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泰戈尔 > 第十二章 “和平之乡”

第十二章 “和平之乡”

  印度近现代文学与当时印度人民反殖民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斗争是密不可分的。印度是亚洲众多国家中最早遭受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入侵的一个。溯本穷源,早在16世纪初,欧洲列强,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就先后侵入印度。自此,曾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文明之一——恒河流域文明的东方古国,开始沦落于受人白眼、被异邦颐指气使的悲惨境地。而在这些侵入国中,最猖狂的尤属英国。1757年,英国人就凭武力和强权,取得了对印度的绝对统治,并在这片国土上蚕食鲸吞,巧取豪夺。这样,到1849年终于将掠夺的阴影盖满了整个印度全境,印度彻底地变成了它在东方的殖民地。

  英国残酷地压榨着这个当时尚处于落后的封建时代的国家,视印度为本国工业的廉价原材料供应地和倾销市场。例如将上好的印度羊毛和棉花运回英国供应毛纺织业,又将成品运回,垄断印度市场,从中赚取印度的钱财。自从1900年英国在印度设置了东印度公司之后,对印度人民的经济压榨愈演愈烈,而英国女王亦堂而皇之地成了印度人的女王。

  印度丧失了自由自主的国家主权,成了英属殖民地。印度国土上随处可见的是金发碧眼的英国政府派驻的官员、英国传教士和商人,他们让印度人抬着轿子,摆出一副高贵的派头。

  广大的受奴役的印度人民,终于喷发出了满腔郁结的怒火。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血性、有骨气的人民不断地掀起反英的斗争,给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者以迎头打击。

  19世纪的下半叶,印度自己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队伍终于诞生了,从此,民族解放运动步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进程。印度的民族意识觉醒了,沉睡的民族巨人在自己国土上崛起。英国当局为此终日神经紧张,惟恐巨人早早就会成长壮大而后痛击自己,于是便显露出侵略者的凶残面目。

  为扼杀印度国土上的民族主义情绪,1899年2月,英政府逮捕了伟大学者、爱国者,民族运动“激进派”的领导人提拉克,①并且在接下来的2月18日,通过了镇压民族运动的《治安维持法案》。

  ①巴尔·更伽塔尔·提拉克(1856—1920),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衷心热爱祖国的诗人泰戈尔,面对此情此景,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斗争的洪流。当时,孟加拉人民被英国的野蛮行径激起了万丈怒火,在加尔各答,群众自发进行集会,愤怒声讨侵略者。《治安维持法案》通过的前一天,即2月17日,泰戈尔满怀爱国热情,在加尔各答的一个群众集会上,登台发表演说,宣读了著名的文章《无声的抗议》,发出了反对英国镇压政策的有力声音。会后,他还热心参与到援救提拉克的募捐活动中去。随后,加尔各答鼠疫流行,泰戈尔又积极支持修女建立的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和救济的组织。诗人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证明了他不愧为群众爱国运动的有力支持者和参加者。

  1898年,泰戈尔结束了对庄园家乡的管理和漫游,携全家来到了父亲在什拉依德赫的家。这时的罗宾已经37岁,是五个孩子——三女两子的父亲。身为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随笔作家,他在印度已颇有声望。

  暂时告别了帕德玛河上的漫游岁月,泰戈尔开始担当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虽然他为孩子们请来了一位英国家庭教师,但他自己却是孩子们最主要的老师。因为在童年时曾深深地感受到学校机械教育的苦处,所以他便努力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途径。他还著文对教育的基本原理、最终目的与教育方式等做了有意义的挖掘。但最终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写一些文章来研讨教育,而是亲身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泰戈尔自己的学校生活无丝毫幸福可言,当他面临着子女的教育问题,面对当时一般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制度的弊病时,他思想中一些新颖的教育方法渐渐成型了。诗人渴望将这些新思维亲身付诸于实践中去。

  1901年,正是新世纪的开端,泰戈尔进行了一项伟大的尝试,不过并非在诗歌领域,而是在教育领域。作为一位教育改革家的泰戈尔,希望创办一所由自己来管理的学校。校址选在何处?加尔各答那繁华的街市,嘈杂的人声,使得泰戈尔不愿将学校建在那里。他一向认为,自己的定居之处和未来的学校均应选在有着安静幽雅的环境,并且十分贴近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所在。诗人看中了桑地尼克坦这个“和平之乡”。

  还是在1836年,罗宾的父亲大圣人,在距加尔各答不太远的鲍尔普尔购买了一大块土地,并名之曰“桑地尼克坦”,意即和平之乡,大圣人有时会隐居在那里沉思默想。当罗宾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曾在追随父亲到喜马拉雅山游历之际居住在那里,而且他也和父亲一样,被桑地尼克坦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苍茫的红土荒原迷住了。

  于是,泰戈尔选中了心中这块圣地,想在桑地尼克坦这“和平之乡”

  建立起一所学校。1901年,在征得父亲的同意之后,遂将新学校的校址定于此,建立起后来扩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学府“和平之院”。

  这一年的12月22日,泰戈尔在桑地尼克坦为自己办的学校揭了幕。

  当时,这所学校仅有包括他的长子在内的五名学生和五名老师。

  在泰戈尔的头脑中,古代印度人们在森林静修的理想画面一直深深地吸引着他:在古木参天、深幽宁静的树林里,那些圣贤和自己的门徒同住在一起,教学生们过简朴的生活,并教诲他们以崇高伟大的理想。

  古代印度的经典之作《奥义书》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形成文字的。泰戈尔自己热爱简朴的生活和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他希望把学校也办成理想中修身养性的学园,让学生和教师都享受到传授知识的快乐,从而一改自己小时侯所受到的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移植到印度国土上来的那种机械死板、毫无生机的教育方式,将古典理想与现代教育环境完美地结合起来。

  在古印度,文人们并不像欧洲的文人墨客那样居住在城市里,而是住在乡村,很多人还隐居在森林中,过着遁世的隐士生活。泰戈尔信仰世间万物的和谐统一,于是将他的学校建于景色宜人的自然环境之中。

  学校设备十分简单,生活亦非常俭朴,不设教室和桌椅。上课时师生就围坐在大树之下,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首先通过四肢五官来认识世界,永远同世间万物保持一种完整而又连绵不绝的和谐。泰戈尔盼望以和平宁静的大自然给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以清新的陶冶,从而使他们既能愉快而又简单地通过自己的种种感受去认识周围世界,又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自己动手生活的能力。

  除了以上的设想之外,通过某些劳作或工业活动进行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最早也都发端于桑地尼克坦。较之加尔各答舒适的城市生活条件,桑地尼克坦的生活相当艰苦,学生们必须自力更生,做一些体力劳动以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饮食也是以素食为主。

  学校的五名教师中,三人是基督徒,还有一个英国人。这样大胆的安排和聘任,在当时社会舆论界和保守派的眼中,实在是出格妄为。然而泰戈尔有他自己的考虑,他所聘请的教师,多是艺术家或富于艺术气质的人,他将教师和学生的住处安排在一起,在师生的共同生活中,老师自身的美好情操可以感染和熏陶学生。泰戈尔还时常让学生们为周围群众服务,以培养他们的爱心。

  在教学过程中,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学习,不仅教给孩子们文化、科学知识,还注重音乐、戏剧、美术的教育,从而使学生们各方面得到健康成长。泰戈尔讲究快乐、自由学习的气氛,他先让孩子们自由学习母语,并不一开始便强使他们机械地背记外国语。

  当泰戈尔在为自己祖国教育制度的完善进行创造性的拓荒之时,社会舆论却经常对他猛烈地指责和冷嘲热讽:保守主义者认为他妄改祖先教育体式,而请信仰异教的人做教师,更是对印度教教规的亵渎;激进的改革派也觉得泰戈尔竟敢遵照古制教育现在的学生,实乃思想保守、僵化顽固的典型;其实即便是那些怀有良好祝愿的人们,亦认为建好这所学校只不过是诗人的白日梦想。

  由于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很长一个时期里,学校的资金和人手都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况且学校的吃、住几乎是免费供应的。为了维持开支,泰戈尔艰难地筹措资金,还把自己的部分房产和藏书变卖掉;他忠实温良的妻子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也献出自己的珠宝首饰,并慈爱地关怀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常为他们烹制可口的饭食。

  虽然在那个时代,教育者是印度被歧视、被凌辱的低种姓之一,但泰戈尔义无反顾地从事着教育事业,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理想的实践之中去。

  他事必躬亲,不仅参加学校的管理和建设,还亲自执教。他热爱儿童,真心真意地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当他发现在孟加拉没有合适的初级读物和教科书时,便亲自编写了四册孟加拉文《初等课本》,入选的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后来课本也被孟加拉的其他一些学校所采用。此外,泰戈尔还坚持写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有诗歌、故事、戏剧和童话等体裁,内容分外充实,迄今仍受到孟加拉和世界各国儿童的喜爱。

  泰戈尔的辛劳是有价值的。他所首倡并实施的学生应进行劳动的主张,后来被印度民族主义运动领袖甘地归纳到今天印度称之为“基础教育”的制度之中。他废除了一切体罚学生的制度,后来还实行男女同校。

  虽说这些措施在今天已经是相当普及了,但他作为创始者,却功不可没。

  泰戈尔早年深受野蛮、机械的教育制度之苦,故而他痛恨压抑和束缚儿童的天性。的确,就像我国现代文学巨擘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桎梏儿童身心的教育制度表示不满一样,泰戈尔也终生对强制儿童学习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他衷心地热爱孩子们,因此,能在他的学校里读书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他兢兢业业、费尽心力而又充满热爱之情建立的这所学校,几十年后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一所国际大学。这所“和平之院”的学生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带着健康的身心步入社会之后,纷纷撰写了对母校美好生活的追忆文章,后来集成书出版。

  从这本记载着当时流行的无数趣闻轶事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泰戈尔创业的艰辛。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