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户力”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高度重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他们通过对现代科学和现代大工业的考察,指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认为,科学已成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是“财富的生产者,就是实际财富”。因此,他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认为“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赞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列举的每一项生产力的巨大成就,都是科学进步结果,都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有力佐证。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中央决定在延安成立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经过毛泽东批示,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他在成立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所以,他说:“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为了使边区在困难环境下更好地发展经济,党中央还作出《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的决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党和毛泽东同志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在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号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4年,周恩来在讨论中国科学院向党中央和政务院的报告时指出:“我们充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结合最近对总路线的学习,把科学工作提到应有的位置”。同年3月8日,党中央在向全国批转这个报告的批语中就明确指出:“在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已经开始的时候,必须大力发展自然科学,以促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帮助全面了解和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我国科学基础薄弱,而科学研究干部的生长和科学研究经验的积累,都需要相当长的时期,必须奋发努力,急起直追,否则就会由于科学落后而阻碍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①1956年1月,周恩来在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技术,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强调“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并代表党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毛泽东在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技术落后的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①会后,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历时数月,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并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把规划付之实施。1958年初,毛泽东曾经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感到还是受束缚,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得到解放。”并要求“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如果说,毛泽东的这些重视科学技术、主张进行技术革命的思想,主要集中在通过技术革命来实现赶超目标的话,1963年他在听取聂荣臻等汇报《科学技术十年(1963—1972)规划》时的谈话,则把科学技术和发展生产力直接联系起来了。他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府、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于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②从1963年起,我国又开始执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尽管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来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我国仍然成功地制造了“两弹一星”、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培育成功一大批高产杂交组合水稻,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石油地质和油田开发理论指导下,发现和建立了大庆等一系列大油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在贯彻党重视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要决策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他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并进一步大大发展了党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逐步形成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这个思想的形成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认为科学研究是一项基本建设,具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萌芽。

  早在1952年9月12日,在政务院讨论中国科学院工作的会议上,邓小平指出:科学研究是一项基本建设,在这方面的投资叫基本建设的投资。我们知道,基本建设是一个经济学范畴,它是指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用投资形式来实现的固定资产再生产。新增加的固定资产部分具有扩大再生产的性质;替换已经破坏或报废了的固定资产部分属于简单再生产性质。基本建设按其经济内容可分为生产性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基本建设是调整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改变国民经济结构,用先进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邓小平把科学研究列入基本建设范畴,既表明科学研究具有再生产的经济性质,又反映出他认为科学研究具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础的性质。因此,这个提法已具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的萌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在50—60年代就很重码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发挥,他在1961年9月主持制订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70条)中把企业技术进步作为整顿企业、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肯定“技术人员和职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不久,又提出要“大批提拔年轻的技术干部”,认为“我们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浪费专业技术力量”,针对当时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有的单位让技术干部去搞与技术无关的行政工作,还有的长期下放或打杂的现象,他强调“以后,对大学毕业生的使用,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专长”。①

  ①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56页。①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94页。②转引自龚育之:《一段历史公案和几点理论思考》,国家科委政策法规司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震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页。

  第二阶段,70年代中,肯定“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强调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

  1975年,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支持下复出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此期间,邓小平亲自抓了当时处于半瘫痪、半取消状态的科研机构的整顿工作。1975年7月,中央派胡耀邦等到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并要求他们尽快就科学院的整顿问题提出意见,后来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工作几个问题》汇报提纲草稿。9月26日,邓小平在听取汇报时,肯定了《汇报提纲》中关于“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观点。他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同时,他强调“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他说:“农业搞不好就要拖工业的后腿。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科学研究是一件大事,要好好议一下”。②邓小平在这里讲的是“整个国家建设”,而不仅是经济建设。他1975年7月14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到抓装备时,也提出“科研要走在前面。不单是尖端武器、常规武器有科研问题,就是减轻战士身上带的东西的重量,同样有科研问题”。③他还强调:“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④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把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视为关系工业、农业、国防建设的“大事”,主张科研应走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前面,处于应当超前发展的地位。

  第三阶段,以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为标志,公开阐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并强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977年7月,邓小平再次复出后,首先就“自告奋勇管科技、教育”。他认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不抓科学、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91—292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页,20页,28—29页。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页,20页,28—29页。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页,20页,28—29页。

  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他的亲自主持下,科学技术工作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怀。1978年3月18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针对“四人帮”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颠倒是非,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诬蔑为修正主义的“唯生产力论”的反动观点,十分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不是从书本出发来考虑问题的人,他引经据典,搬出马克思来,主要是为了正本清源,澄清是非。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主要是面对现实,面对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的现实,面对我国四个现代化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现实。他在对近3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的发展进行深入考察之后,得出结论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出巨大的作用”。“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他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这个阶段,邓小平不仅在理论和认识上深刻地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和论证了科技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中的关键地位,而且围绕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使我国在科学技术研究和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发展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四个阶段,1988年前后,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特别对于世界高科技的发展给予极大关注,强调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要占有一席之地,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70年代以来,邓小平一直关注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他常用“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这一类字眼来形容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他强调“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①正是从世界的变化,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深刻思考出发,邓小平在1988年9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他说:“最近,我会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只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已经不够了,他根据什么作出这个论断呢?按照邓小平自己的解释:“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②“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由此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89年邓小平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由上面这些论述可见,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偶然心血来潮的“标新立异”,而是对历史教训的反思、现实发展的概括、未来发展前途的依靠。因此,这是一个经过长期酝酿、深思熟虑,而最终升华出来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2页,377—378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2页,377—378页。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