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货币史话

  俞沛铭

  一、货币的出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考证,我国使用货币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以氏族部落为单位,过着群居的生活。那时生产力极度低下,劳动工具十分简陋,只能依靠集体劳动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由氏族部落首领平均分配给全体成员,勉强维持生命,那时是没有货币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必需之外,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了交换的需要。最初是部落之间通过各自的氏族首长来进行交换,所交换的东西是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越来越占优势。交换的产品,这就是商品。

  商品孕育着货币,但还不马上产生货币,因为商品一开始是物与物直接交换的,比如米同羊交换,刀同麦交换,等等。这种交换的场面是怎样的呢?古书《易·系辞下》中记载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就是说的古代人们以货易货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天下”,是指当时的市场上,有从很远地方来的人,带来了远方的货物。

  物物交换困难很多,比如一只羊,可以换四十斤米或四张兽皮、六把斧头、一枚美丽的贝壳,也可以换半块拳头大小的铜;而一张兽皮,又是和四分之一只羊、十斤米或一把半斧头等价。商品价值的计算和比较,在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中是多么不方便啊!

  物物交换还有流通的不便。倘若以羊换米,以米换羊,双方按等价成交,那自然很方便。但这种情况并不经常碰得到,更多的倒是按各自的需要,如牵羊的想换米,背米的却要换刀。于是,牵羊的只好去找一个拿刀的,同他换成了刀再去换米。如果碰巧拿刀的想要羊,三方交易很快成功;可是如果拿刀的偏偏不要羊而要丝,那就麻烦了。人们往往费了很多的周折,仍然无法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物物交换尽管是那么不方便,却经历了比使用货币悠久得多的历史。后来,人们从无数次的交换经验中知道,先把自己手中的商品换成一种比较容易被别人接受的商品,比如羊或贝壳,再拿羊或贝壳去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交换就比较容易成功。这样就解决了物与物直接交换的矛盾。于是,从商品中分离出一种一切商品都能同它相交换的商品,这种商品称之为一般等价物。

  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如贝、玉、刀、铲、纺轮、弓、箭、皮、帛、牛、马等等,都曾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使用过。但到后来,有的由于计数不方便,有的因为在流通过程中容易损坏,有的则因笨重而不便携带,终于被逐渐淘汰,只有贝依旧被使用着。

  贝所以最早被选择为货币决不是偶然的。贝天然具有美丽的形态、斑烂的花纹和滋润的光泽,是大家都喜爱的装饰物。贝在当时又是美好的象征,被看作是避邪品或吉利的护符。此外,它又可以一只一只计数,加加减减方便;坚固耐用,不易损坏;轻巧灵便,携带不觉累赘。根据历史的记载,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贝已经当作货币使用了。人们贮藏它,借贷它,拿它作买卖,还把它作为贵重的贡献物或赏赐品。从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看,当时帝王赏赐给臣子的物品中,最常见的就是贝。

  贝有一百多种,其中大贝最为稀罕。在中国古代,当作货币使用得最普遍的是齿贝。这种贝小巧玲珑,一面有槽齿。因为它当作货币用得最多,所以又称为“货贝”;又因为它象珍宝那样有价值,所以还称它为“宝贝”。从汉字看,凡是同财富有关的字,几乎都带着贝,如财、贫、贪、货、贵、贱、赏、赐、贡、贺……

  这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称作货币。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