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三、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希望

  国际经济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国在经济关系上的互相倚赖亦随之增加。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利用大工业为武器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①如果说当时世界市场尚处于形成过程之中,那么,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兴起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国际化进程。对国际经济关系起宏观协调作用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出现加深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程度。一个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大市场已经形成,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格局下,世界各国的各种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方面的合作日益加深。这一切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②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继续发展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脱离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合作,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③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在较短时期内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对外开放,利用国际资源发展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从国际经验着眼,把对外开放看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作是经济加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动力。有鉴于此,“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④成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依据。正如美国学者戴维·W,张所指出的:“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变的关键,西方的科学技术、投资和管理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所需要的一部分,这就是邓小平将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关键所在”。①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页。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117页,78页。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117页,78页。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117页,78页。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还基于对我国历史经验的深刻分析之上。鸦片战争前,我国封建统治者主动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②这种闭关锁国政策阻塞了中外交流,导致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各方面全面落后的局面,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宰割的百年屈辱。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被迫开放”,尽管“被迫开放”也比“主动封闭”强,但是,它是一种丧失独立主权条件下的“对外开放”,使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仍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状态。造成这种局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但在当时国际冷战格局下,中国只能对苏联、东欧开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则实行封锁。对此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③后来,由于赫鲁晓夫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全面恶化,我国与东欧的关系也很紧张,几乎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搞建设。当然,造成这种局面也有我们自己的主观原因,自己孤立自己,“后来,‘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④这是1957年后20年时间我国经济处于停滞、缓慢发展的另一个重大根源。邓小平在总结历史教训时深刻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国,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①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有利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世界的两大主流。中外关系也出现巨大转机,中美关系坚冰被打破,我国与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恢复了正常关系,中苏关系开始缓和,中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与第三世界和地区的关系也得到了加强。这一切为我国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积极倡导对外开放政策,他不仅反复强调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指出不足之处是“开放得还不够”,“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②1989年发生政治风波,我国又一度处于不利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对对外开放政策毫不动摇,提醒全党:“关门可不行啊,中国不可能再回到那种封闭时代”。③

  邓小平不但积极倡导对外开放政策,而且还亲自对对外开放的策略和步骤做了精心部署。首先是兴办经济特区。开始的时候,广东提出搞特区,邓小平同意了:“名字叫经济特区,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④中央没有钱给他们,只提供适应对外开放需要的特殊政策。根据邓小平的意见,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当时兴办这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外国经商的很多。1984年,邓小平亲自考察深圳、珠海、厦门特区。他在经济特区看到一片兴旺发达景象,视察期间写了一些题词,在深圳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珠海的题词是“珠海特区好”,在厦门的题词是“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些”,邓小平视察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回京后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又提议“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用下就是很大的胜利”。①根据邓小平的设想,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的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京、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港口工业城市,同时,批准除北海和温州以外的其他12个有条件的沿海开放城市,参照经济特区的某些做法,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后,沿海经济开放区不断扩大,1988年4月举办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又被列为开发、开放的重点。至此,已形成了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在内的总共293个市县,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沿海开放地带。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中央又作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对外开放,陆续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中心城市,基本上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梯次发展的全方面、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事实证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①(美)戴维·w·张:《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喻晓译),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0页。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7页,64页。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7页,64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2页,299页,239页。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2页,299页,239页。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