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六、几种货币平行的时期

  从周秦到唐宋,货币一直是以铜钱为主的。但是,元朝开始,白银成了价值尺度,并渐渐发展成为流通的主要手段。这一改变,是由于受到北部少数民族——主要是女真族(金人)和蒙古族的影响。

  金人一向是用白银当作货币来流通的。近年在内蒙古的墓葬中出土一枚砝码形的银锭,重约三百五十四公分,约合当时十两。上面有“龙江饷银天会年造”八个字,隶书,分两行。另一面也有八个字,似西夏文或女真文,其文义大约与正面相同。一端有“阿扭记”三字,可能是银匠的名字。

  南宋时,金人占领了中原一带,在汉族纸币交子、会子和钱引的影响下,发行了纸币交钞。交钞是交子与钞引的合称。开始发行时以七年为限,期满了以旧换新。它先后换了五期,到1189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无限期流通。这就使纸币的地位愈加巩固。但后来,军费开支过于庞大,以致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尽管一再更换新钞,并先后改名为宝券、通宝、宝泉、珍货、重宝、宝会等等,但币值越换越小,信用也越换越低。军事上素称强盛的金人,终究在经济上落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最后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击下灭亡了。

  蒙古人也是很早以白银当作货币的。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铸了一批每个重五十两的元宝。元宝的名称虽然早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元宝为什么两头翘起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携带钱财不放在衣袋里,而是缠〔chán婵〕在腰间的,所以古人有“腰缠万贯”的说法。元宝的式样正是为了便于缠在身上。

  元代铸过一些铜钱,但它比历朝铸的都要少。当时政府为了维持纸币,还曾禁止过使用铜钱。可是由于纸币不断贬值,老百姓在私下仍旧通用铜钱,于是铜钱又逐渐恢复了合法的地位。元代的铜钱上,有的铸蒙古文,也有的并铸汉文和蒙古文。有一种“至正之宝”,直径达八厘米,是中国历史上直径最大的钱币。它叫做“权钞钱”,性质有点特别。一般说来,只有用纸币来代表金属货币,而权钞钱是用本身有价值的金属货币来代表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因此当纸币实在不值钱的时候,有人就把纸币换成权钞钱来熔化为铜。

  元代的纸币比铜钱造得早,数量多。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治的时候,蒙古人就学习宋朝办法,印造过会子,后来又发行过交钞。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的当年,又发行了中统钞。中统钞是一张一张的,可是单位却用两,每两相当白银五钱,这显然是由于元代流通白银货币的缘故。由于金人币制失败的教训殷鉴不远,元朝政府对于纸币起初是比较谨慎的,有多少现银准备才发行多少纸币,因而币值比较稳定。当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见到小小的一张中统钞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大为惊叹和羡慕。但是好景不长,本来凭中统钞可以向政府兑换白银,后来由于中统钞的发行量太大,白银根本兑换不出。尽管忽必烈采取了禁用铜钱的办法,中统钞的购买力仍然江河日下。

  元代在使用纸币时,伪钞问题也很严重。公元1270年(元世祖至元七年)元朝政府规定:伪钞造得象,能流通的,处死刑;造得不象,不能流通的,则流放远地。但后来不管造得象不象,都判处死罪。然而冒禁私印的还是很多。元顺帝时,有人因造伪钞而致富,怕人告发,就派遣四五十人设法打进政府做官,作为内应。

  为了挽救币值,元代统治者在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发行了至元宝钞,以一换五收回中统钞。1309年(元武宗至大二年),又发行至大银钞。一两至大银钞名义上当白银一两,实际上是换不到的。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又发行至正钞。这时的物价,比元代初年涨了近千倍,纸币跌得几乎一钱不值。民谣唱道:“堂堂的大元,奸臣在擅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红巾万千”,说的是至正钞发行第二年爆发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元代货币制度的又一个特点,是实行不兑换的纯纸币流通。以前的纸币,总是一种兑换券的性质,代替金属铸币流通。政府从来没有公开宣告纸币不能兑现。即使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还用铸币和实物来回收纸币,不兑换的纯纸币流通制度,是元代开的头。

  与元末纸币成为对照的,是农民起义军铸行了各种铜钱。如张士诚铸天佑通宝;韩林儿铸龙凤通宝;徐寿辉铸天启通宝和天定通宝;陈友谅铸大义通宝;朱元璋铸大中通宝,等等。农民起义军代表着农民的利益,在政局动荡的年代,铜钱比纸币要更加稳定。到后来,各地农民奋起响应,连官军也纷纷投奔红巾军去了。

  {ewl MVIMAGE,MVIMAGE, !50000460_0146_1.bmp}

  公元1368年,红巾军领袖之一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明代开始的时候,仿照元代初年的办法,用钞不用钱。明的年代比元长久得多,纸币却始终只用一种,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发行的大明宝钞。这种统一性是前代所没有的。

  钞额为一贯的大明宝钞,长三十六厘米多,宽二十二厘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纸币。大明宝钞行世不久,由于朱元璋连年用兵,不得不多印纸币以充军费,从而导致币值下跌。不到二十年,一贯大明宝钞只值铜钱一百六十文。于是,政府先是禁止用铜钱,过了三年,又禁止用金银。然而这些措施并不能稳定物价。不久,铜钱又恢复了使用。

  1621年(明熹宗天启元年)曾铸造过一种天启小钱。初铸的时侯,每文有一钱三分重,以五十五文折银一钱;天启二年秋天,每文就减为七分许。以后,由于铸局人员的舞弊,铸的钱就更加轻小,铜的成色也由铜七铅三降为铜铅各半,有些地方铸的钱只有两三成铜,其余尽是铅砂,掷到地上就会碎掉。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苏州一带的人民就倡议不用天启钱,许多州县跟着响应,以致官府积存了许许多多天启钱。这场斗争坚持了十个月之久。它是人民对封建政府滥铸钱币的反抗。

  明代的铜钱,从洪武通宝起到永乐通宝、宣德通宝等,一律称通宝,没有称元宝的,那是避朱元璋名字的忌讳。

  明代在铜钱与纸币并用时期,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可是,到后来纸币成捆地使用仍买不到东西,加上铜钱也大大贬值,结果民间流通的大多是白银。白银用得多,样式也多,有银锭、银钱、银豆、银叶等等。银锭多数铸成元宝的样子,老百姓不忌皇家讳,照样叫它元宝。

  明朝末年,当局横征暴敛〔liǎn脸〕,权臣严嵩父子及宦官魏忠贤贪得无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举旗起义。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为了应付困境,铸行了崇祯通宝;在有的通宝背面还铸上个奔马,俗称“跑马崇祯”。尤其可笑的是,在明朝政权灭亡的前一年,崇祯特地设立了“内宝钞局”,日日夜夜地印造宝钞,并且招徕商民;谁只要付九钱七分白银,就可以买一贯宝钞。结果谁也不愿上当,商人听到了这个消息竟然卷起铺盖逃出京城。有个大臣道出了事情的原委,说:“老百姓虽然愚笨,但有谁肯用金银去买一张纸片呢?”

  {ewl MVIMAGE,MVIMAGE, !50000460_0148_1.bmp}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打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上吊自尽,明朝便灭亡了。就在这一年,李自成铸了永昌通宝,张献忠铸了大顺通宝。人民群众非常喜欢这两种铜钱,男的把它缝在帽子上,女的把它簪〔zān〕在头发上,表示对起义军的拥护。

  中国历史上以朝代的年号为钱名的有过好多次,可是都不在国势强盛的时候,往往铸于王朝的末年,如唐代以后,五代十国的南唐,铸造了大唐通宝;半壁江山的南宋,铸造了大宋通宝;元代在币制出现危机时,铸了大元通宝;明以后的清朝,也是直到最末的两代皇帝,才出笼大清铜币。在快要完蛋的朝代名称之前,还人为地加个“大”字,这恰恰显出了统治者虚张声势、自欺欺人的心理。

  中国封建社会的最末一个皇朝是清朝。清代实行的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目用银,小数目用钱;政府的重点在用银,尤其不主张用钞。

  白银在清代的地位相当重要。起初,铸成锭形,交易的时候按重量计算,样式有元宝,有锞子(形状似小馒头),也有的是碎散银子。后来,外国银元深入到中国内地。这种银元在交易时都不必称重量,使用起来很方便,因此人们很喜欢使用。我国也铸造过一些地方银币,如福建的寿星银饼、西藏的乾隆宝藏,等等。到了光绪年间,中央政府也铸造银元了,一直用到民国。

  清代为什么要重银轻钞?这原因并不单纯是所谓“钞虚而银实”。更主要的是清朝统治者看到明朝末年纸币贬值的经验教训,因而对采用纸币较为慎重,尽可能不用;只在不得已时才发行纸币,待难关一过,就立即停止。如清朝初年,为了镇压汉族的反清斗争,印发了钞贯;十年以后大局平定了,立即停止发行。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五月,太平军定都南京后出师北伐。不久,皖北捻军起义,台湾小刀会、广西天地会和上海小刀会也先后起事。清政府狼狈不堪,发行了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和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宝钞与官票,简称钞票,钞票一词就是起源于此),但时间也不过七、八年。此后直到光绪年间,才发行银行兑换券——一种新型的钞票。

  清代的铜钱几乎都称通宝。清朝每一个皇帝都只用一个年号,清代有十个皇帝,所以就有十种年号的通宝。有一种康熙通宝,铜质显金黄色,相传是康熙皇帝六十岁时的祝贺钱,民间称它为罗汉钱。乾隆通宝有的是铜锌铅合金,叫黄钱。有的再加上些锡,叫青钱。铸青钱的目的据说是可以防止铜钱被私自销熔。因为青钱销熔后,一击就碎,无法再打造成器皿。咸丰铜钱最复杂,它有十六级之多,从一钱起到当四、当五、当百……,直至当千;钱的大小轻重随着币值的下降不断改变。一种当百的咸丰重宝,一枚重达五两,是中国最重的钱币。

  咸丰皇帝铸当五百、当一千的大钱,是为了填补对付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军饷,结果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极了。与此同时,即自1853年起,太平天国却铸造了精巧的铜钱。这些铜钱的钱面上大多铸有“太平天国”四个字,背面铸有“圣宝”二字,文字都采用方体宋字。太平天国在好几个地区铸过铜钱,但是始终没有铸过铁钱、铅钱,也没有印发过纸币。币制稳定,人民的生活也就比较有保障。

  在太平天国正式铸钱的1853年,以刘丽川为首的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占领了上海县城,并于第二年铸行了太平通宝钱。小刀会起义的口号是反清复明,因而在钱的背面上下铸了象征“明”字的日、月图型。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末一个王朝。经过太平天国革命的沉重打击,它的货币制度加速了崩溃,从而开始了清朝后期货币制度的混乱时期。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