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彩色的生命——艺术大师齐白石传 > 第07节 耕读生涯

  第07节 耕读生涯

  阿芝弄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喜欢画,象着了迷一样,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分散他对于绘画的热烈追求。一天不拿笔画上个什么鸟呀、花呀、鸡呀、牛呀,心里就很不踏实。

  春天里,白鹭来到这碧绿的山村,在耀眼的阳光下这些美丽的鸟漫步在田野水边,那长长的颈项,那雪白雪白的羽毛,那高雅自恃的神态,使阿芝心醉。他坐在小山坡上,静静地看着这一群“小天使”,在湛蓝的天幕了,在葱郁、翠绿的树丛中,轻盈地舒展自如地起落着,他仿佛来到了一个圣洁的、幽静的世界里,大自然多美好。能用自己的笔,把这明媚的春光、春天里一切活动着的生命留下来吗?于是,他拿出了笔,画了起来。他认真地看着,画着。虽然是第一次画这“小天使”,但是,主要特征他还是抓住了。画上的鸟那细长的脚和颈项,使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白鹭。

  同窗好友,是他第一批最忠诚的读者和观众。当他们第一次看到阿芝的白鸳图时,个个都高兴得跳了起来。他们一边拍手,一边喊出了“真象,真象。你看,那收起的左腿,那将要展开的翅膀,快要飞了。”大家指划着、议论着,早把周雨若的训活抛到九霄云外了。

  这是王爷庙右后方松树林的一角。僻静、幽邃,一般人是不会到这个地方来的。自从先生公开在课堂训斥了阿芝以后,阿芝和同学们就偷偷地到这地方来。

  这是清朝同治年间,在这样一个作茧自缚的年代里,又在这样一个位于神州腹地的偏僻山村,阿芝的画,给这群纯真的、智慧之花初开的孩子们带来福音为蒙馆里平淡、刻板、枯燥、乏味的苦读生涯,增添了几分乐趣和活力。

  白鹭画的成功,同学们赞颂的目光,给了阿芝以无穷的力量。他坚持不懈地画下去。学业上,他几乎不用操多少心。这一点,外公一直是十分满意的。他有相当的时间,可以用来画画儿。时间是属于他的。只是描红纸,不敢再用了。外公说得对,那是公公、爸爸的血汗钱换来的啊!这一点,他是不会忘记的。

  寒露过后,天渐渐有些凉意。公公咳嗽得很厉害,常常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齐周氏卖掉了几十个鸡蛋,请医生给公公听了脉,开了处方。公公准备去配药,阿芝一听公公要到镇上去,附着他的耳朵,小声说了些什么,公公高兴地点着头。

  傍晚公公回来,描红本和笔给阿芝买来了,药却没有抓,钱不够啊!婆婆、爸爸、妈妈很生气。这一夜,公公又是不断地咳嗽。阿芝知道公公为了他的学习,药都不吃了,眼泪潸潸地直淌。他用被子捂着头,哭得很伤心。

  一夜之间,阿芝似乎长大了许多,懂得了许多许多的事。他不再用描红纸了,尽量地利用废纸,仍然自由自在地画。人物、花卉、禽鸟、草虫之后,他开始画山,画房屋,画星辰日月。……

  他现在才发觉,房子也不尽一样,自己家的茅屋,街市上焦老头的店铺,结构别致的王爷庙,各各不同。过去他没有认真留意它们之间的区别,而今要动手画了,他必须仔细观察观察。

  秋风带着寒意,阵阵地掠过。漫山遍野的枫叶,红了,枯了,落了,撒满了山助、田野。

  稻子早已收割。田里整齐地排列着稻茬子。路边、田埂上的几枝枯草,在寒风里摇曳。

  周雨若看完了学生的功课,信步跨出山门,背着手,凝视着远处起伏苍茫的群山。

  人间路到三峰尽,

  天下秋随一叶来。

  他想起了钱昭度的这首《华山》诗,低声地吟诵着,一股寂寞惆怅的悲秋情绪涌上了心头。国事日非,不堪回首。多少有志之士,报国无门,浪迹江湖!昨天他接到朋友许明山的信,说愤于官场昏暗,挂印而去,隐居浙东的四明山区。其实,这样的血性男儿,又何止许明山一人呢?为什么天地间容纳不下一个正直的人?

  他心潮起伏,望着前面被夕阳烧红了的山峦云霞,周雨若沉思起来。

  忽然左前方小山丘的枫树林里,款款地走出了一条水牛,宽大的脊背上,驮着一个少年,悠然自得地朝山门走来。他的视野,随着这少年,慢慢地在移动。到了二百步左右的地方,他发现这少年正是外孙阿芝。

  阿之见外公独自站在山门口,慌忙跳下牛背,取下挂在牛角上的书本,把牛拴到树干上,快步向周雨若走来,深深地一鞠躬。

  周雨若已经两个月没有见到阿芝了,十分思念。如今他突然出现在面前,使他百感交集。

  外孙的中途辍学,早在他的预料之中,因为齐家实在太穷困。但是,只上了短短半年的学,就不上了,他为外孙感到十分惋惜。

  “年景不好,阿芝他爸租的几亩田,连种子都收不回来。阿芝弟弟刚出生几个月,家里好几次都揭不开锅。”齐周氏为了阿芝的辍学,又回到了娘家,坐在半年前同父亲商量阿芝上学的那间书房里,偷偷地流着泪,“这孩子实在可惜,家里商量了好几次,没办法,只好这样了。”

  周雨若愁容满脸,静默地听着。

  “你们的困难,我也知道。我是鞭长莫及啊:教蒙馆几个钱,够什么?还不够你妈妈吃几剂药。”周雨若长叹了一声说:“这孩子聪明过人,天分高,可惜出生在这样的社会!”

  齐周氏默默地啜泣着。周雨若不忍看下去,把脸转过去,屋内陷入在沉寂、苦闷之中。

  “罢,罢,罢,还是糊口要紧,读那么多的书有什么用?我就是例子。”周雨若凄然一笑,“将来有可能,让孩子学点手艺,养活自己,是第一要紧的啊!”

  阿芝做梦也没有想到会这么早让他辍学。晚饭后,妈妈把他叫到屋里,把这不得已的决定告诉他时,他哇哇地大哭了一场。公公含着泪,左劝右劝,他才上床,又躲在被窝里偷偷地饮泣着。

  热闹的、有节奏的蒙馆生活;外公读《千家诗》到兴奋得意之处的神态;画雷公神像的难忘情景;庙后松树丛中的快乐小天地;……这一切一切,一一展现在眼前,好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然而这,切都要结束了,他是多么依恋和痛苦。

  下弦月的清辉,透过窗上的小孔,斑斓地倾泻在屋里、床上。他看着,想着。知道这一切已经不可挽回了。

  他体谅爸爸、妈妈的处境。家里又增加了一个弟弟。地里收成不好,体衰年老的公公和爸爸不得不到外面去打短工;妈妈、婆婆里里外外,操持这个家,累得喘不过气,直不起腰。他感到自己长大了,应该干些活,分担家里的负担与优愁。想到这里,他倒平静了下来。

  他转过身子,原来公公也没有睡,仰靠着,不断地抽着烟,烟袋锅上的火星,随着他一吸一吐明灭着。

  第二天,他起得格外早,虽然眼睛有些浮肿,但是他还象平时一样,这是他决心这样做的,尽管他自己内心痛苦极了,但不能为难分公、婆婆和爸爸、妈妈。

  他悄声地附着妈妈的耳朵:

  “妈妈,我都知道了,你不要难过,我不上学了,帮家里干活。”

  齐周氏忍不住呜咽起来。阿芝本来是强忍着痛苦,见妈妈这样伤心,自己的泪水也淌个不住。

  他吃不下饭,跟着公公,踏上去王爷庙的路,去向先生——他敬重的外公告别。

  从齐家到王爷庙只有三里路,可是今天好象特别远。春天’上学时,路边青翠的柳枝,到处盛开着的艳丽的野花,如今都枯黄凋落了,西风一吹,纷纷扬扬的。庙内庭院中的芍药,只剩下摇曳着的躯干,叶片被剥落得干干净净。

  山门里,同学们突然看见阿芝来了,都远远地迎上前来,依恋地、深情地注视着他。阿芝点点头,也不说一句话。

  “亲家,也只好这样了。”周雨若扶着齐十爷进了屋子,落了座。“阿芝很聪明。当初也只是让他识几个字,记记帐,目的已经达到了。写个信,记个帐,他还是绰绰有余的。”

  他微笑地注视一下阿芝,想尽量把气氛搞得轻松一点。他担心这件事给阿芝的思想压力太大,宽慰地说;

  “这世道,书读多了,有什么用?仕途不是我辈的去所,至多是我的这个出路。”他摇摇头,苦笑着。

  “阿芝很懂事,妈妈同他一说,他就同意了。”齐十爷说。

  “这很好。人穷志不穷。人生在世要有骨气,有志向。不在学堂,靠着自学而成就一番事业的,历史上有的是。”周雨若侃侃而谈。“有时间,你看着苏轼的《留侯论》,那里面讲的不无道理。”

  说着,周雨若站了起来,走到书架前,拿出一本焦黄了的线装书,递给阿芝;

  “这是一部《论语》。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不无夸张之处;但书中许多精辟的见解是十分宝贵的。下学期本来就要学这部书了,你有信心、有兴趣,拿去慢慢地读。有了前一段的基础,读这就容易多了。”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有不理解的地方,随时可以来找我。”

  阿芝一生中唯一的、极为短暂而难以忘怀的读书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他是一个自尊心、自信心很强的孩子。在短短的时间里,他能很快地从痛苦与迷惘之中摆脱出来,恢复了心理上的平衡。

  阿芝开始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挑水、砍柴、放牛、照看弟弟,他样样都干,而且,婆婆、妈妈很快地发现,这孩子干起事来,专心致志,干一件,就干好它,干完它。

  他认为外公讲的道理是对的。读书不只是在蒙馆里,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学习,也应该学习。自己画画,谁教他呢?不都是自己挤时间学的吗?

  秋天里,地里的农活不多,他就每天到村边、山头去放牛。牛角上挂着他心爱的书本。牛慢慢地踱着,吃着草,他就取下书本,躲在向阳处的稻草垛里,对着秋天的阳光,拿出外公给他的《论语》,细细地读起来。

  他靠着过去几个月读《千家诗》、《百家姓》的基础,加上他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居然能理解文中内容的十之七、八。不过,遇到典故之类,那就难了。他就记上记号,积累起来,到一定时候,再去请教外公。

  周雨若见是阿芝,愁云为之一扫,高兴地把他领进了居室。

  周雨若沏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阿芝面前,关切地说:

  “先喝喝,暖暖身子。”

  “不冷,一点也不冷。”阿芝感激地说。

  “《论语》看了吗?有什么困难?”

  “快看完了。就是有些地方不明白。”阿芝取出了一本手抄本,小心翼翼地翻着,走到周雨若面前,恭恭敬敬地指著书上一段说:“《子罕篇》上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四句是什么意思?”

  “这是孔夫子倡导的治学态度。‘毋意’,就是不任私意;‘毋必’是不武断;‘毋固’,不固执;‘毋我’,不自以为是。”周丽若认真地解说着,“在学习上,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提倡‘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学问,学问,都是从问中学得的。屠户、贩夫、村姑,都有知识,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因此,要学得一点知识,就要不耻下问。”

  阿芝静静地听着,不时点点头。忽然,他好象又想起了什么:

  “《颜渊篇》上有一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可是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我看百姓穷得吃不上饭,住不上房,当官的,却吃的好,住的好,这不是有背于圣教吗?”

  周雨若一惊,暗暗称奇。他想不到短短几个月,阿芝竟学习得这样好,钻研得这样深,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尖锐的问题。

  他没有马上作答,呷了一口茶,缓缓地叹了一声:“有背于圣教的事多了,不然国家何至于走到这地步。”

  “官吏不都是孔门的弟子吗?圣人说的为什么弟子不照着去做?”阿芝又问了一句。

  “孔门的叛逆多得很!宋季以下,讲儒学,从朱熹开始。不过,这些人表面上俨然正人君子,背地里男盗女娼,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残害朋比,中饱私囊,哪一件不是孔门的嫡传干的!可是,又都打着圣贤的牌子去治人。”

  周雨若说到激愤处,站了起来,来回踱着说:

  “书不可不读,读了要深明大义,要正直。读了书,去残害百姓,不如不读书。”

  阿芝见到外公的情绪很不好,赶快拿出借的那本《论语》说:“外公,这一本还你,我自己抄了一本。”

  “你抄了一本?给我看看。”惊奇地看着那本手抄的、装订得端端正正的《论语》,周雨若高兴地说:“字写得不错啊,还在练字吗?”

  “天天练。反正有空时,就写几页。上山放牛,就在地上写。”

  周雨若赞许地点点头:“好,学习就要持之以恒,积以时日,大有进益。你还画画吗?”他忽然想了起来。

  阿芝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小声地说:

  “还画,天天画,改不了的习惯了。“

  “练练也好,或许将来有出息。”外公若有所思地说:“听说过王冕吗?宋代人,也是个穷孩子,放牛的,同你一样,天天画,终于成就为一代画师。”

  “听说过。”阿芝兴奋地抬起了头,眼睛里放射出异彩,他简直不敢相信外公会这样肯定他的画画。

  到了掌灯时分,阿芝回到了家。今天他十分高兴。外公不但回答了他许多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教给了他许多做人的道理。

  晚饭后,他同平常一样,取出本子,就着豆大的灯光,开始看书,写字了。自从辍学以后,他一天也没有中断过。

  爷爷很疼爱他,匀了几个铜板,又给他购买了大字本子、笔和墨。

  阿芝经过了这段学习上的变故,更懂事了。他知道本子来之不易。写大字时,精心地一笔一画地写,从不马虎。

  为了节省大字本,他想了一个办法,上山采集了一些红土,制成红墨汁,先在纸上写一遍红色的大字。第二遍才用黑墨汁写;然后,又将本子翻过来,在反面上又写一遍。这样,一个本子,可以当三个本子用。

  他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已知道了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勤俭是多么的宝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