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6·12 邓设想的那种“商谈统一问题”的条件迟早会创造出来,因为经贸、文化、感情的交往终究会突破界线蹦到政治领域

  邓小平本以为香港问题的解决会对台湾起到示范作用。不料,香港模式搞得有声有色,台湾方面却不怎么激动。1980 年国务院公布对台湾产品免征进口税的优惠条件,台湾当局不但不“上钩”,还对此类民间活动采取惩处措施。1981 年叶剑英委员长发表九条对台示好的政策,1983 年政协主席邓颖超又发出“一切都好商量”的信号,台湾方面的回应都很冷淡,直到1986年,台湾的动静还不大。

  台湾不急于谈,邓感到焦急。上了年纪的人,希望早点看到祖国统一,这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台湾问题若这样一直拖下去,后果堪忧。台湾除二战后有过短短3 年同大陆自由交往的时间外,几乎同大陆隔绝了90 年。这地方与香港不同,在地缘、经济和社会生活上同大陆没有任何现成的联系,在政治上也已形成一套基本上能为岛上居民接受的体系。目前唯一联结两岸的东西,除了同宗意识,就是国共两党在历史上形成的宿怨。台湾方面现在还没有放弃“光复大陆”的“国策”这对实现“中央对地方”的“一国两制”是个很大的障碍,但在客观上又遏制了台独势力的发展。设若有朝一日台湾的当权者淡化或放弃其“国统”纲领,两岸之间联系的纽带就只剩下一个民族感情了。可感情这东西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忘的。像于右任先生那样的第一代去国人,尚讲究落叶归根,第二代、第三代,根和叶都在岛上,还会这么想吗?到那时,再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便应该统一在一个国家里,能有多少人听?两岸已经隔绝了几十年,再不接触、交流、来往,隔阂只会越来越深,说不定哪一天台湾会永远从中华大家庭中独立出去,真的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

  谁诱惑它都不“上钩”,你条件再优惠也无济于事。除了尚存的一点亲情关系,没有任何现实的联结基础可供发挥。讲爱国,台湾不像香港长期处在外国殖民者的统治之下,爱国统一战线的感召力不大。讲统一,岛人也感兴趣,但谁跟谁统一?跟大陆统一,多数人怕失去他们现有的生活条件。讲第三次国共合作吧,很容易勾起过去两次合作残存的记忆,反而增加对方的抵触情绪。那么,用什么办法打开缺口、打破僵局?

  台湾跟香港不同,仅靠示范还不足以把它吸引过来。1986 年,邓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时,表示希望美国“鼓励、劝说台湾首先跟我们搞‘三通’:通商、通航、通邮。通过这种接触,能增进海峡两岸的相互了解,为双方进一步商谈统一问题创造条件”。(《邓选》ⅢP·170)

  “三通”策略及时抓住了对岸老一代人的乡思情。一别三四十年的人谁不希望有生之年能有机会回老家看看、寻宗问祖?台湾当局抵挡不了这股民意,终于1987 年开放了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的禁令。大陆方面对回来看看的台湾同胞不仅不追究当年他们为什么“投敌叛国”,反而礼为上宾,由政府出面进行多方关照、多种优待,例如在候车室里有了台胞和军人共用的优待购票窗口,最初几拨回大陆定居者还按月发给生活补贴,享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台湾探亲迈出了两岸交流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就不愁第二步,因为“三通”谋略置下了诱人的经济实惠。你可以对国家统一不感兴趣,但不能对发财的机会置之不睬。随着一波波的探亲人潮,台湾工商界人士也纷纷涌回大陆,发掘商机。国务院不失时机地颁布了鼓励台湾同胞投资大陆的规定,使两岸经贸交流从单纯的转口贸易跨入投资领域。这可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情。台商对大陆市场的兴趣决不亚于外商,何不近水楼台先得月?大陆反正是要引进外资,何不把这个甜头扔给台湾同胞?两岸很快在互利互惠的经贸交流上达成共识。1990 年,台湾正式开放台商赴大陆投资办厂,并推出大陆物品管理办法,两岸经贸交流从此步入法制化轨道。

  台胞回大陆探亲,台商到大陆投资,以及两岸贸易的增长,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是维待和巩固了两岸仅存的同宗意识和民族感情。台北一直想“扩大国际生存空间”,扩大之后以“对等的政治实体”与北京交手。而北京为了防止台湾独立和外国插手,在国际上一直对台湾采取孤立政策。凡是与中国建交称友的国家,都必须接受一个前提:”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诺不与台湾发生任何正式的官方关系。这样作无疑会加深台北对北京的敌意!两岸间频繁的经贸往来和感情交流恰好起到了某种补偿作用,证明大陆的上述政策并非有意孤立打击台湾,只是希望台湾离大陆更近一点。1989 年天安门事件后,欧美国家竞相制裁中国,台商正好趁虚而入;涌向大陆的投资大幅度增长。这等于在危难时刻拉了大陆兄弟一把,有利于大陆顶破西方的制裁。台商当然也得了好处,肥水没有外流。于是双方都获得一种意识:血毕竟浓于水。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贸搭台,政治唱戏。国共两党由于在历史上有过对双方来说很不愉快的经历,加上建国后20 多年的对抗分立,彼此敌意很深。在这种情况下,先得有个信任树立期。一开始就要国民党爽快地坐下来同共产党谈论国家统一第三次合作等问题,它是很难接受的。“两岸三通”正好避开了这些敏感的政治问题。一时谈不拢的问题先不谈,放到下一步再说,先谈通商、通航、通邮这些非政治、有实惠的话题。这样国民党当局就不好拒绝了。当然它免不了要扭捏,但不久就逼出一个“海基会”。大陆则马上回以“海协会”。这两个政府授权的“民间团体”,起着代替政府的“白手套”作用,为两岸的直接勾通提供了便利。1992 年,海基、海协“两会”的最高领导人在新加坡会谈,并签署了四项协议。这是两岸隔绝40 年以来最高层次的接触。自此,“两会”发挥中介团体的作用,积极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终于同大陆谈起来了,只是隔了一层“白手套”。

  台湾作者刘秀珍看到:即使两岸政治关系摇摆不定,台商受到大陆辽阔市场的召唤,两岸经贸往来已是一条不归路。到1994 年,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总额已达37 亿美元,投资项目达10305 个,成为大陆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外资来源。这在相当程度上免去了大陆对其他外资的依赖,反过来又加强了台湾和大陆间的依赖关系。据说1994 年台湾的外贸顺差几乎全部来自对大陆的贸易。有人估计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在5—10 年内将超过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都是“三通”的战绩。尽管台湾当局自恃台湾的生活水平和人均产值比大陆高多少,不想或不急于同共产党谈判,但在”三通”中它不知不觉地“陷”进来了,这有什么办法?政治力量拗不过市场法则。

  目前为止“三通”中只有一个“直航”没有解决。然而不必担心,台湾人士已经认识到:台湾若不能与大陆直航,它在东南段地区的竞争优势将会完全消失。有鉴于此,台湾最近推出“亚太境外转运中心”。“中心”的设计者强调“不通关不入境”,以避免违背“不得直航”的规定。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实际是一种“变相的直航”。以前大陆方面一直不肯签订一个保护台商投资权益的明文规定,理由是台湾没有取消同大陆直接通航的禁令。现在北京表示愿意商谈并签署一个“民间性协议”,向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提供明确的保护。而台湾方面最近也作出相应表示,如主张取消大陆产品销台的限制,允许大陆专家学者赴台讲学等等。

  邓说过“解决台湾问题要花时间,太急了不行”,尽管目前两岸间仅有互动,尚无互信,但是像这样有来有往,良性互动,在互动中增加相互了解,培养两岸间的互信,和平统一的路子是会越走越宽的。邓设想的那种“商谈统一问题”的条件迟早会创造出来,因为经贸、文化、感情的交往终究会突破界线蹦到政治领域。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