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3·12先扶强,再扶弱,扶弱但不抑强,让强的越来越强,而弱者也相关地富起来,这就是邓的“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谋略

  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根据劳动贡献大小把工资差距拉大些;知识分子按能力区分为不同的职级、享受不同的待遇;行政干部的任免升降强调能力和政绩,有能力的上,无能力的下;高校招生择优录取,甚至中小学也鼓励拔尖,搞重点学校、快班慢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享受到较好的学习条件..邓小平的这一系列倾斜政策,其谋略意义除了奖勤罚懒,还有一条:扶强不扶弱。

  “造物主”把人从能耐上分为强者和弱者,于是有两种不同的逻辑:平均主义和倾斜——优化政策。有人说共产主义是弱者的创造,如果把共产主义解释成平均主义,那确实是对弱者有利的:弱者对社会的贡献没有强者大,但可以获取同强者一样的报酬。这种政策符合中国的传统美德:同情、照顾、优待弱者。但是它使强者吃了亏,形成”鞭打快牛”的机制,强者本来可以跑得快些也不愿快了。弱者只有那么大能力,而强者身上的潜力又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结果是整个社会机能衰竭,效益下降,最后陷入普遍贫弱。

  在公平与效益的关系上,邓比较偏爱效益。把工资福利、社会待遇等等向强者一边倾斜,这对于弱者似乎不“公平”,甚至有点残忍,但是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强者身上的积极性,保证社会的整体效益不受损害。整体效益上去了,反过来弱者也不亏。要亏,只是一种心理感觉:原来大家都一样,现在别人跑到前面去了,出现所谓心理反差。如果你心里不舒服,那就加把劲赶上去,而不能等待别人照顾,指望共别人的产。这样就形成“鞭打慢牛”的机制,人人都有压力,造成你追我赶的局面。此外,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优先满足对社会贡献大的人,也符合经济原则,可以以较小的投入保证社会有效生产力的积极性。

  邓似乎觉得社会的分化是保持竞争和活力的必要条件。但中国有个特殊情况:穷人、弱者的比例特别大。这么多人也不能一点不管,否则于政治稳定不利。问题是怎么管。过去的办法是让弱者去共强者的产。事实证明这样作由于牺牲了积极性,会使整个社会越来越弱,强者变弱,弱者更弱。邓解决强弱、贫富矛盾的办法是在不损害强者积极性的前提下,先让强者富起来,使社会总体实力强盛起来,然后抽出部分财力、智力去扶贫,通过强者带动弱者。先扶强,再扶弱,扶弱但不抑强,让强的越来越强,而弱者也跟着相关地富起来。这大概就是邓的“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谋略含义。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