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1·22“十二大”上,华变成348名中央委员中默默无闻的一名,而形成了胡、赵、邓体制,三人分掌党、政、军三方大权

  刚刚粉碎“四人帮”后,中共高层领导的座席依次为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李先念。四人中,华、汪是坚持继续批邓的,叶、李则是邓小平的同情者,促使邓重新进入高层决策层的主要力量是政治局外的陈云、王震等人。经过陈、王等人的抗争,加上邓本人的努力,邓在粉碎“四人帮”后九个月,得以恢复党政军三方面的所有职务,只是在党的副主席一职前,再没有“第一”二字。所以在1977 年8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大”上,邓排在华、叶、邓、李、汪五常委中间,位居第三,这种权力结构下的“十一大”,当然无法实现邓的政治愿望。

  从1977 年7 月复职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一年多时里,“邓小平似乎前进得很慢,但他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积蓄起不可低估的力量。”①这期间,就正式职位说,华国锋等凡是派占据显然优势。中共传统的领导体制是党的主席拥有绝对权威,任何副主席都无法与抗衡。邓所依靠的,是他在党政军方面远远大于华的实际影响力,特别是胡耀邦的有力配合。1978 年,邓、胡联手发起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和它所结出的政治硕果——成批地解放干部和平反冤假错案,这一大批在文革中受到伤害的老干部和知识精英都成为邓的坚决支持者。

  到1978 年底,邓所积蓄的力量己足以向凡是派发起反攻。安排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要先召开一次预备性的中央工作会议,并请陈云领头发言。陈云针对文化大革命的发言,在会上激起强烈反响。会议议程按邓预计的方向发展,由批评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进而指责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华国锋被迫作出自我批评,开始在政治上转入被动。邓则团结和分化了华左右的元老实力派,甚至叶剑英和李先念都加入了邓的行列。

  然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决定了华落邓起。一大批邓的支持者进人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和党的副主席,邓在最高决策圈内多了一个得力盟友,全会还增选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等为中央委员。邓的支持者在党的领导层占了大多数。华、邓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凡是派的多数成员虽然未正式解除党内职务,但他们控制的实权部门已悄悄转手他人,实权最大的汪东兴被免去各项兼职,只剩下一个副主席的空衔。华国锋仍然是党的主席,但却让邓的得力助手胡耀邦担任中央秘书长,负责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使华的主席有名无实。邓本人并没有晋升职务,他依然是副主席、副总理,依然排在华的后面。但是邓已经有效地掌握着党内大多数问题的决策权,已经成为事实上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中国锋从党的主席和政府总理的位置上下来看来已是指日可待的事。可是邓并不急于这么做。他宁可与华保持一种类似1935 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和张闻天那样的关系。这是因为华国锋在政治上还算合作,让他多保留一段时间从毛泽东和周恩来那里继承下来的头衔,害处不大,还有好处。在中共党内,什么人都可以随时撤换职务,唯独党的主席是不能随便换的。换主席很容易出现合法性危机,引起难以预料的政治后果。所以邓必须采取逐步过渡的方针,让党内外群众有一个心理上逐渐适应的过程,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又向前推进了一年,凡是派已没有多少阵地可守了。到1980 年2 月召开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时,凡是派的多数成员被撤了职。汪东兴被批准辞去副主席的职务,其次是北京市长吴德,副总理陈永贵、纪登奎,他们的职务都交给了邓所信任的人。华国锋还是党的主席,不过邓又采取重大步骤进一步削弱华的实权,这就是设立中央书记处,让胡耀邦担任总书记。总书记取代了党的主席的职务,华国锋本来就没有多少实权的主席职位至此只剩下一个纯粹的空名。

  下一个目标是华的总理职务。1980 年8 月,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人事调整,决定华国锋不再兼任国务院总理。华的党中央主席职务还保持着,所以说他不再兼任总理是成立的。为了使这一事关重要的总理人事变动显得不是撤华的职,而只是华不再任此兼职,邓小平本人也作出了同样的姿态,他和李先念。陈云三人亦同时被宣布不再兼任副总理职务。华和邓同时放弃政府中的职务,而结果是总理的职位转到由邓小平亲自选定的接班人赵紫阳手里。

  戴维.W.张说:“邓在政治上取胜最关键的原因是他鼓励对毛在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中进行再评价的动力,没有这一重大步骤,温和的务实主义者邓小平及其拥护者在驱逐华的道路上可能会有更多的困难。”①评毛的过程同时也是批华的过程,因为华的合法性反映了毛的合法性。评毛的决议还在起草过程中,邓就公开对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说,毛泽东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选自己的接班人,是沿用了一种封建主义的做法”。(《邓选》ⅡP.306)邓还要求把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几年补写到历史决议中去,并要点华国锋的名字,以证明变动华的职务是有理由的。

  1980 年11 月至12 月,正是评毛活动处于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了九次会议,尖锐批评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后所犯的原则性错误,还提出华的能力不足以胜任党的主席职务的问题,华的压力增大,被迫提出辞呈。政治局会议决定向三中全会建议: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主席、军委主席的职务,选举胡耀邦为中央主席,邓小平为军委主席。1981 年6 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一项议程是通过评毛的《历史诀议》,另一议程是正式批准华国锋的辞职请求。华默默地放弃了党的主席的空名,但邓小平仍将他留在副主席的位置上,好让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下。一年后,在党的“十二大”上,华又失去了政治局委员的职务,变成348 名中央委员中默默无闻的一名,直到现在,华仍然呆在这个荣誉位置上。

  华在放弃两主席的职务时,曾建议由邓小平担任党中央主席。邓要这样作,当然谁也不会反对。可邓主动拒绝了这一职务、而把他早已经备好的得力助手胡耀邦提上来担当此任。胡当党的主席,据说在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人中是有异议的,邓不得不做大量工作说服政治局成员和军队的高级干部接受他选择,这说明,胡的当选“反映出的是邓小平的合法性而不是邓小平后面的胡耀邦的合法性”。①胡以总书记的身份兼任党的主席一年多,至1982年9 月党的“十二大”,决定只设总书记,不再设党的主席,胡耀邦便以总书记的名义出现在党的领袖席位上。

  “十二大”产生的政治局常委依次是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此次大会同时产生三个中央机构:党的中央委员会,由胡耀邦任总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是邓小平;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陈云任第一书记。随后召开的六届人大,叶剑英的委员长让位给彭真,李先念担任国家主席,邓小平出任国家军委主席,赵紫阳正式确认为国务院总理。至此,领导整个80 年代改革开放大业的胡、赵、邓体制形成。三人分掌党、政、军三方大权,而军委主席邓小平被公认为“这一代集体领导的核心”。②

  中共自毛泽东“开天辟地”以来,党的主席天经地义地同时也是军委主席。这种一身二任的作法历来被看作党指挥枪原则的体现。邓小平将华国锋突出的两主席职务分由两人承担,他自己不当党的主席,只当军委主席,这样作可以表明他把毛泽东选定的接班人华国锋拉下台的目的并不是想坐上党的主席这把万人之上的第一交椅。邓把这把椅子交给胡耀邦坐,当然是相信胡能够忠实地执行他的路线。但是,军委主席邓必须亲自担任,这是为了他更好地发挥撑舵作用,更加有权地控制整个局面。

  党总书记政府总理都是一线工作,邓让更年轻的胡和赵去分担这两项工作,而他自己则以军委主席的身份在第二线指挥着整个党和政府的运行。这种形式对邓来说,虽然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但却有两大好处。首先有利于邓下一步要考虑领导班子年轻化,其次,邓因为放在后面,可以避免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的社会试验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风险。一旦出现大的风浪,整个新班子不至于都折进去,在后面起到稳定局面的作用。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