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心理学导论

第五节: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一、理想

  (一)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如少年儿童希望将来成为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等。理想中的奋斗目标是人积极向往和追求的对象,它体现着个人的愿望,并且是指向于未来的。理想中的奋斗目标是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因此是可以实现的。

  根据理想的内容,可以把理想分为两个大类: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对崇高的社会制度的理想。个人理想是关于个人未来的理想,主要包括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密切地联系着,其中社会理想是理想的核心,居于最高层次,并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又是社会理想的具体表现。

  从认识能力的角度,我们还可以把理想分为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和概括性理想。

  理想是个人动机系统的一部分,一旦形成,就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动力。理想是人生的航标,为人们提供了奋斗目标,为人生的航船指明方向。

  青少年的理想受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辽宁师范大学韩进之教授指出:“……这些因素在不同年龄阶段起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其影响的发展趋势是:社会的影响和学习兴趣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而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下降趋势。”范有祥同志1960年起对昭盟师专附中(后改附小)的一个班30名学生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各年龄阶段影响学生理想发展的各个因素。研究表明;小学二年级(7~8岁)时家庭影响居首位;小学五年级(11~12岁)时学校影响占首位;上山下乡时(17~18岁)时社会影响居首位;1981年前后(27~28岁)时兴趣影响占首位。

  (二)关于理想的几项研究

  1、青少年学生理想认识发展水平的研究:韩进之教授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理想发展为概括理想。低年级学生中具体形象理想较多,中年级学生中综合性理想较多,概括性理想则在高年级学生中有较大的发展。

  2、大学生的理想类型的研究:1984年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上海、北京、辽宁、西安、重庆等文、理、工、医、农、经及师范院校357名大学生的理想类型进行了联合调查。该项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大学生理想类型可以分为16种。在这16种理想类型中,含社会理想类型的调查对象占94%,不含社会理想类型的仅占6%。

  二、信念和世界观

  (一)信念: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信念是通过3种方式形成的:(1)直接经验,自信来自成功的经验,如相信糖是甜的来自个人对糖的品味;(2)间接经验,来自书本、报刊、电视等第二手资料的经验;(3)推论,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为基础可以作出的种种推论。

  信念表现为个人确信某种理论、观点或某种事业的正确性和正义性,对它抱有确信无疑的态度,并且力求加以实现。信念不单纯是认识,而且富有深刻的情绪体验。信念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体。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指出:“行为的重要动机是信念,信念与理想有密切的联系。信念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某些原理、见解、意见、知识,人不怀疑它们的趔性,认为它们有无可争辩的确凿性,力图在生活中以它们为指针。信念的情绪方面是同对它们的深刻的感受联系着的。信念不只是容易明白的、可理解的,而且还是深刻地感受到的、体验到的。”

  信念具有稳定性。信念确立后就有很大的稳定性,比较难以改变。一个人确立了某咎信念,只有通过反复实践证实并确认是错误时,才有可能改变。

  信念使个性稳定而明确,并且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历史上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出于对事业的坚定信念,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夏明翰烈士在就义前的那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达了信念的坚定性,是人类巨大力量的行为动机。

  (二)世界观: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克鲁捷茨基指出:“如果信念形成为某种系统,它们就变成了了人的世界观。”

  阶级的世界观和个人的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阶级的世界观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就是哲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个人世界观是个人意识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研究个人世界观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过程和规律。个人的世界观受阶级的世界观制约,并且表现出阶级的特点。苏联心理学研究了世界观的结构。他们认为,世界观包括4种成分:认知因素、观点因素、信念因素和理想因素。认知、观点、信念和理想的相互作用形成世界观,世界观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认识、观点、信念和理想的形成。

  世界观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个人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世界观对人的心理活动作用表现在:(1)决定个性发展的趋向和稳定性;(2)影响认识的正确性与深度;(3)制约情绪的性质与变化;(4)调节人的行为习惯。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有机地联系着,它们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三)关于世界观的几项研究:在世界观中,心理学对价值观、人生观研究得较多。价值观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它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人生观是人生的根本观点,它是世界观不可侵害的部分。

  1、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谭欣同志等,于1988年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被试是随机取样的在校青少年学生,其中文理科大学生304人(男生150人,女生154个),一般中学的高中学生303人(男生152人,女生151人),初中生302人(男生151人,女生151人)。研究表明:大学生把“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美满婚姻”排在系列的前三位;高中生把“真正友谊、事业成功、才智敏锐”排在前三位;初中生则把“世界和平、祖强盛、社会安宁”排在前三位。

  2、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1983年至1984年对上海、北京、辽宁、西安、重庆等地的理、工、农、医、师范等高校学生327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的价值观等级排列中前4位的是爱国心、事业、才智和作出成就。

  3、青少年人生观发展的研究:小学阶段,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生意义发生兴趣,但还没有形成人生观,他们不能对人生产生一个总的看法。人生观萌芽到形成的时期。林崇德教授指出,青少年的人生观从萌芽到形成,上人有下列特点:

  (1)在青少年人生观形成过程中,主要是解决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

  (2)人生观从萌芽到形成,是与青少年的世界观,即青少年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根本性总观点相联系的。

  (3)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确立过程。价值目标的选择,是确立人生目的的基础。

  青少年的人生观处于萌芽到形成过程,它的可塑性是很大的,还不很成熟、不很稳定,尚待以后继续形成和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