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4·14 尽量少做工作,可以使自己多活几岁,有利于年轻一代的成长

  一次,邓小平向中顾委的老同志公开他的工作方法,那就是尽量少做工作。

  少做工作对一般人来说,那是什么工作方法,简直是消极怠工或偷懒。然而对邓来说,少做工作妙处无穷,他自己就举出两点:

  妙处之一是可以使自己多活几岁。这是典型的邓小平式幽默,多活几岁是国家稳定的需要,也是他本人的愿望。

  第二个好处是有利于年轻一代的成长。这一点对处在顾问位置上的老同志倒是有普遍意义。邓曾告诫当顾问不要干预、妨碍一线上年轻同志的工作。老同志的特点是牌子硬,威信高,邓就更不用说。他要是工作太多,事必躬亲,旁边的人就无法放开手脚独立地开展工作,妨碍底下人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并养成依赖习惯,难于独当一面。相反,自己少管事,放手让年轻一点的人干,年轻人精力充沛,头脑灵活,工作会做得更好。

  建国初周恩来曾对邓小平和刘伯承两人工作方法的特点作过评估,说邓是“举重若轻”,刘是“举轻若重”。一位老干部十分感叹地说:有些事小平同志就真能放得开手。就真能放手不管交别人管,周不得不承认邓是举重若轻的“帅才”,而他自己只是事必躬亲的“相才”。

  80 年代邓成为中国最高决策者后,他那“粗线条”的领导风格更加突出,他一向只管大政方针,掌握改革的航向,以及必要时作些重大决策。至于日常的具体工作,详细政策的规则、实施、监督和评价,他都交给其他人,放手让年轻一些的下属去办。

  少做工作有一种危险:容易导致大权旁落。毛泽东60 年代退居二线后就有过此种感觉。可是邓没有遇到这种危险,他管事很少又能控制局面。其中的秘诀在于邓牢牢地掌握了组织路线:那些具体管事的人都是他亲手扶上去的。当然,自己选的人不一定都能听自己的。问题是这些人在年龄上都是晚辈。中国政策运作的特点是资格越老威望越高。在老同志还在的情况下,年轻一代遇到重大问题没有主心骨,都不由自主地把最终裁决权留给老一代。可是老一代在体制改革的大潮中陆续被邓劝退了。邓本人也在退,不过中国需要他掌舵以及监督权力的交替,所以他之退是最后的一个。邓深知改革的主要阻力不在年轻一代,年轻一代构成不了对老一代的威胁,能够构成威胁的是同他一样的老资格。所以在老同志都退下之后,邓即使站在旁边也是有足够的影响力,可以从容不迫地与他的年轻支持者共同分享领导层的决策权。尽管他形式上没有担任最高领导职务,年轻一代还是乐意把他放在最高决策者的位置上,让他对所有重大问题做最后仲裁。一些重大决策不是他要不要管的问题,而是别人非要他管不可,因此邓管得少而又管得住、管得好。

  由此看来,尽量少做工作的好处远不止以上两点,至少还可以补充两点:

  少做工作反而有作为。政治业绩并不取决于管事之多少,历史上躬身庶务的当权者多不是很有作为的政治家。邓只管大事,不为庶务左右,这种比较超然的领导方式有利于他高瞻远瞩,统筹全局,而且为他留出大部分时间考虑战略、人事、改革目标、机构调整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等等,收到“无为而治”之效。

  一般的人只知揽权却不知权力是与责任连在一起的;只知争功,却不知功劳是与错误并生的。什么都管的人,必须对什么都负责任,这样管得好功劳全是他的,一旦出了差错,他也脱不开干系。这就是多做工作多犯错误,少做工作少犯错误的原理。中国的改革是一场大试验,风险很大,随时有可能翻船,一有失误就会招来反对势力的攻击。邓如果把什么都兜起来,很可能他招架得住1986,抵挡不住1989。相反,他只管大政方针而不问具体工作,这样就可以避开许多攻击矛头,跳出冲突漩涡,以比较超然的姿态,一会儿左右开弓,一会儿居中调节,在改革风浪中进退、伸缩自如。

  当然,邓不可能像汉高祖的谋臣张良那样,功成名就以后就飘然离去,不问世事。邓之少做工作,只是尽量而已,不是一点不管,比如,发现改革有了干扰,他就要出来排除一下,人们的思想有了束缚,他就要帮助解放一下等等。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