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吴敬梓评传 > 二 失袭迁居

  二 失袭迁居

  从此,吴聪就在江苏**安家落户。大约定居**数代之后,传到一个叫转弟的子孙时,失去了承袭吴聪因军功而受封的官爵资格,就又向**的西北迁徙,搬到安徽的全椒去了。《移家赋》中所说"迨转弟而让袭,历数叶而迁居",就是指的这件事。传主在赋中还加有自注:"始祖讳转弟公自**迁全椒"。赋及注中说的"转弟",即"迁全椒"的"始祖"吴凤;所谓的"让袭"实际上是"失袭"。"转弟公"的后人吴国对(吴敬梓曾祖)

  发迹以后,曾主纂《全椒志》,为其历代先人立传,卷十中有《吴凤传》,说:吴凤,号古泉,家世骁骑卫户爵,以志趣高淡让袭,卜居邑之西墅。性好施予,生平多隐德,子姓甚蕃,谆谆教以善让,毋与人争。

  可见《移家赋》中所说的"迁全椒"的"转弟",即"卜居邑之西墅"的吴凤。"转弟"显然是吴氏族人失去袭爵资格。成为百姓人家时随着平民习俗所起的名字。当"转弟"的子孙发迹以后,可能嫌其先人的名字不够雅驯,就为之另起大名吴凤。在志乘中就以这种官名出现,而在家庭中历代相传的倒仍是平民百姓时所起的乳名转弟。

  "让袭"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吴聪被封的骁骑卫属正五品,洪武十三年(1380 年)时正五品禄米为二百二十石,俸钞为九十贯(《明会要》卷四十三)。洪武十六年(1383 年)规定,正五品官之子,荫叙为官。则以正九品用。武臣世袭,永乐时较宽,"凡洪武以来军职绝,不论堂兄弟、侄并袭",但到成化以后则趋严紧,嘉靖十年(1531 年)更规定"立功人绝,同时亲弟、侄得袭。其侄孙以下,至堂兄、弟、侄等,及沿袭后别无立功者,不许袭"(《明会要)卷四十八)。由此可以明白,吴聪因永乐时"从龙"有功被封为骁骑卫,传袭几代之后,因无子孙再立军功,到"转弟公"时自然也就失去了承袭资格,而成为平民百姓了。这样,他们再居住在先人的"封邑"**就有种种不便,于是便迁徙到离开**不过百里之遥的安徽全椒去。探花公吴国对对于这样一段他自认为不十分光彩的家史,颇有难言之隐,尽力为之讳饰,因此在《吴凤传》中一再用曲笔强调"让德",不但说吴凤自己"让袭",而且还称赞吴凤对其族人也能"谆谆教以善让,戒与人争"。由于他"性好施予,生平多隐德",所以"子姓甚蕃"。据有关资料,他有四个儿子,前三个名字已不可知,幼子名谦。而以"谦"名其子,正反映了他以谦让诫子的家教,也表现了他不忘祖德的思想,因为孔子就称赞吴姓的始祖泰伯"三以天下让"的"至德"(《论语·泰伯》)。

  吴凤迁居到全椒时,起初居住在西南郊区梅花山下的程家市西墅,从事农业生产。传主不但在《移家赋》中说其先人"隶淮南为编氓,勤西畴以耕耨",而且还在《西墅草堂歌》中说:"先人结庐深山中,布衣蔬食一亩宫。"传主这些充满无限感慨情绪的诗赋,真实地记叙了他们先世从骁骑卫降而为平民百姓的变化过程。

  全椒在楚灵王时为伍举的封邑,古代以邑为姓氏,正如泰伯封在吴地而称吴泰伯一样,伍举又称椒举。伍举的后人伍尚封邑在棠(今江苏**),也就是吴敬梓"远祖"吴聪的"封邑"。在汉代,全椒属淮南王国,一部分称全椒,一部分为阜陵,因而后来有些人提及吴敬梓及其先人时,或称"鼎盛最数全椒吴"(王又曾《丁辛老屋集》卷十二《书吴征君文木山房诗集后》),或称"昨年倾盖阜陵吴"(严东有《归求草堂诗集》卷一(晤程二鱼门有赠)),就是由此而来的。

  虽然从吴凤开始,他们已定居全椒,但提起原籍来说仍说是**。因为科举时代不能随便冒籍应试,直至吴凤曾孙吴国鼎辈参加会试时仍然填写的是**籍((明清进士题名录》)。可见,吴氏在发迹以前己定居全椒数代,但仍未被全椒社会所承认。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