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5·3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军衔、学衔、官衔之类等级、身份标志,要考证它起自何时很困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目前世界各国无一不有这些玩意儿。用孔夫子的学说解释,这叫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中国在50 年代前期也有过军衔制,计有元帅10 名,大将10 名,上将57 名,中将177 名;少将1360 名。但不知为什么,毛泽东在为将帅们授完军衔后不久,又悄悄地把它取消了,美联社记者艾博伦说这是因为毛认为“军衔对他们没有阶级的农民军队不合适”。还有人解释:“取消军衔的目的是全国在军内推行更符合毛泽东思想的平均主义方针。”更恰当的说法是为了实行官兵一致,上下平等。

  好在这东西在中国有过,邓小平的任务只是恢复。

  恢复整整花了10 年时间。大概因为军衔涉及到等级观念,不熔入改革大潮是难以正名的。军队的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都有一个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军队必须有严格的指挥系统,这就需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在战时还得有相应的外部标记,表明谁下命令,谁接受命令,上下级关系,一目了然,才不至于乱套。据说1979 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因为缺乏这样的符号标记,曾出现过令人难堪的局面。这件事使人想起军衔制的作用:可以加强部队纪律,使指挥系统运转自如,特别是在非常情况下。

  恢复军衔的另一考虑是它可以鼓励士气。没有军衔使人看不出谁是官谁是兵,看不出官职大小的差别,似乎很平等,但实际上在待遇上的各种差别一直存在着,而且差别全系于是否当官和官之大小。这就是使人感到除了当官没有别的“奔头”。军衔和官职是两套不同的系统。有功之臣,有术之士,可以授予或者升军衔,而不一定要升官当权。这样就在这升官之外多出一套激励机制,升不了官也有”奔头”,不至于把人都往官道上逼。军衔鼓励人人上进,但不会因为人才增多而把官道挤得水泄不通,闹得机关臃肿,干部成灾。

  邓恢复军衔制最终是为了清除军队中左的痕迹,使武装部队走上正规化道路。1989 年正式恢复的军衔系统比50 年代还有所发展,除了五星上将以外,将军等级按美国的格式分,将军以下的军官根据苏联模式任命。钉是钉,铆是铆,井然有序。这比较立国前的工农队伍,比较“文革”中的解放军叔叔,无疑要正规得多,威严得多。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