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泰戈尔 > 第二十一章 诗圣与圣雄

第二十一章 诗圣与圣雄

  当泰戈尔回到印度以后,他发觉印度全国正处于不合作运动之中。

  甘地是不合作运动的倡导人,这一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印度的自治。

  不合作运动包含的内容包括印度人不应在英国驻印政府中任职,不应接受英国授予的荣誉官职与官爵,不应在英国人开设的学校中读书。而且假如英国驻印政府不让步,印度人民还要拒绝纳税。此外,还号召人们抵制英货。

  当不合作运动的浪潮汹涌全国之际,印度各个大城市的工人相继举行罢工,一些邦的农民运动也开始高涨。全印度充溢着不满的情绪。目睹不合作运动的景况,泰戈尔的心情十分矛盾。他赞成圣雄甘地主张以非暴力的形式使印度获得自治,但是面对运动中带来的苦难,他的内心非常忧虑。当他看到在焚毁外国衣服布匹的火堆旁那情绪激昂的人群,他感到这番举止过于冲动;当他目睹学生们离开官办学校,丢弃了学业而成为政治斗争中的工具时,他分外痛苦;与此同时,他也不能接受放弃先进的机器,却崇拜手工纺纱的论调。

  由于深感不合作运动中某些方面存在着偏差,泰戈尔在加尔各答发表了题为《文化之汇合》的公开演讲。他赞扬了西方人在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的精神,认为那种精神不是出于蛮力,而是源自勇敢、坚忍和客观面对现实的能力。他认为,印度与西方应当在知识文化以及精神上合作。他的讲演招来了众多反对的声音,当时孟加拉的著名小说家萨拉特·昌德拉·查特吉为了回答泰戈尔的讲演,撰写了《文化之对立》一文。泰戈尔还在加尔各答所作的另一次名为《真理的呼声》的演讲中,不无忧虑地指出群众的盲从将导致自由名义下的灵魂的真正不自由。为此,甘地专门著文反驳,认为诗人的忧虑完全没有必要。

  不久,甘地亲自来到加尔各答,在泰戈尔家中同诗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这两位伟人的观点存在着分歧,但见解不同并未动摇他们之间真诚的友谊。在两人单独会谈之时,支持甘地的群众聚集在泰戈尔的住宅外面,狂热的人们从附近商店弄来的一捆捆外国布匹,然后置于露天的院子里焚烧,以表示对泰戈尔的不满。因此,当甘地强调整个不合作运动是建立在非暴力的原则之上时,泰戈尔反问道:“甘地先生,你的非暴力追随者正在干什么?他们从商店里抱来布匹,放在我家的庭院里焚烧,就像狂热的教徒一样,在火堆的四周狂呼乱舞,难道这就是非暴力么?”

  泰戈尔一向尊敬甘地的个人品质,于是他放弃了与甘地及其追随者进行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争论,采取了沉默的方式。他从加尔各答退居到桑地尼克坦这个自己喜爱的孤寂之方,退居并不是因为憎恨,而是为了避免无休止的争执。回到和平之乡的他在孤独的时候,似乎看到了一个微笑,听到一个声音在说:“你的位置是在世界的岸边游戏着的孩子们的天地里,在那儿,我和你在一起。”

  于是,他继续拿起笔来,创作出一系列优美的儿童诗,并于第二年以《小湿婆天》为题出版。其中的诗歌对儿童内心的引人入胜的探索和优美、活泼的抒情格调,不由使人回想起他20年前所创作的《新月集》。

  诗人曾在写给甥女的信中提起,之所以写这些诗,是为使因成年人的责任变得疲惫的身心得以解脱和休憩。他盼望自己能像孩童一样,在世界这个广大的游戏乐园中愉悦忘情地嬉戏。

  《小湿婆天》这首诗是最能体现这部诗集特色的作品,这是献给一个永恒神圣的孩子——湿婆的赞歌。诗篇文笔优美,富于哲理,现引录如下:

  呵,我的孩子,我的小湿婆天,

  忘我的,

  在你狂舞的每一步伐中万物动摇而崩陷,

  你聚敛的东西都散掷了,

  一阵破坏的旋风,

  把你踩碎的玩具的屑片扬到空中。

  从荒凉到荒凉

  你的世界得到它的解脱;

  你的游戏的泉水永远流穿你的玩具的裂缝;

  在缺陷中欢乐,

  你用零件建造出你的创作,

  紧接着只为一个任性又把它忘掉;

  以天空为你的衣袍,

  你从身上抛掉了一切的衣服。

  在你身中隐藏着财富

  你住在一个完全没有耻辱、卖弄和自私的世界里,在永不会使你困穷的贫乏中,

  尘埃也不会玷污你的纯洁,

  你自己舞蹈的飞掠

  永远把自己拂拭得雪白。

  呵,湿婆天,这婴孩,

  你认我为你的情人,

  你的舞蹈的生徒,

  请教我以不羁的智慧,

  和破坏玩具的游戏,

  教我怎样引导我的步伐

  来应赴你的脚拍,

  怎样撕裂我们织成的网束来自由地活动。

  作品流露出诗人那对童真和随心所欲的游戏的渴望之情。1921年12月23日,国际大学在和平之乡桑地尼克坦正式成立了。这是泰戈尔多年来教育梦想的实现,亦是他从青年时代就艰辛创业,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结晶。早在1916年,泰戈尔出访日本和美国时,他就对将来桑地尼克坦学校发展的宗旨有了明晰的构想。他希望能将自己的学校拓展成一所国际型的学校,既向别国人民奉献印度最优秀的文化,同时也汲取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精粹。和平之院的口号就是:让全世界成为一家。早在1912年12月在桑地尼克坦召开的一个专门座谈会上,泰戈尔即提出了这一设想并加以阐述。他在多次演讲和多篇文章中都流露出这样一种思想:世界上各个种族、各个教派应当团结起来。应该创办一所机构以便让不同种族与不同文化的人们汇集在一起。在国际大学中,有泰戈尔从其他国家请来的客籍教师,他们都是著名的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而且他在印度率先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中国的系。泰戈尔希望和平之院不去摹仿欧美的名牌大学,而是广采它们的长处,然后按照自身情况加以综合利用。泰戈尔为使理想变为现实,不惜把自己桑地尼克坦的土地、房屋和财产,通过一个信托公司交付给和平之院,并把自己的诺贝尔奖金和以往所创作的孟加拉文著作的出版权,以为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收益,也全部慷慨地献给了国际大学。

  尽管泰戈尔为着和平之院的工作而忙碌不已,但他仍然关注和思虑着自己祖国的政局。在1921年底到1923年初,因为不合作运动的狂澜已越来越猛烈,所以当时的印度政治形势相当严峻,除了甘地以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差不多都已被捕,有3万名政治犯入狱。作为关心祖国前途的印度子民,泰戈尔思绪万千,于是将自己心中的想法,通过一个象征性的戏剧《摩克多塔拉》戏剧性地表达出来。

  该剧创作于1922年1月,作品可以说是对甘地的个人品质和他所领导的非暴力运动的赞颂。剧情是如此展开的:摩克多塔拉瀑布(意为“自由的瀑布”)给西布特拉伊的人民带来了富裕。巫多尔古特国王为了自己控制这使人们富裕的水源,花25年修筑起水坝,妄想截住水流,完全不顾失去水源后人民的生活。王太子同情人们,决心使自由的瀑布重新奔腾而下,于是他想方设法摧毁了水坝,而他自己则被浪涛卷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部剧作中,泰戈尔塑造了一个具有超凡人格的修道士——塔南乔耶的形象,他是甘地的化身;面对暴力,既勇敢无畏,又不主张以暴力抵抗;面对民众,既激励他们,又不让他们一味盲目地依附自己。这个人物早在泰戈尔1909年出版的戏剧《赎罪》中就曾出现过,并且连台词都未更改,可见作者对他的喜爱。

  《摩克多塔拉》的背景是机器和强权的威力。剧中人物众多,有暴君和献媚者,也有理想主义者和伪君子,更有朴实而又机智、幽默的无名百姓。舞台上来来往往的这些角色,使我们从中也看到生活多姿多彩的真实,同时也令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自由精神与强权、机器的冲突。

  这部剧结构单纯,线索单一,没有过多的枝蔓。不过《摩克多塔拉》只是由诗人在朋友集会上朗读过,而未能演出,因为就在那一年的3月,泰戈尔获悉甘地被捕。并被判处6年监禁。于是演出的筹备工作即告中断。

  1922年2月,泰戈尔在桑地尼克坦的和平之院举办了纪念莫里哀诞辰300周年的活动;7月,他又担任了在加尔各答举行的纪念雪莱诞辰100周年大会的主席。这年的8月和9月,他的一部新作——音乐剧《雨季节》和一部早期作品的修改本——音乐剧《秋节》在加尔各答的舞台上演出。这两部音乐剧是融诗歌、戏剧、音乐和舞蹈特点于一体的作品。

  它们歌咏了季节的变换以及欢庆的人们,其中弥漫着纯朴的感情和自由的气息。

  1922年的9月,泰戈尔前往印度和南印度,做了漫长的旅行。一路上他在孟买、马德拉斯及其他城市停留,最后抵达了锡兰。每个地方都热烈地欢迎他的到来,那前来听他演讲的人们如潮水涌来,归途中,他专程来到位于阿默达巴德的甘地建立的“坚持真理运动院”。圣雄甘地那时正被关于狱中。泰戈尔给运动院的居民和学生们作了演讲,细致地阐释了甘地的思想以及他牺牲精神的真实意义。泰戈尔的行动和言辞都表明了他对甘地深刻的理解和支持。

  回到和平之乡休息了大约两个月之后,泰戈尔又启程到北印度和西印度去旅行。在西印度他还去采访了甘地的诞生之地,并于1923年的4月返回桑地尼克坦这个和平之乡。之后,为了避开酷暑,他又来到了位于阿萨姆山区的西隆。在这宁静凉爽的自然环境中,泰戈尔创作了又一优秀剧作——《红夹竹桃》。

  《红夹竹桃》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雅克夏城,在那里,国王在一道有孔眼的屏风后面统治着全城。人民在金矿中做苦工,而国王占有了金子,并且还借助警察和宗教奴役着公众。国民们就在这样的强权辖治之下一年又一年延续着贫穷悲惨的生活。

  这时,一位名叫南狄妮的美丽姑娘来到了雅克夏城,她就像一道“震人心弦的光”使城里的一切事情都突然有了改变。没有人知道她是谁,也没有人晓得她从哪里来。她“不但有美,也有令人恐惧的魅力”。她的魅力使人人为之倾倒。南迪妮几乎吸引了雅克夏城的所有人,无论是埋头于书堆中的教授,还是开采金矿的工人,抑或人性尽失的副总督,都对她着迷。南迪妮不明白为什么学者不关心人民生活的痛苦,于是她向一个敢于抨击君王的青年蓝震请教,两人的友谊后来发展成爱情。因为她的双臂和颈上都有用红夹竹桃结成的花环,蓝震就管她叫“红夹竹桃”。

  为了斥责国王,并使他改变统治方式,南迪妮觐见了国王。屏风后的国王也被南迪妮迷住了。南迪妮讲出了与蓝震的爱情,愤怒的国王想中止会见。正在这时,工人们来到王宫门口,以诗歌形式倾诉了他们悲惨的生活。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正直勇敢的蓝震在与国王格斗后重伤而牺牲。

  蓝震的死使国王意识到自己杀害了青春,因而内心发生了剧变,他折断圣旗杆,扯碎旗帜,不顾卫队的倒戈,请求南迪妮让他去死。

  《红夹竹桃》这部剧作的内容比较繁杂,思想也比较令人费解。这与诗人创作中采用的现实主义及寓言式手法相关,而且剧中许多辩论和神秘主义相融合,使之具有象征意义的内涵。有的评论家认为南迪妮所代表的是生活中的自由精神,而作者本人则对该剧的意义做过如下的阐释:南迪妮代表生命的感触,她是生命欢乐的化身,而蓝震则象征着工作欢乐,两者的结合将爱的精神具体化了。结合中的爱,爱中的结合,这种和谐使不和谐的贪婪在它面前,如同被符咒镇住一样而崩塌了。

  1924年4月,泰戈尔接受了当时中国大学演讲协会会长梁启超先生的邀请,前往中国访问。中印两国一直是友好的邻邦,1000年以前佛教就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而且两国都有着古老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东方文明的发祥地。泰戈尔此行,意在恢复长久以来中断的中印两国古老文化传统的交流。他的愿望实现了。离开中国后,泰戈尔从日本取道回到印度。在日本逗留的六个星期中,泰戈尔做了几次演讲。7月,他返回了祖国。

  两个月以后,他再次启程,踏上了前往南美洲的旅程。他应秘鲁共和国的邀请,前去参加秘鲁独立100周年纪念大会。初秋时节,泰戈尔开始了他横渡大西洋的行程。海上旅行时他创作了不少诗歌和散文,作品无一不表露出他那颗依然年轻的诗心。当船航行到南美的阿根廷附近海面时,泰戈尔突然病倒,只得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登陆,经过检查之后,医生建议他好好休养一段时间。举目无亲的泰戈尔,幸运地遇到了气质美好、热情聪敏的维卡多丽娅·奥坎鲍,并得到了她真诚、周到的照顾。

  虽然因为健康的缘故,他不得不取消了对秘鲁进行访问的安排,但是住在风景幽雅宜人的普拉特河畔圣依丝德洛的一座别墅中,接受女主人盛情而又无微不至的关照,令他十分感动。在充满阳光和温馨的关怀中,诗人的创作灵感再次显现。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许多明朗、柔美的抒情诗,第二年结集为《阴暗的旋律》出版。在印度的古典音乐中,所谓阴暗的旋律,是黄昏中演奏的一种优美曲调。泰戈尔以诗的形式这样描述与维卡多丽娅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

  女人,你曾用美使我漂泊的日子甜柔,

  也曾用纯朴的恩慈接受我到你近边,

  就像那不相识的星星用微笑欢迎了我,

  当我在凉台上独立凝望着南方夜晚的时候。

  从上面传来了一个声音:“我们认得你,

  因为你像我们的从无限的黑暗里来的客人,光明的客人。”

  在这个伟大的声音中你还向我呼唤:“我认得你。”

  即使我听不懂你的语言,女人,我却曾在音乐中悟出——

  “在这世上你永远是我们的客人,诗人,爱的客人。”

  16年以后,在泰戈尔临近死神门前之时,他依然怀念这段难忘的生活经历,并且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创作的一些诗歌中,追忆美好的往事和往昔的幸福。其中有一首即以女主人送给他的躺椅为题材,诗的第一节如下:

  日光炎灼,

  这个孤寂的中午。

  我望着这张空椅,

  在那上面找不到一丝慰安的痕迹。

  在它的心中

  塞满了绝望的言词

  仿佛要在哀恸中说出。

  空虚的声音

  充满了慈怜

  那最深的意义是把握不到的。

  1924年的1月4日,泰戈尔怀着遗憾的心情告别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热情的女主人,经过意大利的热那亚,从威尼斯返回了印度。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