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大国崛起(图文版全集)

首页 > 大国崛起

第八章 进步主义运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企业、大财团相继出现构成了美国经济社会的主要图景,它为美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各种罪恶,社会的不满在悄悄滋生。

  第一节 一场世俗性的大觉醒

  1896年,查尔斯·斯帕尔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占全美国人口1%的人拥有的财富占全美财富的一半以上,12%的人拥有全美国的财富近90%。

  罗伯特·亨特在《贫困》一书中讲道:“很可能,在相当繁荣的年代,处于贫困之中的人不下1000万。”据他推算,1904年全美国至少有400万人靠救济生活。

  在当时美国2900万劳动者中,竟有175万人是10到15岁的儿童。

  而那些政党的领袖们却用金钱和官位来操纵包括选举在内的各种政治活动。《城市之羞》的作者林肯·斯蒂芬斯这样评价繁华的美国都市:

  圣路易斯代表着贿赂,印第安纳波利斯意味着来自方针政策上的不义之财,匹兹堡暴露出一个政治和工业的核心小集团,费城展示了文化制度的彻底腐败,芝加哥是改革的假相,而纽约就是好政府的幻梦。

  美国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先洞察这种现象的是美国的新闻界,进步主义改革运动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进步主义时期最有代表的是新闻界的“掏粪者”。

  “掏粪者”一词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新闻记者的嘲讽,他把那些揭发黑幕的人比作《天路历程》中那个不仰头看天国的王冠而只顾扒污物的“带粪耙的人”。但是,这个称呼却被公众所接受,反而变成正面的称号,从此载入字典,成为专门揭露各种腐化丑闻和黑暗内幕的代名词。

  《麦克卢尔》杂志是当时最有名“掏粪者”刊物。它的创始人麦克卢尔本人开始并不是存心与大财团作对,它选中洛克菲勒家族的美孚石油公司作专题系列时,原本是怀着钦佩的心情想要报道其走向成功之路。

  负责撰写此稿的女记者塔贝尔也不是一开始就有意揭丑,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忠于真实的原则和职业的本能敏感促使她穷追不舍,结果该公司如何通过巧取豪夺致富,政府又如何予以纵容,以及工人的困苦生活等内幕被详细解剖,揭露无遗,结论是实际上公平的个人自由竞争已经不复存在。

  这一系列文章后集结成《美孚石油公司》一书十分畅销,几乎成为揭露大财团的经典著作,并为进步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贝塔尔也因此成为著名的改革派记者。

  此后,一大批新闻记者和文化界人士笔锋所向,开始挖掘美国社会各个角落的阴暗面。从大工厂到贫民窟,从童工到女工,从红灯区到政治交易,从保险公司的欺诈行为到铁路公司的管理不善,从对工人的残酷压迫到种族歧视,许多肮脏而悲惨的社会现象一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比如那位写成《城市之羞》的作者林肯·斯蒂芬斯面对19世纪末高速发展的城市中的阴暗面,特别是因政府疏于管理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把目光盯在了政府腐败问题上。

  1902-1903年间,斯蒂芬斯先后调查了圣路易、明尼阿波利斯、匹兹堡、费城、芝加哥和纽约等地的政治状况,所见所闻令他眼界大开,所发现的政治腐败现象之普遍,程度之深广,令他吃惊不已。

  斯蒂芬斯推出了一系列文章,材料非常丰富而翔实,而且“指名道姓、写出具体日期、贿赂的金额、讨价还价和最后分赃的数额等”,这都是经过他实地考察且“往往是历经生命危险”而写成的。这些文章在《麦克卢尔》发表后,又结集成书,是为《城市之羞》。

  现实虽然残酷,但斯蒂芬斯对美国民主政治并不失望,他认为反腐之道不在于改变民主政治的基本架构,而在于完善它,要“呼唤公民自身,拯救道德沦丧”,“为自治而斗争”,人民要起来废除特权,至少是将特权置于觊觎者无法触及的地方。

  斯蒂芬斯的一系列报道推动了美国城市的政治改革和市政改革,一些州开始改革选举制度,以打破城市寡头、扩大民主管理和政治平等。

  美国作家马克斯·勒那如此评价斯蒂芬斯:“如果我们在评判一位历史人物的价值时,是以他是否有利于创造一个更丰富、更健全的美国文明为标准的话,那么,……林肯·斯蒂芬斯……这样的人就应是每一所学府赞扬的英雄。”

  “掏粪者”们激发起了整个美国社会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改革创造了舆论环境和社会基础。这一运动还直接促成了修宪、食品检查法、联邦储蓄法、反托拉斯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等一系列的立法进程。

  人们这样评价这场运动:“这实在是一场世俗性的大觉醒,因为那些新闻记者……力图激发全国的罪恶意识”。

  这一运动成为美国的一个传统,丑闻的揭发者在美国一直受到尊敬和景仰的,不管多高位、多有钱的大人物,只要有丑闻,就一定要把他揭出来,总统也不能例外,这实际上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监督力量。

  美国的历届政府既讨厌这股力量,但又离不开,因为某种程度这也是平复社会积怨的泻洪口。

  第二节 制服托拉斯

  【西奥多·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于(史称老罗斯福)1901年接任美国总统,成为进步主义的推动者。

  他在白宫为新闻界专门设置一个办公区,为他们提供便利设施,他经常从忙碌紧张的一天中抽出时间甚至是整修仪表的时间和记者交谈,让他们相信他的政策是正确的。虽然有时候他很矛盾,尤其是当新闻记者损害了他的利益,他就会发出“掏粪者”这样的嘲讽。

  但总的来说,他与进步主义运动是相辅相成的,他的任期也正是这一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时代。西奥多·罗斯福认为国家面临两个危害:一是暴民,二是托拉斯。他的口号是“制服托拉斯”。

  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表达了美国对繁荣强大的信心和对存在问题的认识,他认为美国产生了“与工业中心巨大财富积累密不可分的烦恼与焦虑”,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实验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幸福,而且关系到人类的幸福,倘若我们失败了,全世界自由自治政府的基础就会动摇。”

  罗斯福的讲话不长,但是很坚决。他在后来表示,如果这一改革与宪法有所矛盾,那就对宪法提修正案。罗斯福改革的态度十分坚决,行动同样也十分坚决,在他接任总统后立刻采取了一次重要行动。

  1902年2月19日晚。摩根在他的寓所举行简单的宴会,突然电话铃声大作。摩根接完电话回到座位时,他握着杯子的手因愤怒而微微发抖。因为他刚刚得到消息,司法部长诺克斯在罗斯福命令下,对摩根等巨头的北方证券公司提出控告,理由是它违反了“反托拉斯法”,必须解散。

  就在诺克斯提出控告后第三天,摩根晋见了总统,他质问43岁的年轻总统:“你为什么直接提出诉讼,却不事前通知我呢?”

  罗斯福的回答是“我才不事先通知呢,……我的一贯方针就是决定后立即执行!”

  摩根继续说:“总统如果认为我们的企业违法,请司法部长同我们的律师互相协调不就可以了吗?”

  罗斯福依然强硬地说:“不,不可以!”

  司法部长诺克斯补充说:“我们要禁止垄断,因为它妨碍了自由竞争,这不是协调可以解决的。”

  看着摩根铁青着脸离去,罗斯福对诺克斯说:“这就是所谓华尔街朱庇特神所想的!他把堂堂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当作他的一位投机竞争对手,把我当成要毁掉他公司的人,一旦情势于他不利,就提议妥协了。”

  诺克斯问道:“妥协吗?”

  总统的回答是:“不!因为屈服的不是我”。

  经过两年的较量,摩根败诉。这一裁决让华尔街大为震动,因为“金融皇帝”们知道自己不能为所欲为了。

  罗斯福以打击托拉斯赢得了“反托拉斯健将”的美名,他还要求对罢工的煤矿工人实行“公平待遇”,他支持对肉类生产行业进行联邦调查,支持食物卫生和药品立法,使政府有权为保护消费者而制裁弄虚作假的食品制造商。

  在罗斯福的两届任期内,提出了43起反托拉斯的起诉案件。还有1903年由国会通过的《埃尔金斯法》和1906年由国会通过的《赫伯恩法》。这些法案禁止铁路公司擅自定价和给大公司优惠,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

  这些事件标志着美国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的政策已经出台,虽然自由市场竞争带来的强大作用已经呈现出来,但它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也正在显现端倪,尤其是那些大财阀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大的足以挑战国家政权。

  1907年的一天,美国财政部长乔治·科特柳急冲冲地走进摩根的办公室,请求摩根挽救美国经济。

  这次经济危机缘于两个大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规模并不大,但却引发了华尔街的经济恐慌,人们跑向银行,挤兑出现了,几家银行很快就撑不住了。

  向来笃信自由市场、不插手经济运行的美国政府连中央银行都没有,经济问题很多时候都交由华尔街的巨头们来处理,20世纪初,真正控制美国经济命脉的正是这些巨头。

  摩根召集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开会,他把一份文件扔到桌子上,要求他们筹集2700万美元,银行家们一个接一个地在文件上签了名。很快,巨额资金出现在市场上,当人们发现银行能够满足他们随时提取现金的要求时,恐慌结束了,危机被扼杀在萌牙状态。

  这一事件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国家在紧急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华尔街的实力派这一残酷事实,自由市场经济可能存在问题,使一些人认识到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可能需要政府的调控。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奥尔德里奇—弗里兰法案,规定发生危机时采取政府干预措施。那么,这就能够战胜危机吗?

  摩根表示怀疑,他依然笃信自由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

  有人问他:“信誉是否主要依赖于金钱和财产?”

  摩根回答:“不,先生。最重要的是品德。”

  有人追问:“比金钱和财产还重要吗?”

  摩根说:“比金钱、比一切都重要。金钱买不来品德。一个我不能信任的人,即使他以整个基督世界的一切做抵押,也不可能从我这里借走一分钱。”

  摩根的时代,是笃信个人品德的时代,也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巅峰时期,经过30年的发展,自由市场经济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个出色的金融家,一个讲信用和品德的大财团首脑甚至可以扮演中央银行的角色,但这种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会走向何方?

  美国政府对此实在是没有把握。1912年设立的一个委员会,对金融垄断所进行的调查发现,投资银行家又成为“我们的金融寡头的主导力量”,于是在1913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改革国家金融货币体制,建立了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加强了国家对金融货币系统的控制与管理,有助于整顿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

  此时,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市场竞争的作用发挥淋漓尽致,同时也推动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市场的无序,经济组织及相互关系的变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脱节,都要求有外在的力量进行调节。最初依靠大公司的组织和管理来缓解自由市场的无序,但这还不够,还需要国家权力的直接干预。

  1913年,摩根去世了。但市场自由调控经济的方式依然拥有强大的力量。

  没有人想到,这一经济管理方式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上一页 回目录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