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一、实事求是地制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

  确定经济发展要达到的目标,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它规定一定时期经济发展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要求。经济发展战略阶段的安排、重点的选择、对策的采取,都是为实现这些基本目标和要求服务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点转移时,是以“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基本奋斗目标的。这个基本目标,原本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来的。早在1964年9月,周恩来在经过毛泽东修改的国庆招待会的讲话稿中就提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同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对这个报告提出的实现的时间期限,从初稿的“在较短的时期内”,改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这反映毛泽东、周恩来要求全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已经明确,但实现的时间期限的把握尚在思考之中。这个奋斗目标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可惜还来不及认真贯彻实施,就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75年1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会上又重申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任务。这时提出的要求是。“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叶剑英在1979年庆祝国庆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把这称为毛泽东和周恩来给我们留下的“政治遗嘱”,强调它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百折不挠地加以实现的奋斗目标”。但是,如何来实现这一“政治遗嘱”呢?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中思考的问题。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在谈到工作重点转移时就提出:“过去耽误的时间太久了,不搞快点不行。但是怎样做到既要搞得快点,又要不重犯1958年的错误,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1979年3月,邓小平就提出:“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概念。他首先对“中国情况”(国情)的两个特点: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特别强调: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些都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邓小平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当时陈云也提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一方面我们还很穷,另一方面要经过20年,即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个矛盾”。

  ①李先念也指出:“我们的国家穷,搞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人民生活又要改善,这就是矛盾。搞现代化,用人少,而我们有大量劳动力需要就业,这又是矛盾。我们只能在这样的矛盾中来搞四化,这就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规划建设蓝图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出发点”。②叶剑英也提出:“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③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关系整个现代化建设备方面的大题目,具有丰富而广泛的内涵,而邓小平首先集中关心的重点是从我国的条件出发来研究,到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标准问题。当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50美元左右,居世界后列,科学技术水平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这样大的历史差距,又面临着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等因素的制约,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特别是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是不可能的。当时邓小平和许多中央领导都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因此对发展目标不可能定得过高,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也不可能太短。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提出了调整的意见。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我们到本世纪末时国民生产总值能不能达到人均上千美元呢?前一时期我讲了一个意见,等到人均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就能花多一点力量来援助第三世界的穷国。”他主张“降低原来的设想,完成低的目标”。①这段话反映出邓小平在研究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时,首先对到本世纪未能够实现的现代化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结论是只能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的低目标。邓小平把它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不可能实现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标准和超赶的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回答客人的提问时,正式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即到本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要达到的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要在本世纪来实现小康水平。1980年1月,他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著名讲话中,向全党第一次提出了这个战略目标。对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第38—39页。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第75页。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第80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94—195页。于怎样来实现小康目标?邓小平提出“现在需要总结经验,搞快一点、好一点,需要制订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需要制订长远规划。这些都是大事,我们不能急躁,也不能耽误时间。”②他把制订实现小康目标的长远规划这件“大事”放在与作历史问题决议同样重要的地位。当时,他找来中央负责经济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关同志,对他们说,当前要抓好两件事:一是作历史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二是考虑制订长远的发展规划。正是根据他的意见,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本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十二大报告以到本世纪末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中心,实事求是地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最完整系统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提出后,邓小平一面关心和狠抓这个战略目标的落实和实现,另一方面又在积极思考我国经济在21世纪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他在1980年12月25日《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这篇讲话中就谈到经过20年的时间,我国经济发展达到小康水平以后,“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到1984年3月,邓小平说:“这几年一直摆在我们脑子里的问题是,我们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落空?从提出到现在,五年过去了。从这五年看起来,这个目标不会落空。”在肯定翻两番有把握的基础上,邓小平会见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指出:同我们的大目标相比,这几年的发展仅仅是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以后,我们还要在下世纪30年到50年内,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后来他在多次谈话中反复讲到这一设想。1986年6月18日,他在《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的谈话中又把下一个世纪的发展目标具体化。他说“有了本世纪末的基础,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①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的谈话进一步把发展目标具体化并完整地概括提出我国现代化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①这是对我国70年时间内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完整表述,标志着邓小平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成熟。正如一个外国评论家指出的,中国提出70年的发展战略,这样长期的目标,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把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作为正式的战略任务规定下来。

  邓小平在讲到我国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时,多次讲到“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但又说“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说它是雄心壮志,是因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是低水平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但是它对我国这样原有基础十分薄弱,科学技术落后,而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的确是很不容易的,是需要经过全国人民的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但是,这个目标的提出又是“实事求是”的。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的提出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在深入研究我国国情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地估量我国能够实现现代化的实际程度,而对原定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进行实事求是地调整,降低目标,规定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第三步的战略目标,是在原定的本世纪末目标经过五年实践结果检验,证明能够实现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来的,而不是随便说的。第三,它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特别是毛泽东在世时所没有的国际条件来确定的战略目标。“就是从现在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出、周恩来同志宣布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他说:“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了,国际交流发展了,我们的经济一定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要拿国际水平的尺度来衡量。”②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正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用国际水平尺度衡量的发展程度。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47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2页。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6页。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