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心理学书籍

第二章 家庭是一个系统

  生命的形成

  现今的研究资料证明,六个月以后的胎儿即开始具有丰富的 情绪生活。汤马士 ·凡尼(Thomas Verny)博士在其所着的《准父母胎教经典》(The Secret Life of the Unborn Child) 一书中, 曾做了下列有关胎儿生活的摘要:

  1.胎儿可以听、体验、品尝,胎儿在子宫中已经开始原始的 学习和感觉。

  2.胎儿在子宫中所感觉和认知的事物逐渐形成他(或她)对 自己的态度及期望,这些期望的来源得自母亲的信息。

  3.重要的是母亲的态度。母亲长期性的焦虑和犹疑,会在胎 儿的人格上留下深深的刻痕。同样地,母亲的快乐、兴奋以及期 待,也有助于孩子情绪的健康发展。

  4.父亲的态度也有重要影响。丈夫对于妻子及孩子的感觉, 是决定怀孕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生命的开始即由父母所塑造。出生之后,自我概念更 来自父母的眼睛;我们对自己的观感完全与抚育我们的人观点一 致--在年幼时抚育者对我的感觉即是日后我对自己的观感。如 果父母心中充满羞愧和不正常的情绪,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欠缺不 足及渴望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可能好好照顾小孩,反而 需要小孩去照顾他们。

  自我的世界在人际关系中塑造。开始时,婴儿只有“我们” 而没有“我”的概念。“我”乃来自于“我们”,我们的自我性来 自生活中的社会范畴,这是家庭的基本观念。

  文生?弗利(Vincent Foley)在他的《家庭治疗概说》(An Introduction To Family Therapy)一书中,提到一个关于罗拉的 故事。罗拉是一个女孩,表面看来,她生活在幻想当中,被诊断 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家认定她为病人。

  然而,如果我们用家庭系统理论来看罗拉,就会有不同的看 法。我们会看出她和母亲及哥哥之间的互动,是维系她们家庭的 关键;她不只是病态、自怜、成天等着白马王子的女孩,而且是 一个维持家庭平衡的重要人物;她缓和并且牵制了母亲及哥哥之 间的冲突。当母亲和哥哥之间的紧张情绪上升时,罗拉即介人他 们之间,使他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因而转移冲突,也降低 了爆发冲突的可能性。由此看来,罗拉的角色极为重要,她维系 了家庭表面的平和。

  这一个家庭系统因为罗拉的参与得以继续运作,我们不能单 纯地说,罗拉的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们甚 至可以说,她是家庭的照顾者及保护者。比较公允而正确的说法 是,她的家庭生病了,而罗拉只是一个病征。这种由着眼于个人转为着眼于人际互动的改变,不只是一种了解精神病理的新方法, 也是一种全然不同的病理观点,也就是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是新近发展出来的学虽然它在四五十年前 才被接受,却有助于解释许多人类的行为。传统的心理疾病学说 偏重个人内在的心理现象,家庭系统理论则着眼于家人之间的互 动关系,它显示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如何参与整体的家庭系统, 也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同一家庭中的孩子,在发展上却有着极 大的个体差异。此外,以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家庭,也帮助我们 认识毒性教条代代相传的过程。

  心理疾病永远不是单独的、个人的现象。家庭系统论者认为 是家庭本身生病了,而有行为问题的某一成员只是家庭生病的症 状而已。个人的问题意味着家庭系统的病态,而家庭系统的病态 则反映出整个社会体系的病态。

  心理治疗实务工作者的经验,可以印证家庭系统理论的说法。 事实上,许多行为偏差孩子的父母亲,在接受一系列的治疗之后, 往往发现是他们的婚姻先有问题,或许他们也能进一步了解,孩 子的偏差行为是为了化解父母婚姻关系中的冲突。从某方面来看, 孩子借着自己的问题行为来维系整个家庭的平和。他们宁可使自 己成为问题人物,好为家庭带来一些帮助,而且他们成功地做到 了。这些有偏差行为青少年的家庭,往往带着毒性教条留下的伤 痕,而且借着毒性教条中的规则管理家庭;这些父母往往来自于 服膺毒性教条的上一代家庭。

  系统理论起初是在生物学的领域中发展出来的,德国生物学 家柏塔朗非(Ludwing Von Bertalanffy)对于系统的界定是“一群 互动的分子”。他也推论出一套可以运用于任何系统的原则,即一 般系统理论。

  现将一般系统理论的重点简介如下。

  整体论

  系统理论的第一个原则是整体论,也就是相信整体大于部分 的总和,这表示所有的部分相加在一起并不产生整体,因为整体 系统来自于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如果没有互动关系,就没有所谓 的系统。

  家人关系

  系统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关系,任何家庭系统都是由联结家人 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每两个家庭成员之间都有关系存在,如婚 姻关系、亲子关系、手足关系等。研究家庭系统时,我们必须注 意各成员之间不同的关联,以及他们互动的方式,那是一个非常 复杂的互动网络。每个人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完整而独 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受到整个家庭的影响,他既代表个人,也代表着家庭整体。

  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所有有关家的事物仍然存留在我们身 上。一个人就是他的家庭具体而微的缩影;而一个家庭里,某几 位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反映出整个家庭的面貌。

  个人的潜意识和家庭中所有成员都有关联,每个人的世界也 由个人和系统中所有人的关系所塑造出来,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经 验形成我们心理整个深层结构。其中包括永远无法解除的血亲关 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种影响大过于友谊以及家庭以外的 关系。

  一对事业有成的中年夫妇,他们有高度的成就动机,也在各 自的专业领域里有所成就;他们头脑聪明却轻视自己的情绪,两 人都称得上是工作狂的典型,然而他们的性生活严重失调,几乎 有五年没有性关系,但却各自拥有秘密的性幻想。因此,他们之 间缺乏亲密关系而心中十分孤寂。他们最喜欢的事情是去豪华的 餐厅吃饭,每星期至少去4次。9岁的独生子是他们烦恼的缘由。 这个孩子功课很差,而且体重超过50公斤,完全没有孩子的气 息,严肃、退缩、几乎没有情绪,行动像个老人,而且有强迫性 的自慰。

  这个孩子显然是父母的代罪羔羊,他的行为问题显示出父母 的寂寞、缺乏沟通及对于性事的羞愧,而且他以差劲的课业成绩 来平衡父母亲强烈的成就欲望。他的父母爱吃,他则严重超重。

  家庭系统有封闭式及开放式两种。封闭式的家庭系统里,所 有的关系结构以及沟通都是僵化而固定的,运作过程缺乏变化, 不管是处理金钱、性、教养或是亲属的问题,所用的模式完全没 有变化。而开放的家庭系统具有高度的弹性和创意,允许改变, 也与家庭以外的许多信息互通。

  家庭系统跟所有的系统一样,都通过一个回馈的过程互相沟 通,即所谓的回馈圈。例如,王家的父亲是个酗酒的人,每次酒 醉次日无法上班时,母亲就会打电话到公司帮他请病假,孩子们 都学会了不多问而假装相信爸爸真的病了。事实上,在大家都努 力挽救父亲的工作及维持家庭经济稳定的同时,也等于在助长父 亲维持幽酒行为,父亲不需为他的行为承担任何后果。他也许会 因为后悔而停止喝酒一阵子,但是很快又会继续醉酒,于是前述 家人保护父亲的行为再度上演。这是一个封闭式的家庭。

  在封闭家庭系统中,回馈圈是负向的,所谓负向回馈就是使 系统固定、不改变。有人称这种状况是动态的均衡状态,也就是 说家人在一种互动的状况里维持不变动的局势,看似想要引发改 变,却一直维持现状。回馈由掌管家庭系统的家庭规则所维系, 这些家规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是隐藏的。公开的家规如小孩 “只可听不可说”、“有耳无嘴”,隐含的家规如“父亲可以狂暴不 讲理,而女人应该是被控制和讨好的”。所谓隐藏的规则不需要明 文规定或是化成言语说出来,但是家人都共同依循、心照不宣, 这些隐含的家规也是一种负向回馈。毒性教条则兼有公开及隐含 实施两种方式,毒性教条产生羞愧感,而这些自贬的人往往也和 同样程度自卑的人相互吸引而结婚。这些人将父母及其规则都理 想化了,因此,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教养方式再去教养下一代,他 们的孩子也会同样的自卑、羞愧,因此这样的循环可能会维持多 代而不改变。

          新的信念

  正向回馈可以打破系统当中固定的现象,它持有一些新的信 念,也主张用创新的思想和行为来打击旧有的陋规。正向回馈向 毒性教条的假设提出挑战,它引发家庭的改变,而不再墨守成规。

  改变家庭系统运作的最佳方法,并不是使某一个家人凸显出 来,贴上病态的标签,而是要观察所有成员彼此间如何给予回馈, 以便了解整个系统的运作,从而采取一些新的修正和改变。开放 式的家庭系统会准许正向的回馈。

  封闭系统像一个不锈钢制的动态艺术品,一旦触动之后,它 就以固定的敲动或转动方式周而复始地运行,到了最后依然停在 原来的位置上。开放系统则允许系统中有新的可能性和新的动态 运作方式。

  家庭规则

  家庭系统功能不良,并非因为家中的成员不好,而是彼此之 间信息的传达方式不良,或是他们用了不妥当的行为、规则及出 现不妥当的回馈。我们的社会系统失败也是如此--了解这一点 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父母和上一代的人并非传送毒性教条的坏 人,真正有害的不是他们,而是那些毒性教条。

  家庭通常要制定许多管理的规则,包括经济的、家事分工的、 节日庆祝方式的以及教育的、情感的、性的、身体的(包括生病 和健康),还有教养的规则,这些规则都各自有其在态度行为、沟 通等不同层面的定义。

  例如,做家事的规则可能具有:

  1.态度上:家庭必须整齐清洁。

  2.行为上:盘子每次用过,都要清洗干净。

  3.沟通上:如果孩子没有把盘子清洗干净,就会挨骂。

  夫妻双方各自从自己成长的家庭里带来不同的规则,而在婚 姻中双方如何妥协,达成共同的协议,是婚姻的重要课题。

  所有的家庭都有规则,所有的系统也自有其组成分子。在家 庭系统中,主要的组成分子,包括母亲跟自己的关系、父亲跟自 己的关系及他们之间互相来往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状况,主宰了 整个家庭。只有父母之间的婚姻运作正常,孩子才有机会健康成 长;如果婚姻关系不良,家中的成员都会被迫做出一些不良的适 应,而伤害了自己。

  满足家庭的需求

  家庭跟所有的社会系统一样,都有基本的需求,家庭的需求 包括:价值感、安全感、成就感、亲密感、对于挑战和刺激的需 求以及精神上的寄托。家庭需要一对彼此关系良好的父母,并且 他们自己也要有相当的安全感,才能安心抚养孩子。

  假设妈妈有虑病症的倾向,整天幻想自己有病,并且长年卧 病在床以逃避责任,那么由于母亲拒绝扮演她的角色,因此婚姻 在亲密关系上出现真空状态。然而,家庭需要有完整的婚姻,家 中必须有人扮演跟父亲平等的角色来维持婚姻关系,于是其中一 个女儿可能会成为妈妈的代理人。当爸爸忙于工作时,也许另一 个孩子会担负起照顾家庭及更幼小孩子的责任。这样的孩子会变 成一个超级负责人以及未成年的小父母。在家庭系统里,也可能 有另一人会扮演可爱滑稽的角色取悦大家,这样的孩子是减少父 母摩擦的开心果。说不定还有另一个孩子会在家中扮演“圣人” 和“英雄”角色,在班上永远成绩第一、赢得荣耀、当选班长, 这样的孩子为家庭提供荣耀和面子;也可能有另外一个孩子产生 反社会的行为,并且借着这些行为,来表达父亲隐藏在内心的对 母亲的愤怒,这个孩子也许会吸毒、惹麻烦、不学习,他的问题 可能会转移父母之间的冲突,甚至会使父母因为担心他而彼此亲 密起来,这样的孩子,便是家庭中的代罪羔羊。“代罪羔羊”通常 是家庭问题的承担者,而家庭也往往因为这个孩子的问题行为去 寻求治疗,使家庭有机会面对真正的问题,我们可以说他为家庭 提供了正面的贡献和服务。

  上述角色都是僵硬而没有弹性的,孩子这么做,是出于家庭 因素而非个人选择。人有填满处于真空状态事物的倾向,因此, 孩子会自动满足系统表面及隐含空缺之需要。

  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当家庭关系面临危 机时,个人会扮演多种角色以适应压力,而失去真正的自我。当 这些角色变得日益刻板,家庭系统便进人封闭的状态。一旦这种 固定现象发生,家庭就很难再改变;成员越是努力扮演好角色帮

  助家庭,家庭的不良状况就越持久不变。

  在健康的家庭中,人们扮演健康的角色,父母的角色主要是 提供时间、关注和指引、做孩子的示范。他们示范:

  ?如何扮演男人或女人的角色。

  ?如何扮演先生或太太的角色。

  ?如何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

  ?如何培养亲密关系。

  ?如何做个正常有用的人。

  ?如何与他人保持适当界限而不做逾越角色的事。

  作为学习者,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指引。他们充满了好奇心, 运用自己的能量去学习、爱、感觉、选择和发挥想象力,他们必 须学习有效及有创意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健康的家庭中,角色是灵活且可以转变的,其转变是温和 的;角色互换及互动健康而有弹性。例如,这个月父亲可能是代 罪羔羊,下个月母亲是,再下个月孩子是,于是家中的焦虑不会 只由一个人吸收及承担。

  不同排行的孩子的特征

  密苏里大学的杰洛米?巴哈(Jerome Bach)博士提出一套理 论,说明家庭中不同排行的孩子如何参与家庭系统及满足家庭的 需要。这个理论并非针对不良系统,而是针对任何系统而设的。 根据“巴哈模型”(Bach Model),每个社会系统皆有四个基 本需求:

  1.生产的需求。

  2.平衡家庭情绪的需求。

  3.人际关系的需求。

  4.统一的需求。

  当孩子出生后会依排行顺序,一一满足家庭系统的这些需求。 第_个孩子

  通常,第一个孩子身上担负着家庭中有意识而明显的期望。 由于系统的“生产需求”,第一个孩子比别的孩子更被期望要有好 的成就表现。长子女会承继家庭的主要价值观并且比较认同父亲 (生产管理人)。第一个孩子将会和父亲持相同或极端相反的价值 观及抉择。

  第一个孩子的行为模式是:

  1.他们较倾向于他人取向并具有社会意识,最能意识到社会 规范和自我形象。

  2.他们擅长清晰明确的事物,要求知道细节且较注意事情的 表面而非内在含意。

  3.由于父母的高期望及高压力,第一个孩子较难发展出高度 自尊。

  第二个孩子

  第二个孩子便和“平衡家庭情绪的需求”有关,他们会响应 家庭系统中隐藏及潜意识中的规则。通常和母亲较亲,抉择和价 值观也和母亲有关。

  第二个孩子的行为模式主要如下:

  1.常会表现他人及自己潜意识里的期待和需求,通常是母亲 的需求或欲望的延伸。男孩常会变成母亲希望嫁的男人类型,女 孩则有可能会因为母亲潜意识里的希望,而纵容自己显得行为放荡。

  2.第二个孩子因为承担家庭的情绪问题,而难以整合自己的 感情和理智,即他们可能直觉地感受到家中有些不对劲,但不知 道究竟是什么不对劲,也不知其原因。他们可以很快地领悟到其 他人都不知道的一些事情,但却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感觉。因此, 第二个孩子看起来常是天真和迷惑的,有时他们也在这种迷惑中 觉得自己快疯了。

  第三个孩子

  第三个孩子常担任满足系统中“人际关系需求”的任务,所 认同的是父母的婚姻关系。在前面提到的那对有高成就的专业夫 妇,他们的儿子是独生子。独生子通常会承担家庭的一切问题及 需求,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良好,则对独生子是好的;倘若处在 不良婚姻中,独生子会承担所有潜藏的问题。从那个9岁的当事 人身上,可以读出他父母婚姻里的一切不正常。例如,他过度肥 胖,显示父母唯一的共同兴趣--吃;他有自慰的秘密,而他父 母各自拥有性幻想;他寂寞且不显露感情,而父母也是寂寞并且 不在婚姻关系中表达感觉;很难与他沟通,而他的父母在婚姻中 也几乎完全不沟通。

  第三个孩子是婚姻紧张关系的最佳缓冲者,因此他们很难建 立独立的人格。

  第三个孩子的行为模式通常为:

  1.他关注的焦点是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2.看来不介入冲突,但事实上非常投入。

  3.常觉得左右为难,难以选择。

  第四个孩子

  第四个孩子负责满足家庭中“统一的需求”。他会捕捉和收集 家中未获解决的紧张和冲突,包括人际关系间的紧张。他像雷达 一样侦察和指认家庭中的一切活动及互动。

  从行为形态的观点来看,第四个孩子经常想帮忙解决家庭问 题但又觉得无力无助,因此常会借着扮小丑来转移和减轻家庭的 冲突。他们看起来总是一副被宠坏和幼稚的模样,他们也可能借 着分裂自己和当代罪羔羊来保护家庭。

  上述巴哈模型仍属理论阶段,因此不宜死板地引用它来分析 家庭。但它对于指出某些在系统中培养出来,而非天生具有的人 格倾向很有帮助。

  第四个以后的孩子又会重复上述顺序,即第五个孩子的行为 类似第一个孩子,而第六个孩子类似第二个孩子等。

  每个家庭都属于一个更大的次文化系统,每个次文化都有自 己的原则、规律以及构成分子。次文化是主文化或国家社会的一 员,因此,每个次文化及主文化都会影响规则的形成及执行方式。

   家庭催眠状态

  另一个了解家庭系统的方式是,想象一群同时处于恍惚、催 眠状态的人。事实上,恍惚状态在生活中经常自然地发生,许多 人一天中就有数次,例如,做白日梦,深深地沉人对未来的幻想, 想象过去或沉醉在电视、电影及书中。

  人在恍惚当中,有更为整体性的意识专注。天真的小孩,由 于对人有髙度信赖感以及和父母的紧密联结,因而最容易进入恍 惚的催眠状态。

  这种催眠的状态也在家庭里以循环回馈的方式运作;家庭的催眠状态在亲子互动及婚姻当中创造,父亲的行为影响母亲,而 母亲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父亲。

  例如,有一个太太一直唠叨先生不爱说话,如果问先生为什么 那么沉默,先生会说那是因为太太过于唠叨。因此,沉默和唠叨产 生了一个循环,他们的子女从小便在这样不自觉的互动状态下长大。

  我们在情绪上的学习,往往是在这种催眠的状态下发生的, 家庭规定我们可以拥有及表达什么感受,我们在父母的言传身教 中学习,我称之为家庭的符咒,那是一种老祖宗的情绪语言遗产。 我们的生命开始于家庭的符咒魔力当中,我们对于亲情的美好幻 想也是这个魔力的一部分。说不定我们至今还处于早期经验的催 眠后续状态里而不自觉。

  亲子间的联结在催眠状态的形成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联结形成强而有力的信赖关系;信赖关系能使 我们进入他人的世界,从他人的角度来看事情,也接受他人的想 法。透过亲子间的联结,子女被拉进父母创造出来的催眠状态中。

  在一个功能不良的家庭系统里,这种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导致 严重的伤害性后果。一个在身体、性或是情绪方面遭受虐待的孩 子,会和这种虐待的经历产生一种创伤性的关系。他会把虐待视 为正常,因为这是他唯一知道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为了保护自 己,孩子会认同虐待他的父母。一旦如此,孩子便接受也吸收了 父母所有的观念和感觉。

  小吉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她的父亲凶暴又爱骂人,常常当 着小吉男朋友的面羞辱女儿,而且常常指责她行为不检点,早晚 有一天会被男人强暴……小吉对父亲恨之入骨,却把巨大的愤恨 压抑在心中。

  后来小吉嫁给了一个很老实的男人,她模仿父亲辱骂她的方 式,经常当着父亲的面诽谤及羞辱她的丈夫,借以发泄她对父亲 的愤怒,几年之后,她的一个女儿果真被四度强暴。

  类似的结果往往出现在被毒性教条伤害过的孩子身上,他们会 认同虐待他们的父母,也把那套方法同样使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创伤性的联结关系解释了病态行为何以会代代相传的事实, 这也是孩子们自我防卫及为了生存而采取的适应途径。

  家庭催眠状态之循环作用

  家庭系统的运作并非偶然形成,而是按照固定的循环方式进 行的,因此,在任何家庭里,每个人对于家中的问题都有责任, 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独自受到指责。

  这种组织性的观点避免给某些家庭成员贴上不良的标签,如 “病态”、“怪胎”、“害群之马”等。我们把问题当成整个家庭的失 衡,原因来自于不健康的规则或某些信念,因此再也不会一味地 指责某个代罪羔羊。当家中有人心理失调时,有问题的是整个家 庭而不是个人,虽然只有那一个人表现出不正常的行为。

  所谓的催眠状态,也可以用来看待整个家庭系统。在开放的 家庭系统里,有良好的婚姻和健康的环境,家人可以灵活选择, 催眠状态虽存在却不固定,而且可以随时更改。然而,在一个封 闭式的家庭系统里,催眠状态变得僵化而刻板,来自不健全家庭 的人通常会持续扮演某种刻板的角色,甚至把家庭中的不健康因 子带进未来的生活。

  家庭中纳人了教养方式的文化,这些文化是人创造的,并形 成一致化的事实,即大家都视为理所当然的意思。家庭也就根据 这些理所当然的育儿规则形成毒性教条。

  系统理论说明毒性教条代代相传的道理,只有当我们了解自 己的家庭系统时,才能重新发现一些不妥当的教条如何限制我们, 而走出僵化的人生脚本。只有当我们了解自己的家庭历史时,才 能找回真正的自我。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