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陈独秀系列书籍

《独秀文存》的故事

  作者:丁弘

  丁弘,原名丁德生,1927年生于安徽萧县。老报人。教授。1938年日军来袭,老家被付之一炬。八年抗日,流亡苏、皖、豫、鄂、陕诸省。战后,就读南通农学院两年多,地下党安排去解放区,在新华社工作。解放战争后期,随军南下,落户南通,参与创办《南通日报》。后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毕业后,奉命创办青海《柴达木报》。“文革”下放农村八年,返城后在南通大学做政治经济学、伦理学教授。离休后,应聘于深圳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箸有《流年回眸》、《历史履痕》、《探访陈独秀》、《晚睛之旅》、《天地悠悠》等。

  从一本书,看一个人;从一本书的命运,看时代风云的变幻,很难找到像《独秀文存》这样一本有典型而生动故事的书了。

  半个世纪之前,对此书有所闻,无从见面。因此书早已被查禁。思想上也早认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认为这种书当然是不看为好的。

  这些年,在有关史料中,对《独秀文存》的命运,渐渐了解一些片断,及至结识历史学家王观泉先生,从他提供的材料,才对这本书的故事,有比较系统的了解。

  这是一本什么书?

  全书60万字,是论文、随感、信札三卷。原版本分为四册。内容是1915年到1921年,这几年的著作。第一篇是《新青年》杂志开篇的文章《敬告青年》,其中所提“六义”,不仅当时是醒世的晨钟,今日视之,仍是不朽的人生哲理和正确的治国方略。

  书中所收录文章的时间下限,恰是建党的那一年。具体写的在嘉兴南湖的船上,“一大”结束的那一天,即1921年的8月1日。书的最后一篇,题为《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全书反映了陈独秀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作为建党元勋的陈独秀,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就是共产党形成的思想准备过程,还有比之更加重要、更加珍贵的文献材料吗?

  在风雨中诞生

  这本书,1922年11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这个“图书馆”实是“出版社”。老板是汪孟邹、汪原放叔侄俩。这个馆和陈独秀、胡适的关系不一般,人称“三位一体,风雨同舟几十年”。汪原放后来成为中共中央出版部部长。馆里曾建立了党的支部。《独秀文存》是他们出版的第一部红色著作,后来出了许多进步书刊,以至马克思主义的书。这个出版社最早标点《红楼梦》、《水浒》等古典名著。是胡适、陈独秀俩合作,并分别作序后出版的。开古典著作标点之先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1922年,陈独秀离开了北大,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职业革命家。他虽然到了上海,更无暇顾到出书的事务了。出版社7月编订了目录,陈刚刚写好《自序》,8月9日即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由于蔡元培、胡适、李石曾、李大钊、蔡和森等的大力援救,18日放了出来。汪原放在回忆中说:“出《独秀文存》时,真是颤颤惊惊!他8月被捕,我们9月发排,11月出书,这是与政府顶风而上的,亚东怎能不担心!”第一次印了3000部,(平装4本,精装2本),没有想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12月又印3000部。当时人口少,知识分子更少,实是畅销了。

  陈独秀出狱后,立即又投入了党的工作。他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所以编书的事他没有参与。书出版了,他也没有“躬逢其盛”。1923年,他回上海,又发生“二七惨案”。《胡适文存》二集在1924年出版,他的《独秀文存》二集,因为无暇及此而落空了。这第一集成为绝唱。

  总书记的苦日子

  离开北大,陈放弃了优厚的经济待遇。“革命津贴”每月40元。他吸烟,好烟吸不起。汪原放回忆说:“为了出书的事,他到亚东来,我知道他没有钱了,给他,他不多要,常是拿一元、两元就走了。”《独秀文存》的出版,稿费对他真是雪中送炭!妻子每月可先支50元。他自己最多的一次支了100元。而胡适仍在北大,他每月的薪水是300大洋,出入已有包车。亚东对他们同样招待,但感情上都护着“仲翁”。晚饭后来,汪原放的母亲也是立即下面,怕他没吃饱,说:“陈独秀苦啊!有碗面吃就是好了。”几十年后,写了《陈独秀传》的郑学稼先生,谈到当年初次看到陈独秀,对他的伙食之差,感到惊讶。说:“这种饭我是吃不下去的。”郑学稼对这个“第一印象”,品味了几十年。他说:“只有贫贱不能移,才配谈革命。”这成为他写陈传的原始动力。共产党的总书记当时就过这样的生活。

  1932年,陈再次被投进南京监狱。党早开除了他的党籍。他仍是“共党要犯”。40元的“革命津贴”没有了。他要把监狱当作“研究室”。当时的条件,还允许他看书和写作。只是身体日趋衰老,胃病不时发作。他还要周济一些难友,他需要钱。他又想到了多年没有再版的《独秀文存》。汪原放到南京监狱看望他,他说:“我欠亚东的钱不少,心里难过,你可重印《独秀文存》,让我先把钱还了才好。”于是这部书,在1933年,有了第九次、第十次印刷。一个在押的政治犯,居然可以出书发行,这是在后来的岁月里不能想象的。

  蔡元培为囚徒写序

  最后两次出版,正文和版式都没有动,加了一个蔡元培先生的《序言》,算是新的版本。

  蔡元培当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为营救陈独秀大力活动。他和杨杏佛(研究院秘书长)受到南京党部的严重警告。说他们“循于私情,曲加辩护,为反动张目”。蔡不为所动,居然给一个在押政治犯的出版物写序,还特地把手迹以铜版影印,并加“孑民”红色印章,以示郑重。这个序言,写在第一次开庭期间。亚东在广告上摘引了《蔡序》的几句话:

  “……这个《文存》所存的都是陈君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大抵取推翻旧习惯,创造新生活的态度。文章廉悍,足药拖杳含糊等病。及到今天,仍没有失掉青年模范文的资格,我所以写几句话,替他介绍。”

  蔡元培还特地写上了他曾到监狱看望陈独秀。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逝世,陈独秀在四川鹤山坪闻讯,十分悲痛,难免想到当年共图反清、蔡“三顾茅庐”,聘请他加盟北大,以及自己在狱中得到他的深切关怀。他写了《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想》一文,评说了蔡在“五四运动”中的突出地位。这是陈一生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

  胡适宣传《独秀文存》

  亚东编印《独秀文存》,同时出版《胡适文存》,两部《文存》是亚东的孪生子。因为陈有党务,《胡适文存》的编辑工作顺利一些。两部《文存》观点不同,两位作者之间的关系却是发人深思的!他们经常在亚东相聚,是长时间的切磋、研讨、争论不休。汪原放先生回忆说:“别人没有插嘴的分儿。”他们争论却加深了友谊,彼此关怀,工作上配合默契。

  陈独秀入狱后,胡适奔走营救,一再专程赴南京探监。胡适根据陈的需要,四处访书、借书,买书,支持陈在狱中的工作。他特别赶在对陈开庭审理之前,发表了《陈独秀与文学革命》一文,并以此为题,在北大作演讲,足见他对陈的深情厚谊。他们政治观点不同,但都坚持维护民主、自由和人权的立场。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学术层面,这正是一种政治理念的体现。胡适按照陈独秀的要求,组织翻译马克思的《资本论》,并把进展情况及时函告在狱中的陈独秀。同样,在《新青年》成为党刊之后,陈独秀仍然发表胡适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文章,说明早期共产党人的自信和宽阔胸怀。

  胡适在北大的演说中,重点介绍了《独秀文存》中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一一说明陈提出的“六义”这些“基本的革命信条”,其第六点说应该是“科学的不是想象的”,后来进一步阐发、公认这是“五四”两面大旗“民主与科学”的先期预示。

  两部《文存》,在一家出版社同时出版,很有象征意义。两个作者观点不同,但都崇尚民主自由,都尊重人权、人格,完全摆脱了党派的偏见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之间这一层次的友谊所体现的文化品位,是后人值得深思的。

  前后两个“三十年”

  《独秀文存》1922年出版后,共印刷10次,发行30年。在这期间,陈被捕两次,被关押五年,最后流亡四川山村去世。他的道路坎坷、生活艰辛,而书一直畅销无阻,累计印了三万二千部。1952年起,这部书被查禁,80年代初解禁。被查禁也是30年。为什么一部张扬民主与科学,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鼓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著作,在旧社会能公开出版发行,到新社会反而被禁了呢?过去常婉转地说“是人所共知的原因”,实是“因人废言”,直接的原因是受到“托派”之事的株连。

  1952年12月22日夜,上海突然查封了出版《独秀文存》的、为社会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亚东图书馆。也就是在这一天,国内500多“托派”被一网打尽,投入监狱。30年后“托派”平反,说明是冤案。《独秀文存》被禁,更加是冤案了,因为该书出版时,不仅中国还没有托派,就是在苏联,“托派”也还没有形成。遑论“托派”的是非!

  1922年,陈独秀作为中共的领袖,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他曾和托洛斯基坐在一起,宏观指点国际共运。这本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不幸的是,党内斗争使党的领袖人物,不是“伟人”,就是“敌人”――称之为叛徒、特务、间谍、反革命、汉奸、内奸、工贼等等。这是国际共运中值得研究的现象。托洛斯基本是苏联领导核心中仅次于列宁的第二号人物。逃亡国外,也未逃脱被杀害致死。在斯大林的权势如日中天之时,陈独秀居然认同托氏的观点,说明他的不畏强暴,惟真理是求!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浩然正气。今天,历史作出了这样的结论。

  出土文物,再现光彩

  和托派之事毫不相干的《独秀文存》,奉陪冤枉30年,至80年代初又和读者见面。对这件事,应央视之约,在荧屏上讲陈独秀的惟一嘉宾、历史学家王观泉先生说:“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极向上的了不起的象征!”重印此书时,观泉先生写了《重印本“独秀文存”序》,洋洋万言,其中有无懈可击的史实,有激情昂扬的笔触,反映老人愉快的心情,

  《独秀文存》在陈一生著作中,是怎样的地位?收入《独秀文存》的这60万字,只是陈一生文墨生涯的一小部分。集政治家与学者于一身的他,写了三百万字以上。最近,台湾又出版了他晚年研究文字学的一百多封信,这是叫人想不到的。另外他有给中共、给“托派”写的公函文牍。更有大量翰墨藏于公私各处,有待发掘。他去世后,他的学生出过一本《陈独秀最后论文和书信》。那是逝世前两年间的文字。胡适对此极为重视,他带到国外,改名《陈独秀的最后见解(论文和书信集)》出版,并作了长篇的《序言》。这再次表现了他对这位共产党诤友的深情。在这个《序言》中,胡适强调了陈崇尚的资产阶级民主、人权和法制,对建立“二战”后世界新秩序的作用(注:陈晚年认为民主是漫长历史中人类走向文明的追求,不仅是某一阶级的概念)。胡适作古6年后,此书又以《陈独秀自述》为名再版。其中增加了陈的《实庵自传》等内容,是其“最后见解”的最佳版本。

  涉及《独秀文存》的故事,最后一个问题,是它在今天还有什么价值?该书编者汪原放在出书60年后,有这样的评说:“《文存》里的文章,多数是关于民主与科学的。但后来已经有一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了。”反思历史走过的弯路,李慎之先生留下一句话,他直白地说:“我们今天需要一个新的启蒙!”以实现“五四”的未竟之志。《独秀文存》这个不久前重新出土的“文物”,是适时地重放光彩了。一部呼吁民主与科学的书、一种引导中国走向自由、人权、法制的理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无疑葆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王佩麟先生有收藏的《独秀文存》,借来一阅。捧读此书,叫人浮想联翩!原来是安徽人民出版社的最新版本,既没有蔡元培的《蔡序》,也没有王观泉的《王序》,只有《文存》,丝毫不涉及书的“故事”,可以理解,这样简洁、方便得多,但时间停留在1922年初版时,多少叫人感到遗憾。

  这启发我,对它几十年间不平凡的经历,在此略有所记。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