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四、社会成员之间的先富带后富问题

  邓小平主张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其他人更勤奋地工作,其基本理论根据在于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的优越性,以调动劳动者进行社会主义生产的积极性。邓小平说:“按照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①早在1975年8月,他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就指出:“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要动脑筋想一想。”他针对当时平均主义严重泛滥的情况,指出:“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邓小平当时提出这个问题,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是需要有巨大的理论勇气的。因为毛泽东1974年12月26日提出的“理论问题指示”中曾经认为: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②1975年2月22日,由《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刊出了这个理论问题指示,组织全党全国人民学习。“四人帮”一伙乘机提出资产阶级法权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否定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后来,这个“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主张,也成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攻击邓小平的内容之一。在1977年再度复出以后,在科学和技术工作座谈会上,他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的混乱提出:“讲按劳分配,无非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个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有好多具体问题要研究解决。这不仅是科学界、教育界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重大政策问题。”他随即就来抓这些问题的解决。他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作了巨大的努力。首先,是澄清“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的理论混乱。如肯定“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阐明革命精神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但是,革命是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规范按劳分配的内容,指出“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处理分配问题如果主要不是看劳动,而是看政治,那就不是按劳分配,而按政分配了。总之,只能是按劳,不能是按政,也不能是按资格。”①其次,他对我国的工资政策、工资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稿酬制度也提出意见要求研究解决。他强调:“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有好多事情要做。有些问题要经过调查研究逐步解决。有些制度要恢复起来,建立起来。总的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鼓励大家上进。”邓小平主张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拉开收入差距,必然使一部分劳动得多、劳动得好的人,收入多一些,生活富裕一些,其目的是利用按劳分配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机制,“鼓励大家上进”,以推动经济发展。他曾经回答人们对贯彻按劳分配拉开收入差距,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问题说:“这会不会打击其他人的积极性?讲怪话的会有,但可以刺激大家努力向上。发展经济工人要增加收入,这样反过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农业也是一样,增加农民收入,反过来也会刺激农业发展,巩固工农联盟。”①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在考虑个人收入分配问题时,往往主要从收入分配关系内部考虑问题,在如何摆平人和人之间关系,在分配公平上兜圈子,而忽视另一个更基本层次的关系:收入分配与发展生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常识告诉我们,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生产。最合理的分配应当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分配。邓小平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主张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正是以发展生产力为基本出发点,企图在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即他提出来的“经济发展——收入增加——经济更大发展”的公式。他针对粉碎“四人帮”后,我国人民的贫穷状况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我们要在技术上、管理上来个革命,发展生产,增加职工收入”。贯彻按劳分配,打破“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勤奋劳动先富裕起来,这是管理革命上的一个重要内容。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51页。②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1956~197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60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1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外出现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与此相适应收入分配方式也多元化了。有的社会成员已经不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而是依靠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资金,甚至剥削雇工而富裕起来,因此,“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邓小平认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其他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并不伤害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它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增加商品生产,满足市场需要,扩大劳动就业,为国家增加税收。这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邓小平在1979年1月就提出:“现在经济建设的摊子铺得太大,感到知识不够,资金也不足。”他主张:“搞建设要利用外资和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他提出原工商业者有真才实学的人应该使用起来,能干的人就当干部。目的就是一个,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得快一点。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别和生产经营的不同,必然会引起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引起一定程度的分化。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分化。有的人从传统的社会主义应当消灭剥削观念出发,主张应当立即加以取缔,以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比如,安徽省芜湖市有一家个体户叫年广·久,依靠雇工经营,制作和销售“傻子瓜子”成为百万元户,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有的就主张对这种依靠雇工劳动发财致富的应当加以取缔。邓小平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却主张不要“动”他们,看几年再说。他说:“现在雇工的大致上只是小企业和农村已经承包的农民,雇工人数同全国一亿多职工相比,数目很小“从全局看,这只不过是小小的一点。要动也容易,但是一动就好像政策又在变了,动还是要动,因为我们不搞两极分化。但是,在什么时候动,用什么方法动,要研究,动也就是制约一下。像这样的事情,我们要考虑到不要随便引起动荡甚至引起反复,这是从大局来看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展我们的经济,有开拓的精神,而不要去损害这种积极性,损害了对我们不利。”①邓小平在这里提出的“从大局上来看问题”的指导思想十分重要。第一,雇工经营虽然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是“小小的一点”,在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它不影响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本质。第二,雇工问题要放在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这个“大局”下来考虑。“重要的是,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展我们的经济,有开拓的精神”,第三,我们不搞两极分化,对于雇工致富的“动还是要动”,但是,在什么时候动,用什么方法动,要研究。“动也就是制约一下”,并不是简单地取缔。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邓小平主张“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包括一部分人依靠雇工经营先富裕起来)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从大局出发,“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展我们的经济。”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30页。

  邓小平主张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目的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他强调:“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①为此,他主张:“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②邓小平在主张允许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如何帮助生产和生活有困难的人如何“脱贫”的问题。他说:“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③到1984年10月,他又指出:“现在农村还有几千万人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不过也比过去好多了。毕竟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好起来了,国家可以腾出手来帮助少数贫困地方发展起来。中央对此已有部署。不仅是国家,还有那些好起来了的地方也可以帮助,问题不难解决。”④实践的发展,证明了邓小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1978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有2.5亿,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到1985年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1.25亿。8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对贫困地区制定了优惠政策、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改革扶贫方式(由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使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下降到8000万人。从1994年开始又制定和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中国大地上消灭绝对贫困。这将使我国在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一大步。从1986年开始,政府每年提出的扶贫资金,包括无偿支援和贴息贷款近100亿元,如果没有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使我国经济有更快的发展,政府每年要拿出这么多的资金集中用于扶贫是难以做到的。同时,由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东部的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乡镇企业提出了“西进计划”,一些私营工商业家投入了“光彩事业”,积极参与和帮助贫困地区的发展。要是没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是大家共同贫困,这也是不可想象的。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6—217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2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52页。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84页。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