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吴敬梓评传 > 一 《儒林外史》的创作时间

一 《儒林外史》的创作时间

  传主至交程晋芳曾经写了十八首《怀人诗》,其中第十六首注明"全椒吴敬梓,字敏轩",是怀念传主的。诗的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

  这就表明,在传主生前,《儒林外史》这一巨著已经完成,并在士人中享有盛名,被推许为传世之作了。那么,传主何时开始创作这部小说的呢?

  根据有关资料可以推断,大约在传主移家南京之后不久就开始酝酿《儒林外史》的创作。他在寓居秦淮水亭不久写的《移家赋》中曾说:??蛟入仲舒之怀,凤吐子云之口,染翰列元中之名,别馆著紫方之号,金稜玉海,连城足比,秃友退锋,成功可期。千户之侯,百工之技,天不予梓也;而独文梓焉,追为此赋,歌以永言。悲切怨愤,涕涶流沐,左思之赋覆酱瓿,亶其然乎?李贺之诗投溷中,是吾忧也。??传主用董仲舒梦蚊龙人怀而作《春秋繁露》和扬雄梦吐白风而著《太玄经》的故事自喻,认为老天不让自己有封侯之望、也不让自己擅百工之技,而独赋予自己以文学才能。那么只要有砚、有笔,也许可期望其成功。由此可见,到了南京以后,传主已开始选择从事著述的人生道路了。而他所选择的著述生涯,又并非仅仅指写几篇诗词歌赋,因为写诗填词作赋,是文士极平常极普通的活动,并不需要如此一再郑重表明。他所期望"成功"的当为可以传世久远的、规模较诗、词、赋更为庞大的著述。根据现存资料来看,他的《史汉纪疑》未成书,也未见残稿,无从论说;已经散佚的《诗说》应是晚年的著述。而移家南京之际,传主正当三十几岁的盛年,他所著述的作品只能是目今可见的讽刺巨著《儒林外史》了。

  乾隆元年(1736 年),当传主吴敬梓从安庆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归来之后不久,颇以此次赴试为失计。他的友人画家王溯山作了一幅《左茅右蒋图》,曾请传主为其题诗一首,诗中有几句述及这一时期的著述生涯:??几年卜筑板桥住,秦淮水色钟山树,木兰舟内急觞飞,杨柳桥边歌板度。著书仰屋差自娱,无端拟献金门赋。??传主"卜筑板桥"是在雍正十一年(1733 年)二月三十三岁之际,由此可见吴敬梓仰屋著书亦当在雍正末叶。移居秦淮水亭之初,他首先创作了《移家赋》;接着又在弘历登基之际创作了《拟献朝会赋》;乾隆元年(1736 年)为参加博学鸿词科的预试,又写了《正声感人赋》和《继明照四方赋》。这几篇赋文特别是《移家赋》的写作,毕竟不同于短小的诗、词作品,必然要耗费传主大量的精力和神思。但是,除《移家赋》以外,传主并不以这几篇赋为传世之作,"无端拟献金门赋"固然主要是以自己应鸿博之试为失计而发,但辞气之间显然也并不特别着重这几篇赋的创作和价值。他特别郑重说出的"著书仰屋",当然也只能是这部举世闻名的《儒林外史》了。从这些文字资料来推断,传主在移家南京之后,与创作这几篇赋的同时,就断断续续地精心撰作这部传世之作了。

  不过,《儒林外史》这部长篇巨制,从写作过程而言,并非传主一气呵成之作。无论就结构的创新和宏伟,还是就内容的积累与丰富来看,它都不可能是作者短时期所能完成的。作品中某些人物情节的原型,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是发生在敏轩晚年时期的事件,因而也足以说明这部巨著不可能是传主在移家南京以后短短数年间完成的。当然,由于乾隆元年(1736 年)传主曾被荐举博学鸿词,他曾远赴安庆参加地方一级的预试,其间可能中断一些伏案撰写的工作,但作家的工作并非仅仅在案头所完成的。即令是参加在一般士子看来足以为荣的鸿博之试的过程中,敏轩仍然没有忘记为这部小说搜集材料,明显不过的例证是在传主从安庆参加考试归来路经芜湖时,盘缠用尽,幸得友人朱乃吾、王崑霞的接济,方始摆脱窘境。吴敏轩在《减字木兰花》词中记叙了这一真实际遇。而在小说《儒林外史》三十三回中,杜少卿在芜湖"船钱、饭钱都无",巧遇韦四太爷,得到十两银子的帮助,才能顺利返回南京的情节,显然是根据作者这一亲身经历提炼而成的。同样,传主此后出游淮扬等地,也在为这部小说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予以艺术改造,不断组织到这部作品中去。例如程晋芳曾经记载这样一件事:当传主去淮安访问他时,囊中连笔砚都没有,程晋芳颇感诧异,曾经问他:"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却笑着回答说:"吾胸中自具笔墨,不烦是也。"(《文木先生传》)这正可以说明传主时刻在"创作"他的小说!再如,小说中对盐商典当生活的形象反映,与传主出游淮扬的生活经历不可能没有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传主自从移家南京开始创作这部小说之后,虽然中间因故几次辍笔,但始终未曾停止他的创作活动。

  这部小说大约历经十几个春秋,终于在乾隆戊辰十三年(1748 年)到乾隆庚午十五年(1750 年)之间大体完成。因为前面所引的程晋芳《怀人诗》见收于《春帆集》,该集诗作编年起于乾隆戊辰,止于庚午二月,这十八首《怀人诗》据编排次序当在乾隆己巳十四年(1749 年)秋。可见,《儒林外史》在此时已大体完稿,在友朋中已有流布,并为传主赢得了极大声誉。但是,至少在吴敏轩病逝后十六、七年之间,并无刻本行世,因为程晋芳大约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到三十六年(1771 年)之间写的《文木先生传》中提到这部小说时,还只说"人争传写之",当时如果有刻本行世,就不必争相传抄了。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说:"是书为全椒金棕亭先生官扬州府学教授时梓以行世。"金兆燕任扬州府学教授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到四十四年(1779 年),从程晋芳于乾隆三十五、六年之际说的"人争传写之"来判断,金棕亭任扬州府学教授初期,也还未曾刊刻这部小说。如果确有金兆燕刻本,那也是在他任职后期所为。不过,这一刻本至今未曾见有传世。目今可以见及的最早刻本则是嘉庆八年(1803 年)的卧闲草堂本,而此际距传主之逝已近半个世纪。

  在卧闲草堂本前有闲斋老人于乾隆元年(1736 年)春二月写的一篇序言。胡适在《吴敬梓年谱》中认为序言所署的"这个年月是不可靠的",因为敏轩"于乾隆元年三月在安庆应考博学鸿词的省试,前一月似无作小说序之余暇。况且书中写杜少卿庄绍光应试事,都是元年的事;决无元年二月已成书之理"。从闲斋老人序言的内容和语气来看,此序当作于《儒林外史》完成之后,而这部小说决非完成于乾隆元年。所以胡适说此序所署年月不可靠并非全无道理。但近来有的论著以吴敬梓《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一诗的墨迹,与闲斋老人序的笔迹对照,认为闲斋老人即为吴敬梓化名,并进而推断在乾隆元年,传主己写成二十回,可以独立成书,所以先成此序言。此说尚待进一步验证。首先,仅从两者笔迹近似即做出同为一人之手笔的判断,似嫌论证不够充足,更何况对这两者笔迹的分析,各家的看法并不一致,可以说言人人殊。其次,从序言述及的对待功名富贵不同态度的四种人来看,在前二十回仅出现两类;同时序中又说"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在前二十回中也只出现"恶恶",而能够维持"风俗人心"的"善善"人物却在小说的下半部方始出现。

  因而说写完二十回后即写出这样内容的序言似乎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有的学人还以传主诗词中颇多"闲"字出现,从而断定闲斋老人当即吴敬梓无疑。其实,旧时文人吟咏闲情,以闲情自适,所在多有,不必限于一时一人。总之,在目前尚无充分根据发现以前,尚难以做出闲斋老人即传主的结论。因而他在序中所署的"乾隆元年春二月",对于判定《儒林外史》完成时间并无多大意义。程晋芳一诗所表明的时间应是可信的,即《儒林外史》完成于传主晚年。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