蒙边界上陈兵百万,对中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还一度在局部地区爆发了武装冲突,使中苏边界局势异常紧张。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三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使中国东北和西北7000多公里的边界线处于长期稳定的和平安宁状态得到了协议保障。不仅如此,五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也促进了中亚和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乃至整个亚大地区甚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行动本身为今后世界各国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及领土争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同时也说明了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和平解决领土和边界争端问题上,邓小平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共同开发”。他说:“好多国际争端,解决不好会成为爆发点。我说是不是有些可以采取‘一国两制,的办法,有些还可以用‘共同开发,的办法。”①..他在列举了钓鱼岛问题和南沙群岛问题后说,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搁置主权问题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充分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①..的坦诚胸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和平外交方针和路线。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①

  总之,“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②“一国两制”就是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在正确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既是解决国内统一问题也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新办法、新思路,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将证明这一构想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

  (作者刘建飞:中央党校副教授,在读博士生)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88页。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