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吴敬梓评传 > 三 弃农学医

  三 弃农学医

  吴氏来全椒定居以后,起始务农,到吴凤幼子吴谦时,开始改换身份。如果说吴凤是从事"耕耨"的"编氓",那么吴谦就逐步弃农学医了。吴谦,字体泉,《移家赋》中所说"爱负来而横经、治青囊而业医","翻玉版之精切、研金匮之奥奇"的先人就是指他。吴谦之所以弃农学医,康熙《全椒志·吴谦传》说是因为他"念母老恐病,不忍听之庸医。自习医,遂精方药针炙之理。"可见其习医乃是为了尽孝。而《吴谦传》中也的确记载了他克尽孝梯的一些行事:"事父古泉公,婉顺尽志。父逝,毁泣尽哀";"事母谢氏,甘旨温清"。他与三位兄长相处,也能"推让有加",而在其三兄亡后,又能"抚养诸侄、诸侄女,不啻己生"。此外,他还有不少"善行",如"性好施予","尝还遗金"等等。这些善行不但被乡里称道,而且在吴氏家族中也世代相传,传主在《移家赋》中就写道:"道遗金而不拾,墙有桃而炬折(自注:先世还金事,至今乡里皆称之);讲孝友于家庭,有代传之清节;信作善之必昌,乃诞降于高祖。"就是说,由于吴凤、吴谦等屡代先人作了许多"好事",积德甚厚,所以生了一个秀才儿子吴沛,从此改换了门庭,光大吴氏家族。其实,吴氏之所以又能从平民百姓逐渐挤进社会上层,是由于吴谦弃农行医以后,家道渐丰,有能力供给子弟读书,从科举谋得出身的缘故。总之,吴谦学医行医、重视孝梯谦让的思想行为,对他的后代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甚至在我们的传主吴敬梓身上也有表现。这种影响不但可以从传主的词赋中,也可以从他的小说《儒林外史》中寻到一些或隐或现的痕迹。

  吴谦生平还做了一件事,对他的后代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吴谦传》中说:??为亲求葬地,远延余姚简尧坡先生卜得程市西墅之梅花垅善地葬焉。

  这件事的详情如何呢?传主语焉不详。李调元在《制义科琐记》卷四"神术"中曾记载了吴谦的曾孙吴昺对其座师王渔洋讲述此事的经过:吴谦曾经敦请福建籍人风水先生简尧坡寻找一块"吉址"以葬其父吴凤。简尧坡尽心为他到处寻找,历经三年之久仍未寻到所谓"佳域",颇觉对不起吴谦"甚厚"的招待,准备辞别他去,而吴谦却再三挽留。一日两人又同往梅花山中,正遇上大雪纷飞,乃同去程家市酒楼小饮。酒酣之际,简尧坡依栏远眺,忽然惊呼起来:"异哉!吾远近求之三年不得,乃在此乎?"随即下楼去三里地外仔细探查。大晴后又去重复察勘,终于寻得一块"吉址"。简尧坡乃对吴谦说:"此地足以报君矣。"但接着又说:"葬后,君子未即发,至孙乃大发;发必兄弟同之;对面文峰秀绝,发必鼎甲,然稍偏,未必鼎元,或第二人第三人,亦不仅一世而止。"后来吴谦之子吴沛果然只是一名秀才,功名并不得意,而吴谦之孙吴国鼎兄弟五人,四成进士,吴国对且是探花(第三人);吴谦的曾孙吴最、吴昺也都是 进士,吴昺且是榜眼(第二人)。

  吴谦寻"吉址"的作为对其后人颇有影响,他的孙子吴国鼎也颇懂"地理之旨",曾"携一奴及堪舆士遍历诸山,浃两岁始得石虎山之吉址"以安葬他的父亲吴沛(康熙《全椒志·吴国鼎传》);吴国龙也"究心堪舆医卜星纬诸学"(康熙《全椒志·吴国龙传》)。吴敬梓早年也曾受到这些言行的影响,当他父母双双亡故以后,特别是"勋劳慈母,野屋荒棺抛弃久",他也曾因"未卜牛眠"而深自谴责(《减字木兰花》)。在他后来创作的《儒林外史》中也有关于寻找坟地、考究风水的生动描写。当然,由于后来的思想有所发展,传主晚年对这种风水迷信活动的认识与早年已经不同,但在这一问题上,受到他的先人的影响则也是分明的事实。而吴谦寻找坟地以安葬父亲的"故事",倒正反映了全椒吴氏门庭更换的轨迹:吴凤务农,吴谦弃农学医,这就为其子吴沛业儒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