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二、深刻的人民性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在领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中一再强调:党在敌占区游击战争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人民利益,凡是能够保护人民利益的事,应努力赴之。凡是于人民有利的事,无不尽力提倡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忽视发展生产力的经验教训时说:“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②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说:邓小平同志“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理论中的人民性主要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同时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闻民所闻,天视民所视”的思想也有一定关系。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想突出地体现出这个特色。

  富民思想是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中人民性的重要体现。邓小平在批判“四人帮”搞的“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谬论时指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都以逐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基本目标。富民思想也是邓小平制定一系列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比如,他反复强调我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1%,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又如,我国的改革和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人民性,还表现在他特别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并把这些创造总结提高,形成政策加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崛起,经济特区的试验,各种企业承包制的创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推进等等,都是邓小平热情鼓励群众的创造并加以肯定推广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鲜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①

  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深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成功。”②因此,他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此毫不动摇。他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③“我们的政策不会变,谁也变不了。因为这些政策见效,对头,人民拥护。”④

  ②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8页。①《伟大的实践,光辉的篇章》,载《人民日报》1992年12月24日。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