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邓小平系列合集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机遇和挑战

  朵天俊

  当代世界的主题即世界的主要潮流是和平与发展。这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有难得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试就此问题谈点学习体会。

  一

  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分析了当代国际形势,认为当前存在着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他说:“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1]他还指出:“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抓住机会,发展自己,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争取每隔几年使我国经济上一个新台阶。

  所谓抓住机会,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所提供的一切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综观当前国际环境,这种有利条件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世界发生大的转折,形势变化对我国十分有利。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3]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世界正发生大时代的阶段性质变化的历史转变,即世界主题发生了一次巨大变化,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尽管其基本矛盾和其它各种矛盾依然存在,形势错综复杂,不稳定因素增加,但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特别是在苏联解体、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结束以后,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更小了,邓小平指出:“我们分析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真打起来也不怕。”[4]世界正进入一个全局稳定和局部冲突的时期,这种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对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十分有利。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过去那种较为紧张的中美和中苏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变。随着中美关系在70年代中期实现正常化和中苏关系在80年代末实现正常化,特别在80年代后期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90年代初苏联解体以后,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但两个超级大国多年来对我国的军事威胁已基本消除。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不是一个有利条件。目前仅存在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也因经济实力下降(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已由50年代初的45%,下降到现在的22%),推行霸权主义力不从心,这就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可以争取到一个校长时间的和平环境,而且有可能少受其干扰和压力。

  (2)可以利用西方国家内部矛盾,发展自己。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美、日、欧联合反苏的政治基础动摇,东西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并非时时刻刻都是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逐步上升,日益尖锐。同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日本和德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特别是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1年增至27065美元,超过美国的22550美元。日本的国民总资产也超过了美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经济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日本的经济地位使它不仅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要对美国敢说“不”,而且同美国经济磨擦严重,贸易战频繁。美国不少人认为日本已成为美国当今的主要对手。美国同欧洲在贸易逆差、农业补贴、银行利率和市场等一系列问题上也风波迭起,争吵不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西方主要国家之间的利害冲突使它们之间的离心倾向加深,为我国利用矛盾、发展自己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我国与邻国关系均有改善,周边安全环境看好。讲和平的国际环境,首先要有一个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60到70年代,我国与周边的印度、越南和苏联都曾发生过边境武装冲突,几乎是四面受敌。这种不安宁的周边环境,使我国不可能集中力量来从事国内的经济建设。随着国际大气候的缓和以及我国一贯奉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外交政策,使我国与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关系大有好转,一改过去四面受敌,变成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往日的战场变成了今日的市场,边境贸易日益扩大。同时周边的一些热点,如经历了12年的柬埔寨战争和10年的阿富汗战争也相继冷却下来。如今,四邻无战争,出现了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40年来最好的时期。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4)世界的主流已由军事对抗转向了以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与此相适应,各国为了争取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都特别重视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经济实力的竞争。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加快了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上国际竞争的强有力的推动,目前,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已开始缓慢回升,加上其它重要因素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世界经济将会出现一个发展高潮。这对各国都是极为有利的时机。更应看到,亚太地区目前正处在相对稳定和快速发展之中,它的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十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预计这个地区将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中国处于亚太重要位置,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周边和国际有利的经济环境,加速自己经济的发展。当今的世界已发展成为一个整体,国与国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关系。各国之间既竞争又合作,以此促进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投资环境良好,市场潜力巨大,是吸引西方国家企业界的新因素。据估计,中国从1994年到本世纪末,进口总额将逾一万亿美元,西方国家已越来越看好中国这个拥有近12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我国与西方国家建立“平等、互利、长期、可靠”的合作关系,将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机遇很多,仅上述几点已说明,中国目前的确面临着较好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机遇,我们要遵循邓小平同志的教导: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尽快把经济搞上去。世界上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并取得很大成功的国家,几乎都是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而获得的。战后的日本和德国,正是利用美苏长期冷战的机遇,加快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而在经济实力上成为今天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第三经济强国。亚洲“四小”和拉美一些国家在60、70年代,也是利用西方经济在战后快速发展时产业结构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时机,转换机制把本国的经济搞上去,成为今天世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过去,我国因错过了几次大好时机,又遭受了“大跃进”和十年“文革”的两次严重挫折,使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落后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5年,我们充分利用了和平和发展的国际环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我国经济在80年代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今后,我们还要紧紧把握住当前这个难得的机遇,继续前进,去争取更大的成就。

  二

  全面地看,当前的国际环境对我国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不利的、困难的一面,即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1)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挑战。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发展水平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的反映。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经过建国以来4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10多年来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已有很大增强。根据测算,我国的综合国力在1949年占世界第13位,1980年占第8位,目前已上升到第6位,并成为对国际局势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有不少如粮食、棉花、棉布、水泥、原煤、肉类已占世界首位,其它如钢铁、原油、发电量等也占到世界的前几位。但是,我国现有的综合国力还不强,特别是按人口平均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还比较低,同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当前,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逾5万亿美元,日本也有3万多亿美元,而我国只有5千亿美元左右,加之我国人口多,按人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更比它们少得多。同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相比,也有明显差距。“四小”中的台湾,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千亿美元(约相当于当年中国大陆的50%左右),占世界第20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占世界第25位;进出口总额1500亿美元,居世界第14位;外汇储备达820多亿美元(1991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大陆与台湾相比,在某此方面也存在差距。上述差距不仅反映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先进与落后的差别,而且反映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所进行的历史性的竞争。竞争是优胜劣汰,它关系到两种制度“谁战胜谁”的问题,即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原东德在与西德的历史性竞争中落后于西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西德的50%左右,结果东德被西德吞并了。苏联解体和演变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经济没有搞好。前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由60年代的7%到80年代下降为2—3%。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更是一年不如一年,经济出现了负增长。60年代中期以来,三个五年计划的指标都没有完成。从而使苏联的综合国力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列由1973年的第11位,下降到1985年的第15位。这使前苏联在同美国的历史性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上其它因素的作用,导致了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社会主义面临着现代资本主义的严峻挑战。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不断缩小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并走在世界的前列,才能向人们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继续保持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高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消除苏联、东欧剧变在世人心中留下的疑惑,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才能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政策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有效地防止和抵御和平演变。总之,只有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消除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使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历史性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

  (2)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挑战。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直接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战后高技术群(信息、生物、空间、海洋、新能源、新材料)在发达国家的迅猛发展,对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5]旧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十分落后。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0多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获得了很大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航空、航天、核能、生物工程、新材料、海洋开发、微电子和电子计算机、光电子及通讯工程等高技术产业体系;有一支300多万人的高技术产业队伍、有5000多个研究所、80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100个左右具有国际水平的重点试验室。1993年,全国累计取得重大科研成果33000项,大大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根据有关资料,美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额为71%,日本为65%,而我国在技术进步比较快的80年代末期才只有30.1%。由于科学技术落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基本上是靠能源、原材料消耗和运量的大幅度增加取得的。创造相同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我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至3倍。在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传导的信息方面,我国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1/10。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无可回避地面临着发达国家高技术的挑战。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在两种社会制度历史性的竞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资产阶级学者利用西方国家掌握的高新技术优势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他们说什么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重新升起的朝阳,资本主义又“再生了”。这是违背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我们认为当代科技革命不可能代替社会革命来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能使资本主义制度返老还童、永世长存。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从5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头掀起的这场全方位、加速发展的新科技革命,为西方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使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出现了所谓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使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缓和,工人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国家正是在掌握了新科技革命优势并把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抛在后面的条件下,才使他们大力宣扬和推销的政治观点(多党制、议会制、三权分立)、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起了作用,再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促使苏联东欧政局剧变,使西方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能够得逞。

  历史的教训值得认真记取。面对西方国家高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我们要遵循邓小平同志“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的教导,加快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通过不懈地持续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实力。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主流。

  但机会更多地意味着挑战,迎接挑战才能抓住机会。世纪之交和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将是更为激烈、更为严峻的。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新的姿态去迎接各种挑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尽快把经济搞上去。

  (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政治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4页。[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5][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