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大国崛起(图文版全集)

首页 > 大国崛起

第四章 开明专制

  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是历代沙皇加冕的地方。

  彼得大帝死后,在短短37年内,俄国先后有6位沙皇在这里戴上象征权力的皇冠。其间沙皇频换,宫廷政治斗争激烈,政局不稳,经济滑坡。几位沙皇不仅少有建树,有的还开起了改革的倒车。

  将国家的发展寄托在某一个个人身上,而不是形成制度保障,这是俄国出现倒退的原因。国家的道路取决于君主的个人意志,这是俄国发展过程中始终潜在的问题。一旦君主不是个“明君”,国家命运就出现危机。

  但是,此时俄国的发展仍然在依靠君主的个人力量。

  正如别林斯基后来描述说:“人民中那些曾为改革付出巨大牺牲的精英们已因参与改革而备受打击,从前野蛮时代的复辟使他们胆颤心惊。俄罗斯好像早就预感到了这一黑暗年代的出现,那时它不得不在彼得开创的大路上踟蹰不前;它仿佛感觉到,在地平线上与叶卡捷琳娜女皇一道重又升起的灿烂的太阳将长久地照耀着它,从此不再遗弃它……”

  第一节 叶卡捷琳娜皇后在某种程度是俄国的救星,也是欧洲的救星

  1762年,又一位女皇在圣母升天大教堂戴上了皇冠,彼得的改革终于有了忠实的继承者,俄国再次回到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位女皇被称为叶卡捷琳娜二世。

  她是德国人,却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拥戴为“大帝”的人。

  她踏着丈夫的尸体走上宝座,却成为彼得大帝的真正继承者。

  她两手空空来到俄国,却使俄国版图扩大了63万平方公里。

  1744年,一位年仅14岁的普鲁士少女仅仅带着几件随身衣服出现在俄国宫廷。她叫索菲娅·奥古斯特,出身于普鲁士什切青的一个小公爵家庭,她是作为俄国王储夫人的候选人来到俄国宫廷的。

  但是没人想到,就是这么一个事件改变了俄国的历史和这个少女的命运。

  索菲娅曾受过良好的欧式教育,并随母亲游历欧洲,拜访各国宫廷,见多识广,娴于礼仪和宫廷斗争。索菲娅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17岁王储的妻子。

  很快,索菲娅就得到了许多俄国人的好感。她改了个俄国名字——叶卡捷琳娜,她努力学习俄语,还改信了东正教,不久她就能用标准的俄语虔诚地朗诵东正教的经文,在场的大主教和教徒们听后十分感动,并流下泪来,因为人们知道这个小女孩是怎样学习的。

  叶卡捷琳娜半夜经常半夜起床复习俄语老师布置的功课,为了避免被睡魔打搅,她不穿外套,赤足在地上行走,她曾因此受凉,生命垂危。这种不惜生命学习俄语的传奇故事传布出去之后,叶卡捷琳娜赢得了宗教界、政界以及普通民众尊敬。伊丽莎白一世女皇对此也大加赞赏,亲自照料叶卡捷琳娜,送给她钻石项链、金耳环和贵重衣物。

  这位14岁少女如此坚定的行动动机何在?叶卡捷琳娜后来回忆说:“我的心里并没有什么好兆头,支撑着我的只是功名心。在我的内心深处老是隐藏着一种东西,使我坚决相信,凭我的主动精神,我可以成为俄国女皇。”

  此话虽有夸大之嫌,但这位少女在堂皇而富丽的俄国宫廷、辽阔而深沉的俄国大地无疑感受到了权力的力量,她所说的功名心,也就是野心在滋长,她知道要想长久呆在俄国,并对俄国发挥影响,那么自己首先得变成一个俄国人,在这一点,她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与她相反,从小在德国长大的彼得非常崇拜普鲁士军事制度与德国文化,对俄国却毫无感情,他到死也说不了几句俄语,甚至认为俄国是个讨厌的国家。

  同时,彼得也不喜欢自己的妻子,总是把她抛在一边,甚至在新婚之夜,他无视妻子的存在,兴致勃勃地在婚床上玩他的玩偶士兵。后来,他又耽于享乐,甚至公然把情妇带回家。

  叶卡捷琳娜生活在危机四伏之中,面对随时会被废掉、杀死的命运,她非常痛苦,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我无时没有书本,无处没有痛苦,但永远没有快乐。”

  面对生死存亡,她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隐忍待时,一面刻苦读书学习如何治国之术,一面组建自己的班底,在政界和军队中扶植拉拢亲信,并将情夫们都安排到重要部门。

  而在对俄罗斯文化的学习中,叶卡捷琳娜发现俄罗斯的总体思想文化水平低于西欧,她逐渐产生了一个信念,一旦可以对俄罗斯施加影响,她的国家(俄国)必须像彼得大帝一样向西方学习,缩短俄国与欧洲的差距,使俄国获得与它国土相匹配的地位。

  1762年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彼得三世继位,在居丧期间,他不穿丧服,频繁组织宴会,通宵达旦地作乐,这引起俄国人的极大反感。而此时的叶卡捷琳娜却穿着丧服,在女皇灵前不断地祈祷、哭泣,她在民心中再得一分。

  彼得三世对此毫不在意,他凭着自己的好恶随意处置国事,他命令在与普鲁士作战中节节胜利的俄军停下来,退出所占的普鲁士土地,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签订和约,因为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他甚至准备“亲自率领一部分军队,听从腓特烈二世的指挥”。令军界对此一片哗然,许多传统盟国也对彼得三世极为不满。

  在国内,彼得三世打算让俄罗斯人改信路德教,放弃东正教信仰,宣布东正教教徒为异教徒,没收东正教会的财产,一时人人自危。

  法国使节麦尔希伯爵在一封信中说:“宫廷革命将是俄国的幸福,特别是它的盟国的幸福。叶卡捷琳娜皇后在某种程度是俄国的救星,也是欧洲的救星。”

  1762年7月8日夜,在近卫军的拥戴下,叶卡捷琳娜二世发动宫廷政变。士兵们簇拥在新女皇叶卡捷琳娜周围并且冲上前吻她的手、她的脚和衣服下摆。女皇置身于欢乐的喧嚣中。许多俄国人高呼“叶卡捷琳娜!我们的母亲叶卡捷琳娜”。

  宫廷显贵、各国公使、神父争先恐后地欢迎他们的新女皇。7月18日,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枢密院正式宣布就任俄国沙皇,就在同一天,传来了彼得三世暴死的消息。据说:当一些人按照俄国风俗亲吻彼得的遗体时,这些人的嘴唇却奇怪地肿了起来。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评论说:“彼得就像被打发上床睡觉的孩子一样,轻易地让人家把他赶下了皇位。”

  第二节 贵族女皇

  踏上皇位的叶卡捷琳娜没在胜利中喜悦多久,就不得不面对当时俄国的恶劣状况,据她后来在回忆录中说:

  驻在国外的主力部队长达八个月都没有领到饷银了,陆军一片混乱,海军舰队被遗弃;预算赤字高达1700万卢布,更要命的是居然无人知道国库的收入情况;国内枉法、贪污、舞弊盛行,一方面司法可以买卖,另一方面不管是弥天大罪还是小小过失都要受到严刑拷打,人民怨声载道;约20万属于厂矿和寺院的农奴揭竿而起,暴动此起彼伏,形势严峻。

  整个官僚机构的运行效率低下,有一次,叶卡捷琳娜派一名近卫军军官到莫斯科查一起受贿案。为此,这位军官需要有一个通行证。于是,这位身负女皇重任的军官为了取得一张通行证,不得不从一个办公室跑到另一个办公室,浪费了整整三天时间。而此时莫斯科那几个贪脏枉法的官员拥有了消灭一切罪证的时间。

  但这位甫登帝位的女皇对此毫不畏惧,她一登基,就显示出彼得式的勤政。她废寝忘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要处理的文件有时摆满9张大桌,由4个秘书轮流念,由她独自决断。据米尼赫元帅说,她登上皇位以后,每昼夜工作15小时。诗人杰尔查文赞美她是“永远站在岗位上的……哨兵”。

  女皇将雷厉风行的作风带入俄罗斯的行政系统,她刚开始执政就发现,在研究国家最复杂问题的参政院,居然连一张地图都没有,因此一些边远城市的命运,是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决定的。参政官们有时甚至不知道这些城市到底在哪,是在白海边,还是在黑海边。叶卡特林娜立即自掏腰包,写信给科学院,要他们买一张价值五卢布的地图。

  女皇登基后,首先解决的是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她采用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大力推

  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叶卡捷琳娜年代,对外开放战略正是她成功扭转俄国颓势的关键。

  面对前几任沙皇留下来的巨额外债,她与西班牙、葡萄牙、丹麦、英国、法国签署了一系列商务条约,并废除出口税大力推进对外贸易,保障经济有序发展。

  她运用西方经济政策,大力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她颁布法令保护私有财产,并规定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外地区的任何居民都可以自由办厂,结果一大批手工工场雨后春笋般出现,到18世纪末,达到了1200家。

  俄国经济稳定发展。在执政三年之后,女皇将高达1700万卢布的财政赤字变成了550万卢布的盈余。到她去世前,国家税收增加到5600万卢布,比登基之初翻了一番。

  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也为了让国家行政体系更为有效地运转,叶卡捷琳娜改革了国家统治机器。

  1763年底,她把参政院划分为6个委员会,自己直接主持三个最重要的委员会——陆军、海军和外交。为防止参政院权力过大,她用总检察官监督参政院。1868年,又成立最高宫廷会议,作为沙皇的咨询机构。

  1775年,她把国家的省、州、县管理体制改为省、县两级管理体制,把全俄23个行省分为50个行省。省长和两个副省长都由沙皇直接任命,并直接对沙皇负责。

  省、县设地方议会,选举行政官员,议员必须由贵族担任。省议会向相应中央委员会报告,由参政院监督。省上面由沙皇任命若干总督,掌管几个省的军政大权。叶卡捷琳娜选拔官吏,把那些有才干而廉洁的官员放到重要位置。

  1763年6月,英国公使布金哈姆通过国务大臣沃隆佐夫想同俄国签订商业条约,他在递送呈文的时候,送给沃隆佐夫两千英镑的报酬,他认为这是十分自然的。

  但是俄国国务大臣的回答是:“我请熟悉无耻商贾的人考虑一下,出卖我女皇的利益,是否值两千或二十万英镑。”这种回答在前几任沙皇的大臣中是不多见的。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女沙皇能够通过参政院、总督、省长等几条线控制整个帝国,叶卡捷琳娜手中的独裁权力日益庞大,官僚运作虽然还不是那么完美,但比之以前的确好了很多,而她的地位也日渐巩固。

  但她并不满足,她希望甚至在心理上也能牢牢控制住整个俄国。为此,她的目光盯在俄国的贵族的身上,在她手中,俄国贵族逐渐摆脱了彼得大帝时代规定下的种种义务。

  1763年,她就下令确认彼得时代的贵族权力。她还授与贵族垄断酿酒权,规定任何贵族服完兵役后,都可以得到军官身分,目的是“使他们享有凌驾于平民之上的特权。”

  1785年4月21日,叶卡捷琳娜颁布《俄国贵族权利、自由和特权诏书》,确认贵族占有土地、农奴、矿山、森林和水源的权利,拥有在城市购屋买地、投资建厂的权利。从法律上确定贵族是俄国的特权阶层,不承担任何国家义务,除去图谋造反外,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和处罚。贵族们感恩戴德,称她为“贵族女皇”。

  就在同一天,叶卡捷琳娜还颁布了《俄罗斯帝国城市权利和利益诏书》,宣布赐予城市自治权,宣布有500卢布以上的商人免受体罚、免服兵役、免交人丁税,只收1%的资本税。叶卡捷琳娜的这一政策深得俄国工商业的欢迎。

  叶卡捷琳娜很清楚,在18世纪,新兴工商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强俄国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还可以拉近与西欧的距离,提高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就这样,通过控制与拉拢两条手段,叶卡捷琳娜使自己的统治基础变得十分稳固,无论是贵族还是新兴资产阶级都把她当作自己的代言人。

  第三节 哲学家的朋友

  如果说,彼得的改革基本限于军事、行政、经济和技术层面,那么,叶卡捷琳娜则深入精神层面,打牢了现代俄罗斯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基础。

  叶卡捷琳娜在思想领域进一步向欧洲靠近。当时正好是启蒙运动风行欧洲大陆的时期,女皇对启蒙运动的思想很有兴趣,长期与法国的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人通信。她宣称,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应当是“每个头脑健全的国君的案头必备书”。伏尔泰则成叶卡捷琳娜最喜欢的作家,她视他为自己良知和思想的最高统帅。

  早在1762年,有人这样评价叶卡捷琳娜说:“如果某一本书在法国受到谴责,只凭这一点,就足以使她认为那是一本极好的书。她对伏尔泰的作品、爱尔维修的《智慧论》和卢梭百科知识的文章都爱不释手。她为自己的勇敢、自由思想和智能上的哲学家气质感到骄傲。总而言之,这是一位富有热情的小小学者。”

  1765年,叶卡捷琳娜得知狄德罗为了嫁女,急于卖掉自己藏书的情况后,她特命俄国大臣别茨科伊将军去向狄德罗讲,愿用16000金币买下这批书,唯一条件就是狄德罗必须继续使用这批藏书,除非俄皇过问。而且,叶卡捷琳娜还聘请狄德罗为图书馆长,并一次付清了此后50年的薪水,达50万卢布。

  叶卡捷琳娜此举一下子震动了欧洲,整个欧洲舆论大唱赞歌,她被视为“哲学家的朋友”。法国学者达兰贝尔立即写信给叶卡捷琳娜二世,称赞她对狄德罗的“恩宠”,甚至说:“整个欧洲文学界都向陛下欢呼。”伏尔泰对她也称赞不已:“狄德罗、达兰贝尔和我,我们三人谨向您致以最衷心的敬意。”

  狄德罗成为女皇在俄国进行改革的顾问,狄德罗的家则变成了俄国的人才介绍所,欧洲各国的大批学者、医生、教师和工匠手持狄德罗的介绍信来到俄国。他们的到来,推动了俄国文明的进程。

  叶卡捷琳娜不仅让外国朋友招聘人才,还专门派出心腹大臣施卢泽公爵到国外广揽各路英才。著名的大数学家欧拉来了,他在俄国住了31年。磁体力学奠基人贝努利来了,法国作家米西欧来了,建筑师卡梅伦也来了,他们为俄罗斯文化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俄国严重缺乏医生,叶卡捷琳娜吸引大批德国医生来到俄国,开办医院,并引入天花疫苗,为消除人民的恐惧心理,她本人第一个接种。

  这在当是看来,是一件大事,需要非同寻常的的勇气,因为谁也不知道女皇会不会因此感染天花,许多文武大臣为此集中在喀山大教堂,宣读了全国人民为叶卡捷琳娜祈祷健康的文书。

  在叶卡捷琳娜恢复健康后,她宣称:“我只不过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因为牧人应该为他的畜群捐躯”。这一行动无疑是需要勇气的,而这位女皇显然不缺乏这种高贵品质。她甚至嘲笑那些因此赞美她英勇的人们,她写道:“我想,伦敦街头的任何一个小孩都有这样的勇气。”

  女皇的开明决策在教育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斯莫尔尼宫现在是彼得堡市政府所在地,1917年是十月革命的指挥部,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这里是女子学院。

  1764年,叶卡捷琳娜开办了俄罗斯第一个专门培养女子的斯莫尔尼学院。女皇为筹办这所学校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从校址的选择到人员的落实,均是女皇敲定的。就连这所学校的校规也是她亲自制定的。学院开设外语、音乐和舞蹈、品德行为修养等课程。

  叶卡捷琳娜为什么会想起建一个女子学院?

  按照当时的启蒙思想,教育被认为是塑造一个理想而完善公民的强有力手段。在叶卡捷琳娜看来,要使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变得理想而完善,就要依靠每个人的第一个老师——母亲。

  这只是叶卡捷琳娜庞大教育计划的一部分,她要求在省城、县城分别设立中学和小学,甚至允许一些出身低微的人进入学校。为了鼓励人们学习,她诏告天下,只要被任命为科学院成员,农奴便成为国家保护和支持的自由人。

  到她逝世时,俄国有了549所各类学校,62000名学生。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叶卡特琳娜二世政府还选派了大批留学生到欧洲国家学习深造。1764年,叶卡特琳娜二世还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职挑选优秀学生留学。

  她的开明之风带来了西化之风的日益盛行。

  贵族们以讲法语为荣,当时小说这样描绘:“凡去过巴黎的俄国人都有资格在谈‘俄国人’时不把自己包括在内。”

  不过更让女沙皇始料不及的是,在她送出国的贵族子弟中产生了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排头雁”,是女沙皇和农奴制共同培养出了这位“俄罗斯第一个知识分子”——拉吉舍夫。拉吉舍夫要求废除农奴制、推翻沙皇统治的代表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竟得以出版。

  当然,叶卡捷琳娜的开明并不仅于此,正如后人的评价:彼得大帝塑造了俄国的躯体,叶卡捷琳娜女皇则塑造了俄国的灵魂。

  第四节 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

  到剧院看演出是俄罗斯人的习惯。也许俄罗斯人在平时可能会豪放得不拘小节,但在剧院里,他们一定会身着盛装出席,衣冠楚楚,几乎一尘不染,生活一下子变得分外隆重。他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文化和艺术的尊敬。这是习惯,也是传统。这一传统中有着叶卡捷琳娜的影子。

  女皇兴建了冬宫皇家剧院,并亲自粉墨登场,饰演角色,开一时风气之先。

  女皇亲自登台成为当时轰动欧洲的大新闻,许多欧洲的文化人士闻风而来。令他们吃惊的是,女皇本人不仅会演戏,还会写戏,而且酷爱文学。

  女皇翻译过法国小说,还经常在一个叫《俄罗斯文学爱好者谈话良伴》的文学刊物上发表杂文,并担任该杂志“真话与谎言”栏目的主笔,她甚至隐藏女皇的身份,以作家的身份与文人们在报刊上打笔仗。

  她任命一位文学家做自己的秘书,给予高薪。为了鼓励俄国文化发展,她从经济上大力支持一些文学、艺术家的创作。

  叶卡捷琳娜对启蒙思想的引入,使俄国人接触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这塑造了俄国的知识分子,也成为日后革命的种子。

  在她当政时期,俄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高峰,俄国的诗人、小说家、作家、画家纷纷涌现。

  虽然叶卡捷琳娜的启蒙思想没有具体实施,但是她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交流,带动了整个俄罗斯再次向欧洲学习的热潮,拜访巴黎的俄国人日渐增多,许多人不仅带回了法国的文化和艺术,也带回了新思想,俄罗斯民族的心态变得更加开放。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普希金、契诃夫、托尔斯泰征服世界的诗文是用俄语写的,柴可夫斯基震撼人类心灵的音符传递出俄罗斯的情绪,这两者都同样带着俄罗斯久远的烙印。

  毕竟,再先进的文化也要通过自己的消化才能成为属于自己的营养,才能独树一帜。

  俄罗斯的先祖必须在气候许可的情况下迅速完成耕种,然后无所事事地渡过漫长的冬季,这使俄罗斯民族既吃苦耐劳、极具爆发力,又在百无聊赖中嗜酒无度,荒废光阴。有人说:只有在巨大的压力下,俄罗斯民族顽强而深沉的耐力才会充分发挥出来。

  横贯东西的辽阔土地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迈的个性,严寒的气候让俄罗斯民族充满忧患意识,忧伤是俄罗斯艺术的气质,这忧伤不是因为心灵脆弱,也决不是精神萎靡,而是一种更深刻、内含更丰富的忧思,这种忧伤是明亮的:

  “俄罗斯人陶醉于忧伤之中,但决不会在它的压力之下一蹶不振,谁都不可能像他那样从心灵备感痛苦和折磨的忧伤中迅速转化到狂喜!”

  俄罗斯的内心世界就是如此忧郁而丰富,凝重的微笑、哀歌般的美丽与欧洲的各种文学艺术一结合,便产生了独一无二的俄罗斯文化。

  18世纪的改革和开放使19世纪的俄国终于酿出了文化艺术和科学的美酒,这酒美得让整个世界为之着迷,俄罗斯也因此奠定了文化大国的地位。

  俄罗斯18世纪的改革和开放,在19世纪初迎来了文化艺术的“黄金年代”,在20世纪初又迎来了“白银年代”。俄国成为了一个文化大国。

  来自欧洲的文化和艺术在俄国呈现新的生命。

  那么,在叶卡捷琳娜眼中,欧洲与俄国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的第五年,她亲自起草完成了一项法令——《圣谕》,这部法律文件的第一句话,意味深长:“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的国家定位。

  时至今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依然说:“从地理角度看,俄罗斯是一个欧亚国家;但从文明角度看,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欧洲国家,因为它具有欧洲文明。”

  正如彼得建造的圣彼得堡,是一个木制结构的城市,叶卡捷琳娜二世把它变成一个庄严的花岗岩大都会。彼得奠定的开放政策,叶卡捷琳娜二世赋予它长期性的战略意义。彼得打开了面向欧洲的窗户,而叶卡捷琳娜则坚定地走向欧洲。

  《圣谕》对俄罗斯国家的定位,是对彼得改革思想的确认和推进,也是对此后200多年俄罗斯发展道路的指引。这一法令式的文件虽然最后并没推行,但在其中一些部分还是体现在了叶卜捷琳娜的统治政策中,成为此后一些法律的立法基础。

  第五节 叶卡捷琳娜无疑是个专制君主

  《圣谕》是一份内容非常宏大的法令,由22章、256条、655款组成,绝大部分是抄袭于启蒙哲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著作。叶卡捷琳娜在写给达兰贝尔的信中承认:

  “您知道,为了有利于我的国家,我竟剽窃了孟德斯鸠院长的著作,而没有指出他的名字,但是我想,如果他在九泉之下能够看到我的著作,他一定会原谅我为了两千万人民的福利所进行的剽窃。他太热爱人类了,所以他不会抱怨我的。他的著作是我的祈祷书。”

  但是,圣谕不是简单地照抄外国,而是把启蒙学者的思想运用于俄国。《圣谕》中,叶卡捷琳娜表达了一个开明君主的思想,甚至还包含着自由主义的胚胎。她宣称:要建立“一个禁止富人欺负穷人的法令”,而“百姓不是为君主创造的,相反,君主是为百姓创造的。”

  叶卡捷琳娜二世试图按照启蒙思想建立一个公正、人道的社会,她说:“我只希望上帝让我统治的那个国家繁荣富强;上帝是我的见证人……自由是万物的灵魂,没有自由,一切都将死气沉沉。我需要人人遵守法律,但不需要奴役。我需要一个使人得到幸福的总目标,不需要破坏这个总目标的任性、奇想和暴政……”

  《圣谕》的最后一页是这样结尾的:“千万不要!千万不要在这次制定法律之后,地球上还会有某个比我们更公平,因而是更繁荣昌盛的民族。如果这样,那我们的法律意图就没有实现,我不想看到这样的不幸。”

  也许就因为这些内容,伏尔泰称颂道:“由于正义女神和人道女神指引着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大笔,她改革了—切!”这位老思想家真以为找到了理想中的“圣明君主”呢!

  也许就因为这此内容,这部《圣谕》在远比俄罗斯更宽松的法国遭到查禁。这是叶卡捷琳娜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因为,在俄罗斯大地奴役一直在进行,自由始终没有到来。

  正如“俄罗斯第一个知识分子”——拉吉舍夫描述的那样:地主夺走了农民的一切,留给他们的只有无法夺走的东西——空气。

  农奴“像牲口那样带着镣铐出售”。出卖农奴的广告同出卖骡马、狗的广告一起刊登在官方的报纸上。10个卢布可以买到一名少女农奴,而一条良种狗却值几千卢布。

  在农奴制问题上,女皇的做法与自己所说的相悖。《圣谕》中允许1785年以后出生的农奴子女获得自由,但实际并未实施。

  在叶卡捷琳娜执政初期,一个把138名农奴鞭打致死的女农奴主(其中包括一个12岁的小女孩),所得到的的惩罚只是被判终身苦役监禁。

  在客观上,叶卡捷琳娜促进了农奴制的发展。1765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一纸诏书,便将5000万俄亩新扩国土连同土地上的农民,赏给皇亲国戚和立功战将。

  到19世纪初,俄国农奴超过2000万,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圣谕》的结局与新法典编纂委员会一样无疾而终。

  1767年,叶卡捷琳娜完成《圣谕》之后,下令召集新法典编纂委员会,以《圣谕》为指导开展工作,以制定出一部绝对平等的法律。

  可惜新法典编纂委员会成立后经常干的事只是朗读《圣谕》,或者商量如何“感激女皇对俄罗斯人民的恩赐”,甚至大多数人根本就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召集到一起开会,讨论的结果竟是向叶卡捷琳娜上尊称为“伟大、英明的祖国的母亲”。

  对此叶卡捷琳娜只能失望地说:“我命令他们审查法律,他们却去剖析我的品质。”1768年,与土耳其的战争爆发,委员会负责人宣布,由于多数成员要入伍,所以委员会宣布休会。

  有一位代表天真地问道,缔结和约以后他们是否会恢复工作。负责人作了肯定的回答。据一位同时代的人说,此时,在女皇包厢里发出了椅子倒他的响声,传来了女皇丝绸衣裙摩擦的声音和女皇离去时急速忿怒的脚步声,这就是女皇的回答。

  也许叶卡捷琳娜在此时是想实现某些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在她当政时期,她时常地用迁移和流放来代替法庭判处的体罚。对特别严重的犯罪行为.她也减轻了一半处分。她还改善犯人的生活条件,改善过于野蛮的新兵征募方法。她希望俄国能成为一个文明、开通和有文化的国家。

  但是即使她的近臣也无法理解她的想法,而且贵族们都想保有自己的农奴,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自己也明白,对那个时代的俄国而言,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且,作为俄国沙皇,她也未必真的希望将这些启蒙思想付诸实现,因为那实在是太危险了,她得以高高在上的大厦可能顷刻间变成废墟。

  况且,对于帝国霸业来说,农奴制恰恰是最好的“榨油机”:农奴制可以为俄罗斯帝国提供扩张和战争的保障:农奴不仅为主人无偿劳动,还要缴纳苛捐杂税。在野心勃勃的叶卡捷琳娜眼中,农奴制确实法力无边。

  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没有改变俄国社会的实质。因为他们本人正是俄国的君主,由他们推动的改革不可能用来推翻自己。

  叶卡捷琳娜的确是彼得一世最忠实的继承者,与彼得一样,她只向西方学习经济、科技,不去触动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这也成为俄罗斯历代沙皇的一个特点,他们尽可能地学习先进文化,在经济、教育领域倡导改革,但同时也尽可能维护农奴制和专制政治制度。俄罗斯的现代化道路就这样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包袱前行。

  开明专制强化了俄国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在新的国际国内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掩盖了专制制度本身的问题。其实,开明专制的本质还是专制,俄国政治的本质没有改变。俄国改革的不彻底性再次呈现。

  面对这一切,拉吉舍夫告诉人民: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在位的帝王会自愿放弃自己的权力。拉吉舍夫预言道:“被压在沉重枷锁下的奴隶们一旦绝望得暴怒起来,便会用

  妨碍他们自由的镣铐击碎……灭绝人性的老爷们的头颅,用老爷们的鲜血染红田野!国家会因此而失掉什么呢?奴隶们中间很快就会出现伟大的人物来代替被击倒的家伙;但这批伟人将……抛弃那种压迫别人的权利。这并不是梦想,视线已透过时间的厚密帷幕,尽管这帷幕还遮蔽着我们展望未来的目光;我们向前看透了整整一百年。”

  在《自由颂》中,拉吉舍夫纵情欢呼自由。他把自由称为“上天恩赐的幸福礼品,一切伟大事业的源泉”:“请允许一个奴隶来把你歌颂,快把你的激情来燃烧我的心胸,使出你雷霆万钧的力气奋起一击,将黑暗的奴隶制化为光明!

  此时,一场风暴已在酝酿之中。

  “与其做一个吃死尸的乌鸦生存三百年,不如做一个喝活血的老鹰生存三十三年。”普加乔夫揭竿而起,席卷俄南60多万平方公里。

  这场俄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起义意味着农奴制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但仅仅两年,起义就被镇压下去。

  这表明沙皇依然拥有强大的力量,甚至普加乔夫还要冒称彼得三世,以讨伐篡位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名义进行起义。

  普加乔夫的表现是俄罗斯民众中的普遍正统思想的反应,在俄国人民心中,沙皇总是好人,总是对的,因为沙皇肯定热爱人民,因为沙皇的权力乃上帝所赐,神圣不可侵犯,必须无条件服从。

  俄罗斯农民对沙皇抱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常常会用“亲爱的小沙皇”这样的昵称来称呼这位俄罗斯大地的主人。

  皇权主义思想和专制主义意识在俄国人心中打的烙印非常深,是游荡在俄罗斯心灵中的幽灵。甚至就连历代农民起义都要打着“拥护沙皇”名义进行,很少例外。

  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打着拥护沙皇的名义进行推翻沙皇的起义,这种起义成功的可能性可想而知,普加乔夫的失败并不令人意外。

  但有趣的是,俄国的统治阶层也并不都认为普加乔夫之流是十恶不赦的野蛮人,比如在曾经热情歌颂过彼得大帝的普希金眼中,普加乔夫是一个热爱自由,内心深处埋藏着希冀、忧思和痛苦的领袖,具有豪迈的俄罗斯性格。

  在镇压普加乔夫起义的过程中,死去的不仅仅是用火和剑进行战斗的人,还有叶卡捷琳娜的“开明”思想,她知道解放农奴的思想暂时是解决不了了。

  在开明的废墟上生长起来的是鞭子、大炮和严酷的命令;“开明”之花已日渐枯萎,“专制”之树却日益壮健。圣谕被束之高阁,叶卡捷琳娜不再试图制订一部“绝对平等”的法律,她的注意力转向如何为俄罗斯攫取更多的土地,营造更多的胜利花束。

  1773年,狄德罗赴俄国,请求叶卡捷琳娜的支持来编一部启蒙思想的著作,叶卡捷琳娜虽然热情接待了他,对他的请求却不置可否,与当年对启蒙思想的热衷已然相去甚远。老思想家离开俄国之后,失望地写道:“除了人民而外,不可能有真正的主宰……叶卡捷琳娜无疑是个专制君主。”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晚年,她已经远离了启蒙思想。他令人搜集狄德罗的著作,其目的却不再是仰慕,而是:“这些著作自然将留在我手中,而不至危害任何人。”

  她在一封信中痛骂道:“老实说,你们的主要论调,是臭老百姓的论调。不过,这种论调并没有给法国带来光荣。”当听到法国革命的消息后,她公开指责启蒙思想是“法兰西的瘟疫”,巴黎成了“匪巢”,她甚至打算派遣大军干涉法国。

  当她听到路易十六的死讯时,她卧床不起。1793年,在一封信中她大骂道:“必须永远铲除掉法国人这个名称!平等,这是一个怪物。”

  此时,叶卡捷琳娜已经彻底跳到了启蒙运动的对立面,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只是一个专制君主。

  第六节 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大俄罗斯帝国

  当然,叶卡捷琳娜的力量不仅体现在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她靠搜刮农奴补充军力,凭借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成就了六次扩张战争,屡屡得手。

  叶卡捷琳娜同历任沙皇一样,对领土具有强烈的渴望,她把通过战争夺取领土视为自己的皇冠上的荣誉,而且永不满足。

  比如当与土耳其作战的统帅送给她一柄土耳其短剑时,她有点不屑一顾,她觉得,如果那位统帅获得的不是一把短剑,而是两个“大臣”,那就更好了。她对这位统帅说:“如果有机会,请您把大臣本人送来,如果上帝允许,请把苏丹陛下送来。”

  她写信告诉自己的军事大臣说:“我要从四面八方放火燃烧土耳其帝国。”

  在这位好战女皇的命令下,在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等一批俄国名将的带领下,俄罗斯终于完成了彼得大帝未完成的心愿,从土耳其手中夺得了整个黑海北岸。

  叶卡捷琳娜在侵略战争中的政治手段非常高明,她的名言是:“全部政治不外乎三句话:环境、打算和时机。”这个观点在她夺取波兰领土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1763年l0月,波兰国王去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动用大量军队和金钱,强迫波兰国会选举自己的情夫、波兰驻俄大使斯·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波兰国王。从此以后,俄国可以随心所欲地干涉波兰内政。

  此后,她和普鲁士、奥地利一起瓜分波兰,1772年8月5日,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署了第一个瓜分波兰的条约,俄国得到了波兰东部9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法国大革命后,波兰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自强兴国,以避免列强蚕食。1792年5月,10万俄罗斯大军在普鲁士的配合下入侵波兰,占领波兰全境,签订了第二个瓜分波兰的条约,25万平方公里的波兰领土被划归俄国。

  此后波兰人民不断起义,却遭到俄普军队的不断镇压,1795年,俄、普、奥三国三分波兰,俄国再次得到12万平方公里,而波兰却已不复存在。

  对此,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评论说:“在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国家领土无论在南方或西方,几乎都达到了它的天然边界。在南方获得的领土中,后来成立了三个省……在西方,即从波兰那里获得的领土中,后来成立了八个省……这样.在俄国五十个省中,有整整十一个省是在叶卡捷琳娜王朝获得的。”

  18世纪80年代,叶卡捷琳娜宣布: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归属俄国版图。俄国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

  1767年8月10日,新法典编纂委员会通过了授予叶卡捷琳娜二世“英明伟大的皇帝和国母”称号的建议,叶卡捷琳娜二世被尊称为“大帝”,在俄国历史上被授予“大帝”称号的只有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本人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为“大帝”的君主,独一无二的女“大帝”。

  彼得时代,俄国开始为欧洲所瞩目,他们争相同它建立友好关系并取得它的支持。叶卡捷琳娜时代,欧洲任何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如果没有俄国的参加就很难得到解决。叶卡捷林娜本人在巴黎人中大受欢迎,人们用俄国的名称给店铺起名,俄国的某些风俗成了法国贵人们乐意仿效的时尚,人们把这种情况叫做“叶卡特林娜热”。

  对于自己的统治,叶卡捷琳娜做了一个有些浪漫、有些幼稚、还有些狂妄的举动,早在1781年,叶卡特林娜就对自己所作出的功勋进行了一个总结:

  按新形势建立的省份——29

  建立的城市——144

  签订的条约和协定——30

  取得的胜利——78

  值得纪念的关于法律或新设施的命令——88

  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俞令——123

  总计——492

  492件光荣的事迹!这使叶卡捷琳娜大概觉得能够稍稍地与彼得大帝相提并论了,这个令人震惊的统计朴素地说明了,这位主宰俄国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主宰整个欧洲命运的女皇,实在是有些女人气。她志得意满地说:“我两手空空,来到俄国,现在我终于给俄国带来了我的嫁妆,就是克里米亚和波兰。”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想法又发生了变化。

  她说:“我为俄国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没错,与她心中无尽的野心相比,她所做的远远满足不了胸中翻腾的热浪。

  1796年,叶卡捷琳娜女皇逝世,她的遗言是:“假如我能活到200岁,欧洲全部就会落到俄国脚下。我要建立一个包括六个都城的大帝国,它包括彼得堡、柏林、维也纳、巴黎、君士坦丁堡、阿拉斯特罕。把我孙子取名为亚历山大吧,我希望他像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大俄罗斯帝国。”

  狄德罗曾评价叶卡捷琳娜说:“这个女人醉心于流芳千古。”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