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全史百卷本

第041卷 隋唐五代政治史

  本卷提要

  本书分五大阶段——隋朝兴亡、唐朝兴盛、极盛转衰、由衰而亡以及五代十国——叙述了此间380年的治乱演变之迹,考察了当时政治制度的设置与变革、施政方略的确定与实行。在此基础上,对于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都作出了较为细致的记述或分析,力求将人物、事变与制度、施政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血有肉地反映出古代中国这一辉煌的历史年代的盛衰变化。叙述中,对于学术界长期探讨、争论的某些问题,还作了一点新的解释,或提出新的疑问,以期加深研讨,形成共识。边疆的和战、海外的交往,都分阶段辟有专节叙述,表现出隋唐五代时期的华夏民族在当时人类发展史中的影响与地位。

  一、隋唐五代政治概述

  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其发展大致呈现为五个阶段。隋朝兴亡,是一个独立阶段。唐朝历时290年,明显地表现为三个阶段,由兴而盛、极盛转衰、由衰至亡。五代十国时期,又为另外一个阶段。

  隋朝在北周统一北方的基础上,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设官确立三省六部制、建立郡县两级制,刑法制定《开皇律》以及选官创建科举制、军事完善府兵制和推行各项经济措施,加之营建东京、开通大运河,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给唐朝的强盛打下基础。

  隋炀帝的暴政造成隋亡唐兴,更为唐太宗君臣提供了取鉴求治的经验教训。在重新调整了君臣、君民关系,确定了政治基本方针之后,唐将隋朝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切实贯彻和推行,出现了 贞观之治.最高统治集团内新旧势力又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较量,经过武周改制,唐代社会进入了 开元全盛 时期。

  天宝年间,人君德消政易,宰相专权误国,边将包藏祸心,终于导致了长达8年的 安史之乱.随后,地方藩镇割据,内廷宦官专权,朝中朋党相争,边疆报警不已。唐宪宗重振皇权、削弱藩镇,出现短暂的 中兴.然而,在纷繁的矛盾中,藩镇连兵可使朝廷流亡,宦官弄权能够废立皇帝,强盛的唐帝国没有能够再度辉煌起来。

  自唐懿宗起, 国有九破,民有八苦 的状况愈演愈烈,民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唐政权步入了名存实亡的绝境。各地节镇相互兼并,形成新的瓜分格局,唐朝最终为后梁取代。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中原相继建立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后晋又引来辽兵南下。后周世宗思求致治,功志未就而逝。环绕中原另有前蜀、吴、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十国先后割据。除相互吞灭外,最终都归于北宋政权。

  二、隋朝兴亡

  (一)文帝兴隋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隋王杨坚废掉周静帝,登上皇位,改国号为隋,年号为开皇,仍以长安为都,建立了隋朝。史书多称隋朝的第一个皇帝为文帝,又称为高祖。

  1。杨坚代周

  杨坚(公元541- 604年),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父亲杨忠曾辅助宇文泰建立政权,受封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后升柱国,晋爵隋国公。杨坚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又将女儿许配周宣帝为皇后,因而地位显赫。可惜周宣帝无道, 刑政苛酷,群心崩骇 1。恰好宣帝早亡,年仅8岁的儿子即位为周静帝。杨坚趁机 入宫辅政 ,总揽军政大权,革除周宣帝所行苛政。

  为避免北周宗室诸王 生变 ,杨坚找借口将赵王、陈王、越王、代王、滕王等宇文氏宗亲都召到京城,以便控制。然而,一些手握重兵的北周地方军政长官,眼见杨坚要取代北周政权,便起兵发难。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青州(今山东益都)总管尉迟勤伯侄二人统兵数十万,北结突厥,南联陈国,与杨坚对抗。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郧州(今湖北安陆)

  总管司马消难,相继起兵。赵王等 五王 也 阴谋滋甚 , 伏甲以宴 ,使杨坚几乎遭 刺杀.杨坚一面分兵三路,出击地方起兵;一面陆续灭除北周宗室诸王。几个月后,反对派的势力被消灭,年幼的周静帝只能完全听任其外祖父的摆布了。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自称隋王,准备演出 禅让 的把戏。第二年二月,便出现了本节开头所写的那种情景。

  2。改革制度

  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所厘定,为后代沿袭。

  (1)重定官制文帝代周之后,立即废弃北周推行的六官之制,转而初步确立起三省六部制的格局。

  中央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为主管全国政令的核心机构。尚书省置令1人,左、右仆射(yè,音叶)各1人,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每曹设尚书1人,六曹尚书分统三十六侍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度支为民部、都官为刑部,以左仆射判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判刑、民、工三部事。

  五省之外,有御史台、都水台以及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还有国子、将作二寺(监)。

  职事官之外,又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共11等勋官;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共7等散官,作为荣誉称号,授给有功劳的文武官。

  1 ①《隋书》卷1《高祖纪上》。

  地方设官,最初沿袭北齐、北周的州、郡、县三级制,开皇三年废除郡这一级,实行州、县两级制。州分上上至下下,共9等。以刺史为一州之长,以长史、司马为辅佐。县亦分9等,以令为长,另有丞、尉、正为辅佐官。

  汉、魏以来,州郡县等地方长官都是自选僚佐、属官,北魏、北齐开始改由吏部选派。隋文帝定制:所有 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 ①。

  武官设置,由军事卷叙述。

  (2)初兴科举魏晋以来的 九品中正制 的选官旧弊,在北周时逐渐被认识,开始注重 才干.隋文帝即位后,彻底废弃旧制。开皇七年定制,每州每岁贡士3人。州、县保举贡士的标准是文章华美,特别优美者州可保举应秀才科,受特别考试。开皇十八年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②。这是 正史 上明确记载的以科举士,显示出科举制度的形成。史书记载,大都称隋炀帝始建进士科。但《旧唐书?房玄龄传》却写着房玄龄18岁 本州举进士 ,以此推算,以隋文帝开皇年间(581- 600年)已开进士科。

  (3)修订刑律隋朝代周之后,文帝即命高颎、杨素等主持修定新律。裴政是主要修定人,上采魏晋旧律,下及齐梁,沿革轻重,务取平允。新律废除历代枭首、轘裂(车裂)等酷刑,除谋叛以上罪一概不用灭族之刑。死刑,分绞、斩2等。流刑,分1000里、1500里、2000里3等。徒刑,分1年至3年共5等。

  杖刑,分50至100共5等。笞刑,分10至50共5等。废除前代审讯酷法,责打不得超过200,枷杖大小也都有规定。民有枉屈,可依次上告,直至朝廷。开皇三年,因刑部所奏每岁断狱数多达上万件,文帝认为刑律还是太严,又命苏威、牛弘等再次修订,删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等罪1000多条,仅留500条,分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廐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卷。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开皇律》。实施3年后,下令诸州长史以下、行参军以上官员, 并令习律,集京之日,试其通不.同时,废除妻、儿连坐之法。开皇十二年下诏,各州死罪囚, 悉移大理(寺)案覆 ,十五年又规定: 死罪者,三奏而后决。 ①新定刑律,较之秦汉刑律有很大改进。

  然而,在以权代法的社会里,法律条文与法律使用有很大出入。文帝本人在朝廷上就曾律外杀戮官员,还允许长官对下属 于律外斟酌决杖.结果,造成上下相驱,迭行捶楚,以残暴为能干,以守法为懦弱 ②的混乱局面。① 《隋书》卷28《百官志下》。

  ② 《隋书》卷2《高祖纪下》。

  ① 《隋书》卷25《刑法志》。

  ② 《隋书》卷25《刑法志》。

  3。统一南北

  文帝代周建隋,控制的仅仅是大半个中国。当时,江陵尚有后梁,江南更有南朝的陈国。陈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统治着长江以南的大片地域,西达两湖、两广,与隋对峙。

  后梁是南朝梁武帝嫡长孙萧詧投靠北周后,在江陵建立的一个附庸政权。萧詧死后,传位萧岿。开皇二年,文帝纳萧岿之女为晋王杨广妃,即后来炀帝萧后。萧岿死,萧综立。七年,萧综入长安朝见,萧岩趁机驱后梁文武官及10余万百姓投奔江南,文帝立即废掉后梁。紧接着,就准备渡江灭陈。

  南朝更替,到了陈后主陈叔宝时,已经腐朽不堪,君昏臣乱,民吏共愤,注定要灭亡!文帝一登基,便有灭陈的打算。开皇元年三月,以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今江苏扬州),以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庐江(今安徽合肥)。九月,以长孙览、元景山并为行军元帅,兴兵伐陈,命尚书左仆射高颎节度诸军。恰逢陈宣帝死,陈遣使求和,隋以 礼不伐丧 为借口班师。

  实际是灭陈时机不成熟,北方突厥大举南侵,形成对隋的更大威胁。文帝很快便确定了先破突厥、再灭陈国的战略方针。

  在对付突厥的同时,采纳了高颎的献策,对陈乃不断小股骚扰,因以 废其农时,焚其粮储 ,同时麻痹其军心,最终造成 财力俱尽,陈人益敝 ①的状况。崔仲方提出 声东击西 的军事部署方案:长江上游 速造舟楫,多张形势 ,下游各州 更帖精兵,密营渡计.陈必然在上游 令精兵赴援 ,隋军在下游 即须择便横渡 ②。

  经数年准备,在击破突厥南侵之后,开皇八年三月下诏伐陈。文帝的诏书列举了陈后主20条罪状,抄录成30万份散发江南,造成舆论攻势。十月,设淮南行台省于寿春(今安徽寿县),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总成灭陈之政令。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总共八路兵马,统兵总管90员,军兵51万多人,皆受晋王杨广节度。左、右仆射高颎、王韶分别为晋王元帅长史、司马,参决军中一切事务。

  面对如此攻势,陈后主君臣仍以 王气在此 , 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 ,不加防备,还是 奏伎、纵酒、诗赋不辍 ①。开皇九年大年初一,陈后主君臣尚在睡梦中,贺若弼、韩擒虎已趁守军酒醉偷渡过江。20天后,隋军攻入建康皇宫,陈后主与贵妃张丽华等藏在景阳殿外的枯井中,被隋军兵士用绳子拉上来投降了。长江中、下游的陈军,听说建康城破、后主投降,纷纷解甲归顺。至此,对峙了近300年的南北政局,归于一统。

  陈亡以后,江南旧习依然。隋委派地方官的制度,遭到顽固抵制。一时间,自长江南岸至泉州,再到岭南,士族和土豪相继起兵。有的称天子,置官署;有的称大都督,领州县。 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 ②文帝派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兵征讨。先平江南,再定闽越,最后会同高凉冼夫人安抚岭南。

  大约两个月,到开皇十年年底,陈旧境全部平定,隋的制度才渐次得以推行,统一形势日趋稳定。

  ① 《隋书》卷41《高颎传》。

  ② 《隋书》卷60《崔仲方传》。

  ① 《资治通鉴》卷176长城公祯明二年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177文帝开皇十年十一月。

  4。勤劳思政

  唐朝初年,对隋文帝的评价普遍认为他是一位 勤劳思政 的 励精之主③。史书这样记载:文帝 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 ④(1)躬勤节俭在历代帝王中,隋文帝是以勤于政事、务存节俭著称的。

  勤于政事,除了坐朝处理军政大事,从早到晚,不知疲倦之外,文帝更经常下到社会当中,路遇上书奏事之人,即驻马 亲自临问.有时派人到各地暗中采听民情,了解吏治得失。史称: 人间疾苦,无不留意.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引起饥荒。文帝派左右之人出宫,看视百姓所食。带回来的都是些豆渣、杂糠,文帝 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 ,决定亲自带领关中饥民 就食于洛阳 ,取消御膳中的酒肉之设。第二年东拜泰山,路上与就食洛阳的饥民相遇,命左右随行不准驱赶,饥民与文帝的侍卫 参厕 而行。遇有扶老携幼者,文帝还给让路, 引马避之,慰勉而去.在道路艰险处,见有负重者,则 令左右扶助之.到达齐州(今山东济南),文帝仍以民情为念,立即 亲问疾苦 ①。

  与勤政并行,文帝一生都十分简朴。早在北周辅政时,便提倡节俭,积久成习。 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huàn zhuó,洗过)之衣。 ②一次,文帝配止痢药需用胡粉1两,找遍整个后宫竟没找到。还有一次,要找一件织成的衣领,后宫也没有。上行下效,文帝在位的24年间,整个社会形成了节俭的风尚。一般士人,便装多用布帛,饰带不过铜铁骨角之类,很少有人穿绫罗绸缎,更没有佩金带玉的了。独孤皇后尚简,但性尤妒忌,这也促成文帝 傍无私宠.独孤皇后卒,文帝也仅宣华、容华二贵妃而已。

  (2)奖惩严明文帝本人躬勤节俭,使其在吏治方面尤其注重奖良惩贪。

  岐州刺史梁彦光多年有惠政, 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开皇二年,文帝驾临岐州(今陕西凤翔),知其能干,下诏褒奖。梁彦光后来调任数州,都能够以德化人 ,使得 吏民感悦 ①。

  县令之中,房恭懿为政在京畿各县称 最 ,文帝召至卧榻前, 访以理人之术 ,认为很有才干,便破格提拔为州司马。所到之处, 有异绩 , 政为天下之最 ,文帝又破格提升他为州刺史。同时,对各州官员表彰房恭懿 志存体国,爱养我百姓 , 令天下模范之,卿等宜师(Xiào,受启发)也。 ②直至 文帝后期,仍然很注意县令的政绩。临颍令刘旷,史书记载称其为不知何许人也 ,但其 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 ,文帝闻知则召见他,认为若不殊奖,何以为劝 ③,下优诏破格提拔为莒州刺史。

  ③ 《贞观政要》卷1《政体》。

  ④ 《隋书》卷2《高祖纪下》。

  ① 上引均见《隋书》卷21《高祖纪下》。

  ② 《资治通鉴》卷180文帝仁寿四年七月。

  ① 《隋文》卷73《梁彦光传》。

  ② 《隋文》卷73《房恭懿传》。

  另一方面,对于贪残不法的官吏,惩处尤其严厉,甚而过于杀戮。一次,文帝命身边侍臣送西域朝贡使出玉门关,此人所到之处,都接受地方官馈赠的 小物 或鹦鹉、麖皮、马鞭之类,文帝 闻而大怒 , 亲自临决.后来,他甚至暗中派人给地方官送贿赂,一有受贿,立即处死,决不宽容。

  就是亲生儿子,也因贪残被文帝惩处了好几个。秦王杨俊,文帝第三子,官至并州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初有政绩,大加奖励。后来渐渐奢侈,违犯规定, 出钱求息,民吏苦之.再后更加放肆, 盛治宫室,穷极侈丽.文帝发现后,免其官,勒令 就第 ,即禁闭起来。太子杨勇,也因自身好色奢侈才被文帝疏远,加之独孤后、杨素、杨广等串通一气,最后遭废黜。

  5。周边关系

  文帝在位期间,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主要是抗击突厥,进攻高丽,以保证境内安定。

  (1)抗击突厥北周末,突厥沙钵略可汗(hán ,音寒)立,兵力最强。另有菴罗为第二可汗,与阿波可汗、达头可汗、贪汗可汗并称四可汗。沙钵略弟处罗侯,不得可汗名号,与沙钵略不睦。

  文帝即位后,不再像北周那样重赂突厥。沙钵略妻是北周赵王之女千金公主,要沙钵略为宇文家族报仇。沙钵略与前北齐营州(今辽宁朝阳)刺史高宝宁合兵攻陷临榆镇(今山海关)。开皇二年五月,高宝宁引突厥入犯平州(今河北卢龙),沙钵略联合四可汗尽起突厥兵40万进犯长城。年底,纵兵深入,武威、天水、金城(今甘肃兰州)、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今甘肃庆阳)、延安等郡,人畜被掠一空。

  昔日,长孙晟送千金公主入突厥时,与处罗侯秘密结盟,并察看了山川地形,了解到突厥各部强弱实情。这时,长孙晟向文帝提出了 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 ①的策略。具体做法是:西面联络达头、阿波,使沙钵略分兵防其右部;东面联络处罗侯和奚、契丹等,使沙钵略分兵防其左部。突厥可汗之间,彼此猜疑,趁衅出击,定可一举而功成。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分派使臣往东、西两处 远交 势力较弱的达头、阿波、处罗侯以及奚、契丹,使其内附,造成沙钵略与各可汗间的猜疑。开皇三年四月,命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分兵八路出塞抗击突厥。杨爽大破沙钵略军,窦荣定击败阿波军。

  长孙晟劝阿波归附,沙钵略袭取阿波居地,阿波逃归达头,与达头合兵攻沙钵略。贪汗与河波友善,被沙钵略夺其众而废黜,也逃归达头。突厥内部相互攻杀,都派使入隋请和求援。文帝仍然施行 离强合弱 之策,一概拒绝,任其自然残杀。

  沙钵略屡为隋军所败,开皇四年九月遣使求和,千金公主自请改姓杨氏,为文帝义女。文帝封千金为大义公主,遣使致书沙钵略允其以 翁婿 之亲相认。此后,阿波势力渐强,东与沙钵略接境,西有龟兹、铁勒、疏勒等地,因号西突厥,突厥分为东、西两部。五年七月,沙钵略为达头、阿波所困,又怕契丹夹击,向隋求援。文帝已然掌握突厥内部力量的消长,命晋王杨广出兵相援,击败阿波。沙钵略归顺隋室,称 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表示 永为藩附 ①。

  ③ 《隋文》卷73《刘旷传》。

  ① 《隋书》卷51《长孙览附晟传》。

  沙钵略死后,其弟处罗侯立,称莫何可汗。文帝命长孙晟赐其旗鼓,西击阿波,阿波被擒。莫何死,沙钵略子雍虞闾立,号都蓝可汗。沙钵略另一子染干,号突利可汗,居北方。文帝依然 远交 ,许突利娶隋安义公主为妻,故意赐予优厚,以离间都蓝。都蓝果然被激怒,与达头合兵袭突利。长孙晟设计挟持突利到长安归降,文帝封其为启民可汗,命高颎、杨素率兵大败达头、都蓝。启民招收旧部,居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南)。都蓝被部下所杀,达头自立为步迦可汗,屡为隋军所败。仁寿三年(公元603年),步迦所部大乱,铁勒、仆骨等部归附启民。步迦逃奔吐谷(yù,音玉)浑,启民成为东突厥可汗,完全依附隋朝,北部边疆基本安宁。

  (2)进攻高丽文帝即位,高丽王高汤遣使朝贡,授为大将军,辽东郡公。开皇二年正月、十一月,两次遣使贡方物。三年正月、四月、五月,不断遣使来朝。平陈之后,高汤担心隋攻高丽,便 治兵积谷,为拒守之策.文帝以其 专怀不信,恒自猜疑 ,赐玺书责其 诚节未尽 ①。不久,高汤病卒,其子高元继立,文帝准其请,特封为高丽王。十八年春,高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入犯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将其击退。文帝大为恼怒,命汉王杨谅、宜阳公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带领水陆军兵30万,分两路进攻高丽。陆路遇大水,粮草不继,军中发生疾病;水路遇大风,船舰飘没。史称,死亡兵士十之八九。

  此间,正值隋与突厥达头、都蓝决胜之际,文帝趁高丽王遣使谢罪,宣布罢兵。百济王闻知隋军将征高丽,急忙遣使请为隋军向导。文帝既已罢兵,告其使者,高丽 服罪 ,不可再伐。高丽王知道此事后,兴兵侵扰百济。隋在辽东一带,则基本安定无事。

  ① 《资治通鉴》卷176长城公至德三年七月。

  ① 《隋书》卷81《高丽传》。

  (二)隋之强盛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文帝逝于岐州(今陕西凤翔北)的仁寿宫大宝殿,次子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第二年正月,改年号为大业,隋朝进入一个新的统治年代。

  1。杨广夺位

  杨广(公元569- 618年),又名英,文帝次子,生母独孤皇后。自幼敏慧,深受父母宠爱。开皇元年,立为晋王。20岁时,节度八路兵马,指挥灭陈。不久,转为扬州总管,每年一次入朝觐见父皇、母后。

  杨广长兄杨勇为皇太子,参决军国大政。可惜杨勇多内宠,昭训云氏专擅东宫内政,深为独孤后不满。杨广每次入觐,都在母后面前 弥自矫饰 ,独孤后越发称赞杨广。当其 知皇后意移,始构夺宗之计.派心腹暗示越国公杨素,转述皇后的意思。 皇后遂遗(杨)素金,始有废立之意。 ①开皇二十年,突厥犯塞,晋王杨广为灵朔道行军元帅,杨素为长史,杨广趁机 卑躬以交.在独孤皇后和重臣杨素的支持下,文帝终于废黜杨勇,立杨广为皇太子。此时,反对废长立幼的元勋高颎已被文帝罢免,正由杨素接替其尚书左仆射之职。文帝改年号为仁寿,每年避暑仁寿宫,朝政遂为杨广、杨素等把持。

  杨广为皇太子不到4年,文帝就一病不起, 事无巨细,并付皇太子。 仁寿四年七月,文帝已经 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 了,杨广与杨素却在传递宫内外的消息。所写字条被宫人误送到文帝手中,文帝开始懊悔。随即又见宠妃宣华夫人陈氏神色慌乱,忙问其故,说 太子无礼 相逼。文帝悔恨交加,说畜生何足付大事 !急命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拟诏召回杨勇,杨素立即与杨广合谋, 矫诏执(柳)述、(元)岩,系大理狱 ,派东宫兵士把守宫门,妃嫔及宫人都 出就别室.不久,文帝即亡,宫内外 颇有异论 ②。

  文帝死后8天才发丧,太子杨广宣布即皇帝位。同时,矫诏赐故太子杨勇死,追封房陵王。接着,汉王杨谅以其父、兄死得不明不白,起兵问罪。

  杨广派杨素讨平,杨谅除名为民,幽禁而死。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开始了他的统治。

  2。公共工程

  炀帝即位后,倾全国之力兴办了两大公共工程,一是营建东京,二是开凿运河,给中华文明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营建东京文帝开皇二年,曾命高颎等在长安旧城东南建造新都,取名大兴城。第二年春初具规模,即迁都入大兴城,成为唐代长安城的前身。

  炀帝大业元年三月,下诏命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今河南洛阳)。上年平息汉王杨谅起兵后,炀帝就宣布了准备新建洛阳的意图: 洛邑自古之都 , 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 ,地理位置重要;而长安地处关中,与大河以东相距 悬远 ,遇有战事, 兵不赴急 ,更何况 南服(指南朝故地)遐远,东夏(指北齐旧土)殷大 ,如今平息了汉王, 因机顺动,今也其时 ①,正是时机。从大业元年三月始,每月役使民工约200万人,营建洛阳新城。同时,建造新城内的显仁宫和西苑。新城在旧城以西约18里。

  ① 《隋书》卷45《房陵王勇传》。

  ② 上引均见《资治通鉴》卷180文帝仁寿四年七月。

  经过1年左右的艰苦施工,到大业二年正月,东京新城竣工。最北为宫城,是皇宫所在。宫城以南为皇城,是官衙所在的行政区。皇城之外为外郭城,即大城或称罗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住处,其间洛水横贯,北有36坊,南有96坊,另有东、南、北3市。宫城、皇城、大城都有城墙,俨然3个相联系的建筑群。营建之初,即迁来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随后,又陆续命江南诸州 科上户分房入东都住,名为都京户,六千余家 ;河北诸郡 送工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①。这种迁徙,既削弱了当地的豪族势力,又增进了洛阳的繁荣。

  东京的营建,不如西京大兴城,只有炀帝君臣来此小住时,才似 国都.然而,洛阳在战略上和经济上却是一座相当重要的城市。大业五年,改东京为东都。

  (2)开通运河为了便于联系和控制关东与江南广大地区,炀帝尽快地建成了全国的水路交通系统。

  文帝开皇四年开广通渠(又名富民渠),引渭水经大兴城到潼关入河,主要解决的是关中运输。炀帝开通大运河,成为联络全国的水系。大运河的开凿,分三期工程,前后6个年头,但实际用工时间仅6个月左右。

  下诏营建东京的同时,开始一期工程,征调河南诸郡民工上百万,开凿通济渠。自洛阳新城西苑,引榖、洛二水达于黄河;又自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荣泽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以东的旧有水道,经泗水入淮,到达山阳(今江苏淮安)。又征淮南民工10余万疏通邗沟故道,从山阳引淮经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达于长江。整个一期工程,自大业元年三月下诏动工,至八月炀帝下江都(今江苏扬州),仅仅费时4个月。开通之后,水面宽40步,渠旁皆修有御道,种上柳树。自东京至江都,沿渠2000余里,建离宫40余所。

  二期工程为永济渠,大业四年正月动工,征河北诸郡男女民工上百万,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至涿郡(今河北涿州),约2000里,可通龙舟,后称 御河.三期工程为江南河,大业六年年底开通,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余杭),长800余里,宽10余丈,可通龙舟,沿途有驿宫、草顿。

  三期工程完成之后,南自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达涿郡,南北联成一气。再加上文帝时开通的广通渠,水路运输可达关中。大运河的开通,很长时期都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沿岸的不少城市,后来都发展为繁荣的都会或人文、物资荟萃的地方。

  历来的史书多指责炀帝 虐用民力 ,以至 丁男不供,始役妇人.如果仅就某一单项工程集中动用民工多达百万之数,似乎过分。但以文帝时所定丁男每岁二十日役 计算炀帝建东京、开运河,包括挖长堑、筑长城、造宫苑等等,全部用工数并不为过。

  ① 《隋书》卷3《炀帝纪上》。

  ① 杜宝:《大业杂记》(《指海》本)。

  3。复兴文教

  文帝晚年, 不悦儒术,专尚刑名.仁寿元年(601年)夏,借口设学多而未精, 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 ①针对上述情况,大业元年秋,炀帝下诏强调: 君民建国,教学为先 , 其国子等学,亦宜申明旧制 ,即恢复文帝前期的 儒雅之盛.不论在家、在学,只要 学行优敏,堪膺时务 者, 即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 ②。

  州、县之学,相继恢复。数年间, 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 ①三年改官制,以国子学为国子监,主管全国教学之政令,统国子学、太学等。

  先前以国子祭酒为长官,而今又增置国子司业为副长官。同时,增置国子丞3人,主持日常教学事务。大业八年以后,炀帝渐渐步文帝后尘,戎马不息,空有建学之名了。

  比起文帝,炀帝更较重视艺文。早年间,炀帝即喜好读书著述。开皇十年为扬州总管后,置王府学士达百人,命其修撰。称帝后,修撰一直未停。

  前后长达20余年, 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蒱博、鹰狗,皆为新书,无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万七千余卷。 ②这些著述虽已失传,但炀帝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与贡献却应引起注意。

  由于喜好读书,因而重视图书的管理和整理。大业三年改官制时,对于掌管图书的秘书省不断充实力量,到十一年增至117人,以先前王府学士补充。当时,在西京嘉则殿有书37万卷,炀帝命秘书省认真整理,得 正御本 37000余卷,藏于东都修文殿。又命秘书省抄写50份副本,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收藏在西京、东都的宫、省、官府。这部分图书,后来成为唐初整理全国藏书的基础。

  4。改定制度

  大业三年(607年)四月,炀帝对隋朝建立20多年来的政治制度,又进行了一番改定。

  (1)重定官制这次改动,废除三师、特进官,分割门下省、太仆寺的部分职掌,另外成立殿内省。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与秘书、殿内,共称五省。增置谒者台、司隶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分太府寺部分职掌,成立少府监,改原先的内侍省为长秋监,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连同已改的将作监、都水监,总为五监。

  尚书省六曹,各增侍郎1人,为尚书副职。诸曹侍郎改郎,员外郎(又称曹郎、承务郎)改定为2人。这一结构,一直沿袭至清。

  ① 《隋书》卷75《儒林传》序。

  ② 《隋书》卷3《炀帝纪上》。

  ① 《隋书》卷75《褚辉传》。

  ② 《资治通鉴》卷182炀帝大业十一年正月。

  殿内省统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6局的格局,也为唐、宋因袭。

  文帝时的11等勋官、7等散官,都罢掉。自一品至九品,置光禄、左光禄、右光禄、金紫光禄、银青光禄、正议、通议、朝请、朝散等9大夫,建节、奋武、宣惠、绥德、怀仁、守义、奉诚、立信等8尉,作为散职。先前的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的九等爵,仅保留王、公、侯三等。

  地方建制,改州为郡,为郡、县两级。郡置太守,京兆(西京所在)、河南(东京所在)则置尹。郡分上、中、下3等,罢长史、司马,以赞务1人为郡守的副职。县仍置令,以所管政务是否繁忙和地处冲要情况,分为数等。

  (2)推进科举在强调 君民建国,教学为先 的诏命中,炀帝已经提到课试 生徒以 进士者.改官制的同时,又下诏 选贤与能 ,认为 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 ,命五品以上文武职事官 宜依令十科举人.所谓 十科 ,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膂力骁壮。 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擢升。 ①五年六月,又下诏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4科举人。这都是要求地方贡举,称乡贡。

  隋朝时间短促,国子学、州县学又兴废不断,因而由生徒考试入选者颇少,大都由乡贡而入仕。秀才科,在当时等为最高。《隋书?文学传》中,刘臻、崔儦是隋以前 举秀才 的,文帝时 举秀才 的有王贞、杜正玄、杜正藏,炀帝时 学业该通,应诏举秀才 者有杜正伦。整个隋朝, 举秀才止十余人 ①。明经科,起于隋。文帝时,有韦云起 明经举,授符玺直长 ②。炀帝时,孔颖达 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③。进士科,《北史?杜铨传》叙其族孙之孙,称杜正藏兄弟大业中 应诏被举。时正藏弟正仪贡充进士.这是炀帝时开进士科的最早记载。

  (3)改修刑律文帝晚年,用法益峻,喜怒无常。炀帝针对文帝 禁网深刻 的情况,又敕令改修律令。

  大业二年十月,下诏改修《开皇律》。牛弘、刘炫等于第二年四月改成,共500条,分为18篇:名例、卫宫、违制、请求、户、婚、擅兴、告劾、贼、盗、斗、捕亡、仓库、厩牧、关市、杂、诈伪、断狱。颁行全国,称为《大业律》。比较《开皇律》,五刑之内,降从轻者约200余条;枷杖决罚讯囚之制,也轻于旧律。文帝时规定,官吏犯罪,子弟不得为宿卫近侍之官;有叛逆罪者,家口籍没。炀帝 诏革前制 ,强调 罪不及嗣 , 犯罪被戮之门,期以下亲,仍令合仕,听预宿卫近侍之官。 ① 久厌严刻 的百姓,一时间颇 喜于宽政.炀帝晚年,也走文帝的老路,更立严刑,甚至恢复轘裂、枭首等酷刑,终至天下大溃.

  ① 《隋书》卷3《炀帝纪上》。

  ① 《旧唐书》卷70《杜正伦传》。

  ② 《旧唐书》卷75《韦云起传》。

  ③ 《旧唐书》卷73《孔颖达传》。

  5。经略四方

  炀帝即位后就打算 通西域,经略四方 ,因而命裴矩主持西域与隋沿边商贸之事。裴矩深知炀帝 方勤远略 ,便在与西域商贾交往中了解 其国俗山川险易 ,撰写了《西域图记》3卷,记述西域44国概貌。序文末尾写道: 故皇华遣使,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厥可灭。混一戎夏,其在兹乎!不有所记,无以表威化之远也。 ② 混一戎夏 , 表威化之远 两句,可谓正中炀帝下怀,炀帝便将经略四方、打通西域之事 咸以委之.(1)打通西域东突厥启民可汗已然臣服隋朝,炀帝趁机宣扬声威,使远近畏服。大业三年(607年), 出塞耀兵 ,启民奉诏召集所部及奚、室韦等酋长数十人到炀帝大帐朝见。炀帝为 夸示 ,先命宇文恺作大帐,帐下可坐数千人。

  启民等见状,进一步表示愿为 臣民 ,并请求 变改衣服,一如华夏.炀帝心中暗喜,但以 碛北未静,犹须征战 ,要其 但存心恭顺,何必变服 ③。启民病死后,其子始毕可汗继立,与隋仍然保持这种关系。十一年八月,中原动乱,始毕入犯,围炀帝于雁门郡(今山西代县)。九月解围,但不再朝隋。

  西突厥阿波之后为泥利,泥利可汗被铁勒击败死,泥撅处罗可汗继立。

  炀帝即位时,处罗正与铁勒屡相攻战,势力衰减。七年炀帝西巡,召处罗不至,其酋长射匮遣使求婚。裴矩建议用计离间,以分裂其国。炀帝许以射匮为大可汗,发兵攻处罗,然后允婚。射匮立即兴兵,大败处罗。炀帝又以 殊礼 接纳处罗。处罗、射匮相互牵制,西突厥不复为隋之边患。

  自文帝开皇三年大败吐谷浑以来,朝贡不止。文帝晚年,吐谷浑内乱。

  大业四年,裴矩暗示铁勒出兵攻击吐谷浑,大败之。吐谷浑主伏允遣使请降求救,炀帝派出两路兵马追击,伏允遁逃。次年三月,炀帝亲临西平郡(今青海乐都),四面围击吐谷浑。隋军伤亡颇重,右屯卫大将军张定和、左光禄大夫梁默等战死。至六月,攻破吐谷浑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伏允率残部数千骑投奔党项。

  攻破吐谷浑,炀帝进驻张掖,命裴矩引高昌王麹伯雅、伊吾吐屯设与西域27国来张掖朝会,吐屯设献西域数千里之地。至此,炀帝得到西域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4000里,南北2000里的大片疆土,设置了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岸)、河源(治所在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4郡。郡下设县、镇、戍,迁徙轻罪犯来充实这些郡、县。在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防御吐谷浑残部,保障通西域之路。

  ① 《隋书》卷25《刑法志》。

  ② 《隋书》卷67《裴矩传》。

  ③ 《资治通鉴》卷180炀帝大业三年七月。

  裴矩《西域图记》序文中特别提到,自敦煌至于西海(今地中海),共有三条通路。北路从伊吾(今新疆哈密),经铁勒、西突厥可汗庭向西,为天山北路。中路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经焉耆、龟兹(qiūCí,音丘词,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市疏勒),越葱岭而西北,为天山南路的北道。南路从鄯善(今新疆若羌),经于阗(今新疆和田南)、朱俱波(今新疆叶城)、喝槃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越葱岭而西南,为天山南路的南道。中路与南路,即著名的 丝绸之路.炀帝对西域的经略,确立了华夏大地自公元7世纪起,以敦煌为咽喉之地,伊吾、高昌、鄯善为三大门户,沟通欧亚大陆交通的基本格局,这是应予足够评价的。

  (2)经略东南大业三年三月,因海师何蛮等人每年春秋二季 天清风静,东望依希 ,炀帝便命羽骑尉朱宽入海 求访异俗 ,海师何蛮同行,到达流求(今台湾岛)。由于语言不通,带了1人回来。第二年,又命朱宽前往 慰抚 , 流求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还.当炀帝完全开通西域之后,六年正月便派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又作张镇周)率兵从义安(今广东潮州)

  渡海出击。二月到达,流求人初以为商旅,纷纷来贸易。当其发现是来征战的军伍,流求国王渴剌兜立即派兵迎战,多次被张镇州击败。渴剌兜亲自迎战,终被陈稜战败斩杀。隋军 虎男女数千而归 ,献于朝堂①。

  对东南亚地区,炀帝一面 志求珍异 ,一面 威振殊俗.大业元年正月,群臣多言 林邑多奇宝 ,刘方又新定交州(治所在今越南河内),炀帝便命刘方为行军总管,经略林邑(今越南南部)。大军水陆并进,林邑国王梵志据险死守,又用象军抵御,终为隋军击败。四月,梵志弃城入海,隋军刻石纪功而还。四年三月, 募能通绝域者.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应募请出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炀帝命其带丝绸等5000段,以赐其王。十月,常骏等到达,受到热烈欢迎。赤土国王表示: 今是大国中人,非复赤土国矣。 ①随后,赤土王遣其子那邪迦随常骏入朝贡方物。六年,常骏带那邪迦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谒见炀帝,炀帝赐以官位及物品。

  (3)疆域之盛炀帝经略四方,至大业五年,共置郡190、县1255,民户为890余万,疆域西至且末郡(治所在今新疆且末),北到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五原南),东达辽东郡(治所在今辽宁沈阳北),南抵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荣市一带)。史称 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②十一年正月初一,大宴群臣, 遣使朝贡 者有: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20余国③。终隋之世,以此最为盛况空前了。

  ① 详见《隋书》卷81《流求国传》、卷64《陈稜传》。

  ① 《隋书》卷82卷《赤土传》。

  ② 《资治通鉴》卷181炀帝大业五年六月。

  ③ 《隋书》卷4《炀帝纪下》。疑断句有误,姑从之。

  (三)隋室乱亡

  隋朝到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可谓鼎盛。持续不到二、三年,社会积弊便陆续暴露出来。

  1。逞欲无厌

  炀帝执政14年,第一大弊政是 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 ④。他凭借着社会安定积累起来的民力和财富,穷极侈靡,主要表现在游玩和夸示上。

  大业元年开通济渠的同时,命人往江南采伐木材,建造龙舟、楼船等。

  八月,下江都(今江苏扬州)。炀帝乘4层龙舟,最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的两层有房室120间,下面一层为内侍们住处。皇后乘翔螭舟,规模较龙舟小些,仍为4层,金玉装饰。另有 水殿 9艘,皆高3层,设浮景。以朱鸟、白虎等命名的大船数千艘,为后宫妃嫔、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外邦使者等分乘。挽船的民工多至8万人。又有平乘、青龙等名号的船数千艘,乘载十二卫甲士及兵器帐幕。整个船队,前后200余里,两岸还有骑兵护卫。所过州、县,500里以内 皆令献食,极水陆珍奇.吃不完, 将发之际,多弃埋之 ①。

  大业三年二次出游。五月发河北10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今山西太原)。六月猎于连谷,至榆林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御北楼观鱼于河套,宴群臣。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河套一段,八月入楼烦关(今山西宁武境内),至太原。又上太行山,开直路90里。九月游济源(今河南济源),返回洛阳。

  四年第三次出游,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一带)。四月置楼烦郡(治所在今山西静乐),起汾阳宫。七月发丁男20万筑长城。八月赴北岳恒山祭祠。

  第四次出游向西,时在大业五年。四月猎于陇西,继而渡河至西平郡(今青海乐都),陈兵讲武。五月猎于拔延山,围场2000里。六月至张掖,亲临观风行殿,盛陈文物,设鱼龙鳗宴,招待高昌王、伊吾吐屯设。

  第五次出游为二下江都,时在大业六年三、四月,住至第二年年初。

  七年二月第六次巡游,自江都乘龙舟入通济渠,达于涿郡(今河北涿州),准备用兵高丽。以后的3年,主要在督促对高丽的征战上。

  十一年五月第七次巡游,至太原,避暑汾阳宫。八月至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30多天,整天抱着幼子啼哭,不知所为。

  一年以后第八次出游,三下江都,就再也没能够生还。

  巡游的种种耗费,已经无法统计。下面,仅举几件 夸示 的实例,以见其侈靡之费。

  大业三年北巡,命宇文恺造观风行殿,由 六合板 组合而成,上面可容侍卫数百人,下面有轮轴,能够移动。又作行城,周围2000步,以 六合板等木板为骨架,以布帛等为外面的装饰。巡幸五原时, 行宫设六合板城 ,高36尺,上加女墙,总计42尺,开南北门。这种 观风行殿 、 行城 、行宫 ,在西游张掖时,也曾带去,或另行制作。此外,还有 六合殿、千人帐,载以枪车.用兵高丽时,也曾 夜中设六合城,周回八里。

  城及女垣,合高十仞,上布甲士,立仗建旗。高丽旦忽见,谓之为神焉。 ①

  ④ 《隋书》卷4《炀帝纪下》 史臣曰.① 《资治通鉴》卷180炀帝大业元年八月。

  六年正月初一,已有自称 弥勒佛 的数十人冲入东都皇城,夺取卫士兵仗。正月十五,仍然尽集各国酋长及使者,在皇城外端门街盛陈百戏。演奏乐舞者多达18000人,声响传于数十里之外。灯光照耀如白昼,从黄昏到天明。整个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底。各国商贾都希望到东都的东市进行贸易,炀帝下令东市家家整饰店面,广积珍货,商人要衣饰华美,卖菜也得用龙须席铺地,再摆菜蔬。外邦商客经过酒食店,店主须得盛情邀入,醉饱出门,不取分文,并要说: 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值。 外商中也有明白人,指着用绸帛缠饰的树问: 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①一句话,问得国人无颜对答。

  2。用兵高丽

  炀帝的第二大弊政,是三次对高丽用兵。其结果,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反隋浪潮。

  文帝开皇十八年用兵高丽,失利退回。著名学者刘炫 以为辽东不可伐 ,作《抚夷论》以警世,可惜 莫有悟者 ②。

  大业三年,炀帝北巡,在启民可汗处见到有高丽使者,便命其带话给高丽王高元,要其效法启民 举国从化 ,如若不朝贡,将率兵东巡。随即,课天下富人买军马,一匹贵至10万钱。又派员检查兵器,务求精新,检查不认真的,立即斩首。到大业七年二月,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下诏征高丽,调集天下兵员,在涿郡集中。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300艘,官吏监工严急,民工昼夜泡在水里,腰身以下腐烂生蛆,死去十之三四。河南、淮南、江南造军用车5万辆,送高阳以供军士载衣甲帐幕。运送军需及粮食的民工,经常有数十万人往返于路途,昼夜不断。山东负担最重,民工死亡过半,田地荒芜,米价腾贵。加之官吏贪残,百姓多无生路,于是纷纷聚众起义。

  八年正月,各路应调兵士全部聚集涿郡。炀帝分左、右各十二军,向平壤进发。总计军士113万多人,号称200万,运送军需的民工更多出一倍。

  炀帝规定, 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 ,结果多次贻误战机,陆路一城未能攻下。其中,有九路兵马渡过鸭绿水,距平壤30余里,却被击退。30万之众,仅一路兵马未败,退回辽东时只剩2700人。海路到达平壤附近,也被击败而回。

  初次用兵高丽,遭此惨败,炀帝不仅不醒悟,反而下诏再征天下兵员,并招募勇士号为骁果。第二年四月,再踏征途。大军渡辽进攻辽东(今辽宁辽阳)时,改事事奏闻待命为 听以便宜从事 ,领兵官有了一定的主动权。

  但高丽守军拼死拒守,双方死伤惨重。正当此时,隋朝后院起火,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仓(今河南浚县南)督运军粮,倒戈指向东都洛阳。炀帝闻讯后,连夜退兵。军用物质,全部遗弃。杨玄感虽然很快就兵败自杀了,但在达官中却开了起兵反隋的先例。炀帝因此大开杀戒,说 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 ①株连被杀者多达3万人,流放6000余人。杨玄感开仓赈济,凡领取粮米者尽行活埋于洛阳城南。从此,官、民纷纷相聚起义,政府军已经征讨不过来了,直至隋室彻底灭亡。

  ① 《隋书》卷12《礼仪志七》。

  ① 《资治通鉴》卷181炀帝大业六年正月。

  ② 《隋书》卷75《刘炫传》。

  平息了杨玄感起兵,炀帝仍不悔悟,以为经过屠戮,又可以为所欲为地第三次用兵高丽了。大业十年二月,诏百官议东征,一连好几天都没人敢说话。当时形势已乱,再征天下兵员,各郡都留而不发,或是兵丁在路途中不断逃亡,因而兵力不似前两次强盛。七月,炀帝到达辽西怀远镇,却未敢渡辽东进。海路经毕奢城(今辽宁金州),直取平壤。高丽久战,困惫不堪,高元遣使求和。炀帝心理得以平衡,下令撤军,回到东都。当要求高元来长安朝见时,高元不来,炀帝又命将整装,打算第四次东征,可时局已经不允许他为所欲为了。后来,魏征评论炀帝用兵高丽,成为千古定论: 内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之闻也。 ①

  3。除谏掩过

  炀帝的两大弊政发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又是与他 恃才矜己,傲恨明德 , 除谏官以掩其过 ②的政治品德紧紧扣在一起的。

  炀帝拒谏饰非,在历代帝王中是很有名的。他曾经对秘书郎虞世南说: 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 ③这就是说,炀帝企图通过虞世南让群臣知道,位望已经显达的人还想用谏诤来沽名钓誉,更加不能容忍;至于地位低下的人,虽然可以宽恕,但终不让其有出头之日!炀帝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大业三年北巡启民可汗部,为向突厥 夸示 ,命宇文恺造大帐外,又调集天下散乐演奏。开国元勋高颎此时正主管太常寺,认为散乐 久废 ,重加征集是 弃本逐末 ,炀帝很不高兴。同时,高颎以炀帝待启民 恩礼过厚 ,担心突厥 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 ,先后同几位大臣议起此事,包括渡江灭陈的名将贺若弼。炀帝知道后,立即以 谤讪朝政 为名, 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④。贺若弼亦被诛,另一大臣苏威 坐与相连,免官.高颎、苏威、贺若弼等,是隋朝历史上仅见的几位名臣,竟因谏止炀帝 夸示 突厥而遭杀戮或罢免,谁还敢再议论朝政,只能任凭炀帝为所欲为了。

  十二年三下江都之前,右候卫大将军赵才以 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 ,劝谏炀帝 还京师,安兆庶 ①。炀帝大怒,将其拘禁起来。朝臣多不愿南下,却都不敢再说什么。一个六品散官上疏 极谏 ,炀帝也不因其官卑而宽恕了,当场杖杀于朝堂。启程那天,又一个九品散官在洛阳城正南的建国门上表谏止南行,炀帝更加怒气冲天,就地斩首。

  到了江都,面对动乱的时局,炀帝更有两样忌讳:一是 恶闻贼盗 ,二是 讳人言反.因此,各地告急求救的文书,无人敢据实以奏。 故出师攻讨,多不克捷。 ②炀帝被杀前夕,已有宫人发现禁军策反,报信给萧后,萧后令其奏之 ,炀帝听罢不信,反而大发雷霆,认为这不是宫人 所宜言 ,将其斩首。其他宫人回禀萧后,萧后无可奈何地说: 天下事一朝至此,势已然,无可救也。 ③从此,再无人说什么了,炀帝的死期也就到了。

  ① 《隋书》卷67《裴蕴传》。

  ① 《隋书》卷81《东夷传》 史臣曰.② 《隋书》卷4《炀帝纪下》 史臣曰.③ 《资治通鉴》卷182炀帝大业九年八月。

  ④ 《隋书》卷41《高颎传》。

  4。普天共讨

  自用兵高丽,开始动荡的社会渐渐形成两大反隋阵营,一是以民众为主的聚义,一是以官宦为主的割据。

  (1)民众聚义大业七年,炀帝大举用兵高丽的前夕,山东百姓不堪其苦,首先打出反隋义旗。王薄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聚众起义,避役民众纷纷投奔。刘霸道、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等陆续聚众举义。窦建德注意招贤纳士,远近来归附者尤多。

  第二次用兵高丽,民众厌战,聚义规模越来越大,起义地域不断扩展。

  山东的平原、济北、济阴、北海诸郡,西北的灵武,江南的余杭、吴郡等,聚众多者达10余万,少者亦数万。

  杨玄感起兵后,民众举义遍及大河南北,直至江淮、岭南、关中。局部地区起义,转向全国范围的起义。大业十三年初,各地义军已汇合成三支骨干队伍,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中原抵御着隋朝的主力;二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打击了隋朝在河北的主力;三是杜伏威、辅公祐领导的江淮义军,牵制着隋朝在江淮的力量,打破炀帝保据丹阳(今江苏南京)

  的迷梦。

  (2)官军割据自大业十二年起,各地官宦也趁机起兵反隋,各霸一方,试图夺取天下。

  最先,罗艺据有涿郡及附近各郡,自称幽州总管。

  大业十三年,称兵割据者有:梁师都据朔方,北连突厥,称梁帝;刘武周据代北,北连突厥,称帝设官;薛举据陇西,自称秦帝;李轨据河西五郡,自称河西大凉王;萧铣据巴陵,都江陵,南至岭表,拥兵40万,称梁帝;李渊据太原,攻占西京长安,坐镇关中,另立炀帝长孙杨侑为帝,以炀帝为太上皇,改年号为义宁,史称杨侑为隋恭帝。

  ① 《资治通鉴》卷183炀帝大业十二年七月。

  ② 《隋书》卷41《苏威传》。

  ③ 《隋书》卷36《炀帝萧皇后传》。

  (3)丧身灭国大业十三年,即义宁元年(公元617年),炀帝的势力只剩江都、东都两个据点。义宁二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禁军将领,煽动骁果卫士入宫。前面已经叙及,消息报知炀帝,炀帝竟然不信。

  其实,他也知道大势将去,对着镜子对萧后说: 好头颈,谁当斫之! 因而, 引满沈醉 , 荒淫益甚.当其被禁军兵士看押起来时,竟问道: 我何罪至此? 回答是: 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 炀帝无奈,承认 我实负百姓.但又不甘心,说: 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为首邪? 回答说: 溥天同怨,何止一人! ①这段对话,可谓炀帝后半生的总结。随即,被军士缢杀。东都留守、越王杨侗闻讯后,在洛阳称帝,改年号为皇泰。

  隋朝早已是名存而实亡了,炀帝的 丧身 正是其 国灭 的标志。接下来,便是李渊兴唐的兼并战争了。

  ① 《资治通鉴》卷185高祖武德元年三月。

  三、唐朝兴盛

  经过短暂的隋朝,新建起的唐帝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少有的繁荣昌盛、灿烂辉煌的朝代。唐朝从兴起到灭亡,历时290年,明显地表现为由兴而盛(公元618- 741年)、极盛转衰(公元742- 859年)、衰而至亡(公元860- 907年)三个阶段。自本章始,依次分三章叙述。

  (一)李渊兴唐

  公元618年,隋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相国、唐王李渊在长安新城太极殿(隋大兴殿)即皇帝位,国号唐,年号武德,宣布唐朝开国,是为唐高祖。早在7日前,隋恭帝即已下诏退位, 改事唐朝.唐朝的兴建,表面形式与隋相似,但在实际上却经历了相当艰难的征战旅程。

  1。晋阳起兵

  唐之兴起,始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李渊(公元566- 635年),祖父李虎是西魏最高军事长官 八柱国之一,官尚书左仆射,封陇西郡公,北周追封唐国公。父李晒,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继承唐国公封爵。李渊7岁时,继承了唐国公封爵。隋文帝独孤皇后,是李渊的从祖母。李渊在隋朝,历任谯、陇、岐等州刺史,荥阳、楼烦等郡太守,以及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隋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渊为卫尉少卿,正逢第二次用兵高丽,奉命督运于怀远镇。途经涿郡,曾与宇文士及 夜中密论时事 ①,即取天下之事。杨玄感起兵反隋后,李渊调任弘化郡(今甘肃庆阳)留守,兼知关右十三郡军事。十一年四月,改任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大使(亦作抚慰大使),副使夏侯端劝其起兵,李渊 深然其言.十二年底,李渊以右骁卫将军为太原留守。太原乃军事重镇,兵源充足,粮草可支10年,因此李渊 私喜此行.一面留长子建成在河东, 潜结英俊 ;一面带次子世民到太原, 密招豪友.兄弟二人 倾财赈施,卑身下士 , 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②。晋阳地方官吏、豪绅,如晋阳令刘文静、鹰扬府司马许世绪以及崔善为、唐俭、武士彟等,都以李渊有 四方之志 ,纷纷劝其起兵。

  如果说此前李渊只有反隋的意向而无实际行动,那么自大业十三年五月便由暗集力量转为公开起兵。

  这一年三、四月,刘武周起兵反隋,并引突厥进逼太原。李渊借机命次子李世民、晋阳令刘文静及亲信长孙顺德、刘弘基分头募集兵员,10多天内便募得1万人。负责监视李渊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发现李渊 有异志 ,便打算诱骗李渊到晋祠祈雨,暗下毒手。晋阳乡长刘世龙探知消息,密报李渊。李渊与世民、刘文静决定先发制人,使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暗中引突厥犯境,将其二人囚禁。过了两天,突厥数万人马果然骚扰晋阳,李渊一面 勒兵为备 ,一面 开诸城门 ,突厥不敢贸然进攻。李渊便名正言顺地将王威、高君雅斩首,公开打出反隋的义旗。

  ① 《旧唐书》卷63《宇文士及传》。

  ②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1。

  2。攻取长安

  晋阳起兵之后,李渊、世民父子的目标十分明确:乘虚入关,攻取长安,号令天下,新建皇朝。

  大业十三年六月,李渊传檄文于河东各郡,号称 义兵.西河郡(治所在今山西汾阳)不从,李渊命大郎建成、二郎世民率众攻取,往返9日,首战告捷。当天,即定入关之策。随后,建置大将军府,分左、右三军。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三军统军,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右三军统军,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大将军府司马,长孙顺德、窦琮、刘弘基等分为左、右统军。七月,以四郎元吉为太原郡守,留守晋阳宫,李渊亲率建成、世民并甲士3万誓师后,挥兵南下,指向关中。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霍邑(今山西霍县),以精兵2万阻挡。时逢阴雨连绵,粮草不继,李渊下令退兵,李世民 切谏乃止.八月,建成、世民以骑兵力挫隋军,宋老生被斩杀,攻占霍邑。数日之内,连下临汾郡、绛郡,进抵龙门。

  隋骁卫大将军屈突通镇守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断绝津梁,阻隔关中。裴寂主张 先克河东,然后西上 ,世民则认为兵贵神速,宜早入关。李渊 两从之,留诸将围河东,自引军而西。 ①李渊父子带领主力渡过黄河,命建成、刘文静等以数万人屯守永丰仓和潼关,以防东来之隋军;命世民率刘弘基等数万人定渭北诸县。李渊之女平阳公主,此时也带领精兵1万多人与世民会于渭北 ,并与其夫柴绍 各置幕府,俱围京城,营中号曰' 娘子军'. ①世民在渭北 收纳英俊,以备僚列.刘弘基等南渡渭水,屯兵长安故城之后,世民引兵向西,驻扎在秦阿房宫旧址,拥兵13万。李渊命建成率精兵进驻长乐宫。

  此刻,隋刑部尚书领京兆内史卫文升、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丞骨仪正尊奉代王杨侑据城坚守。李渊来到长安城东,集20万大军合围,多次遣使到城下照会卫文升等人,表示 尊隋之意 ,都无回答。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建成所部首先登上城头,长安城迅速被攻占。李渊 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禁.数日后,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年号为义宁。李渊自长乐宫入长安城,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改武德殿为丞相府,独揽军国机务。半年之后,也即晋阳起兵整整一年,隋恭帝退位,李渊登基,宣告唐朝建立,时为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甲子日。六月,以世民为尚书令,裴寂为右仆射、知政事,刘文静为纳言。数日后,立建成为皇太子,以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

  ① 《资治通鉴》卷184恭帝义宁元年九月。

  ① 《旧唐书》卷58《柴绍附平阳公主传》。

  3。削平割据

  刚刚建起的唐朝,仅据关中一隅,面对的是各路义军和割据势力。李渊父子以关中为依托,确定了先固根本、再取关东的战略总方针。自攻取长安,至讨平山东,经过7年的征战,定陇右、复代北、围洛阳、战虎牢、决洛水、下荆襄、战江淮、平山东,才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巩固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李渊父子攻占长安后,在金城(今甘肃兰州)称秦帝的薛举便以10万之众进逼渭水,直接威胁着李渊势力的发展,世民率兵将其击退。李渊称帝后,薛举立即亲自带兵直逼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刚刚受封秦王的世民,奉命率八总管迎战。薛举又以其子薛仁杲进围宁州(今甘肃宁县),打算直取长安。薛举突然病死,薛仁杲继立,屯兵折墌城(今甘肃泾川东北)。秦王采取 闭壁以折之,待其气衰而后奋击 ①的策略,与薛仁杲相持了60多天。

  薛部粮尽,军心不稳,唐军于浅水原一战决胜,薛仁杲投降,陇右平定。

  数月后,刘武周采纳其大将宋金刚的建议, 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武德二年四月,宋金刚率2万精兵入犯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 又引突厥之众,兵锋甚盛 ②。太原是李渊父子的发祥地,又是军事重镇,故命齐王元吉为留守。齐王抵挡不住刘武周、宋金刚的攻势,高祖命裴寂督军增援,也被打得全军覆没。刘武周进逼太原,齐王携家连夜逃回长安。高祖叹道: 晋阳强兵数万,食支十年,兴王之基,一旦弃之。 ③宋金刚又连续攻陷浍州(今山西翼城)、晋州(今山西临汾)等地,据守蒲坂(今山西永济北)

  的隋将王行本与之呼应。于是,河东大片土地尽为刘武周所有。高祖无奈,手敕 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 秦王立即上表,以为 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 ,请 精兵三万,必能平殄武周,克复汾、晋。 ①十一月,秦王率兵自龙门乘坚冰渡过黄河,进驻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与在浍州的宋金刚对阵。唐军仍然 深壁高垒,以挫其锋 ,并命李仲文坚守浩州(今山西汾阳),切断对方的运粮通道。两军相持了5个月,宋金刚援绝粮尽,被迫北撤。秦王开始出击,有时昼夜行军200里,一日八战,穷追不舍。介休一战,彻底击败宋金刚。

  刘武周闻讯,率百余骑弃太原北走突厥。秦王进驻晋阳,并、汾旧地迅速收复。

  正当唐军经营关中、代北之际,中原局势发生着急遽变化。

  先前,有4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在逐鹿中原。他们是: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义军以及隋朝旧部王世充、宇文化及。武德元年九月,宇文化及缢杀隋炀帝后北上,在魏县(今河北魏县、大名间)称帝,国号许。武德二年四月,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国号郑。瓦岗军先后被宇文化及、王世充重创,于武德元年十月经魏征劝说归唐,唯有徐世勣尚控制着东至海、南至江、西至汝州(今河南临汝)、北至魏郡(今河南安阳)的广大地区。后经魏征劝降,徐世勣亦归唐,被赐李姓。为避秦王名讳,去 世 字,称李勣。这时,窦建德也建号大夏,正向西进。武德二年闰二月,攻杀宇文化及。九月,攻占已经归唐的相州、黎阳,俘李神通、李勣、魏征以及高祖妹同安长公主等。

  ① 《旧唐书》卷55《薛举附仁杲传》。

  ② 《旧唐书》卷55《刘武周传》。

  ③ 《资治通鉴》卷187高祖武德二年九月。

  ① 《旧唐书》卷2《太宗纪上》。

  王世充趁机发展势力,夺得唐在河南的部分地盘。

  陇右巩固、汾晋平定之后,武德三年七月,高祖命秦王率大军出关东向。

  这时,中原地区只剩王世充、窦建德两支劲旅了。

  唐军东向,首当其冲的是王世充的郑军。秦王首战告捷,占领了进围洛阳的要道慈涧(今河南新安东),并迅速完成对洛阳的合围,使王世充完全处于孤立挨打的地位。王世充多次提出 息兵讲好 ,秦王都严辞拒绝。河南各郡、县相继为唐所有,洛阳完全成为一座孤城。但郑军实力尚强,拼死拒守。到第二年二月,攻守双方仍然呈胶着状。唐军部分将士久战思归,连总管刘弘基都建议班师。高祖以洛阳守备坚固,久攻不下,也密令秦王退兵。

  可秦王以为: 洛阳孤城,势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弃之而去! ①坚持围攻,决不撤兵。三月,洛阳严重缺粮,眼看就要被攻破。当此紧要关头,窦建德接受了王世充的求援,率10万大军攻陷荥阳,到达成皋(今河南汜水)

  东原,要唐军退回潼关,复修前好。

  原来,武德三年初,窦建德俘李神通、同安长公主、李勣等人后,高祖曾遣使与之连和 ,窦建德遣还同安长公主等。趁着唐、郑相争的机会,窦建德在河北、山东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地盘。此刻,眼见王世充要遭灭顶之祸,颇感 郑破则夏有齿寒之忧 ,决定发兵相救,并以为 郑拒其内,夏攻其外,破之必矣,唐军破后而郑可图,则因而灭之 ,然后再以 二国之众,乘唐军之败,长驱西入,京师可得而有 ②。

  面对两面夹击,秦王分析了唐军内部的两种基本主张,采纳了郭孝恪、薛收的意见,一面命齐王统兵继续围攻洛阳,一面亲领3000余精骑赶赴虎牢,与窦建德周旋。五月,秦王计败夏军,俘窦建德。虎牢一战,不仅击溃河北劲旅,也决定了洛阳的命运。当窦建德被押至城下时,王世充知道大势不可挽回,开城投降。

  自武德三年七月唐军出关,至四年五月占领洛阳,前后10个月。围洛阳,8个月;战虎牢,两个月。结果, 一举两克 ,唐军取得决胜中原的辉煌战绩。

  窦建德兵败身亡不到一月,刘黑闼在漳南(今山东武城东北)起兵反唐,半年之内尽复窦建德旧地,兖州徐圆朗举兵响应,战火再起。武德五年正月,刘黑闼自称东汉王,以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为都。三月,唐军决洺水以灌刘黑闼。两个月后,复引突厥重返山东。高祖派齐王东讨失利,又命太子出征。太子建成依魏征建议,改用招抚,放还俘虏,安定民心。结果,刘黑闼失去支持,于六年正月被杀。

  其它割据势力,或彼此吞没,或内乱降唐。唐军以征讨而削平的尚有3地:江陵萧铣,自武德二年高祖命赵郡王李孝恭、行军总管李靖 规取 ,至武德四年十月唐军压境,举荆襄之地而降,两湖至岭南归唐。

  江淮辅公祐,自杜伏威入长安后,于武德六年八月在丹阳(今江苏南京)

  称宋王反唐。高祖命李孝恭、李靖征讨,至七年三月俘获辅公祐,江淮平定。

  武德七年五月,李勣讨平徐圆朗。

  至此,唐朝削平割据的征战宣告结束,社会逐渐转趋安定。

  ① 《资治通鉴》卷188高祖武德四年二月。

  ② 《旧唐书》卷54《窦建德传》。

  (二)完备制度

  高祖即位之初,所行制度大都因循隋朝。随着征战的渐渐结束,各项制度都不断有所更改。自太宗至玄宗,逐步完备底定。这一阶段的政治制度,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模式。

  1。中枢决策

  大一统帝国的兴盛,使得中央集权制得以充分发展。决策系统以皇帝为中心,由宰相、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组成。

  (1)皇帝制度军国大事,皆由皇帝最后决定,以诏敕下达有关部门。诏敕的形式共7种: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敕(手诏)、敕旨、论事敕书、敕牒。其中,册书、制书最为隆重、重要,发敕(手诏)最为常用。诏敕若涉军国大事,必须用皇帝之玺。隋朝以来,便有皇帝八玺制度。八玺名为 神宝 、 受命宝 、 皇帝行宝 、 皇帝之宝 、 皇帝信宝 、 天子行宝 、 天子之宝 、 天子信宝 ,分别用于不同场合。八玺由门下省符宝郎掌管,须经皇帝批准,当面启用。

  辅助诏敕而行,另有符节制度。当时,有铜鱼符、传符、随身鱼符、木契、旌节等。使用与掌管,都有严格规定。所有符节都分左、右两半,左半由门下省符宝郎掌管,右半由各有关部门执事官掌管。有事用左符传命,左右符合,方可施行。

  当时,皇帝的至高无上之权是受到一定制约的。中书省 掌军国之政令 ,负责拟定诏敕。门下省 掌出纳帝命 ,如觉不妥,有权封还中书省。就是说,皇帝的旨意必须经中书省出旨、门下省审覆画可,才能颁于尚书省施行。

  不经这样的程序,就是违制,可以不承认。这一制度,太宗时执行得最有成效,因而失误少。

  围绕皇帝制度,皇储制度也较前代完备。皇太子所居东宫,建置了一套体系完备的职官系统,俨然一个 小朝廷.此外,围绕皇帝的礼仪制度、舆服制度、陵寝制度、后宫制度、宗室制度,也都进一步发展起来,达到前所未有的完备程度。

  (2)宰相制度隋朝尚书、内史、门下三省长官虽然 共执朝政 ,但被正式称为 宰相 者唯左、右仆射,而三省的运转轴心在尚书都省。这就是所谓参议国之大事 的三公, 坐于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 ①而到唐初,则以三省长官为 真宰相 ,因而称 其制定于唐 ②。三省名称,已固定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长官分别为左、右仆射各1人,侍中2人,中书令2人。三省长官, 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 ③实际上,政事堂主要是协调中书、门下两省关系,即中书出令、门下封驳,争论不决,则先在政事堂议定,然后再奏闻。

  ① 《隋书》卷28《百官志下》。

  ② 《文献通考》卷49《职官考三?宰相》。

  ③李华:《中书政事堂记》,《全唐文》卷316。

  武则天当政时,政事堂成为宰相议决军国大事的最高决策机构。宰相在政事堂议政,实行轮流 秉笔 之制。秉笔宰相称 执政事笔 ,即首席宰相,主持政事堂会议,总其记录。有诏敕签发,需宰相同署名者,除特别重大之事,可由秉笔宰相代署。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裴炎以中书令 执政事笔 ,便将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从此,决策重心由门下省转至中书省。但此时的宰相仍是兼职宰相,即 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 ④。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议政是宰相,回到三省则是各部门长官。

  到玄宗时,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政事印改为 中书门下之印.正堂为宰相议政和办公之所,后院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分曹以主众务 ,为处理各项事务的秘书机构。至此,政事堂制度进一步完备,成为宰相决策和日常办公的重要权力机构,宰相也不再回本部门主持工作了。

  鉴于仆射为从二品,侍中、中书令为正三品, 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 其后,或曰' 参议得失' 、' 参知政事' 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 ①。但因其本官品位稍低,实际只是副相。太宗晚年,又有 同中书门下三品 的名号,即 同侍中、中书令 官品,可进出政事堂。至中宗时,虽为仆射,但不带 同中书门下三品 衔,则不得参议朝政,不能入政事堂。同中书门下三品 (简称 同三品 )逐渐成为固定职衔,取代 参知政事 一类名号为副相。高宗、武则天时期,又有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简称 同平章事 ), 外司四品以下知政事者,遂以(同)平章(事)为名。 ②玄宗以后, 同三品 又为 同平章事 所取代,成为副相的一种固定名称。

  (3)决策程序自隋入唐,三省分工明确。中书、门下两省,是中央决策系统的两个关键部门。两省均在皇城之北,合称 北省 ,以别于在皇城内的 南省- -尚书省。

  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内史(内书)省为中书省。高宗、武则天、玄宗时,一度改名西台、凤阁、紫微省,随即又恢复为中书省。置中书令2人,正三品,曾随省名改称西台右相、内史、紫微令、右相,被尊称为 令公.中书令为正宰相,后来在政事堂办公,中书侍郎便成为本省实际长官。

  中书侍郎,置2人,正四品上,曾随省名改称西台侍郎、凤阁侍郎、紫微侍郎。中书舍人,置6人,正五品上,亦随省名改称,具体负责本省的中心工作。其中1 人为 知制诰 ,专门负责起草诏敕,列席政事堂会议。6人分别联系尚书省六部,协助宰相处理有关奏章。

  门下省自隋炀帝改官制,逐渐摆脱宫廷杂务,至唐初已完全成为专司封驳、参决政事的重要决策部门。高宗、武则天、玄宗时,一度改名东台、鸾台、黄门省,不久即复为门下省。武德三年,改纳言为侍中,置2人,正三品,曾随省名改称东台左相、纳言、黄门监、左相。侍中为正宰相,玄宗以后不再任命,门下侍郎始终为门下省实际长官。门下侍郎,置2人,正四品上,不任命侍中以后升为正三品,曾随省名改称东台侍郎、鸾台侍郎、黄门侍郎。给事中,置4人,正五品上,直接负责本省中心工作,审定诸司奏抄, 驳正违失 ;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 涂归'. ①

  ④《通典》卷23《职官五?吏部尚书》。

  ① 《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

  ② 《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

  总括起来,唐朝这一阶段的决策程序大致如下:无论是 朝参 时皇帝与宰相议政,还是皇帝本人提出议题,都要先经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再由中书省知制诰拟就诏敕,送门下省审覆,如无不当,然后呈奏皇帝批准。诸司奏章,也得先经政事堂五房提出处理意见,政事堂会议议决后,再送中书、门下两省走程序。

  2。行政体系

  (1)中央体制这一阶段,中央行政体制是典型的尚书省六部与诸寺、监上下相系,协同运行的机制。尚书省与诸寺、监之间的职掌,是从隋朝逐渐开始分工明确起来的。尚书省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枢,掌政令;诸寺、监是中央事务机关,承受尚书省政令,分别负责某具体方面的事务。这就是唐太宗所说: 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 ①。

  尚书省在高宗、武则天时,曾改称中台、文昌台、都台,别称南省。名义上以尚书令为长官,但极少授受,故以左、右仆射为实际长官。左、右仆射,各置1人,正二品, 总判省事.尚书省总办公厅称尚书都省,又称都司、都台、都堂,以左、右丞为长官,各置1人。左丞正四品上, 通判都省事 ,分管吏部、户部、礼部十二司;右丞正四品下,分管兵部、刑部、工部十二司。又有左、右司郎中各1人,从五品上;左、右司员外郎各1人,从六品上, 掌副 左、右丞所管诸司之事。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都在尚书都省办公。

  尚书省统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各置1人,正三品;各部次官为侍郎,各置2人,正四品下(吏部侍郎为正四品上)。六部各领四司,每司各置郎中1人,从五品上;员外郎1人,从六品上,掌管本司事。吏部、户部、兵部司,有时各置郎中、员外郎2人。

  六部二十四司主各项政令,具体分工是:吏部,掌官吏铨选、考课、封爵、勋赏,分领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

  户部,掌天下田户、度用、钱帛、仓贮,分领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

  礼部,掌礼仪、贡举、祭享、朝贡,分领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

  兵部,掌武官选授、疆域版图、车乘传驿、戎器仪仗,分领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

  刑部,掌天下刑律、官奴役隶、经费审计、门禁关津,分领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

  工部,掌土木营造、屯田职田、山泽苑囿、舟楫河渠,分领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

  ① 《新唐书》卷47《百官志二》。

  ① 《旧唐书》卷70《戴胄传》。

  尚书省之外,负责行政事务的机构为九寺、五监以及秘书、殿中二省。

  九寺长官称卿,各置1人,除太常卿为正三品,其余皆为从三品。次官称少卿,各置2人,除太常少卿为正四品上,余皆为从四品上。各寺皆置丞, 掌判寺事 ,2- 6人不等,除太常丞为从五品上,余皆从六品上。大理寺之外,其它八寺皆领 署 一级机构,分管各项具体事务,置令、丞为正、副长官。九寺是: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五监,即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其中,国子、少府、将作三监设置稳定,军器、都水二监废置不常。国子监,掌教育训导之事,置祭酒1人为长官,从三品;司业2人为副长官,从四品下。少府监,掌手工技巧之事,置监1人、少监2人,为正、副长官。将作监,掌土木营建之事,定置监1人、少监2人。少府、将作二监,都有 署 一级下属机构。

  秘书省、殿中省长官称监,从三品;次官少监,从四品上,以丞 掌判省事.下属机构称局,类似寺领署。秘书省,掌天下经籍图书,撰修碑志、祝祭之文以及天文历法。殿中省,掌舆乘服御之事,为天子衣食住行服务。

  直至玄宗前期,尚书省始终处于行政管理的中心地位,中书门下发出的诏敕皆由尚书省转发诸寺、监,或根据诏敕制定具体政令交发有关部门施行。

  诸寺、监呈皇帝的表章,也交尚书省转中书门下奏闻,批复后仍由尚书省下达有关寺、监执行。尚书省的政令有两种,一是根据诏敕制定的具体施政方案,称 施行制敕 ,主要用于军国大事;一是用于日常政务的程式,称 省符 ,即所谓 大事则听制敕,小事则俟省符 ①。大体来讲,六部与寺、监存在相对稳定的政令承受关系,如户部对口太府寺、司农寺,礼部对口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秘书省,等等。

  (2)地方体制隋朝的两级地方行政体制,到唐太宗时又开始朝着道、州、县三级制演变。边疆地区,在隋朝都督、都护制中又增加了羁縻府州制的内容。

  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划,不设专职官员,不定期遣使分道巡察。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增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1人,京畿、都畿二道以御史中丞领使职,其余各道一般以其大州刺史或大都督府长史兼领,职责为监察官。其后,逐渐干预地方政务。

  州,按户口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又按其地位轻重分为京、辅、雄、望、紧若干等。京州为京都或陪都所在地,后改称府。辅州以下,主要是为限定官员转迁次序而设。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统计,有358州。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有328州。长官为刺史,上州从三品,中州正四品上,下州正四品下。以别驾、长史、司马协助刺史理事。京州为雍州、洛州,玄宗开元元年分别改为京兆府、河南府,长官为尹,以少尹为副。

  县,京城诸县为京县,京郊诸县为畿县,其它地区按户口多少分为上、中、中下、下四等。为官吏转迁,又分赤、畿、望、紧若干等。贞观十三年,有1551县。开元二十八年,增至1573县。长官为令,京县正五品上,畿县正六品下,其它县自从六品至从七品。设丞1- 2人,为令之副。

  ① 《唐六典》卷23《将作监》。

  高宗至玄宗期间,边疆地区陆续设置了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都护府,统管归附的各族部,有大都护府、上都护府之分。大都护府设大都护1人,由亲王遥领,副大都护、副都护各2人,实际主持府事。上都护府设都护1人、副都护2人。

  都护府统领归附的各族部,主要通过羁縻州来实现。太宗平定突厥后,西北部族内附,便在其地列置羁縻州,大者为都督府,小者为州, 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不交纳贡赋,但必须为 边州都督、都护所领 ①。

  3。监察制度

  以官吏监督和言官谏诤为主要内容的监察制度,自太宗至玄宗前期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在当时的政治领域中起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1)监察机构隋炀帝改官制,以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共掌监察。唐朝废谒者台、司隶台,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武则天时,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后仍复为御史台。玄宗初年,以保留在东都洛阳的御史台称东都留台,亦称东台或留台。

  御史台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置1人,从三品;副长官为御史中丞,置2人,正五品上。下属有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分别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的办公处所。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除了主持本部门公务,另有三项职掌。其一,与刑部尚书、大理卿组成三司,联合审理案件。其二,奉帝命审查囚徒。其三,受理御史奏弹之事。鉴于御史大夫不常置,御史中丞久而久之便成为实际长官。一人在京城负责御史台事务,一人在东都负责留台事务。

  三院御史,侍御史主弹奏,殿中侍御史主殿廷秩序,监察御史主巡察。

  御史台纠察内外官员,职任颇重。为防其恣意专横,又有尚书左、右丞对御史台进行监督的规定: 御史有纠劾不当,兼得弹之。 ①殿中侍御史中有2人分知东、西推,监督太仓、左藏库出纳。同时,尚书省刑部还有比部司,为专门的财政监察、审计部门。

  武则天时,增创了知匦制度,成为御史台之外的另一条监察渠道。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命铸铜匦,分东、南、西、北,接纳四方投书。设知匦使1人,以谏官掌领其职,接受投诉;设理匦使1人,以御史中丞或侍御史1人充任,处理投诉。

  (2)言官制度唐太宗兼听纳谏,推进了言官谏诤制度的发展。

  在决策的中书、门下两省,设置专司规谏讽谕的职官,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均分左、右, 左 隶门下省, 右 隶中书省。谏官两省对置,更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散骑常侍,左、右各置2人,正三品,多安置元老旧臣,规讽过失者少,侍从顾问者多。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言官、谏职。

  ① 《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七下》。

  ① 《旧唐书》卷43《职官志二》。

  谏议大夫,左、右各置2人,正五品上,是最重要的谏官。魏征、褚遂良等,都任过此职,再逐步进至宰相。

  补阙、拾遗,武则天时始置,左、右皆各2人,分别为从七品上、从八品上。

  谏官言事,一是廷争,二是上封。廷争,即在朝廷上当面直言皇帝过失。

  太宗时, 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 ,对于军国大事有所谏议。上封,即书面指陈为政得失。玄宗曾下敕令: 谏官所献封事,不限旦晚,任封状进来,所有门司不得有停滞。 ①谏官言事,一是对皇帝规谏,一是指斥宰相过失。每逢廷议, 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 ②

  4。刑律法制

  太宗至玄宗前期逐步确立起的刑律法制,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是一个高峰,奠定了宋、元、明、清各代刑法制度的基础。

  (1)唐律疏议自高祖即位,至玄宗前期,有过多次较大的立法活动。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根据隋朝开皇律、令制五十三条格。随即命尚书左仆射裴寂等撰定《武德律》,大略以《开皇律》为准。

  太宗继位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主持重修律令。贞观十一年,修成《贞观律》500条,分12卷(篇)。 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减流入徙者七十一条 , 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①同时,又编《贞观令》30卷、《贞观式》20卷、《贞观格》18卷。唐代刑书中的律、令、格、式4种形式,自此开始齐备。律是刑事法规,令是国家制度法规,格是国家机关行政法规,式是国家机关公文程式。

  高宗时,又令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等以《贞观律》为本进行修定,仍为500条,12卷,称《永徽律》。同时,修成永徽令、格、式。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又诏以律文为经,对500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诠释,并设问答,辨析疑义,补充疏漏。这些解释文字称 疏 ,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总计30卷。第二年颁行天下, 自是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 ②。疏与律合而为一,称《永徽律疏》。

  武则天垂拱元年,颁行过垂拱律、格、式。

  玄宗时,对《永徽律疏》多次修改,成为后世所称的《唐律疏议》,留传至今。同时,修成《大唐六典》30卷,记录国家机构职掌及其活动,为中国最早一部综合性行政法规。

  《唐律疏议》30卷,分12篇502条。名例篇57条,是总纲,内容为五刑、八议、十恶。卫禁篇33条,为警卫宫廷、守卫关津的条规。职制篇59条,是官吏违法失职的惩罚条规。户婚篇46条,是户籍、田宅、赋役、婚姻、家庭方面的条规。厩库篇28条,为牲畜、饲养、仓库管理方面的条规。擅兴篇24条,是征集兵士、大兴土木方面的条规。贼盗篇54条,为维护统治政权、个人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条规。斗讼篇60条,是斗殴伤人的处罚条规。

  诈伪篇27条,是对欺诈伪造的惩罚条规。杂律篇62条,为不能归入前面九篇的形形色色犯罪,如奸情、契约、借贷等民事纠纷。捕亡篇18条,处罚逃犯、惩治追捕逃犯不力的条规。断狱篇34条,是关于司法审判和监狱管理的条规及处罚条例。

  ① 《唐会要》卷55《谏议大夫》。

  ② 《旧唐书》卷166《白居易传》。

  ① 《旧唐书》卷50《刑法志》。

  ② 《旧唐书》卷50《刑法志》。

  唐律不仅继承、发展了前代律法,大大地丰富了刑事立法的内容,而且十分重视经济立法和民事立法,制定了众多调整经济关系和民事关系的专门条规,成为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完备的古代法典。

  (2)诉讼审判以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以大理寺为中央审判机关,以御史台实行对执法的监督,这一司法体制自隋至唐逐步完善、健全。地方州、县虽然也建立起相应的法曹、司法等建制,但基本是与行政机关合一的,由刺史、县令亲掌司法行政与审判。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和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徒刑以下案件归京兆府),以及刑部转来的地方死刑案件。刑部掌全国司法行政,负责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的案件,认为判决不当则改判,或驳令重审。重要案件,须送中书门下详覆,门下省的给事中可援引律条进行裁正。

  死刑必须奏报皇帝批准。御史台的监督,大案要案则由御史中丞、刑部尚书、大理卿共同审理,称 三司推事 ;府州案件,有时由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大理司直(或大理评事)共同前往审理,称 三司使 ;自诉冤枉和疑难案件,由皇帝命门下省给事中、中书省中书舍人、御史台御史组成 小三司 共同审理。

  各级审判机关的权限,规定十分明确。地方 杖罪以下,县决之 ; 徒以上,县断定送州复审讫 ①。死刑必须皇帝最后裁定,有时还要命中书、门下及尚书、卿、监共议,然后再由皇帝裁决。除恶逆以上和奴婢杀主,一次复奏即可执行外,其它死刑均须决前 二日中五复奏,下诸州三复奏 ①。

  5。科举制度

  隋朝始兴科举,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初具规模。到了唐代,大大地发展起来,成为一项比较完善的选举人才的制度。

  (1)取士科目《新唐书?选举制上》概括唐代取士之法,分 岁举 、制举 两种情况。岁举, 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天子自诏, 以待非常之才 ,叫做 制举.岁举是 常选 ,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少数年份因天灾歉收、兵变动乱等原因暂停。岁举各科中,以进士、明经两科规模最大。进士科自高宗以后,越来越受应试者的垂青。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 ②应试人多,考中极少,因而当时将进士登科比作 登龙门.明经科以熟读经书为主,考试较进士科为易,录取也不似进士科严格,因而在当时也有很多报考者。进士、明经两科之外,其余10科多不受人重视,往往无人报考,以至时开时停。本来,秀才科等最高,隋炀帝时尤其如此。可到唐太宗时, 有举而不第者 ,于是停举。玄宗时,一度恢复, 应者多落 ,因而废绝。其他科目,多为中唐以后所开科目,既不为人们重视,录取又颇滥,不时停其科。孝廉举,本是沿袭下来的一个科目,也在 岁举 之列。唐太宗曾亲试孝廉,却不合格,以后也未能发展起来。

  ① 《唐律疏议》卷30《断狱》。

  ① 《旧唐书》卷50《刑法志》。

  岁举中,另有武举一科,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每年准明经、进士例举送。

  制举是 制诏举人,不有常科 ,随皇帝临时所需列定科目。如太宗贞观十一年四月,诏河北、淮南举孝悌淳笃,兼闲时务;儒术该通,可为师范;文辞秀美,才堪著述;明识政体,可委字人:并志行修立,为乡闾所推者,给传诣洛阳宫①。又如玄宗开元九年以 边境未清,统边须将 ,下诏有可以运筹决胜、斩将搴旗,或足拟万人之敌、堪为一堡之雄者,各听自举,玄宗亲试。

  (2)士子来源前面谈到,唐代取士大致分岁举与制举两种情况。岁举应试者,一是由学馆出身的生徒,二是由州郡贡举的举人。

  由学馆出身应试者,为数最多。当时,国子监所统,有国子学、太学、广文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以《新唐书?选举志上》的统计,在学生徒2280人。弘文馆、崇文馆、崇玄馆,还有不少官宦子弟为学生,其教学、考试, 如国子制.东、西两京所设馆、学之外,地方也都设学,京都学生80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60人,下都督府、中州各50人,下州40人,京县50人,上县40人,中县、中下县各35人,下县20人。玄宗以前,对学馆出身十分重视, 进士不由两监(按:东、西两京国子监)

  者,深以为耻 ②。玄宗时,还曾下敕, 罢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送举 ③。礼部考试,也是 先两监而后乡贡.不由学馆而举者,称为乡贡。唐代的乡贡,不同于前代,不由州郡长或大中正推举,而是想应举之人以 怀牒自列于州县 ,参加考试,然后到尚书省 疏名列到,结款通保 ,再由户部集阅 ,进行统考。唐代以乡贡入京考试之人谓 举人 ,不同于明清称乡试录取后之人为举人。唐代所谓 举人 ,只是可由此而应进士试,当时又称为 举进士.乡贡,每年仲冬,随各州进贡品而入贡举人。每岁随物上贡举人,都以京兆府(西京长安所在州)为最多。玄宗后期, 禄者以京兆、同(州)、华(州)为荣,而不入学 ①,乡贡逐渐受重视。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膏梁之族挤入乡贡,学馆读书视为鄙事。

  ②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① 《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

  ② 《唐摭言》卷1《两监》。

  ③ 《文献通考》卷29《举士》。

  ① 《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

  (3)中试授官岁举各科出身虽各不同,但考试时间和考场主考人是相同的。主考官初为吏部考功员外郎,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改由礼部侍郎充任,一直沿袭下来。

  礼部考试毕,送中书门下详覆,然后放榜。

  各科考试,规定明确。择其秀才、明经、进士等科,转录如下:秀才科,试方略策5道,以文理通粗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4等,为及第。

  明经科,先帖文,然后口试,经书问大义10条,答时务策3道,亦为4等。

  进士科,试时务策5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4、帖过4以上为乙第。

  这种常科及第后,只是获得了出身,即有了做官的资格,并不是立即就可以做官,还得有一定的选限方可赴集而试。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六月的一道诏书说得很明白: 明经、进士擢第者,每年委州长官访察行业修谨、书判可观者,三选听集。 ①经过吏部试判,中者才授官。

  秀才等为最高,授官时品阶也高于其他科。上上第,正八品上;上中第,正八品下;上下第,从八品上;中上等,从八品下。

  明经科,上上第,从八品下;上中第,正九品上;上下第,正九品下;中上第,从九品下。

  进士科,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

  制举则与岁举不同,登科后便可授官,但也有等第之分。如太极元年(712年),玄宗即位后制举,韩休、赵冬曦应贤良方正科,对策并为乙第;张九龄应道侔伊吕科,对策第二等。

  ① 《册府元龟》卷635《考课一》。

  (三)贞观之治

  随着削平割据势力的战争节节获胜,太子建成与秦王世民之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为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改元贞观。太宗君臣 共理天下 ,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

  1。太宗其人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 649年),高祖李渊次子,生于 武功之别馆 ,即李氏家族的旧宅之一,位于武功南18里,南临渭水。

  世民生母窦氏,是隋神武公窦毅的女儿, 文有雅体。又善书(法),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①隋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45岁便去世了。世民孩提时多受母亲教诲,窦氏也最喜欢世民。高祖称帝后,世民每侍宴宫中, 思太穆皇后(窦氏)早终,或歔欷流涕 ②,怀念之情常常见于言表。

  世民兄弟22人,窦氏所生4人,依次为建成、世民、玄霸、元吉。玄霸夭折,故晋阳起兵时只有建成、世民、元吉3人参与其谋。

  起名世民,也有一个说法。4岁那年,在岐州有个书生自称善相面,说此子 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便 采' 济世安民' 之义以为名 ③。

  隋炀帝大业九年,李渊为世民娶了长孙氏为妻。其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曾献破突厥之策。长孙晟病故后,长孙氏与兄长长孙无忌由舅父高士廉收养。高姓是渤海著名大族,从魏至隋,俱为显官。高士廉颇涉文史,才望素高。长孙氏 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 ④,与世民尚武,喜好迥然。

  长孙氏与世民的婚姻关系,又将渤海士族高姓牵联进来。

  世民初露锋芒是在16岁那年,即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四月,李渊携家至河东赴任。八月,炀帝北巡,被突厥始毕可汗围于雁门郡(今山西代县)。

  世民应募入伍勤王,隶于屯卫将军云定兴。他提出 多齎旗鼓为疑兵 的策略,迷惑始毕。东都及诸郡救援赶到,突厥解围北去。

  第二年,李渊为太原留守,只带世民赴任。在征讨历山飞魏刀儿的别将甄翟儿时,于西河郡永安县雀鼠谷打了一场遭遇战。甄翟儿以2万之众围李渊5000兵,世民轻骑突围,救李渊脱险。

  雁门郡解围,雀鼠谷披靡,史书虽有夸大,但确不失为世民疆场征战的风格。

  在太原的半年多,世民进一步显露出 安天下之志.晋阳令刘文静提出 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 的设想,世民深以为 正合吾意 ,暗中加紧部署。到大业十三年,18周岁的世民已经 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①起兵入关、削平割据之后,他又面临着一场新的厮杀。

  ① 《新唐书》卷76《太穆窦皇后传》。

  ② 《资治通鉴》卷190高祖武德五年十一月。

  ③ 《旧唐书》卷2《太宗纪上》。

  ④ 《旧唐书》卷51《文德皇后长孙氏传》。

  2。蹀血禁门

  从晋阳起兵到削平割据,李世民都起着重要作用,战功显赫。特别是在削平割据的多年征战中,秦王更是屡建奇功。早在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太子建成便 疾秦王世民功高,颇相猜忌 ,太子詹事李纲 屡谏不听 ②。

  武德四年决胜中原,一举两克,俘窦建德、降王世充后,高祖以自古以来的官号 不称殊功,乃别表徽号,用旌勋德 ,给秦王 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 ③天策上将府置官署, 掌国之征讨 ,设长史、司马各1人,从事中郎2人,军谘祭酒2人,典签4人,主簿2人,录事2人,记室参军事2人,功、仓、兵、骑、铠、士六曹参军事各2人,参军事6人。 掌国之征讨 ,表明这是当时最高军事征战机构;设立官署,实际是秦王的军事决策集团。随着 海内渐平 ,秦王 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著名的十八学士 是: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这实际上是一个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政治决策集团。大约在武德五年前后,秦王府成为一个人才济济、文武具备、实力雄厚、 中外归心 的强大政治势力。 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 ①,是当时朝臣中人所共知的事实。

  以太子建成为首的东宫集团,这时也深感受到严重威胁。武德五年十一月,刘黑闼二次起兵,太子中允王珪、太子洗(xiǎn,音显)马魏征以为 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 ,而太子 仅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 ,便建议太子 自击之以取功名,因结纳山东豪杰,庶可自安。 ②太子采纳此议,立即请战。高祖准奏,以太子统兵东讨,陕东道大行台、山东道行军元帅、河南河北诸州并受太子节制,得以全权处理军政要务。齐王元吉随同太子一道东征,大约在此时被拉拢。

  处于太子与秦王的明争暗斗之间,齐王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地位。跟随秦王,将永无出头之日。投靠太子,在他看来更有利于自己: 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 ③东宫与齐府 连谋 后,齐王多次劝太子除掉秦王。武德七年,太子私下招募长安恶少2000余人, 畜为宫甲,分屯(东宫)左、右长林门 ,号称长林兵。齐府也 募壮士,多匿罪人 ,以亡命之徒来扩充私人武装。同时,太子、齐王 又外结小人,内连嬖幸.朝中大臣、高祖最宠信的宰相裴寂公开支持太子集团,高祖宠妃张婕妤、尹德妃完全倒向太子一边。太子东宫、秦王府、齐王府三大集团势力渐渐呈现2∶1的局势,东宫、齐府联合外廷、后宫 共倾世民 ,以致秦王发出 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 ①的感叹!

  ① 《资治通鉴》卷183恭帝义宁元年三月。

  ② 《资治通鉴》卷187高祖武德二年九月。

  ③ 《旧唐书》卷2《太宗纪上》。

  ① 《资治通鉴》卷190高祖武德五年十一月。

  ② 《资治通鉴》卷190高祖武德五年十一月。

  ③ 《旧唐书》卷64《巢王元吉传》。

  武德九年,暗斗转向明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太子、齐王一方,与后宫 日夜谮诉 秦王,欲高祖 密杀 或降罪秦王。秦王一方,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则 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太子、齐王以秦府 智略之士 中最令人担心的是房玄龄、杜如晦,便在高祖面前 谮而逐之.局势进一步恶化,长孙无忌与舅父高士廉、秦府将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 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恰逢突厥数万骑兵入塞侵边,太子趁机提议齐王替代秦王督诸军北征。齐王进一步要秦府将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和秦叔宝一同出征,想借机把秦府精兵转到自己手中,然后谋杀秦王。

  这一阴谋,很快被太子率更丞王晊知道,并秘密告诉了秦王。秦王急召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商议,又秘密召回房玄龄、杜如晦。经过周密策划,决定在玄武门伏兵截杀建成、元吉。前一天,秦王密奏太子、齐王 淫乱后宫 ,并说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高祖愕然,决定 明当鞫问.第二天,六月四日,高祖召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大臣在太极宫 泛舟 等候3个儿子到来,而秦王正率领尉迟敬德等9人伏兵玄武门内。玄武门是宫城北门,为内廷警卫驻扎重地,出入内宫的必经之路。此时,太子、齐王得到张婕妤关于秦王向高祖密告的情报,齐王主张 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 ,太子以为 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这天值班宫门的将领是常何,本为太子亲信,十分放心。谁想,常何早已将秦王等人引入玄武门内埋伏好了。当两人行至临湖殿方觉有变,掉转马头欲回宫、府,秦王已策马迎面而来,齐王仓皇张弓,连射3箭,皆未射中。秦王一箭,首先射杀太子。尉迟敬德带领70骑赶到,射中齐王坐骑,秦王纵马追赶,兄弟两人在地上厮打。尉迟敬德赶到,射死齐王。这时,宫、府精兵正在拼死攻打玄武门,守卫宫门将士多有死伤。当尉迟敬德手持太子、齐王人头赶到, 宫、府兵遂溃 ,血战才算告一段落。

  秦王派尉迟敬德到海池舟中面见高祖,说: 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①高祖见事已至此,为尽快平息变乱, 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 ,军心始才安定。

  六月七日,立世民为太子,并下诏: 自今军国庶政,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不几天,高祖手诏 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 ,表示了要提早退位的意愿。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子,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正月,改年号贞观,历史进入 贞观之治 的年代。

  3。以静求治

  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后,开始执政,当即 令百官各上封事备陈安人理国之要。 ②正式即位后, 安人理国 更是首当其冲的要务。

  (1)确定国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月,太宗君臣进行了一场辩论,终于确定下 以静求治 的基本国策。

  ① 《贞观政要》卷5《忠义》。

  ① 上引均见《资治通鉴》卷191高祖武德九年六月。

  ② 《旧唐书》卷2《太宗纪上》。

  大乱之后,能否实现大治?不仅群臣异论,就是太宗本人也信心不足,发出 大乱之后,其难治乎 的感叹。唯有魏征信心十足,说: 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 , 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则以为,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渐渐地浇薄,所以秦朝专用刑律,汉朝杂以霸道,不是不想教化,实在是想教化而不能。魏征反驳,引用了历代乱后致 太平 的事例,说 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 ①太宗最终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制定出 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的基本方针。经太宗君臣力行不倦 ,数年之后 天下大宁,远戎宾服.太宗回忆说: 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 ②由此,足以显见当初那场争论对实现 贞观之治 是何等的重要!

  其实,太宗一即位就提出了 为国之道,安静为务 的方针。当时,突厥颉利可汗兵临渭水之北,太宗智退颉利,订立 便桥之盟.然后对大臣们说: 我所以不战者,即位日浅,为国之道,安静为务。一与虏战,必有死伤 , 结怨于我,为患不细 ③。这时,太宗的 安静 主要指避免征战。经过 理政得失 的讨论, 安静 又被赋予新的含义,即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紧接着,强调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④贞观初年,太宗接二连三地申明: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 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①。 简静 是为 不夺农时 ,不夺农时是为 存百姓.围绕 存百姓 这一宗旨,以 简静 为施政方针,太宗君臣 夙夜孜孜 ,终致 年谷丰稔,百姓安乐.(2)去奢省费这主要表现在戒兴宫室、禁止王公奢靡诸方面。

  太宗即位后,所住宫殿还是隋朝建造,已然破旧。原打算建造一殿, 材木已具 ,但一想起秦始皇营造宫室而亡的教训,便不准备兴建了。当时太宗患有 气疾 ,不宜居住潮湿,因而公卿奏请 营一阁以居之.太宗说: 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 , 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虽然大臣们请求再三,太宗 竟不许.四年,又对大臣们说: 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②。贞观前期,太宗基本上没有大肆兴修土木工程。十一年洛阳大水,冲毁百姓房屋,太宗还下令拆掉洛阳的一些宫殿,将木材分供百姓整修居室。

  太宗两次释放宫女,一次在即位之初,放还宫女3000余人;一次在贞观二年,又放还宫女数千。释放宫女,一是 省费 ,二是 息人 ,即令其婚配,生男育女,增加人口。

  ① 《贞观政要》卷1《政体》。

  ② 《贞观政要》卷5《诚信》。

  ③ 《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

  ④ 《资治通鉴》卷192高祖武德九年十一月。

  ① 《贞观政要》卷1《君道》、卷8《务农》。

  ② 《贞观政要》卷6《俭约》。

  禁断王公奢靡,自贞观元年便下令: 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限制王公贵戚过分奢侈。十一年,针对勋戚之家 以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 的情况,专门下了一道《戒厚葬诏》,违者 随状科罪 ③。由于太宗的提倡和限制,贞观年间 风俗简朴,衣无绵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①。

  (3)轻徭薄赋轻徭薄赋,为的是 使民衣食有余.已经颁行的均田令和租庸调法,太宗继位后切实地加以推行和落实。

  贞观初,长孙顺德拜泽州刺史,发现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 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 ②十一年河南暴雨成灾,太宗下诏 废明德宫及飞山宫之玄圃院,分给遭水之家 ③。就整个贞观年间的情况看,推行和落实均田令的重点在宽乡,奖励垦荒。贞观元年, 朝廷立议,户殷之处,得徙宽乡。 ④同时,考课地方官,也以 安置客口 、 善相劝勉 者为最。直至十八年,太宗在灵口(今陕西临潼零口)见丁男受田30亩,达不到田令规定的100亩, 夜分而寝,忧其不给 ,下诏州府 录尤少田者,给复移之宽乡 ⑤。

  贞观之治 的主要内容不在薄赋,而在轻徭,这主要是汲取隋炀帝 徭役无时,干戈不戢 的教训而确定的。除去前面所说为了去奢省费,在限制役使民力方面,太宗还用法律加以约束。《唐律》中明确规定: 修城郭、筑堤防,兴起人功,有所营造,依《营缮令》,计人功多少,申尚书省,听报始合役功。或不言上及不待报,各计所役人庸,坐赃论减一等。 ⑥一面去奢省费,一面促进生产,使民衣食有余。其核心是与民休息,不违农时,所体现的正是以静求治的施政总方针。贞观五年年底,太宗君臣把与民休息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还用养病来作生动的比喻,说: 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①经历了隋末丧乱而创建的政权,犹如久病初愈,尤其需要悉心护养,才能康复强盛起来。

  (4)实现 大治 在 以静求治 的决策下,太宗君臣孜孜以求,推行均田、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兴修水利、去奢省费, 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京畿地区,首先恢复和发展。贞观三、四年,关中丰收,流散人口纷纷回乡。但关东广大地区,还是 人烟断绝,鸡犬不闻 ②的荒凉景象。

  到贞观六、七年风调雨顺, 频致丰稔 ,关东普遍恢复和发展起来,一改昔日凋残破乱的面貌: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③

  ③ 详见《唐大诏令集》卷80。

  ① 《贞观政要》卷6《俭约》。

  ② 《旧唐书》卷58《长孙顺德传》。

  ③ 《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

  ④ 《旧唐书》卷191《崔善为传》。

  ⑤ 《册府元龟》卷105《惠民》。

  ⑥ 《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

  ① 《资治通鉴》卷193太宗贞观五年十二月。

  ② 刘肃:《大唐新语》卷13《郊禅》。

  八年、九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都是丰年。德宗时,宰相杜佑总结这段历史时写道: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治)。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④这些记载,虽然不免夸张,但 外户数月不闭 反映的是社会安定,米价不断下跌表明农业持续发展, 使民衣食有余 的目标大体实现了。因此,人口增长比较迅速。高祖在位时,全国不满200万户。贞观末年(公元649年),全国民户近380万,23年间净增180万。

  4。任贤纳谏

  贞观之治 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太宗的任贤纳谏分不开的。因而,任贤与纳谏便成为 贞观之治 的重要内容。

  (1)任贤致治在确定 以静求治 基本国策的同时,太宗又提出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的问题,把 致治 与 得人 联系起来。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颇感自己 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 ,而所委任的官吏 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 ①,再次强调 得人 与 治乱 的关系。到晚年,太宗总结实现 大治 的三条经验中,第二条便是 进善人,共成政道 ②。这表明,太宗始终把 得人 视为 致治 的关键,因而多次要求宰相放下 细碎务 ,专门 求访贤哲. 得人 关系 治乱 ,太宗择官时特别强调: 任官惟贤才.所谓 贤才 ,魏征有过解释: 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③ 才行俱兼 ,也就是才德兼备。在总体上,太宗始终遵循着这一衡量、选拔人才的基本准则。不论至亲、勋旧,还是 微贱 、 昔仇 ,只要 才行俱兼 ,就及时任用。相反,如果 才行不至 ,即使亲贵,也不虚授。国舅长孙无忌既是至亲,又是元勋,七年,太宗封其为司空,有人以为这有 私亲之诮 ,太宗立即表示: 朕之授官,必择才行 ,长孙无忌 雅有武略 , 功绩才望,允称具瞻,故授此官 , 盖是取其才行 ①。魏征出身 微贱 ,又曾劝太子建成早谋秦王世民,可谓太宗 昔日仇敌 ,但其 雅有经国之才 ,太宗任以枢要之职 ,所陈要事太宗无不 欣然纳受 ②。而太宗从叔父李神通,既是宗室亲王,又有当初响应举义之功,武德九年计功行赏时被排除在一等功臣之外,位居房玄龄、杜如晦之后,因而 不服.太宗当面指出:义旗初起, 叔父虽率兵先至,未尝身履行阵 ,后来 (窦)建德南侵,全军陷没 , 刘黑闼翻动,叔父望风而破 ,既无将才,又无军功, 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 ③。李神通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得位列房、杜之后。不久, 有筹谋帷幄定社稷 之才的房、杜擢升为宰相。

  ③ 《贞观政要》卷1《政体》。

  ④ 《通典》卷7《历代盛衰户口》。

  ① 《贞观政要》卷3《择官》。

  ② 《新唐书》卷105《褚遂良传》。

  ③ 《贞观政要》卷3《择官》。

  ① 《旧唐书》卷65《长孙无忌传》。

  ② 《旧唐书》卷71《魏征传》。

  至于 有德无才 或 才优行薄 之人,太宗大体做到知其善恶,舍短取长,但终不重用。特别是 才优行薄 者,即使再有资历,也不重用,许敬宗就是明显的例子。许敬宗 善属文 ,早年与魏征同为李密幕僚,后为 秦王府十八学士 之一,太宗用兵高丽,命其马前草拟诏书, 词彩甚丽,深见嗟赏 ,但直至太宗去世,前后30多年, 位不过列曹尹 而已。相反,马周、刘洎等是太宗即位后才入朝为官的,不过六七年,皆为宰相。以 文学宏奥 而论,马周、刘洎比不过许敬宗,但太宗对他们的作用却 相殊 ,完全是由于许敬宗 才优而行薄故也 ④。

  为了保证 广任贤良 ,太宗特别注意杜绝谗邪。他总结实现 大治 的第三条经验便是: 斥远群小,不受谗言.当时,太宗君臣除了经常论说 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 ,还定下一条规矩:谗人者 当以谗人之罪罪之.一次,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 毁谤 房玄龄、杜如晦 思虑有限,一人不可总知数职 ,想动摇二人的相权。太宗对主管选官的吏部尚书戴胄说: 朕以至公治天下,今任玄龄、如晦,非为勋旧,以其有才行也。 同时指出:陈师合 妄事毁谤,止欲离间我君臣。 于是,以谗人之罪罪之, 流陈师合于岭外 ①。还有一次,有人告魏征谋反,太宗说: 魏征,昔吾之仇,只以忠于所事 ,如今提拔任用, 何乃妄生谗构? ②连问都不问魏征,便将诬告之人斩首!谋反罪是要斩首的,诬告魏征 谋反 ,以谗人之罪罪之,所以诬告者被斩首。这一有力措施,确保了 贤能 人尽其才,共成治道。

  当实现 大治 之后,太宗说道: 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显著 ③。从贞观年间决策集团的构成来看,确实体现了广任贤才,共成治道的特点。最高决策集团的成员,大致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秦王府的 亲故 ,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二是来自太子东宫的 昔仇 ,如魏征、王珪等;三是起于 寒微 的 贤才 ,如马周、刘洎、戴胄等;四是高祖时的 遗老 ,如萧瑀、封德彝等。太宗依重秦王府 亲故 ,大胆信用 昔仇 和 寒微 ,联合高祖 遗老 ,加速了 大治 的进程。再从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看,也是新旧、官民、士庶、夷汉同时并用。后代对于 贞观之治 的评论,都非常看重任贤致治这一点。《旧唐书》中, 史臣 再三强调:太宗 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 终平泰阶,谅由斯道 ①。 所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 ②

  ③ 《旧唐书》卷60《淮安王神通传》。

  ④ 《旧唐书》卷82《许敬宗传》 史臣曰.① 《贞观政要》卷6《杜谗邪》。

  ② 《贞观政要》卷6《杜谗邪》。

  ③ 《旧唐书》卷65《高士廉传》。

  ① 《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 史臣曰.② 《旧唐书》卷68 史臣曰.

  (2)纳谏共治纳谏与任贤,是关系治乱的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太宗不只一次对大臣们说: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③这里,既把 纳忠谏 、 进直言 提到关系治乱安危的高度,又将二者视为君明、臣贤的标准,只有明君与贤臣 合契 ,才能保其国、全其家。因此,贞观初年太宗 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 ④为了确保 臣进直言 ,在制度上明确规定:宰相 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得闻政事,有所开说。 ⑤同时,三令五申,要求中书省、门下省 坚守直道 , 勿上下雷同 ,甚至批评中书、门下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 ⑥。再就是实行重赏,鼓励直谏。太宗刚即位,有个叫元律师的人被判死罪,大理少卿孙伏伽进谏:此人 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太宗认为很对,便赐给兰陵公主园,值钱百万。有人认为,孙伏伽所谏极平常,赏赐却太丰厚。太宗说: 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 ⑦贞观元年,为简点中男入军之事,敕文连下三、四次,魏征执奏不可,以至太宗发怒,再出敕旨,魏征仍然坚持不可,掌管签发诏敕大权的黄门侍郎王珪 不肯署敕.太宗召二人质问,魏征 正色 对答,并指出太宗即位以来 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 ①太宗最终停止简点中男入军,赐魏征金瓮一口,赐王珪绢50匹。总的来说,贞观年间,切谏有功者,太宗通常都要给予物质鼓励。上述措施,概括起来,就是魏征后来所总结: 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②特别要提出的是,为了导人使谏,太宗十分注意自己的态度。一是放下君王的架子,不假 辞色 , 接群臣辞色愈温 ;二是 恣其陈述 ,言者无罪。他常对大臣说: 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③君明臣贤,在太宗 导人以谏 的鼓励下,朝廷上下,谠言直谏,成为一时之风尚。新、旧《唐书》列传中,直谏的记载比比皆是。著名的有薛收谏猎,太宗赐金40锭;温彦博谏长安令杨纂失察,罪不当死;虞世南谏田猎、谏山陵之制不宜过厚、谏勿以功高自矜、勿以太平自怠;马周谏大安宫宜崇奉、宗庙宜亲祀、乐工王长通等不宜赐官,太宗购大宅值200万以赐马周;王珪谏出庐江王瑗姬、谏祖孝孙不宜令教女乐;姚思廉谏幸九成宫,太宗赐帛50匹;高季辅指陈时政得失,太宗赐钟乳1两;张玄素谏修洛阳宫,太宗赐帛20匹;褚遂良谏宠魏王泰太过、谏告成东岳即罢封禅;张行成言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宜以东西为限,太宗赐马1匹、钱10万、衣1袭;刘洎力谏不宜与群臣论难,恐致阻进言之路,等等。④在众多的直谏者中,最杰出的当首推魏征。自太宗即位,至魏征去世,前后17年间,陈谏200余事。太宗将魏征比作 可以明得失的一面镜子,经常对大臣们说: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征而已。 ①

  ③ 《贞观政要》卷3《君臣鉴戒》。

  ④ 《贞观政要》卷2《求谏》。

  ⑤ 《唐会要》卷55《谏议大夫》。

  ⑥ 《贞观政要》卷1《政体》。

  ⑦ 《贞观政要》卷2《直谏》。

  ① 《贞观政要》卷2《直谏》。

  ② 《贞观政要》卷2《直谏》。

  ③ 《贞观政要》卷2《求谏》。

  ④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19《贞观中直谏者不止魏征》。

  与朝廷上下直谏成风相呼应,太宗纳谏之风影响到后宫。长孙皇后往往在太宗一时不能接受臣下直谏时,努力进行规劝,起到调节作用。一次太宗罢朝回后宫,怒气冲冲地说: 会须杀此田舍翁! 长孙皇后忙问要杀谁,太宗说: 魏征每廷辱我。 长孙皇后急忙退入内室换了一身朝服出来,郑重地向太宗表示祝贺: 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 ②太宗转怒为喜,杀魏征的念头也烟消云散了。

  总之,从认识到实践,贞观君臣确实是 协力同心,极言无隐,共相匡辅,共成治道 的。

  5。严守律法

  前面一节已经介绍过唐前期的刑律及司法程序,这里着重叙述体现 贞观之治 的另一个侧面——太宗君臣自觉 守法 和严格执法。

  (1)自觉守法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有一个叫李好德的人患有疯病, 言涉妖妄 ,诏令下狱。张蕴古认为此人疯颠有征,不应治罪。太宗已经准备宽赦,张蕴古即向李好德通风报信,并与之 博戏 ,被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发现,太宗大怒,令斩张蕴古于东市。过后,太宗深以为悔,对房玄龄说: 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 , 遂即决之,岂是道理.于是下诏: 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 ①从此,死刑必经五覆奏便成为制度。用制度来制约自己的威权,确保皇帝能够恪守律令,换句话说,以法制约皇权,这在古代帝王中实属罕见。

  在处决张蕴古之际,大臣 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记取这一教训,太宗还要求大臣经常提醒他自觉守法。如对大理少卿戴胄说: 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②贞观十一年,太宗以近来执法偏严,问大理卿刘德威。刘德威回答说: 此在主上,不在群臣。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 懈决的办法是: 陛下傥一断以律,则此风立变矣。 太宗悦而从之, 由是断狱平允 ③。魏征更是直言进谏,强调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指出太宗 作法贵其宽平 ,而 罪人欲其严酷,喜怒肆志,高下在心 ,结果是 舍准绳以正曲直,弃权衡而定轻重.这种 任心弃法 ,必然 取怨于人.太宗手诏称魏征所言, 皆切至之意 ④。

  在实践中,太宗能够经常注意诏敕与律令是否相违,以减少皇权对法律的干预。贞观四年,当他发现所颁诏敕与律令相违时,便要求各主管部门 不得顺旨便即施行 , 必须执奏 ,再作定夺。同时强调: 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六年,又检查自己说: 朕比来临朝断决,亦有乖于律令者。 再次要求大臣不要 以为小事,遂不执言 ,指出 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 ⑤尽量避免以言代法,反复强调臣下不得盲目执行 有乖于律令 的诏敕圣旨,作为一个皇帝,能够 守法 到如此程度,在历史上实属凤毛鳞角!

  ① 《旧唐书》卷71《魏征传》。

  ② 《魏郑公谏续录》卷下。

  ① 《贞观政要》卷8《刑法》。

  ② 《贞观政要》卷5《公平》。

  ③ 《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十一年正月。

  ④ 《魏郑公文集》卷1《理狱听谏疏》。

  太宗带头守法,并常常要求臣下奉公守法。一是 虑公等不尊法式,致有冤滞 ;二是虑其 徇私贪污 , 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因此,他告诫臣下: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 ①君臣共相 守法 ,出现了全社会 法平政成 的局面,即所谓 太平之基,率由兹道 ②。

  (2)严格执法太宗不单自觉 守法 ,同时也不徇私情,严格执法。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谋反。太宗姐长广公主之子、洋州刺史赵节,也 预其反谋 ,按律当诛。长广公主的丈夫、中书令杨师道奉诏与长孙无忌等共同审理承乾谋反案,杨师道私下为赵节求情,太宗立即将杨师道由宰相罢为吏部尚书,停止其审理此案。长广公主见丈夫救不了自己的儿子,便亲自出面, 以首击地,泣谢子罪.太宗 亦拜泣 ,但对姐姐说: 赏不避仇雠,罚不阿亲戚,此天下至公之道,不敢违也,以是负姐。 ③赵节与其他主谋, 皆伏诛.罢免姐夫、斩杀外甥,在人情与法律面前,太宗表现出的不徇私情,严格执法,确实难能可贵!这也是他关于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④思想的一个典型实证。

  太宗严格执法,带动了一批 多所弹纠,不避权要 的执法官吏。戴胄、高季辅、薛仁方等,都是史册中所记载的佼佼者。以戴胄为例,贞观元年的一天,长孙无忌作为国舅被召入宫,忘记解下佩刀。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是监门校尉失职,罪当死,长孙无忌也应罚铜20斤,太宗同意了。时为大理少卿的戴胄认为,校尉与长孙无忌 同为误 ,按律条规定: 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 据此,罚铜 未为得衷.封德彝 执议如初 ,戴胄坚持 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误,则为情一也 ,怎么可以 同为误 而 生死顿殊 呢?于是,免校尉之死。戴胄既没有因长孙无忌是国舅而阿谀,也没有因封德彝是宰相就屈从,而是坚持按律法行事。史称其 前后犯颜执法多此类 ,太宗称其 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①薛仁方勘问蜀王妃之父,也是一件特殊案例。贞观七年,太宗第三子、蜀王恪的岳父杨誉,依仗权势争夺官婢,触犯律条。都官郎中薛仁方的职权之一,就是审理有关奴婢的一切案件。因此,依法将杨誉 留身勘问 ,即拘留审查,尚未定罪。杨誉的儿子为千牛卫府的卫官,是皇帝的侍卫武士,便在殿廷上告薛仁方非法拘留其父,并造谣说薛仁方 以国戚之故,横生枝节.太宗听信一面之词,下令杖薛仁方100,撤其职务。魏征立即阻止道: 仁方既是职司,能为国家守法,岂可枉加刑罚,以成外戚之私乎! 特别指出: 世家贵戚,旧号难治 , 此源一开,万端争起 , 岂可以水未横流,便欲自毁堤防? ②太宗深感 响者不思 ,取消了撤薛仁方职的原议。

  正是贞观君臣严以执法, 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才使得 官吏多自清谨 , 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③这正是 贞观之治 得以实现的原因之一,也是 贞观之治 的重要内容之一。

  ⑤ 《贞观政要》卷1《政体》。

  ① 《贞观政要》卷6《贪鄙》。

  ② 《旧唐书》卷185上《良吏传》序。

  ③ 《资治通鉴》卷197太宗贞观十七年四月。

  ④ 《旧唐书》卷70《戴胄传》。

  ① 《旧唐书》卷70《戴胄传》。

  6。渐不克终

  太宗在位23年,比较明显的分为两个时期。前期 居安思危,孜孜不怠 ,大约到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前后,便如魏征所言, 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 ①。

  贞观初期,太宗经常对大臣们说: 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 贞观六年起,态度即有所变化。九年,虽然不忘 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 ,但却沾沾于自己的 武胜于古 、 文过于古 、 怀远胜古 的功业,以为 既有此功业,何得不善始慎终耶? ②已经不是孜孜以求致治,而是想靠功业保其 慎终 了。

  十一、十二年,魏征连连上疏提醒太宗: 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 十三年,特别写了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告戒太宗。上疏中系统地列举了太宗 渐不克终 的十大表现,切望太宗 思而改之 ,避免 亏一篑之功.太宗的 渐不克终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的变化上。

  一是由清静简约到骄奢纵欲。贞观初年,厉行节俭,禁止营建宫殿,甚至表示要 抑情损欲,克己自励.但当经济恢复、社会安定之后,便下诏修复洛阳宫,被张玄素谏止。过了一年,刚修建成仁寿宫(后改名九成宫),又下令修复洛阳宫,戴胄进谏,虽赞扬其直言,实际并未接纳。不久,即动工修建。至贞观八年,皇甫德参上言 修洛阳宫,劳民 ,反被加以 谤讪 之罪。虽然如此,但这时太宗在谏诤面前尚能有所克制。而十一年营建飞山宫,为杜谏者之口,竟说什么 若不为此,不便我身.到十五年,为营造之事简直近于蛮横无理了。这年年底的一天,宰相房玄龄等在路上遇见少府少监窦德素,问 北门(宫门)近何营缮.太宗知道了,对房玄龄发脾气: 君但知南牙(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 ①到晚年,土木之工更加连绵不断,太宗贤妃徐惠上疏指出: 北阙初建,南营翠微,曾未逾时,玉华创制。虽复因山藉水,非无架筑之劳,损之又损,颇有工力之费。 ②仅玉华宫的兴建,虽令俭约,但备设太子宫、各司官衙,苞山络野,所费已经要用 亿 来计算了。

  营建宫室如此频繁,极大地加重了百姓的徭役负担。贞观十一年时,已经出现了 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③的情况。可太宗竟说出 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这样的话,一反贞观初年 必须先存百姓 、 治国犹如养病 的认识和做法。

  ② 《魏郑公谏录》卷2《谏解薛仁方官加杖》。

  ③ 《贞观政要》卷1《政体》。

  ① 《旧唐书》卷71《魏征传》。

  ② 《贞观政要》卷10《慎终》。

  ① 《资治通鉴》卷196太宗贞观十五年十二月。

  ② 《旧唐书》卷51《贤妃徐氏传》。

  贞观十八年以后,越发好大喜功,不断用兵高丽, 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转输.第一次东征,大部分船舰由江西数州所造。第二次东征,则征发江南、剑南12州制造。蜀人苦造船之役,许以 船庸 代役,而一艘大船的造价相当于2236匹绢的价格。加之地方官吏催逼 严急 , 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 ,剑南所属雅州、邛州、眉州的獠民起而反抗。太宗一面急调陇右、陕中府兵2万前去镇压,一面被迫取消剑南的 船庸 ,改由官府支付,征东之事作罢。这差不多是在走隋炀帝的老路了,当初 唯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 ④的话早被他抛到了脑后!

  渐不克终 的第二表现,是由任贤举善到随心好恶的转变。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中,如果说1、2、5、7、9、10等条主要指的是太宗由简约到奢纵的变化,那么4、6、8等条则主要指的是太宗在用人方面 渐不克终 的情况。这中间,包括由 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到 近昵小人,疏远君子 的变化,从 求贤若渴,信而任之 到 由心好恶,疑而远之 的变化,以及 君恩下流,臣情上达 向 恩礼不加,忠款莫申 的转变①。贞观初年,当有人劝太宗用 阳怒 来试探群臣, 执理不屈者 是直臣, 畏威顺旨者 是佞臣时,太宗表示以 至诚治天下 ,对前代帝王 以权谲小数 接纳臣下深 耻之 ,所以不予采纳。可到后来,对于贞观名臣疑心越来越重。

  十七年初,魏征去世时太宗悲痛自己失去一面 可以明得失 的镜子,然而不到半年时间,对这位已逝的大臣却 疑其阿党 ,竟然下令推倒亲为其作碑文的墓碑,停止已经许衡山公主配魏征长子的婚嫁。十九年东征高丽,命侍中刘洎与高士廉、马周等辅皇太子监国。当太宗因病返还途中,竟听信褚遂良的 诬奏 , 乃赐(刘)洎自尽.②杀戒一开,接二连三。副相张亮曾 频谏 太宗停征高丽,当有人告其 有异志 时,大臣中也有言其 反形未具,明其无罪 者,太宗根本不听,竟斩张亮于市。事后,他本人也承认张亮 反形未具 , 至今追悔 ③。最后的二、三年间,就连太宗的 亲故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也都越来越谨小慎微了。一次,太宗让元勋们 攻朕得失 ,长孙无忌作为国舅也只是称 陛下武功文德,跨绝古今 , 臣顺之不暇,实不见陛下有所愆失。 ④至于房玄龄,张亮被斩之后不久,也因 微谴归第.虽然史书未载是什么过错,但一个 微 字可以表明是很小很小的过失,正应了魏征在《十渐不克终疏》中所说 诘其细过 , 一朝疑而远之.如此的君臣关系,还谈什么 上下同心 ,只能是 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了。

  ③ 《旧唐书》卷74《马周传》。

  ④ 《贞观政要》卷10《行幸》。

  ① 《贞观政要》卷10《慎终》。

  ② 《旧唐书》卷74《刘洎传》。

  ③ 《旧唐书》卷69《张亮传》。

  ④ 《旧唐书》卷65《长孙无忌传》。

  渐不克终 的再一个表现,即是 从谏如流 向 不欲人谏 转变。

  以谏诤著称的魏征,对于太宗的这一转变感受可以说最为深切。贞观六年,魏征已经发现苗头,指出太宗由贞观之初的 从谏如流 变为 谏者颇忤 ,到八年时已是 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 ①十一年,魏征连上《论时政疏》4篇,还特作1篇《理狱听谏疏》,指出太宗 喜闻顺旨之说 而不悦逆耳之言.十三年的论太宗 十渐不克终 ,已经发展到 虑人致谏 而意在杜谏者之口 了,以至于 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十七年魏征去世后,骨鲠直谏者已自不多了。十九年刘洎赐死之后,再没有直言无隐、触犯 龙鳞 的谏诤之臣了。长孙无忌的 顺旨不暇 ,褚遂良的歌颂 陛下盛德不可胜载 ,标志着 贞观之治 的时代即将结束。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嗜服丹药以求长生的太宗皇帝,中毒至死。53岁的 贞观之治 开创者,连同他的业迹一起成为了过去。

  ① 《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八年十二月。

  (四)武周改制

  唐太宗在位期间,久久陷于废立太子的烦恼之中。最终,废掉长子承乾、贬黜四子魏王泰,在外戚、元老重臣长孙无忌 固欲立晋王 的情势下,太宗立了连自己都认为 懦,恐不能守社稷 ①的九子李治为皇太子。接着,他又为这个未来的朝廷作了精心的安排,形成以 元舅 长孙无忌为主要支柱的最高决策核心。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太宗临终前将后事托付给长孙无忌、褚遂良,以为只要这两个人 尽诚辅佐 ,便可以 永保宗社 ②。同年六月,皇太子李治即帝位,是为高宗。

  然而,太宗、长孙无忌费尽心机的种种安排,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历史没有按照他们的主观愿望发展,相反,演变出他们所始料不及的结果。

  1。永徽之政

  高宗即位的第二年正月初一改年号为永徽,共6年,即公元650- 655年。

  (1)贞观遗风高宗自即位始,长孙无忌便 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高宗)无不嘉纳。 ③太宗贞观年间的政策,大体沿袭下来。

  太宗遗诏 辽东行事并停 ,高宗立即宣布 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立妃王氏为皇后,效法太宗 日引刺史十人入閤,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 ④当年,太宗亲撰《帝范》12篇以赐太子,高宗此时尽其所能努力实践。

  例如,《帝范》中有《戒盈》、《崇俭》两篇,高宗即位后很注意力行。叔父滕王元婴 颇骄纵逸游 , 以弹弹人 、 以雪埋人 ,恣意取乐,高宗赐书告诫这位叔父。滕王不听,又 数犯宪章 ,高宗竟削减这位叔父 邑户及亲事帐内之半,于滁州安置 ①,以示惩劝。再如,《帝范》中有《纳谏》一篇,高宗也极力仿效。左武侯属吏卢文操跳墙盗窃左藏库财物,高宗以其职司纠察,却自为盗,罪当死。谏议大夫萧钧以为,卢文操其罪难饶,但法不至死,若处以极刑,天卞必然会说 陛下重货轻法,任喜怒杀人。 高宗最终免去卢文操死刑,并对周围的侍臣称赞萧钧为 真谏议也 ②。总之,在太宗《帝范》的训导下,在元老重臣们的辅佐下,高宗大抵因循着太宗后期的遗训: 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 ③后来,睿宗时的一位监察御史韩琬,将太宗与高宗即位之初的政治实施情况作了一番系统比较: 贞观、永徽之间,农不劝而耕者众,法不施而犯者寡;俗不偷薄,器不污窳;吏贪者士耻同列,忠正清白者比肩而立;罚虽轻而不犯,赏虽薄而劝;位尊不倨,家富不奢;学校不厉而勤,道佛不惩而戒;土木质弗厚,裨贩弗蚩。 ④此中,虽不免夸大之辞,但 永徽之治 作为 贞观之治 的延续,确也是事实。因而,司马光概括道: 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遗风。 ⑤

  ① 《资治通鉴》卷197太宗贞观十七年十一月。

  ② 《旧唐书》卷801《褚遂良传》。

  ③ 《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二年闰九月。

  ④ 《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水徽元年正月。

  ① 《旧唐书》卷64《滕王元婴传》。

  ② 《新唐书》卷101《萧瑀附钧传》。

  ③ 《资治通鉴》卷198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正月。

  (2)元舅弄权永徽之政的另一个方面,过去谈论较少,这就是长孙无忌要巩固既得权益。

  太宗晚年,健在的开国元勋已经不多。长孙无忌的双重身份使其威权日隆,大有左右朝政之势,以至太宗在决定立太子问题上都得遵从他的意愿。

  为巩固既得权益,扶植一个懦弱而便于控制的外甥当皇帝,当然会更有利于自己操纵权柄,这就是长孙无忌 固欲立晋王 的真实意图。太宗虽然看出李治的懦弱性格,对他并不很放心,因此特意为其留下一部《帝范》。然而,书中却 无一言及此以警策之 ①。结果,仅仅永徽的6年间,长孙无忌 以元舅辅政 ,便露出种种 弄权 的迹象,甚至不惜制造冤案。

  吴王恪,太宗第三子,杨妃所生,高宗的兄长,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 类己 ,一度打算立为太子。长孙无忌 固争,以为不可.太宗甚至质问长孙无忌,是不是因为吴王恪不是你的亲外甥?虽然太宗遵从长孙意愿立晋王为太子,但吴王恪 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高宗即位后,元舅辅政, 深所忌嫉 吴王恪。永徽三、四年之交,长孙利用 房遗爱谋反 事件, 遂因事诛(吴王)恪,海内冤之。 ②懦弱的高宗,对此一言不发。倒是吴王恪理解同父异母的弟弟,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 窃弄威权,构害良善 ③,以提醒高宗。紧接着,长孙与褚遂良又诬陷17岁就追随太宗征战、屡建功勋的江夏王李道宗 与房遗爱交给 ,将其配流象州,江夏王病死路途。

  历来史家对此愤愤不平,写道: 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④在元舅与 顾命大臣 的包围和控挟之下,素称懦弱的高宗既然不能总决朝政,便移情于后宫。可后宫也是矛盾重重,王皇后不能生养,萧淑妃所生素节几岁时便能诵古诗赋500余言,深为高宗所喜爱,萧淑妃也因此受宠。

  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的后宫矛盾,也逾越宫墙反映到朝堂上,自然是依元舅及遗臣的意图办。王皇后的舅舅柳奭时为中书令,劝皇后立后宫刘氏所生陈王忠为皇太子,一以巩固皇后地位,二则可断萧淑妃将来当皇太后的路。王皇后便让柳奭走长孙的门路,于是长孙与褚遂良等一起出面, 固请立忠为储后,高宗许之。 ①在后宫,想宠爱萧淑妃、喜爱萧妃所生素节,也要受到皇后、元舅的干涉,高宗只得寄情于当年太宗的才人武氏。结果,引出了太宗、长孙等根本想象不到的局面。这一变化,正是发端于元舅弄权的 永徽之治 期间。

  ④ 《全唐文》卷304《上睿宗论时政疏》。

  ⑤ 《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元年正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8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正月胡三省注。

  ② 《旧唐书》卷76《吴王恪传》。

  ③ 《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四年二月。

  ④ 《旧唐书》卷60 史臣曰.① 《旧唐书》卷86《燕王忠传》。

  (3)皇后废立

  太宗才人武氏,即后来的女皇武则天(公元624- 705年),正是在永徽之治 的年代登上历史舞台的。

  太宗去世后,才人武氏随同其他宫人一道被安置在长安城中的感业寺,削发为尼,陪伴 青灯古佛.先前,高宗被立为太子之后, 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太宗晚年,常不住长安,太子便与这位仅比他大4岁的才人发生了暧昧关系。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太宗去世周年,高宗到感业寺行香,见到已经削发的昔日情人, 武氏泣,上亦泣 ,双双落泪。 王后闻之,阴令武氏长发,劝上内(纳)之后宫,欲以间(萧)淑妃之宠。 武氏被王皇后作为抵消萧淑妃恩宠的工具,最迟不过永徽二年便被召入宫中。 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未几大幸,拜为昭仪 ②。昭仪,正二品,位列九嫔之首,仅次于正一品的淑妃、德妃、贤妃。

  正当长孙无忌等谋立太子忠,冤杀吴王恪、江夏王道宗, 窃弄威权 之际,高宗对后宫王皇后、萧淑妃 更相谮诉 、争风吃醋也越来越烦恼,因而 不信后、淑妃之语,独信昭仪.武昭仪利用后、妃之间的矛盾, 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 ①高宗总共12个子女,最后的4男2女都是武氏生养,足见其独占帷房和专宠的情况了。

  然而,要以武昭仪取代王皇后,懦弱的高宗说什么也下不了决心。永徽五年初,武昭仪以惨痛的代价,亲手葬送了刚刚出生不久的亲生女儿,使高宗误以为是王皇后所为, 由是有废立之志.首先是将王皇后的舅舅柳奭罢相,接着便是高宗与武昭仪一道去走 元舅 的门路,幻想得到支持。在种种厚赏、封其子官爵之后,高宗以王皇后无子、武昭仪已生子,欲行废立。

  可长孙 元舅 置若罔闻, 对以他语,竟不顺旨.武昭仪又让其生母杨氏到长孙府第, 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高宗 畏大臣不从 ,主要是 畏 元舅 不从.果然,长孙无忌 不顺旨 ,事情就难办。

  武昭仪明白这一点之后,就不再指望元老望族的支持,而在长孙集团以外寻求声援。第一步,敕禁王皇后母魏国夫人 不得入宫 ,切断王皇后交通外廷的联系;再贬王皇后舅舅柳奭为州刺史,使已然失宠的王皇后更加弧立。进而,在长孙集团对立面 潜布腹心.中书舍人李义府正为长孙无忌贬黜,叩閤上表请立武昭仪为皇后,立即破格提升为中书侍郎。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等,皆成为武昭仪的心腹。长孙集团的举动,有了对立面的监视,很快便能够传入宫中。

  永徽六年九月,长时间看 元舅 脸色行事的高宗不再像先前那样 懦弱 ,执意要废王皇后、立武昭仪。褚遂良 以死争之 ,高宗 大怒 ,不再管他是什么 顾命大臣 ,命人立即将其带出去。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纷纷上疏 濒死固谏 ,高宗 皆不纳.随后,战功卓著的元老李勣一句话,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高宗得到这一暗示和支持,废立皇后之意 遂决 ①。三两天之内,贬褚遂良为潭州都督。十月中旬,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数日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举行册立皇后大典,由司空李勣主持。同时,在肃仪门举行百官朝拜新皇后的仪式。朝皇后,自此始。

  永徽之政,自元年正月立王皇后始,以六年十一月朝拜武皇后终,历史将步入一个大的变革时期。

  ② 《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五年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五年十月。

  ① 《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六年九月。

  2。二圣决政

  文武百官朝拜武皇后的第二年正月,废太子忠为梁王,立武皇后所生长子弘为皇太子,改年号为显庆。自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正月,至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病逝,高宗、武后共决朝政,当时称为 二圣.(1)尽贬遗旧武则天虽然争得了皇后的位置,但她深知贬一个褚遂良并没有改变长孙无忌控制朝政的格局,这批元老遗臣仍然具有随时可以再行废立皇后的实力。而素称懦弱的高宗做了皇帝以后,眼见 顾命大臣 弄权却无能为力,也想要摆脱 元舅 等的挟制。这样,在皇后与元舅的政争中,高宗倾斜到皇后一边。失去对外甥皇帝的控制,长孙无忌的彻底失败也就注定了。

  显庆二年,反对立武皇后的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分别被贬振州(今海南三亚一带)、台州(今浙江临海)为刺史, 终身不听朝觐.同时,以李义府为中书令、许敬宗为侍中。褚遂良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王皇后舅舅柳奭从荣州贬往象州(今广西象州一带)。四年,许敬宗采用了当年长孙无忌以 房遗爱谋反 牵连吴王恪的手法,通过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 朋党事 ,牵连上长孙无忌, 懦弱 的高宗仍然是只听一面之辞,下诏削去长孙无忌太尉之职及封邑,带扬州都督衔安置黔州(今四川彭水),按一品供给。接着,再株连褚遂良、柳奭、韩瑗、于志宁、高履行等。褚遂良已死,追削官爵。

  长孙无忌被贬两个月,即显庆四年六月,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

  《氏族志》是太宗时所修,虽然说是 欲崇重今朝冠冕 , 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①,但仍然承袭着 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 的遗习,除了皇族、外戚,依然维持旧的门阀等第。此时,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已然被摧垮,门阀政治残存也要随之而终结,修改《氏族志》成为势在必行。许敬宗等以先前的《氏族志》 不叙武氏本望,奏请改之.于是,以礼部郎中孔志约等参与修订,除了 以后族为第一等 外, 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 , 士卒以军功致位五品,豫士流 ②。这一修订,彻底打破原先姓谱的框框,结束了用官府颁布姓族等第来维系旧日门阀制度的历史。

  七月,许敬宗奉旨覆按长孙无忌一事,遣袁公瑜赴黔州逼令长孙无忌自缢。柳奭被杀于象州。韩瑗虽死,开棺验尸。此外,长孙氏、柳氏被贬者13人,于氏被贬者9人。以武皇后为代表的寒族势力,击败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门阀关陇集团,在 吾国中古史上为一转捩点 , 开启后数百年以至千年后之世局 ①。

  ① 《旧唐书》卷65《高士廉传》。

  ② 《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四年六月。

  ① 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显庆五年冬,当这一个年号即将结束时,武皇后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 ②(2)更为文治高宗摆脱了 元舅 、遗臣的控制,却又出现了皇后与皇帝权力相当的情况。史称: 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 ③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百官名,以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中台,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仆射为匡政;六部、二十四司、御史台、九寺、七监、十六卫,俱以义训更其名。三年,右相(中书令)李义府仍然主管选拔官吏, 怙武后之势,专以卖官为事,铨序失次,人多怨(dú,音独) , 帝颇知其罪失,从容诫义府 , 义府勃然变色,腮颈俱起 ,问高宗 谁向陛下道此? 高宗说: 我言如是,何须问我从所得! 李义府 殊不引咎,缓步而去 ④。由这件事确实可以看出,武皇后的势力已经膨胀到 帝不能堪 的程度。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武皇后引方士入宫 行厌胜 之术,高宗知道后 大怒,将废为庶人.西台侍郎(中书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上官仪附合说: 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 ⑤高宗命其起草废后诏书。皇后在高宗身边的亲信立刻跑去报信,武后赶到时废后诏书正拿在皇帝手中。一番申诉,懦弱的高宗心又软了下来, 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 ,上官仪成了替罪羔羊。事过以后,帝、后之间取得谅解,弥合了夫妻关系中的裂痕,确如史书所说: 待之如初 ,出现了 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 的新的平衡与和谐,因而 中外谓之' 二圣'①。

  武皇后垂帘参政,不少史书称 天下大权,悉归中宫 , 天子拱手而已.这中间有多少属于推测且不评论,但《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有一句话确是大实话: 后乃更为太平文治事.除了编纂上千卷的各类书籍外,主要是大兴科举,广聚寒门文士。

  首先是科举科目的明显变化: 永徽已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

  咸亨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竞集于进士矣。 ②同时,数量也显著增多。太宗贞观年间,进士总共205人,最多一年24人。而高宗自麟德元年至弘道元年,进士绝不少于293人,最多一年79人③。进士科考试,也转而以文词为主。德宗时的礼部员外郎沈既济总结唐前期的科举时,看到这一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④唐代文坛空前繁盛,显然是武皇后这一 更为太平文治事 的直接结果。

  ② 《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五年十月。

  ③ 《新唐书》卷105《上官仪传》。

  ④ 《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

  ⑤ 《新唐书》卷105《上官仪传》。

  ① 《资治通鉴》卷201高宗麟德元年十二月。

  ② 《唐摭言》卷1《述进士上篇》。

  ③ 据徐松《登科记考》统计。

  ④ 《通典》卷15《历代制下》注引。

  在大兴科举的同时,麟德以后高宗与武皇后还创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广选官吏的制度。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初, 二圣 率文武百官及内外命妇登泰山行封禅礼后,文武官三品以上赐爵一等,四品以下加一阶。此前,入三品都是以恩旧特拜,入五品则需考绩叙进,散阶从五品也要奏取进止。

  乾封以后,始有泛阶入五品、三品.①泛阶一开,五品、三品高官再也没有从前那么尊贵了,整个官僚队伍中补充进来大批的 寒门 之士,改变着先前的高门勋贵结构。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为了便于岭南、黔中选拔人才,又创设 南选 之制,以选补使深入其地,选补地方官。

  在广召文士的变革中,为人瞩目的是 北门学士 之设。大约在武后垂帘参政之后,便以 广召文词之士入禁中修撰 为名,召入刘祎之、元万顷、范履冰、苗楚客、周思茂、胡楚宾等。 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②因其特许由宫城北门即玄武门出入禁中,故时人谓之 北门学士.这批人或以文藻知名,或出身进士,入宫的最初数年确实修撰了一批署名武则天著的书卷,如《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少阳正范》等,多是规范太子及臣民行为的说教,作为对先前颁布的《唐律》的补充。涉及文艺科技的《乐书》、《兆人本业记》等,久已失传。但武皇后对他们的要求绝不仅此而已,主要是使其 分宰相之权.范履冰、周思茂 在禁中最蒙亲遇,至于政事损益,多参预焉。 ③特别是刘祎之, 则天临朝,甚见亲委 , 时军国多事,所有诏敕,独出祎之,构思速敏,皆可立待。 ④这批经武皇后亲自选拔的文士,刘祎之、范履冰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入宰相班子;元万顷至凤阁(中书)侍郎,周思茂至麟台(秘书)

  少监,一直到武则天称帝之前才换掉。

  (3)天后建言在 二圣 的平衡与和谐中,武皇后的政治实力逐步增长。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八月,在尊高祖为神尧皇帝、窦皇后为太穆神皇后,太宗为文武圣皇帝、长孙皇后为文德圣皇后的同时,高宗皇帝称天皇、武皇后称天后。

  被尊为天后4个月,武则天为进一步施展影响和发展实力,上书天皇高宗, 建言十二事 :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①显然,这是一份涉及时政,包括经济、军事、社会、任官等内容的施政纲领。高宗 皆下诏略施行之 ,天后全身心地投入到 参决 军国大政之中。因此,史册中有引天后 忧天下至矣 , 不爱身而受百姓 ②等自白者。

  如果说乾封元年封泰山是凭借着连年丰收, 米斗五钱,豆、麦不列市 的经济形势,那么其后却是连年灾荒。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海水泛滥淹没2县,漂泊民房6800余,溺杀9070余人、牛500余,损田4150顷。同年七月,剑南19州大旱,百姓乏绝达36万余户;冀州暴雨毁屋14390余、毁田4496顷。三年,天下40余州旱、霜、虫灾, 百姓饥乏,关中尤甚,诏令任往诸州逐食. 建言 中的一、二、四、五条,正是为的解决饥荒等问题。直至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天后仍 著七破间裙 , 务遵节俭①。 息兵 ,更是针对东征高丽、新罗,西拒吐蕃,罢安西四镇,连年用兵、四方应付的局面。六、七、十二条,说的是纳谏、杜谗、任贤。十、十一条,意在笼络官僚队伍。习《老子》,显然是表示尊奉李唐先祖的意向。

  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 ,意在提高女性地位。

  ① 《通典》卷34《文散官》注。

  ② 《旧唐书》卷190中《元万顷传》。

  ③ 《旧唐书》卷190中《周思茂传》。

  ④ 《旧唐书》卷87《刘祎之传》。

  ① 《新唐书》卷76《则天武皇后传》。

  ② 《资治通鉴》卷203则天后光宅元年十二月《考异》。

  天后的 建言十二事 ,使其声望又有新的提高。上元三年, 高宗以风诊欲逊位 ,即打算退位, 令天后摄知国政.中书令郝处俊竭力反对,中书侍郎李义琰附和郝处俊,逊位之事遂止。但从郝处俊的语言中透露出,高宗是 欲躬自传位于天后 ②。不管高宗出于何种想法,这都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讯号,即皇位不由皇太子继承,而打算由天后接替。于是,宫廷中又接连演出一系列的废立事件。

  上元二年四月,皇太子李弘突然死于洛州合壁宫绮云殿,成为一桩疑案。

  一个多月后,李贤被立为皇太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又废太子李贤为庶人,幽于别所。同时,立李哲(显)为皇太子。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病终,遗诏: 皇太子即位于枢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可决者,取天后处分。 ③继位不足两个月,中宗李哲被废黜,改以李旦为皇帝,即睿宗, 皇太后仍临朝称制.武则天亲生的4个儿子,就这样依次死的死、贬的贬、废的废,真正开始了 圣衷独断 的 则天朝.

  3。武周革命

  从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废中宗、立睿宗起,到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改唐为周,历史又经过了16个风风雨雨的年代。

  (1)平息叛乱太后临朝称制,废黜中宗、追杀李贤,改东都为神都、改三省及诸司官称,朝野议论纷纷,比为西汉初年日后 贻祸于汉朝.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已故司空李勣之孙徐敬业冒名扬州司马,杀长史陈敬之,据扬州起兵,称上将,以匡复中宗为名,并由骆宾王写成著名的《讨武氏檄》,散发各州、县,大造反对武则天的舆论。接着,楚州(今江苏淮安)司马李崇福率所部山阳、盐城、安宜三县响应。楚州属县盯眙虽不顺从,但很快就被徐敬业派兵攻占,打通了从苏北直趋洛阳的水路。扬州,作为控制东南的重镇和运河的枢纽,被徐敬业起兵占据,对于刚刚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来说,显然是迎头一击。同时,内史(中书令)裴炎在朝堂又以吕后之祸影射武则天,劝其还政于皇帝。面对朝野的反对势力,武则天采取了决断的措施:一面以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30万从洛阳沿运河汴水东南而下,讨伐徐敬业;一面 收(裴)炎下狱 ,以谋反罪将其斩首。前后44天,扬、楚、润三州俱平,10余万叛军烟消云散。第二年正月,以铲除朝野反叛,改年号为垂拱。

  ① 上引均见《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

  ② 《旧唐书》卷84《郝处俊传》。《新唐书》卷115《郝处俊传》同。

  ③ 《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

  4年后,太后加尊号 圣母神皇 ,又激起一次更大的宗室起兵事件。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太后的侄子武承嗣指使人在白石上凿刻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8个字,派唐同泰奉表进献,谎称得于洛水,是一件天降祥瑞。五月,下诏亲拜洛水,接受 宝图 ,告谢上天,群臣朝贺,并命诸州都督、刺史及李唐宗室、外戚于十二月拜洛前10日毕集神都。7日后,太后加尊号 圣母神皇 ,称 陛下.六月,作象征权力的 神皇三玺.这一系列举动,李唐宗室认为是 太后潜谋革命,稍除宗室.高祖十一子韩王元嘉、十四子霍王元轨、十九子鲁王灵夔、太宗八子越王贞等, 内自不安,密有匡复之志.诸王散布神皇欲大享之际,使人告密,尽收宗室,诛之无遗。 越王贞之子琅琊王冲 又诈为皇帝玺书云:' 神皇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 八月,琅琊王冲命其博州长史萧德综等募兵, 分告韩、霍、鲁、赵及贝州刺史纪王慎,令各起兵共趋神都。 ①太后以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讨伐,前后仅7日,琅琊王冲即兵败被杀。

  越王贞为响应儿子,在豫州起兵,太后命左豹韬卫大将军鞠崇裕为中军大总管,率兵10万征伐,越王贞兵败自杀,前后仅半月余。博州、豫州平定之后,太后用酷吏周兴审讯诸王,自杀的自杀,伏诛的伏诛。史称: 自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其子孙年幼者咸配流岭外,诛其亲党数百余家。 ②十二月,太后神皇按预定计划 拜洛受图 , 皇帝、皇太子皆从,内外文武百官、蛮夷各依方叙立,珍禽、奇兽、杂宝列于坛前,文物卤薄之盛,唐兴以来未之有也。 ③实际上,这是太后神皇击败李唐宗室后的一次盛大庆典。

  同时,明堂建成,顶端为圆盖,九龙捧之, 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 ,强烈地显示出 以凤压龙 的意识。从圣母神皇向大周皇帝迈进,只剩下时间安排了。

  (2)任用酷吏在武装平息公开起兵的反对派势力的同时,武则天以 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枝 ,任用了一批酷吏, 起告密之刑,制罗织之狱①。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三月的一份诏书中,开列的酷吏有丘神勣、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27人。来俊臣、万国俊等专门编写了一本《告密罗织经》, 屠覆宗枝朝贵,以作威势.他们 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 , 欲诬陷一人,即数处别告,皆是事状不异,以惑上下.索元礼等又特制十号大枷,名以 定百脉 、 喘不得 、 突地吼 、 著即承 、 失魂胆 、 实同反 、 反是实 、 死猪愁 、 求即死 、 求破家.又有 泥耳笼头,枷研楔毂,折胁签爪,悬发薰耳,卧邻秽溺,曾不聊生,号为' 狱持'.或累日节食,连宵缓问,昼夜摇撼,使不得眠,号曰' 宿囚'. ②刑讯酷法,或以椽关手足而转之,谓之' 凤凰晒翅' ;或以物绊其腰,引枷向前,谓之' ■驹拔撅' ;或使跪捧枷,累甓其上,谓之' 仙人献果' ;或使立高木,引枷尾向后,谓之' 玉女登梯' ;或倒悬石缒其首,或以醋灌鼻,或以铁圈箍其首而加楔,至有脑裂髓出者。 ③告密、罗织、酷刑,使得当时公卿 多因入朝,默遭掩袭 ,因而每每入朝都要先与家人诀别: 不知重相见不?

  ① 《资治通鉴》卷204则天后垂拱四年七月、八月。

  ②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

  ③ 《资治通鉴》卷204则天后垂拱四年十二月。

  ① 《旧唐书》卷186上《酷吏传》序。

  ②《旧唐书》卷186上《来俊臣传》、《索元礼传》。

  自高宗病逝、太后追杀废太子李贤,至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处死来俊臣,14年间酷吏经办的主要政治案件近50例。这中间,又可以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唐为周略作分界线。前7年太后临朝称制,任用酷吏主要针对李唐宗室和勋贵大臣中的反对派,大有斩尽杀绝之势;后7年女皇以周代唐,任用酷吏主要是为防范可能出现的种种颠覆活动。

  前7年,能够同太后争夺皇权和皇位的对手,自然是唐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皇帝的皇子。因此,太后借助酷吏之手,将他们一批批杀掉。附和三代皇子的大臣,也一并铲除。待到改唐为周、女皇登基时,三代皇子中只剩下女皇自己亲生的两个小儿子——李显、李旦,而且李显流放在外,李旦虽有皇帝之名,却被软禁于 别殿.24名宰相中,除寿终3人外,被杀、被贬者17人。其余4人,武承嗣、武攸宁是太后的本家侄子,另2人(邢文伟、岑长倩)1年后也陆续被杀。对此,宋代学者有一较客观的评述:太后 稍图革命,然畏人心不肯附,乃阴忍鸷害,肆斩杀怖天下。内纵酷吏周兴、来俊臣等数十人为爪吻,有不慊若素疑惮者,必危法中之。宗姓侯王及它骨骾臣将相骈颈就铁,血丹狴户,家不能自保。太后操奁具坐重帷,而国命移矣。 ①应当注意的是,太后任用酷吏只以其为 爪吻 ,从不委以朝政。27员酷吏中,除傅游艺1人外,即使丘神勣、周兴、来俊臣、索元礼也从未授以相职。同时,太后还特意保护了狄仁杰、徐有功、杜景俭、李日知等一批执法平恕的良吏,作为酷吏的对立面。徐有功官为司刑丞(大理丞),主管刑狱, 酷吏所诬构者,有功皆为直之,前后所活数十百家。太后虽好杀,知有功正直,甚敬惮之。 当时,在 被告者 中间流传这样一句话: 遇来(俊臣)、侯(思止)必死,遇徐(有功)、杜(景俭)必生。②尽管酷吏们对狄仁杰、徐有功、李日知等恨之入骨,屡屡诬陷,以至下狱用刑,太后都亲自干预,不许加害。

  女皇登基后7年,政局日趋稳定,虽然仍以酷吏不断打击 反逆 者,但已出现一些新的气象。

  (3)兴周代唐拜洛受图之后11个月,即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十一月,太后便着手改制代唐的准备了。首先,改用周历,以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十二月为腊月、夏历正月为一月。同时,改造照、天、地、日、月、星、君、臣、人、载、年、正12个新字。太后自名 曌 (Zhào,即照),改诏为制。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太后又兴殿试,亲自策试贡士,成为科举史上一创举。七月,神都洛阳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4卷,上表进献,说 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 ① 阎浮提 是释家对人世的称呼。经过一系列舆论准备,圣母神皇进而成为圣神皇帝了。

  ③ 《资治通鉴》卷203则天后垂拱二年三月。

  ① 《新唐书》卷76《则天皇后传》。

  ② 《资治通鉴》卷204则天后天授元年七月。

  ① 《资治通鉴》卷204则天后天授元年七月。

  这年九月九日(壬午),67岁的圣母神皇武曌宣布以唐为周,改元天授。

  天授元年九月九日(公元690年10月16日),被称为武周革命日。接着,群臣上尊号,称大周女皇为 圣神皇帝 ,李唐皇帝降为皇嗣,赐姓武氏,皇太子降为皇孙。随即,追赠武氏先祖,以其生父武士彟为太祖孝明高皇帝,生母为太祖孝明高皇后。封异母兄元爽子承嗣为魏王、元庆子三思为梁王,堂侄懿宗等10余人为郡王,诸姑姊皆为长公主。

  女皇革唐命之后,仍然十分注意选拔人才。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十月,下制令百官自举。长寿元年(公元692年)一月,女皇引见巡抚使所荐举的人才,分别试用, 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 试官制度,自此始。史称:女皇 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②司马光的这一概括,既指出女皇用人之道的得失,又高度评价了其用人的成就。

  在 英贤竞为之用 的同时,女皇开始逐步整治酷吏。仅天授二年一月,丘神勣、周兴、索元礼先后以罪死。对付周兴,更是以酷治酷。来俊臣向周兴请教用火瓮逼供的方法后,立即如法泡制, 请君入瓮 ,周兴不用推问便叩头伏罪。索元礼 残酷尤甚 ,女皇 杀之以慰人望 ①。长寿元年,监察御史严善思奉女皇命, 引虚伏罪者八百五十余人,罗织之党为之不振.右补阙朱敬则上疏请 窒罗织之源,扫朋党之迹 ,女皇 善之,赐帛三百段.侍御史周矩上疏指责酷吏 皆相矜以虐 ,请 缓刑用仁 ,女皇 颇采其言,制狱稍衰.②二年二月,酷吏万国俊诈称岭南流人谋反,矫制赐自尽,一朝杀300余人;又有酷吏刘光业等5人分道验按流人,争相杀人,刘光业一路杀700人,王德寿一路杀500人,少者也不下100人。女皇 颇知其滥 ,下制六道流人并家属皆任其还乡里, (崔)国俊等亦相继死,或得罪流窜.直至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六月,来俊臣欲罗织诸武及太平公主、皇嗣等与南北牙禁军 同反 ,借此以 盗国权 ,被告发后下狱,处以极刑。来俊臣党徒,全部流放岭南。酷吏时代,随之告终。 士民皆相贺于路曰:' 自今眠者皆背始贴席矣。'③十月,一向反对酷吏和用法平恕的狄仁杰、杜景俭被委任鸾台侍郎(门下侍郎)、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狄仁杰、杜景俭拜相,显示出女皇政治由酷吏横行向贤臣当国的重大转变。娄师德举荐狄仁杰,狄仁杰 以举贤为意 ,所引拔者桓彦范、敬晖、姚崇等, 至公卿者数十人 ,特别是三番两次地推荐张柬之,称其为 真宰相才 ,都已成为佳话。①至于社会安定,人户繁衍,经济发展以及解决逃户的政策等,都将在经济卷详述。

  边防方面,女皇委任娄师德 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 ,连年丰收,可使西北镇兵 数年咸得支给 ②。自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攻陷龟兹,唐廷罢置安西四镇,西北边境屡遭吐蕃侵扰。女皇长寿元年(公元692年),以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反击吐蕃, 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女皇大喜,对侍臣们说: 今既尽复于旧,边境自然无事。 ③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兴兵侵扰河北,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突厥深入定、赵,掠杀吏民。女皇以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知元帅事,并亲自送行。唐军先后数次击退入侵之兵,河北遂安。

  ② 《资治通鉴》卷205则天后长寿元年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204则天后天授二年一月。

  ② 《资治通鉴》卷205则天后长寿元年八月。

  ③ 《资治通鉴》卷206则天后神功元年六月。

  ① 详见《旧唐书》卷89《狄仁杰传》、卷93《娄师德传》。

  ② 《旧唐书》卷93《娄师德传》。

  4。女皇晚年

  由酷吏横行转向贤臣当国,标志着女皇政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1)复立庐陵女皇改制代唐之后,必然要在储君问题上遇到无法回避的麻烦。传位亲生儿子,等于李唐皇朝复辟,武周政权一世而亡。要想保存武周皇朝,就得传位武姓侄子,可将来怎么可能侄子作了天子而给姑母立宗庙呢!这个麻烦,困扰了女皇多年,也引出不少喋血惨案。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女皇登基刚刚一年,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受指使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宰相岑长倩、格辅元以为皇嗣在东宫,不宜有此议,奏请切责上书者。由于 大忤诸武意 ,结果被来俊臣诬以谋反, 皆坐诛.凤阁(中书)侍郎李昭德则假借圣命杖责王庆之,宣称: 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 ①然后,杖杀之。可是,女皇的举棋不定,等于助长着武承嗣、武三思等武姓子侄们的欲念,以至与酷吏联手陷害李姓宗亲。长寿三年(公元693年)一月,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 坐私谒皇嗣腰斩于市.接着,便有 告皇嗣潜有异谋者 ,来俊臣严刑拷问皇嗣左右之人, 不胜毒楚,皆欲自诬.幸有太常工人安金藏 剖心以明皇嗣不反 ,才使皇嗣幸免。这一段时间,酷吏来俊臣贬而复用,女皇堂侄武懿宗推鞫制狱被称作 周兴、来俊臣之亚 ,多少都与储君之争联系在一起。

  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前后,张易之、张昌宗 兄弟皆得幸于太后 ,武承嗣、武三思等都 候易之门庭,争执鞭辔 ,诸武的权势受到抑制。而边境形势也与朝中储君之争紧紧联系在一起。契丹李尽忠、孙万荣起兵营州,攻陷幽、冀、赵数州,抄掠河北,打着 还我庐陵王、相王 的旗号,表示拥护皇嗣。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突厥默啜可汗拒绝前去迎娶其女的淮阳王武延秀(武承嗣之子),说: 我世受李氏恩,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闻李氏惟两儿在,我将兵辅立之。 ②在这样一种形势面前,武承嗣、武三思更迫不急待地 营求为太子 ,用 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 作理由,多次指使亲信游说女皇。女皇仍然犹豫不决,狄仁杰进言道: 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又劝召还被废黜的庐陵王李显。另两名宰相王方庆、王及善也这样相劝于女皇。吉顼更通过张易之兄弟向女皇进言。

  圣历元年三月,庐陵王秘密回到神都洛阳。九月,皇嗣李旦请逊位于庐陵王,女皇复立庐陵王为皇太子。先前,为讨击突厥, 募人月余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元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 ①黜啜可汗闻知此讯,退还漠北。第二年,又以皇嗣李旦为相王。

  ③ 《旧唐书》卷93《王孝杰传》。

  ① 《资治通鉴》卷205则天后天授二年十月。

  ② 《唐会要》卷94《北突厥》。

  此后,诸武气焰进一步受到抑制,言路放宽,先前的冤狱大多得到昭雪。

  例如,大足元年(公元701年),苏安恒上疏请女皇 禅位东宫,自怡圣体。 早在14年前,刘祎之就因讲了类似的话而被视为叛逆,下狱致死。如今,女皇不仅没有加罪苏安恒,还召见了他,赐食后慰谕而遣之。第二年,苏安恒又上疏,说女皇 贪其宝位而忘母子深恩 ,再次要女皇 高揖机务,自括圣躬②。尽管言辞激烈,女皇仍未加罪。平冤昭雪,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八月下敕,不再追查扬州及豫州、博州起兵事件的余党。十一月,命监察御史苏颋按覆(来)俊臣等旧狱,由是雪免者甚众。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初一,女皇大赦天下: 自文明以来得罪者,非扬、豫、博三州及诸反逆魁首,咸赦除之。 ③所有这一切举措,预示着女皇最终将 还政 于唐。

  (2)宠信二张女皇自临朝称制以来,先后有男宠僧怀义、御医沈南璆等。万岁通天二年,女皇的女儿太平公主又将 年少,美姿容,善音律 的张昌宗荐给她的皇帝母亲。张昌宗又把他的哥哥张易之拉进宫闱。兄弟两人深受宠幸,诸武也都尊称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时称 二张.圣历二年,置控鹤监,以张易之主其事,张昌宗、吉顼、田归道、李迥秀、薛稷、员半千等皆为控鹤监内供奉。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改控鹤监为奉宸府,以张易之为奉宸令。女皇 欲掩其迹 ,命 二张 与文学之士在内殿修撰《三教珠英》, 尽收天下文词之士为学士.文士之外,崔融、苏味道、王绍宗、郑愔、杨再思、韦承庆、崔神庆、房融等朝臣也先后依附于 二张.女皇年事已高, 政事多委易之兄弟 ,显然包含着对李唐宗亲和武氏子侄两个方面的不信任,试图建立起一个以 二张 为核心的亲信势力,如同当年的 北门学士 那样。因此, 二张 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以致武三思等都要 每折节事之.一时间,朝臣与 二张 的矛盾激化起来。长安三年,宰相兼洛州长史魏元忠屡挫张氏亲近,称 二张 得势是 小人得在君侧 ,女皇十分不悦。恰巧女皇身体不爽, 二张 担心女皇晏驾后会被魏元忠所诛,便密谋诬陷魏元忠说过 主上老矣,吾属当挟太子而令天下.这自然是女皇最敏感的问题,下魏元忠诏狱。命太子、相王及诸宰相审理,反复不决。宰相朱敬则以及宋璟、张说、张廷珪等大臣都为魏元忠辩护,女皇虽然觉察到魏元忠被诬,但仍 以昌宗之故,特贬授端州高要尉。 ①长安四年,朝臣又两次群起而攻 二张.女皇4次下制鞫审 二张 ,又4次赦免,甚至不听 易之兄弟谋反 的种种议论,表明她确实打算另建一支亲信势力,以平衡李、武两大势力的矛盾,从而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然而,宠信 二张 过了头,女皇差不多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朝臣的对立面上,埋下了难以挽回的深刻危机。

  ① 上引均见《资治通鉴》卷206则天后圣历元年。

  ② 《旧唐书》卷187上《苏安恒传》。

  ③ 《资治通鉴》卷207中宗神龙元年正月。

  ① 《旧唐书》卷92《魏元忠传》。

  (3)政变退位先前狄仁杰称为有 真宰相才 的张柬之,又经姚元之(后改名崇)荐举,长安四年被女皇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入宰相班子。张柬之拜相后,便积极着手 匡复之事.朝臣与 二张 矛盾的加剧,大大缩短了实现 匡复 的进程,很快就形成一个以诛 二张 为借口的政变集团。

  这个集团中,张柬之是主谋,姚元之是重要幕后人。另一名宰相崔玄兼太子右庶子,显然代表着东宫。袁怒己时为相王府司马,代表着相王府。

  桓彦范为司刑少卿,张柬之以宰相兼秋官(刑部)侍郎,是司法系统的代表。

  敬晖以中台右丞(尚书右丞)兼羽林将军,桓彦范也被张柬之用为羽林将军,部分禁军的指挥权在握。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密谋准备,女皇的2子1女,即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右羽林将军杨元琰、李湛等,都在诛灭 二张 的号召下集合到一起了。

  神龙元年正月,张柬之、崔玄、敬晖、桓彦范、袁怒己发动政变,顺利通过玄武门,突入宫中,抓住 二张 ,当场斩首。接着,杀其亲党,流贬依附二张 的宰相韦承庆、房融以及崔神庆、李峤、宋之问、杜审言等数十人。第二天,女皇颁下《命皇太子监国制》。第三天,女皇传位于皇太子。第四天,皇太子李显即帝位,是为中宗。第五天,女皇已退位为皇太后,徙居上阳宫。第六天,中宗带领百官给已经退位的女皇上尊号 则天大圣皇帝.后因张柬之、崔玄、敬晖、桓彦范、袁怒己5人同时封王,史称这次宫闱政变为 五王政变.二月初一,中宗再次带领百官到上阳宫问候皇太后起居。此后,每10日探望一次。十一月壬寅,虚岁82岁的武则天崩于上阳宫仙居殿。遗制: 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①神龙二年正月,中宗护送武则天灵柩回长安。

  五月,举行安葬仪式,与高宗合葬乾陵,并在陵前竖起无字碑,任后人评说其功过是非。

  ① 《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元年十一月。

  (五)开元全盛

  自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女皇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再度称帝,至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唐玄宗诛灭太平公主势力,整整8年半的时间,皇帝换了4人,在位多则5年有余,少则不足20天。不少人蠢蠢欲动,觊觎皇帝宝座,蹀血不断,祸变再三。

  唐玄宗李隆基一踏上政治舞台,便处在政争的漩涡之中。从皇室庶子到太子监国,再由太子监国到登基称帝,8年多的政治实践造就他成为 一代英主 ,迎来了唐代历史上又一个更为繁荣昌盛的治世——开元盛世。

  1。玄宗出世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 762年),又称为 孝明皇帝 、 明皇 、 唐明皇.李隆基的降生,正当社会变革的时代。高宗病逝东都之后,武则天先立三子李显为中宗,不到两个月又改立小儿子李旦为睿宗,但 政事决于太后.睿宗虽以刘氏为皇后,不到半年又册封 姿容婉顺,动循礼则 的孺人窦氏为德妃。过了一年,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初五,德妃生下一男,取名隆基。

  在此之前,隆基已有两个哥哥。大哥名成器,刘氏未立后时所生。二哥成义,掖廷宫人柳氏所生。此后,还有3个弟弟。隆范,崔孺人所生。隆业,王德妃所生。隆悌,宫女所生,晚出早亡。大哥成器已立为皇太子,垂拱三年又封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兄弟5人, 尝号五王,同开邸第.隆基排行居三,被亲切地呼为 三郎.5人之中,隆基 生而聪明睿哲 ,深受祖母武则天喜爱。

  不想,几年后老祖母竟然登基称帝,改周代唐,降皇帝李旦为皇嗣,以皇太子成器及隆基诸皇子为皇孙,改 李 姓为 武 姓。父皇被降为皇嗣,隆基兄弟便不能再住皇宫了。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陆续 出J , 开府置官属.每月朔(初一)、望(十五)前往朝堂拜见女皇祖母时,隆基的车骑都很严整 、威风。禁卫宫廷的金吾将军武懿宗是女皇的叔伯侄子,每每 欲折 隆基之威。一次,惹怒了年仅7岁的小隆基,责骂武懿宗说: 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 ①女皇听说后, 特加宠异.但不久,更大的灾祸便降临隆基全家。

  长寿二年正月(公元692年12月),长兄成器生母刘氏与隆基生母窦氏朝见婆婆武则天,因被宫人 诬谮厌蛊咒诅 而 同时遇害 ,连尸骨都不知弄到什么地方。史书只记道: 梓宫秘密,莫知所在。 ②父亲的皇嗣地位摇摇欲坠,哪还敢吱声。隆基兄弟5人一律降为郡王,成器为寿春郡王、成义为衡阳郡王、隆基为临淄郡王、隆范为巴陵郡王、隆业为中山郡王(后改彭城郡王),皆 入J ,实即 幽闭宫中 ,不得任意外出。年不及9岁的隆基, 幼失所恃,为窦姨鞠养 ①。太常工人安金藏剖腹 以明皇嗣不反 之后,李旦从此止于宫中朝谒,不出外朝 , 公卿以下皆不得见 ②。

  李旦、隆基父子,实际都被幽闭宫中。

  ① 《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② 《旧唐书》卷51《昭成皇后窦氏传》。

  ① 《旧唐书》卷52《张皇后传》。

  过了5年多,女皇的三子李显被立为皇太子,皇嗣李旦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正月复为相王。这年十月,太子、相王诸子复 出J ,结束了长达6年的幽闭生活。隆基兄弟5人,在东都积善坊相王府侧 分院同居 ,称为 五王子宅.伯父为皇太子、父亲为相王,行动又有了自由,15岁的隆基真是如鱼得水一般欢快!

  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十月,在神都洛阳住了将近20年的女皇带领太子、相王、宗室子弟及文武百官西入关中,回到京师长安,并改年号为长安。

  17岁的隆基,初次来到西京,被赐宅兴庆坊,在京城东隅。隆基兄弟列第分院,称为 五王宅.此间,隆基历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等职。两年后,又随女皇祖母倾朝东来神都。

  隆基21岁那年,即神龙元年,在社会呼唤 复李氏社稷 的潮流中,女皇传位于中宗李显。二月,复国号为唐,礼仪制度皆如高宗在位时旧制,复 神都 为东都。隆基生父李旦加号 安国相王 ,隆基姑母太平公主加号 镇国太平公主 ,隆基迁卫尉少卿。

  2。宫闱平乱

  中宗是在 复李氏社稷 的社会呼声下复位的,可他却没有 尽依贞观、永徽故事 ,反而容忍 行则天故事 ,结果导演出了一幕幕的宫廷蹀血事变。

  (1)铲除诸韦中宗复位后,韦氏亦复立为皇后。韦氏因长期与中宗同被幽闭 , 备尝艰危,情爱甚笃 ,因而中宗发誓: 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韦氏 再为皇后,遂于朝政 ①。

  女皇时代参决百司奏章的上官婉儿,被封为婕妤,仍然 专掌制命.上官将情夫武三思推荐给韦后,促成三思与韦后的奸情。武氏宗亲借助韦后,势力复振。至神龙二年七月,谋诛 二张 、劝女皇传位中宗的敬晖、张柬之等,俱被武三思等 构诬 至贬死。 三思威权日盛,军国政事,多所参综 , 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法.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讷、鸿胪卿甘元柬,皆武三思私党, 递相引致,干黩时政.又有侍御史周利用、冉祖雍,太仆丞李悛,光禄丞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等, 常为其耳目 ,时人呼之为 三思五狗 ②。

  安乐公主是中宗与韦后在患难中所生,倍受宠爱。此时,安乐公主早已嫁武三思次子崇训,韦、武两家又成了儿女亲家。安乐公主恃宠骄恣,开府置官,皆出屠贩,纳赀售官 , 侯王柄臣多出其门 ③。甚至伪造诏敕,掩住文字,让中宗 署可.发展到后来,竟然要求中宗立她为皇太女。其夫武崇训,已是从三品的左卫将军。

  ② 《资治通鉴》卷205则天后长寿二年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元年二月。

  ② 《旧唐书》卷183《武承嗣附三思传》。

  ③ 《旧唐书》卷83《安乐公主传》。

  韦后、安乐公主为实现一己私利,与武氏宗亲联手, 复修则天之政.神龙三年二月,中宗竟又颁敕,令天下不得再言 中兴 ,表示要承袭武周,不改其政。

  中宗有4个儿子。长子重润系韦后所生,武则天时被诬陷曹杖杀。次子重福乃后宫所生,中宗复位后被韦后 所谮 ,贬为员外刺史,不许视事。

  三子重俊亦后宫所生,中宗复位的第二年秋被立为皇太子。四子重茂也是后宫所生,下面另叙。三子重俊被立为皇太子,深为武三思等忌恨。三思子崇训教安乐公主 凌忽重俊,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 ,并不时劝公主 请废重俊为王,自立为皇太女 ①。太子重俊 不胜忿恨 ,与朝野反武三思的势力汇合一起,得到一定的同情与支持。

  神龙三年七月,太子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 矫制 率羽林千骑兵300余,攻入武三思、武崇训府宅,杀其父子及亲党十数人。然而,他们事先既无预谋,得手后又盲无目的,当斩关突入宫中,在玄武门下遇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所率百余人阻挡时,便 孤疑,按兵不战 , 冀上(中宗)

  问以杀三思之意 ②,结果失利。李多祚被倒戈的羽林千骑兵斩杀,太子重俊逃往终南山为左右所杀。

  这一回合虽然尽诛武氏余孽,却牵连到相王。韦后对相王诸子顿生戒心,出隆基为潞州别驾、隆范为陇州别驾、隆业为陈州别驾。

  从此,韦后、安乐公主更加肆无忌惮。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二月,韦后亲党散布皇后衣箱中有五色云出现,说是 天意以为顺天皇后宜为国母.安乐公主不仅没从丈夫武崇训被杀引出教训,反倒与长宁公主、皇后妹郕国夫人、上官婉儿及其母沛国夫人、尚宫柴氏、贺娄氏等 树用亲党,广纳货赂,别降墨敕斜封授官 , 又引女巫赵氏出入禁中,封为陇西夫人 ③。武崇训被杀后,安乐公主又另嫁武三思的叔伯侄子武延秀。 延秀既恃恩,放纵无所忌惮 ,连公主府的属官都看出 延秀有不臣之心 ①。

  隆基自京师来到潞州(今山西长治),潜识英豪,暗结亲党。作为州的副长官,1年半的时间,隆基并无什么特殊的政绩,但其政治抱负则由这里发端。

  朝廷方面,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等确实 可谓贵矣,可谓宠矣!权侔人主,威震天下 , 言正者获戾,行殊者见疑 ,使 海内寒心,实将莫救 , 怙侈灭德,神怒人弃 ②。景龙四年四、五月,连续有人上奏 韦后、宗楚客将为逆乱 , 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图危宗社 ,虽然惨遭杀戮,但韦后亲党也感到 忧惧.于是,韦后、安乐公主母女 合谋 进毒。六月初,中宗被毒死,韦后秘不发丧,亲总朝政。一是伪造 遗制 ,立四子重茂为皇太子,皇后临朝摄政。二是命从父兄韦温 总知内外守捉兵马事.三是安插亲党, 台阁要司,皆以韦氏子弟领之,广聚党徒,中外连结。 一切部署停当,才让16岁的太子重茂即帝位,是为殇帝,又称少帝。

  几天后,宗楚客秘密上书,称引图谶, 谓韦氏宜革唐命 ③。

  ① 《旧唐书》卷86《愍节太子重俊传》。

  ② 《旧唐书》卷109《李多祚传》。

  ③ 《旧唐书》卷51《韦庶人传》。

  ① 《旧唐书》卷183《武承嗣附延秀传》。

  ② 《旧唐书》卷77《柳亨附柳泽传》。

  与此同时,一个歼灭韦后亲党的计划也酝酿成熟。

  初怀抱负的临淄郡王隆基,景龙三年冬自潞州返回京师。在长安的半年时间, 数引万骑帅长及豪俊,赐饮食金帛,得其欢心。 ④ 万骑 是宫廷禁军,隶属左右羽林军。把目光盯住这支禁卫力量,正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结果,万骑帅长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都被拉了过来。他如 风云玄感 的刘幽求,宫苑总监钟绍京等,都成为隆基依靠的骨干。争取太平公主的支持,更显见隆基的政治策略。太平公主是中宗、相王的亲妹妹,韦后等虽然 用事禁中,皆以为智谋不及公主,甚惮之。 ①隆基准确把握了姑母的政治态度, 乃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 ②景龙四年六月二十夜,临淄王隆基与太平公主子薛崇简以及刘幽求、折冲麻嗣宗、宫苑总监钟绍京、万骑帅长葛福顺、王仙凫、陈玄礼等,突入宫禁。二更时分,斩屯卫玄武门的韦后从子播、族弟璇等。三更刚过,左、右万骑在葛福顺、王仙凫率领下已会合于凌烟阁前,隆基即由玄武门勒兵攻入太极殿。韦后被飞骑军士斩首,安乐公主被万骑军士斩首。武延秀逃了出来,也被军士杀死。其时,上官婉儿已由婕妤进为昭容,闻知事变,带领宫人迎接隆基,被斩于旗下。禁卫宫中的诸韦和韦后亲信,全部斩首。第二天,紧闭宫门和长安城门,分派万骑搜捕诸韦亲党,先后斩除韦温、宗楚客、宗晋卿等。诸韦门宗强盛,在城南杜曲镇聚族而居。崔日用率兵至杜曲,尽诛诸韦。

  诛灭韦后亲党,将临淄王隆基一下子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这一 拨乱反正 之举虽然为其登上皇帝宝座奠定了基础,但接下来还有整整3年的艰难历程,才打通实现 开元之治 的道路。

  (2)诛灭 太平 铲除韦氏的当天,少帝重茂以临淄王隆基为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万骑,并迎相王入辅少帝。3天后,太平公主传少帝命,让位于相王。隆基生父再复帝位,为睿宗。平王隆基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大哥成器、二哥成义分别为左、右卫大将军,四弟隆范、五弟隆业分别为左、右羽林大将军。数日后,以平王隆基有大功,立为皇太子。七月,改年号为景云。

  中宗、睿宗是亲兄弟,睿宗是以 皇太弟 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又成为动乱的借口。

  先前被韦后发往均州的次子重福,已决定调任集州刺史。有个叫张灵均的人对重福说: 大王地居嫡长,自合继为天子。相王虽有讨平韦氏功,安可越次而居大位。 ①重福在张灵均、郑愔等人鼓动下,顿生觊觎之心,派家臣王道先赴东都 潜募勇敢之士.重福到达后,王道便带领所募亡命之徒直取左、右屯营兵,并裹胁了不少不明真相的人。但因洛州司马崔日知先已略闻风声,左、右屯营不为所动。东都留守又出兵搜逼,重福投河自尽。一次小小的谋夺帝位的兵变,很快就平息了。

  ③ 上引均见《资治通鉴》卷209睿宗景云元年。

  ④ 《新唐书》卷121《王毛仲传》。

  ① 《旧唐书》卷183《武承嗣附太平公主传》。

  ② 《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① 《旧唐书》卷86《庶人重福传》。

  然而,帝位之争,在宫闱之中却久久未息。

  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后,睿宗立即召拜姚元之、宋璟入朝为相。姚、宋二相协心革中宗弊政 ,当时普遍认为 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②太子隆基的姑母太平公主,在 诛二张,灭韦氏 的政争中都起过重要的决定作用,因而睿宗常常与这唯一一位亲妹妹 图议大政.太平公主若是未入朝,睿宗便命宰相到公主府去请示。每逢宰相奏事,睿宗总要问是否 与太平议 ,然后再可否。结果是: 公主所欲,上(睿宗)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 , 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①。睿宗的这种 归妹怙权 ,与太子隆基、姚宋二相的 革中宗弊政、复贞观之风 显然势不两立!于是,太平公主开始散布流言: 太子非长,不当立。 刚刚被立为皇太子3个多月,隆基就又面临着姑母的挑战了。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正月,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结为朋党,欲 引(韦)安石预其事 ,韦安石反而劝谏睿宗 无信谗言以致惑.暗中拉拢不成,太平公主竟乘辇亲自到通中书省的必经之路光范门,公开要宰相们 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唯宋璟当面抗争,使公主无言对答。在姚元之、宋璟、张说、郭元振以及韦安石等的支持下,经过一系列努力,睿宗采纳了姚、宋的三点建议:其一,将睿宗长子成器、高宗长孙守礼两个容易被利用来在太子问题上作文章的人物调离京师。其二,将掌握左、右羽林军的两个弟弟调任太子左、右卫率,巩固东宫的实力。其三,将太平公主及其丈夫武攸暨安置于蒲州(今山西永济)。紧接着,宣布太子监国。至此,太平公主 怙权 受到一定遏制,太子隆基初次挫败姑母的废黜阴谋。

  当太平公主探知三点建议出自姚、宋密谋,便大加责难太子。太子隆基对姑母的权势尚存惧心,赶忙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上奏表示:姚、宋 离间骨肉,请加罪黜.经过商议,贬姚为申州刺史、宋为楚州刺史。两天后,成器、守礼调任刺史之命也取消了。然而,太平公主仍然安置蒲州,隆范、隆业两兄弟仍然为左、右卫率 以事太子.睿宗的这一平衡姑侄权势之争的做法,不仅没有使矛盾缓和,反倒愈演愈烈。 素怀淡泊 的睿宗,面对亲妹妹与亲儿子的激烈争夺,束手无策。在安置公主蒲州后不到两个月,睿宗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商议, 欲传位太子,何如? 谁也不知如何回答。几天后,睿宗下制: 政事皆取皇太子处分。 ①这更加惹起太平公主的反对,以至逼得太子隆基不得不表示 让位 于大哥成器,请召回姑母。睿宗仍然在亲儿子与亲妹妹之间搞平衡:为维护儿子太子的地位, 不许 让位;为袒护妹妹的利益, 许 其返还京师。

  太平公主自蒲州回到长安,更加紧了营私、结党、排除异己的活动,再度出现 归妹怙权 的局面。窦怀贞、崔湜、岑羲等,陆续被提升为相。窦怀贞为侍中后, 每退朝,必诣太平公主第。 崔湜 私侍 公主,公主欲引以为相,睿宗不用, 公主涕泣以请,乃从之.而支持太子隆基的韦安石、郭元振、张说等,则一并罢去相职,史称 皆太平公主之志也 ②。

  ② 《资治通鉴》卷209睿宗景云元年七月。

  ① 《资治通鉴》卷209 睿宗景云元年六月。

  ① 《册府元龟》卷259《监国》。

  ② 《资治通鉴》卷210睿宗景云二年十月。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七月,西边天空出现彗星,太平公主及其党趁机唆使 术人 向睿宗报告: 据玄象,帝座及前星有灾,皇太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东宫矣。 ③试图以此挑拨睿宗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制造太子想要篡夺皇位的流言。不料睿宗早有此意,立即表示: 传德避灾,吾意决矣。 太平一党弄巧成拙,急忙 力谏不可.睿宗以中宗为例,告诫太平公主,并下制令太子隆基即皇帝位。太平公主阻止不了 传位 ,便劝睿宗 虽传位,犹宜自总大政 ,企图架空小皇帝。睿宗又是折衷之道,达成妥协。一面断然传位,一面又对太子说: 朕虽传位,岂忘国家!其军国大事,当兼省之。 八月,太子隆基即位,是为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决于上皇,余皆决于皇帝。随即,改年号为 先天.玄宗继位,丝毫没有能够改变太平公主的 怙权.相反,倒是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 ,以至 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 ①。交待一句,当时 宰相有七 不错,当以 四出其门 较为确切。

  他们是:窦怀贞、崔湜、岑羲、萧至忠。此外,依附太平公主的还有: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鹰福、鸿胪卿唐晙,以及西明寺僧慧范等。其中,薛稷是东宫属官,却倒向太平公主一边。新兴王李晋,也是甚有威名 的。尤其是禁军将领 常元楷、李慈掌禁兵,常私谒公主。 ②宫人元氏,也为崔湜收买,在玄宗服用的 赤箭粉 中放毒药,欲置玄宗于死地。决胜的时刻终于逼近了。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太平公主一党密谋 废立 ,决定:初四,由常元楷、李慈率羽林军突入玄宗议政的武德殿,窦怀贞、萧至忠、岑羲以宰相身份在南衙举兵响应。宰相魏知古得知这一密谋, 预奏其兆.玄宗立即会知隆范、隆业两个弟弟以及宰相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决定抢先动手。在此之前,荆州长史崔日用入朝奏事,已经向玄宗提出 先定北军,后收逆党 的宫闱战的具体策略。初三这天,玄宗与王毛仲等取闲厩马及卫兵300余人,出武德殿,入虔化门,召常元楷、李慈,当即斩首,实现了 先定北军 这一计划。次收逆党 也很顺利,在朝堂、内客省分别捉拿了宰相萧至忠、岑羲与李猷、贾鹰福,皆斩之。窦怀贞闻变外逃,自缢而死,追戮其尸。七月四日,太上皇颁布诏命: 朕将高居无为,自今后军国刑政一事以上,并取皇帝处分。 ①太平公主逃入山寺,过了3天又回来,赐死于家。 穷治公主枝党 ,一直延续到年底。

  十一月,玄宗加尊号为 开元神武皇帝.十二月初一,改年号为 开元.从此,唐朝才进入 开元之治 的新时期。

  ③ 《旧唐书》卷 8《玄宗纪上》。

  ① 《资治通鉴》卷210玄宗开元元年六月。

  ② 《旧唐书》卷183《武承嗣附太平公主传》。

  ① 《旧唐书》卷7《睿宗纪》。

  3。贤臣当国

  经过8年半的再三祸变,不仅全社会 想望太平 ,玄宗更是 求治甚切.骊山讲武立威的同时,玄宗召见了先前外贬的姚元之, 谘以政事.姚元之 备陈古今理乱之本 ,使玄宗 心益开,听之亹亹(wěi,音伟)忘倦。 ②姚元之提出了所谓 十事要 以说玄宗:其一,政先仁义;其二,不求边功;其三,中官(宦官)不预公事;其四,国亲不任台、省官;其五,行法近密佞幸之徒;其六,除租庸赋税之外苛取;其七,止绝建造寺观宫殿;其八,对臣下接之以礼;其九,凡在臣子皆得触龙鳞、犯忌讳;其十,书两汉外戚危乱朝政永为殷鉴③。玄宗皆纳之,作为施政大纲。大政方针确定后,任用贤能方面新的特色,成为开元之治 的一项重要内容。

  (1)注意宰辅《明皇杂录》卷上记道: 开元中,上急于为理,尤注意于宰辅.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十一月李林甫兼中书令之前,玄宗始终是注意宰相的选拔与任用的。

  姚元之提出 十事要 后,立即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十二月改年号后,即以姚元之兼紫微令(中书令改称),为首相。为避 开元 这一尊号,姚元之复名崇,遂称姚崇。10余日后,又以卢怀慎为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即副相。姚崇 善应变,故能成天下之务 ①,因而当时多认为他是 救时之相.卢怀慎为官 忠清直道 ,中宗后期多次上疏 陈时政得失 ,如今与姚崇同时为相, 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 ,当时人称其 伴食宰相 ②。一个 救时之相 ,一个 伴食宰相 ,司马光通过对开元最初几年朝政的考察,得出结论: (姚)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 ③。

  开元四年十一月,卢怀慎病危,上表举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称其 并明时重器,圣代良臣.十二月,姚崇任满3年,亦举荐宋璟接替首相之职。闰十二月,玄宗以宋璟兼黄门监(侍中改称),紫微(中书)侍郎苏颋同平章事。这更是一对 同心戮力 的宰相。宋璟素以刚正著称,前面所叙顶撞太平公主易置太子 便是突出一例。宋璟为相, 务在择人,随才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 史称玄宗 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 ④何以得如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颋的默契配合。苏颋 少有俊少,思如涌泉 ,中宗时文诰多出其手,玄宗仍以其 掌文诰.苏颋与宋璟同知政事的3年中, 璟刚正,多所裁断,颋皆顺从其美;若上(玄宗)前承旨、敷奏及应对,则颋为之助,相得甚悦。 ⑤宋璟、苏颋的这种默契配合,比之姚崇、卢怀慎的 同心戮力 可谓更进一步了。

  到开元八年正月,接替宋璟、苏颋的也是一对刚柔相济的 良相 ,即张嘉贞、源乾曜。他两人虽然不如前面两任政绩卓著,但相比后来, 寅亮帝道,弼谐王政,恐一物之乖所,虑四维之不张,每克己励精,缅怀故实,未尝有乏 ①,也是有足称道的。

  ② 《大唐新语》卷1《匡赞》。

  ③ 参见《新唐书》卷124《姚崇传》。

  ① 《大唐新语》卷1《匡赞》。

  ② 《旧唐书》卷98《卢怀慎传》。

  ③ 《资治通鉴》卷211玄宗开元三年 臣光曰.④ 《资治通鉴》卷211玄宗开元四年闰十二月。

  ⑤ 《旧唐书》卷88《苏瓌附苏颋传》。

  自开元十一年正月贬张嘉贞、用张说兼中书令以来,10余年间,几乎每届宰相之间都有不和的情况。先是张说与张嘉贞 不平 ,继而是张说与源乾曜不相平.张说罢相后,李元紘、杜暹先后为同平章事,共知政事。

  但李、杜 多所异同,情遂不叶,至有相执奏者 ②。接下来,侍中裴光庭与中书令萧嵩 同位数年,情颇不协 , 争权不协 ③。裴光庭死后,韩休为同平章事, 守正不阿,(萧)嵩渐恶之 ,两人常常 争论于上(玄宗)

  前 ④。开元二十一年底,玄宗将萧、韩两人一齐罢免,改任裴耀卿、张九龄并同平章事。第二年五月,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大体恢复了开元初年宰相 同心戮力 的状况。

  玄宗 注意于宰辅 ,开元前期的10余年,宰相 同心戮力 ,奠定了太平之基。开元中期的10余年,宰相基本不和,但玄宗尚能处置得当,大体是3年左右一换班,既不许争斗不休,形成朋党;又不偏袒某一方,出现专权。从而,保证了朝政安定,实现治平。

  (2)出入常均重视地方治理,玄宗也有其独特之处。

  诛灭太平公主数日后,玄宗即下敕: 自今已后,都督、刺史每欲赴任,皆引面辞。朕当亲与畴咨,用观方略.⑤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对治理地方 方略的高度重视。开元二十四年,仍然念念不忘地方吏治,下敕称: 诸刺史、县令,与朕共治,情寄尤切 ①。因此,《新唐书?刑法志》这样概括开元前期、中期的地方治理情况: 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戒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 玄宗亲选太守、县令,贯彻并推行了一项 出入常均 的措施。开元二年正月下制: 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迹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 ②这里的一 出 一 入 ,实即京官与地方官的交流,并要形成制度。六年,再颁敕 于京官中简择历任有善政者补署 刺史。八年又敕: 诸司清望官阙,先于牧守内精择。都督、刺史等要人,兼向京官简授。其台郎下除改,亦于上佐、县令中通取。 ③十二年,在《重牧宰资望敕》中重申: 三省侍郎有缺,先求曾任刺史者。郎官缺,先求曾任县令者。 ④制敕接二连三地颁发,京官陆续被择选出京。李濬,在玄宗尚为太子时,被选为太子中允。开元初,出为麟州刺史,政有能名。又授润州、虢州、潞州刺史, 所历皆以诚信待物,称为良吏。 ⑤开元十二年山东旱灾,玄宗命台阁名臣以补刺史,黄门侍郎王丘、中书侍郎崔沔、礼部侍郎韩休等5人出为刺史。十三年,玄宗 自选 诸司长官有声望者大理卿源光裕、尚书左丞杨承令、兵部侍郎寇泚等11人为刺史,命宰相、诸王及诸司长官、台郎、御史 饯于洛滨,供张甚盛 ,玄宗还 自书十韵诗赐之 ①。大批京官被选为刺史,不仅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也起着改变 轻外官 观念的作用。

  ① 《贞观政要》序。

  ② 《旧唐书》卷98《李元紘传》。

  ③ 《旧唐书》卷99《萧嵩传》、卷84《裴行俭附光庭传》。

  ④ 《资治通鉴》卷213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三月、十月。

  ⑤ 《唐会要》卷69《都督刺史以下杂录》。

  ① 《唐会要》卷81《勋》。

  ② 《资治通鉴》卷211玄宗开元二年正月。

  ③ 《唐会要》卷68《刺史上》。

  ④ 《全唐文》卷35。

  ⑤ 《旧唐书》卷185下《李濬传》。

  在 出 的同时,玄宗更注意 入 ,选调政绩卓著的地方官为京官。

  前面叙述过的宰相姚崇、宋璟、张嘉贞、源乾曜、杜暹、萧嵩、裴耀卿等,都是从地方官直接拜相的。 诸司清望官 包括三省副贰,也多优先从刺史中精择.《旧唐书?良吏传下》中,开元前期、中期的不少地方大员,都因 政术有闻 而 入 朝为官。倪若水为汴州刺史, 政尚清静,人吏安之 ,又上表谏止宦官奉旨江南采集禽鸟,玄宗手诏称其 守节弥固,骨鲠忠烈 ,入拜户部侍郎。姜师度历任陕州刺史、河中尹、同州刺史,以疏决水道、设置盐屯、引水种稻为己任, 公私大收其利 ,入为将作大匠。

  崔隐甫初为洛阳令, 理有威名 ,历华州刺史、太原尹, 人吏刊石颂其美政 ,开元十四年入为御史大夫, 在职强正,无所回避 ,玄宗也谓其 海内咸云称职,甚副朕之所委.地方官入朝,较京官体察民情,可使下情上达,决策比较符合实际。

  开元前期、中期,京官出为刺史,经过几年,再 精择 入朝为三省副贰及 诸司清望官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由内而外,再由外入内,上下交流,出入常均,使得京官与地方官的素质得到提高,有力地推动着 开元之治 的实现。

  注意宰辅、出入常均,是玄宗任贤致治的两个突出特点。后世的宰臣、史臣都很追慕开元盛世的 多士盈庭 ,称赞道: 开元之初,贤臣当国,四门俱穆,百度唯贞 ②。

  在叙及开元前期、中期 贤臣当国 之时,还要提到的是玄宗的求谏纳言。

  前面姚元之所上 十事要 的第九要便是纳谏诤,玄宗回答: 朕非唯能容之,亦能行之。 两个多月后,果然 行之 ,下制 求直谏昌言、弘益理政者。 当时,不单朝官、外官,就是平民百姓,也多有上书陈时政、直言切谏的。开元五年,玄宗在东都召见僧一行, 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 永穆公主出嫁, 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僧一行直言相谏,以为 太平骄僭,竟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 这样一提醒,使得玄宗 遽追敕不行,但依常礼。 ①道士叶法善也常 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 ,玄宗往往于 听政之暇,屡询至道 ②。和尚、道士尚且如此,内外臣僚更不例外。同时,根据宋璟建言,恢复了太宗时的谏官议政制度,使得中枢决策在博采的基础上更符合实际,减少失误。

  玄宗前期、中期的求谏容纳,虽然常常与太宗的求谏纳谏相提并论,但玄宗关于谏诤的思想则远不如太宗。太宗的求谏纳谏明确贯穿着 君臣同心,共成治道 的思想,而玄宗则缺乏这样的认识。在具体做法上,如导人使谏、反对盲目顺旨、区别直谏与讪谤等方面,玄宗也都去太宗较远。由此不难明白,为什么开元年间没有产生出魏征那样的典型。

  ① 《资治通鉴》卷212玄宗开元十二年六月、十三年二月。

  ② 《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 史臣曰.① 《旧唐书》卷191《一行传》。

  ② 《旧唐书》卷191《叶法善传》。

  4。抑欲而昌

  玄宗即位后半年多,即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三月,晋陵县(今江苏常州)一个从九品的县尉杨相如上疏言时政,提出: 隋氏纵欲而亡,太宗抑欲而昌,愿陛下详择之。 玄宗 览而善之 ①。当时,首要的任务是如何对付太平公主,玄宗仅于夏收之际停修大明宫,敕以农务方勤,罢之以待农闲。翦灭太平公主一党后,立即在行动上遵循曾祖父 太宗抑欲而昌 的做法,抑情损欲,刻厉节俭,屡禁奢靡,以求 返朴还淳,家给人足.(1)销毁服玩韦后乱政、太平 怙权的那些年,达官贵戚竞相浮华,以致奢靡成风。

  安乐公主命人织成百鸟毛裙两件,自己一件,韦后一件,计价百万。这两件毛裙,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下为一色,影中为一色,仿佛百鸟并见裙中。自安乐公主作成此裙,百官之家多仿效,致使 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 ②至于太平公主,除遍占京畿 膏腴 田园, 绮疏宝帐,音乐舆乘,同于宫掖。侍儿披罗绮,常数百人,苍头监妪,必盈千数。外州供狗马玩好滋味,不可纪极。 ③就是玄宗即位后的第一个上元节,太平公主尚 依太上皇之势 弄权之际,长安仍 夜开门燃百千灯 ,凡4日。二月,又追作去年 大酺 ,上皇、玄宗父子并王公贵戚登楼临观 百司酺宴,以夜继昼,经月余日.左拾遗严挺之上疏陈 四不可 ,劝谏玄宗 以天下心为心,深戒安危之理 ④。

  开元二年七月,当大政初定之后,玄宗便针对 风俗奢靡 的社会流弊,断然采取了三项措施:其一,乘舆服御、金银器玩,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二,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其三,后妃以下,皆不得服珠锦绣。

  3天后,又对百官的服、用作出规定。同时,罢两京织锦坊,禁采珠玉、织锦绣,违者杖一百、受雇工匠减一等杖八十。司马光把这一举措看得很重要,称赞说: 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 ①。 始欲为治 与 能自刻厉节俭 ,被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也是为了对照玄宗 晚节犹以奢败.但在当政之初,玄宗针对往昔弊政造成的 互相夸尚,浸成风俗 ,提出 返朴还淳,家给人足 ②,确实成为移风易俗,实现 大治 的重要内容。

  (2)罢遣宫女销毁服玩一个月后,玄宗命有关部门准备车牛,在内朝正殿南面的侧门崇明门将后宫用不着的多余宫女遣送回家。为此,还专门下了一道敕旨,表示 往缘太平公主取人入宫,朕以事虽顺从,未能拒抑.如今人颇喧哗, 以为朕求声色,选备掖庭 ,使其醒悟: 见不贤莫若自省,欲止谤莫若自修,改而更张,损之可也。 ③显然,这是出于平息舆论,表示不求 声色.但玄宗的 见不贤莫若自省,欲止谤莫若自修 这两句话,不仅表达了他的损情抑欲,更见其知过自省之所在。

  ① 《资治通鉴》卷210玄宗开元元年三月。

  ② 《旧唐书》卷37《五行志》。

  ③ 《旧唐书》卷183《武承嗣附太平公主传》。

  ④ 《旧唐书》卷99《严挺之传》。

  ① 《资治通鉴》卷211玄宗开元二年七月。

  ② 《册府元龟》卷56《节俭》。

  (3)诏禁厚葬过了一个月,又颁下一道《禁厚葬制》。厚葬,既无益于死者,又有损于生业。然而, 近代以来,共行奢靡,递相仿效,浸成风俗,既竭家产,多至凋弊。 修筑坟墓还不算,还要 别造田园,名为下帐,又有冥器(随葬器物)等物,皆竞骄侈。 为改变这种风习,特地 申明 丧葬的 约束 :冥器等物,规定 色数及长短大小 ; 园宅下帐,并令禁绝 ; 坟墓茔域,务遵简俭 ; 送终之具,并不得以金银为饰.在这些具体规定之外,还特别明确了违背规定的惩罚措施: 违者,先决杖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并贬授远官。 ①(4)自上而始一年之中,接二连三地采取断然措施,目的都很明确,是要针对开元之前种种弊政造成的奢靡之风。由此,确实看到玄宗 求治甚切 的心情。 隋氏纵欲而亡,太宗抑欲而昌 ,在这鲜明的对比中,玄宗选择了 抑欲而昌 的明智做法。

  可贵的是,玄宗深知 文质之风,自上而始 ②,首先从自己做起,从宰相做起。

  前面僧一行谏永穆公主出嫁宜依常礼,是玄宗从自身做起的一例。开元七年,王皇后生父王皎去世,皇后的孪生兄弟、国舅王守一要仿效睿宗窦皇后生父窦孝谌墓葬 故事 ,筑高坟大塚. 宋璟、苏颋二相 请一依礼式 ,更何况开元二年又新颁《禁厚葬制》,玄宗同意了。第二天,王守一仍然请依窦孝谌 故事 ,玄宗又 准依旧例.宋璟、苏颋、再上言玄宗,以为 高坟乃昔贤所诫,厚葬实君子所非 ,既已作为制度, 不因人以摇动,不变法以爱憎.玄宗急忙改过,对宋璟等表示: 朕每事常欲正身以成纲纪,至于妻子,情岂有私? ③ 自上而始 ,开元年间的宰相中,不少人都以 清俭 著称。姚崇 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 ,每遇大事,玄宗即 令(源)乾曜就寺问崇 ④。姚崇临终前留下遗嘱,告诫子孙 各守其分 ,还特别 属以薄葬 ①。王夫之更有高见,认为 唯开元之世,以清贞位宰相者三:宋璟清而劲,卢怀慎清而慎,张九龄清而和,远声色,绝货利,卓然立于有唐三百余年之中,而朝廷乃知有廉耻,天下乃藉以乂安。 ②开元君臣从自身做起,自上而始,使得奢靡风俗基本得到抑制,逐渐形成 返朴还淳 的气象。 开元之治 的实现,可以说正是以 返朴还淳 为其起点的。

  ③ 《唐会要元》卷3《出宫人》。

  ① 《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② 《册府元龟》卷56《节俭》。

  ③ 《旧唐书》卷96《宋璟传》。

  ④ 《资治通鉴》卷211玄宗开元四年十一月。

  ① 《旧唐书》卷96《姚崇传》。

  ② 《读通鉴论》卷22《玄宗三》。

  5。完善法制

  承袭贞观法制的宽仁慎刑原则,继续完善法制建设,是 开元之治 的又一重要方面。

  (1)宽仁为本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十月,姚元之上 十事要 ,第一要便是: 自垂拱已来,朝廷以刑法理天下,臣请圣政先仁义,可乎? 玄宗表示: 朕深心有望于公也。 ③这是为了改变武周时代 以威制天下,渐引酷吏 的弊政。

  先天二年八月,首先宣布: 凡有刑人,国家常法。自今已后,辄有屠割刑人骨肉者,依法科残害之罪。 ④这不仅是对酷吏苛刑、滥刑的禁断,而且具有立法的意义。因此,开元年间基本上废除了 屠割骨肉 的酷刑,大体是按照国家常法 施以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的。十二年四月,因杖刑过重而致人殒毙,又新颁敕命: 今后抵罪人合杖,敕杖并从宽,决杖六十 ⑤。杖刑从一百减为六十,定为常式。

  为了确保禁断苛刑,开元初年的另一措施便是罢黜 身在 的酷吏。在 穷治 太平公主 枝党 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清查尚在的酷吏及其子弟。

  二年二月,下敕,以涪州刺史周利贞等13人 皆为酷吏 ,比周兴、来俊臣等 事迹稍轻 ,一律 放归草泽,终身勿齿.至十三年三月,仍然不忘酷吏的危害。当御史大夫程行谌奏武周时代酷吏23人 残害宗枝,毒陷良善,情状尤重,子孙不许与官 ,玄宗立即采纳并颁敕:其 身在者,宜长流岭南;身没,子孙亦不许仕。 ①在对酷吏实行 终身勿齿 的同时,玄宗 思徐有功用法平直 ②,以其子徐■为恭陵令。表彰徐有功,显然是要官吏 用法平直.开元年间,涌现了一批执法清严的官吏。李杰,为河南尹, 勤于听理,每有诉列,虽衢路当食,无废处断,由是官无留事,人吏爱之。 ③李朝隐,更是 素称清正,断狱亦甚当事.开元十年迁大理卿,武强令裴景仙 乞取赃积五千匹,事发逃走 ,玄宗命抓获 集众杀之.李朝隐 执奏 ,以其 乞赃,犯不至死.玄宗不许,李朝隐坚持再奏,强调 为国惜法,期守律文,非敢以法随人 ④。玄宗最终准奏,杖裴景仙一百,流放岭南。这既表现出李朝隐的刚正,又体现了 宽仁为本 的原则。宋璟为相时, 刑罚清省 ;罢相后处理 作乱 案件,仍然贯彻宽仁的原则。开元十年八月,京城长安发生左领军兵曹权楚璧 作乱 事件,权梁山自号 光帝 ,西京留守王志愔惊恐至死。玄宗自东都洛阳派河南尹王怡前往处理。王怡治狱 连逮甚众,久之不决.玄宗以宋璟为西京留守,宋璟来到长安, 止诛同谋数人,余皆奏原之 ①,事情很快便解决了。

  史书称道: 开元中,玄宗修道德,以宽仁为理本 ②。这一概括,是言之有据的。

  ③ 《开元升平源》,下引不再注。

  ④ 《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⑤ 《唐会要》卷40《君上慎恤》。

  ① 《唐会要》卷41《酷吏》。

  ② 《资治通鉴》卷 211玄宗开元二年闰二月。

  ③ 《旧唐书》卷100《李杰传》。

  ④ 《旧唐书》卷100《李朝隐传》。

  (2)行罚先亲严以执法在很大程度上标识着 励精求治 的决心,而其难又难在如何对待皇亲国戚、宠幸近密的违法行径上。所以,姚元之上 十事要的第五事便是: 比来近密佞幸之徒,冒犯宪网者,皆以宠免,臣请行法,可乎? 玄宗的决心也很大: 朕切齿久矣! 开元前期,君臣们大体做到了法不阿亲。

  开元二年正月,玄宗同父异母弟薛王业的舅父王仙童,即睿宗王德妃的兄弟,侵暴百姓,被御史弹劾。薛王业向玄宗求情,即命紫微、黄门(即中书、门下)复核。宰相姚崇、卢怀慎共同奏道: 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无所枉,不可纵舍。 玄宗听从了姚、卢二相的意见,处罚了王仙童, 由是贵戚束手。 ③王皇后的妹夫、尚衣奉御长孙昕,与御史大夫李杰有过节。开元四年正月的一天,长孙昕约同妹夫杨仙玉在里巷伺机殴打李杰。李杰上表陈诉,大臣被打,实为辱国。玄宗大怒,令斩长孙昕、杨仙玉等。散骑常侍马怀素以为正月不宜行刑,累表陈请。玄宗改斩刑为朝堂杖毙,以谢百官,表示: 为令者自近而及远,行罚者先亲而后疏。 ④同时,以敕书慰问李杰,说: 昕等朕之密戚,不能训导,使凌犯衣冠,虽置以极刑,未足谢罪。卿宜以刚肠疾恶,勿以凶人介意。 ①处置长孙昕等,既显示出玄宗 行罚先亲后疏 的法制思想,又表明了他 励精求治 的决心。

  (3)刊定法典《唐律疏议》颁行之后,大体相沿使用。而随着社会变动和各项制度变革,令、格、式则有待继续完善。

  开元年间,多次删修格式律令。三年正月,颁《开元格》10卷。七年三月,颁《开元后格》10卷、《开元令》30卷、《开元式》20卷。十九年,颁《格后长行敕》6卷。二十五年九月,颁《开元新格》10卷、《格式律令事类》40卷。二十六年,完成《大唐六典》30卷。其中,开元二十五年的刊定,是一次最全面的修订, 总七千四百八十条,其千三百四条于事非要,并删除之。二千一百五十条随文损益,三千五百九十四条仍旧不改。 ②总成《律》12卷、《律疏》30卷、《令》30卷、《式》20卷、《新格》10卷、《事类》40卷。《事类》40卷, 以类相从 ,将格、式、律、令处理同一类事务的条款编在一起,虽说是 便于省览 ,实则在古代法制史上是一项创新。

  鉴于法典日趋完善,至开元二十五年,全年断死刑仅58人,大理狱院一片冷落。史称李林甫、牛仙客 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③。

  《大唐六典》30卷,虽然像是唐代官制沿革,但其 以令式分入六司 ④,因而又具有行政法典的意义。

  ① 《资治通鉴》卷212玄宗开元十年八月。

  ② 《旧唐书》卷118《杨炎传》。

  ③ 《资治通鉴》卷211玄宗开元二年正月。

  ④ 《旧唐书》卷100《李杰传》。

  ① 《资治通鉴》卷 211玄宗开元四年正月。

  ② 《通典》卷 165《刑制下》。

  6。开元之盛

  经过玄宗君臣 同心戮力 的治理,终于使唐代社会达到鼎盛,出现了 开元全盛 的景象。

  当时的一个吏部员外郎以为: 国朝故事,莫盛于开元、天宝之际。 为此,他这样记述了当时的盛况: 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①言词之中,虽不无粉饰夸大,但对照开元年间的政治、经济、法制、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仍不失为一篇实录。玄宗的经济思想及开元年间的经济措施、经济发展,都在经济卷详述。军事,亦有专篇。

  如果说当时人旨在记述当时的盛况,那么当 盛世 过后,史家便着眼于盛世 的来之不易了。中唐以下,朝野无不向往昔日的 开元全盛 ,评说不乏典册。然而,结合史实作出系统总结的,还应当说是《旧唐书?玄宗纪下》后面那一段唐代 史臣曰 : 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黜前朝侥幸之臣,杜其奸也;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赐酺赏而放哇淫,惧其荒也;叙友于而敦骨肉,厚其俗也;蒐兵而责帅,明军法也;朝集而计最,校吏能也。庙堂之上,无非经济之才;表著之中,皆得论思之士。而旁求宏硕,讲道艺文。昌言嘉谟,日闻于献纳;长辔远驭,志在于升平。……年逾三纪,可谓太平。 典刑、礼乐、慈俭、轨仪,杜奸、戒奢、明教、惧荒、厚俗、明军法、校吏能,日闻献纳、志在升平,等等,都是对实现 天下大治 的经验总结。 开元握图,永鉴前车 ,正是中唐以来评说其 全盛 的根本目的!

  开元全盛 掩盖着的另一面,也是不允许忘记的。且不说杜甫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对照,就是《兵车行》中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等句,已足以教人们如何认识 全盛 了。

  ③ 《资治通鉴》卷214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

  ④ 《直斋书录解题》卷6《唐六典》。

  ① 郑棨:《开元传信记》。

  (六)周边关系

  唐代前期,从太宗至玄宗的130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开放时期,被视为是当时 世界历史演进的重心 ①。谈唐代的兴盛,必不可免要谈唐政权与周边的种种关系。

  唐朝本土,太宗时分为十道,玄宗时分为十五道。本土之外,与周边关系大体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内附关系,二是朝聘或 朝贡 关系。内附各政权,唐廷在其地设都督府或州,以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子孙世袭,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自主权,有朝贡和出兵助战等义务。这种府或州,统称羁縻州,受唐廷诸道都督府或都护府统领。而仅有朝聘或 朝贡 关系的各政权,与唐政权则无隶属关系,即使某些接受唐廷封号的,也不表示臣属关系。

  关于羁縻州的情况,可以视为唐代边疆变化的一项重要标志。《新唐书?地理志七下》专篇记录 开置之目,以见其盛 : 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隶关内道者,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隶河北者,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隶陇右者,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蛮隶江南者,为州五十一;隶岭南者,为州九十二。又有党项州二十四,不知其隶属。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羁縻州地域如此广大,部族如此繁多,但经济文化则偏于落后。其内附,除了被击败,大都希望得到唐廷的保护,并从经济、文化交流中受益。唐廷接受内附,则主要是为 表威化之远 ,声扬国威。因羁縻州 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对唐廷实际利益影响不大。但国力盛衰,却又由此体现出来。兴盛之时,羁縻州先后来归;中衰以后,羁縻州纷纷脱离。

  以下,分别叙述边疆和战及唐与海外联系。

  1。边疆和战

  隋、唐与秦、汉在边疆问题上的最大相似之处就是,北方面对着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骚扰、抢掠以及威胁着中原政权的存在;同时,它又控制着西域各个政权,阻隔东西交往的通道。唐代前期的边疆形势可以概括为:击灭突厥,开通西域,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1)北灭突厥隋末丧乱,东、西突厥乘机复振,一跃而为雄据漠北、力控西域、势倾中夏的强大军事集团。当时的割据者,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等, 虽僭尊号,俱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 突厥控制的势力范围, 东尽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李渊兴唐, 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 ①始毕可汗因此 益骄踞 ,李渊 每优容之 ,多所厚赐。武德三年处罗可汗助秦王攻刘武周,途经并州, 留三日,城中美妇人多为所掠.颉利可汗承其父兄之业,对唐延更为 言辞悖傲,求请无厌 , 有凭陵中国之志 ②。武德四年,率万余骑攻雁门。五年,南下汾州,攻围并州。七年,颉利、突利叔侄二可汗 举国入寇.八年,颉利集兵10余万饱掠朔州后,攻袭太原,守将张瑾全军覆没。九年,太宗刚即位,颉利又以20万精骑直逼关中。前锋攻破武功,京师戒严。太宗以疑兵计化险为夷,迫颉利于渭水便桥 刑白马设盟 而退兵。

  ①详见罗香林:《唐代文化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版。

  ① 《通典》卷197《突厥上》。

  渭桥之盟回来,太宗以前代君王 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 ,每日 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 ,使之 唯弓兵马,庶使汝等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经太宗 教射 和 亲自临试 ,士卒皆为精锐 ③。同时,开始征点丁男为府兵,扩大兵源,推行军功政策。

  突厥内部,却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颉利 纵欲肆情,穷凶极暴 ,是 主昏于上.别部薛延陀、回纥等 自立君长,将图反噬 ,是 众叛于下.突利被疑,由是怨憾,是 兵挫将败. 塞北霜旱,粮糇乏绝 ,可以攻取。 颉利疏其突厥,亲委诸胡 ,胡人翻复,内必生变。汉人被虏,保据山险,王师既出,必然响应④。这正是战略反击的有利条件。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太宗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李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计6总管,10余万兵,分道出击突厥。第二年正月,李靖出奇制胜,定襄大捷,颉利逃窜。李勣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5万余。颉利欲施缓兵计,遣使谢罪求和,太宗将计就计。李靖等心领太宗意图, 督兵疾进 ,出其不意,大破颉利。李勣又断其漠北退路,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为大同道行军副总管生擒,时值贞观四年三月。颉利俘献京师,薛延陀、回纥、仆固等部 咸请上尊号为' 天可汗'①,太宗成为 西北诸蕃 的最高首领。接着,分颉利故地为6州,置定襄、云中二都督府。太宗以颉利族人思摩统领其地,后为薛延陀所迫,思摩又还归唐廷。二十一年灭薛延陀后,于其地置六都督府、七州。次年,黠戛斯酋长入朝,以其地置坚昆都督府。

  高宗时,先后置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统管碛口以南突厥诸部,安北都护府统管碛口以北诸蕃,北至安加拉河、叶尼塞河汇流处。

  武则天时,颉利 疏属 骨咄禄自立为可汗。至其弟默啜可汗,又恢复昔日盛况。玄宗初年,默啜在内乱中被杀。天宝初,东突厥彻底灭亡,其地尽为回纥据有。

  (2)打通西域隋末唐初,西突厥统叶护可汗 霸有西域 ,西域诸国王悉授(以)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 ②为打通东西方交往之路,唐与西突厥在西域进行了一番激烈的争夺。

  高祖时,吐谷浑再起,其王伏允复据南疆与青海。贞观八年,伏允拘留唐鸿胪丞赵德楷,太宗遣使 十余返,竟无悛心 ③。九年五月,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统率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等行军总管及突厥、契苾之众,屡破吐谷浑,伏允兵败自杀。其部众立伏允嫡子慕容顺为可汗,归附唐廷。数月后,慕容顺被部下所杀,子诺曷钵立,唐封以河源郡王。十四年,太宗以弘化公主嫁诺曷钵。至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吞灭。

  ② 《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

  ③ 《旧唐书》卷2《太宗纪上》。

  ④ 详见《旧唐书》卷68《张公瑾传》。

  ① 《旧唐书》卷3《太宗纪下》。

  ② 《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下》。

  ③ 《旧唐书》卷198《吐谷浑传》。

  降服吐谷浑后,河西走廊打通。进而,便是开启 西域三门户 之一的高昌。高昌地处今新疆吐鲁番地区, 厥土良沃,谷麦岁再熟,有葡萄酒,宜五果 , 有文字,知书计,所置官亦采中国之号.唐初,高昌王麹伯雅卒,子文泰立,遣使告哀。贞观四年,唐破东突厥,伊吾(今新疆哈密)

  归附,麹文泰亲王长安朝见太宗。其时, 西戎诸国来朝贡者,皆途经高昌 ①,唐与西域的这条交往之路基本畅通。可是,随着吐谷浑与西突厥的崛起,通道受阻。特别是麹文泰臣服西突厥后, 商胡被其遏绝贡献 , 西域使欲来者,文泰悉拘留之 ②。贞观十三年底,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统兵平定高昌。第二年,麹文泰惊惧而死,子智盛继立。唐军攻破其城,麹智盛出降,高昌国灭。以其地为西州,又另置安西都护府,留兵镇守。 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 ③平定高昌,为唐打击西突厥在西域的势力奠定了基础。其先,高昌与西突厥屡攻焉耆,夺其城,掠其民。唐平高昌,焉耆请为声援。高昌既灭,西突厥竭力笼络焉耆,结成姻亲,相为唇齿,共拒唐廷。贞观十八年,安西都护郭孝恪请准讨击,夜袭王庭,俘获焉耆王突骑支。

  焉耆往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击灭东突厥后,龟兹虽然对唐 岁贡不绝,然臣于西突厥.郭孝恪讨击焉耆, 龟兹遣兵援助。 贞观二十二年底,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等率铁勒十三部及突厥骑兵征讨。第二年(公元648年)底,攻占龟兹,生擒其王诃黎布失毕。龟兹相那利 潜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来袭孝恪 ①。唐军反击获胜,共破其大城5所。

  龟兹既定,西域震骇,各部族首领乘机摆脱西突厥控制,服属唐廷,贡使往返,商贾不绝。这段时间,正值西突厥统叶护可汗为其伯父莫贺咄所杀,内乱不已。唐朝逐步打通天山南路向西的通道,亦即裴矩《西域图记》中所说 中道.西突厥内乱,西域诸国先受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节度,后又多附乙毗咄陆可汗。乙毗射匮可汗击败咄陆,归顺唐廷。太宗晚年,阿史那贺鲁率部内附,置瑶池都督府。太宗去世,阿史那贺鲁吞并射匮。高宗初年,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总有西域诸郡, 数侵扰西蕃诸部,又进寇庭州.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高宗命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等4将分南北两路讨击贺鲁,在伊丽水(今伊黎河)、碎叶水(今伊黎河西南楚河)一带,彻底击败西突厥,俘获贺鲁, 分其种落,置昆陵、濛池二都护府,其所役属诸国,皆分置州府,西尽于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 ②第二年五月,将安西都护府由高昌移至龟兹,仍以高昌旧地为西州。安西都护府下统 4镇,焉耆、龟兹、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称 安西四镇.安西与昆陵、濛池都护府的设置,保障了天山南、北路的畅通。

  ① 《旧唐书》卷198《高昌传》。

  ② 《旧唐书》卷198《高昌传》。

  ③ 《资治通览》卷195太宗贞观十四年九月。

  ① 《旧唐书》卷198《龟兹传》。

  ② 《旧唐书》卷194下《突厥传下》。

  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进犯西域, 与于阗合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 唐廷被迫 罢安西四镇 , 吐谷浑全国尽没 于吐蕃①。唐朝通往西亚之路,复又受到威胁。西突厥余部乘机骚扰,东突厥余部默啜可汗也一度深入西域地界。到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 大破吐蕃之众,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镇,乃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发兵以镇守之。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 696年),吐蕃又 清去安西四镇兵,仍索分十姓之地,(武)则天竟不许之。 ②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为加强对西域广大地区的统管,武则天又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镇)置北庭都护府。

  至此,安西都护府领天山南路 四镇 及葱岭以西、阿姆河以南16都督府,西达波斯都督府(今伊朗东部边境的扎博勒)。北庭都护府领天山北路昆陵、濛池二都护府,昆陵都护府统西突厥五咄陆部23都督府,濛池都护府统西突厥五弩失毕部,西尽咸海西岸。在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统管之下,西域大体稳定下来, 丝绸之道 的畅通得以保证。此外,在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带,又有 昭武九姓 ,高宗时即置康居都督府以统之。

  (3)和亲吐蕃吐蕃(bō,音波)源出西羌,很早就活动在西藏高原一带。六、七世纪之交,农、牧业都有发展。 其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然颇有城郭。 其王称赞普,相称大论、小论。 用刑严峻,小罪剜眼鼻,或皮鞭鞭之,但随喜怒而无常科。囚人于地牢,深数丈,二三年方出之。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 ③当时,西藏高原上有三股势力。西部是羊同,以畜牧为业。中部和北部是苏毗,以射猎和畜牧为主,也兼营农业。西南部是吐蕃,其赞普居跋布川(今西藏琼结)。7世纪初,吐蕃朗日论赞吞并了苏毗。其子松赞干布又击灭羊同,统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逻些城(今拉萨市)。

  松赞干布,公元629- 650年在位,此间,吐蕃创制了文字,又制订了成文法典《十善法律》。唐太宗贞观八年,吐蕃 始遣使朝贡 ,太宗差行人冯德遐前往抚慰。松赞干布向唐求婚,太宗未许。松赞干布以为吐谷浑 相离间 ,便发兵进攻吐谷浑,尽占其地,屯兵20万于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境。十二年,太宗以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统3总管5万步骑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谢罪,因复请婚,太宗应允。十四年,吐蕃相禄东赞进献黄金、珍玩以为请婚之礼,太宗许以文成公主妻松赞干布。第二年正月,命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今青海境内鄂陵湖和扎陵湖)迎接, 见道宗,尽子婿礼.唐蕃和亲以后,其 酋豪子弟,请入国(子)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①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蔬菜种子、精巧的手工艺品、药物等,如文成公主答尼泊尔公主时所说, 世间诸工巧,妆饰与烹饪,耕稼纺织等 ②。高宗初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又 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③

  ① 《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

  ② 《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

  ③ 《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

  ① 《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

  松赞干布卒后,赞普年幼,委政禄东赞。禄东赞死,其次子钦陵等 专其国.唐蕃之间,为争夺西域发生了多次战争。高宗时,吐蕃大败唐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于大非川(今青海湖西),尽没吐谷浑。既而,唐工部尚书刘审礼与吐蕃战于青海,兵败而死。 安西四镇 为吐蕃控制20余年,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才又归唐。

  中宗时,唐蕃通好,以所养雍王之女为金城公主,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正月,中宗亲送公主至始平(今陕西兴平),由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入吐蕃。金城公主又带去锦缯数万、杂伎诸工以及龟兹乐舞。睿宗至玄宗前期,唐蕃间西域之争时有发生。如开元二年秋,吐蕃10万之众进犯临洮军及兰州、渭州,掠监牧羊马而去,唐以摄左羽林将军薛讷等截击。十五年春,吐蕃又大举进犯甘州、瓜州。十七年,唐朔方节度使王祎大破吐蕃,拔其石堡城。吐蕃频遣使请和,玄宗令忠王友皇甫惟明、内侍张元方出使吐蕃。十八年冬,吐蕃赞普遣其重臣名悉猎入朝上表,称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于是,唐蕃 仍于赤岭各竖分界之碑,约以更不相侵。 ①二十四年以后,吐蕃又西攻勃律,毁分界之碑。二十九年,金城公主卒,吐蕃40万入犯陇右,夺石堡城,进至河源军(今青海西宁)。

  (4)六诏归一唐初,云南地区 群蛮 聚居,名号繁多。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

  置姚州都督府(今云南姚安北),统管羁縻州13州。太宗时,置戎州都督府(今四川宜宾西南),统管羁縻州30余州。

  当时,在石城(今云南曲靖西)以西滇池周围居住着西爨,又称 白蛮.由曲、靖州(今云南昭通一带)往南至步头(今云南建水)居住着东爨,又称 乌蛮.白蛮的经济、文化,较乌蛮发达一些。

  在洱海周围,居住着所谓的 河蛮 ,又形成一个中心。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右武候将军梁建方击败松外蛮,松州(今四川松潘)边外诸蛮70部、10余万户相继归附。梁建方遣奇兵出巂州(今四川西昌),突然出现在西洱河(今洱海),酋长杨盛大惊,与各部首领请归附。 西洱河大首领杨同外、东洱河大首领杨敛、松外首领蒙羽皆入朝,授官秩。 ①高宗初年,西洱河大首领杨栋附、显和蛮大首领王罗祁、郎昆黎盘四州大首领王伽冲等率部内附,入贡方物。其后,吐蕃屡攻西洱河诸蛮,西洱河皆臣吐蕃。玄宗开元元年,河蛮首领入朝,授以刺史。

  正当 群蛮 逐渐发展之际,在西洱河周围形成六股势力,因其称呼王为诏 ,遂自号 六诏.六诏名称及居地分别是: 蒙巂诏,居阳瓜州(今云南大理市西南一带);越析诏,居越析州(今云南宾川);浪穹诏,居浪穹州(今云南洱源);邆赕诏,居邆备州(今云南洱海西北一带);施浪诏,居舍利州(今云南洱海东北一带);蒙舍诏,居蒙舍州(今云南巍山一带)。蒙舍诏在最南,故称 南诏.六诏之中,蒙巂、越析二诏势力较强,蒙舍诏(南诏)则较弱。

  ②王沂暖译:《西藏王统记》第五章。

  ③ 《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

  ①《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

  ① 《新唐书》卷222下《两爨蛮传》。

  蒙舍诏之王姓蒙,父子以名相属。始祖舍龙,舍龙生龙独逻,又名细奴逻。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细奴逻遣其子逻盛入朝,高宗授细奴逻为巍州刺史。第二年,蒙巂诏蒙敛、和舍等作乱,唐廷命姚州道总管进讨。

  咸亨(公元670- 674年)间,唐廷以西爨酋长王仁求讨平蒙敛,蒙巂诏北迁样备(今云南漾濞一带),蒙舍诏(南诏)兼有阳瓜州之地。武则天时,逻盛入朝,其妻生盛逻皮,逻盛喜曰: 吾且有子,死于唐地足矣。 ②武则天赐其锦袍金带以归。玄宗初年,逻盛卒,盛逻皮继立。盛逻皮子皮逻阁,玄宗封以台登郡王。开元十六年,皮逻阁继立。为扩充势力,皮畹阁开始攻灭西洱河诸蛮。二十五年,战胜河蛮,攻取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县)。第二年,玄宗赐皮逻阁名归义,进爵云南王。皮逻阁乘机请 合六诏为一诏 ,玄宗以五诏 持两端,宜其残破.当时,正是唐蕃争夺茂州(今四川茂县)之西安戎城的激战时刻,助南诏攻五诏,无疑会牵制吐蕃。玄宗派遣中使王承训、御史严正诲赴皮逻阁军,先灭越析,次灭三浪(浪穹、邆赕、施浪),再灭蒙巂,建立了以西洱河地区为中心的南诏政权。二十七年,皮逻阁迁其都城至太和城。

  在建立南诏政权的过程中,皮逻阁逐渐完备了各项主要制度。设官,羽仪长8人,兵、客、户、刑、工、会六曹曹长各1人,大将军12人,清平官6人,地方分设8节度使。 凡丁壮皆为战卒 , 农收既毕,兵曹长行文书境内,诸城邑村谷,各依四军,集人试枪剑甲胄腰刀,悉须犀利,一事阙即有罪。 ①玄宗天宝以后,南诏与吐蕃成为唐政权西南边境的两股强大政治势力。

  (5)渤海兴起唐朝东北边境,居住着奚、契丹、室韦、靺鞨等族。

  奚,聚居滦河上游,西接突厥,东邻契丹,分为5部,每部酋长1人,称俟斤。逐水草,以畜牧为主。太宗贞观二十二年,率部内附,置饶乐都督府,以其大酋长可度者兼领,以其5部为5州。武则天时,契丹反唐,奚与契丹 递为表里,号曰' 两蕃'②,唐廷也常以范阳节度使为押奚、契丹两蕃使。

  契丹,居外辽河上游,西接奚,东邻高丽,南至营州(今辽宁朝阳),北为室韦,逐猎往来,居无常处,君长大贺氏,分为8部。若有征发,诸部 皆须议合,不得独举。猎则别部,战则同行。 ①突厥强盛时,长期受东突厥控制。太宗贞观初,其君长摩会率部内附。二十二年,窟哥等部又请内属,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兼领。武则天时,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内兄孙万荣,俱为营州都督赵文翙侵侮,起兵杀赵文翙,占据营州,唐廷连派大将多次征讨,都被打败。不久,李尽忠死,孙万荣代领其众,由于奚与突厥的袭击,孙万荣以轻骑败走被杀。玄宗初年,复置松漠都督府,以李失活兼领,所统8部因其旧帅为刺史。其后,又通姻好。开元后期,契丹使臣入朝贡方物,不为宰相所礼,因而起兵抄掠边境。唐玄宗以张守珪为幽州节度使,进行防御经略。开元二十三年,以契丹知兵马中郎李过折代理松漠都督。

  ② 《旧唐书》卷197《南诏蛮传》。

  ① 《蛮书》卷9、《南诏野史》卷上。

  ② 《旧唐书》卷199下《奚传》。

  ① 《旧唐书》卷199下《契丹传》。

  室韦,居黑龙江上游及额尔吉讷河一带,西邻突厥,东接黑水靺鞨,南为契丹,北至大海,分20余部,互不统属,首领号 莫贺弗.高祖时,曾向唐廷贡方物。太宗贞观初年,以东突厥被击灭,遣使贡丰貂。中宗时,请助唐攻讨突厥。玄宗时,入朝10次。在室韦居住的广大地区,唐廷还设置了室韦都督府,以统管其地。

  靺鞨,分粟末、黑水两部,西接室韦、契丹,东至于海,南为高丽,北抵室韦、北海。黑水靺鞨居北,粟末靺鞨在南。隋末,有酋帅突地稽率部内属。唐高祖仍以其地置燕州,以突地稽为总管。其子李谨行,高宗时曾于青海破吐蕃,封燕国公。玄宗时,黑水部全盛,分为16部。开元十三年,在黑水靺鞨置黑水军,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为黑水都督府(今伯力),其余各部为属州,均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唐廷 置长史,就其部落监领之。 ②十六年,赐其都督姓名为李献诚,授以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唐政权在黑龙江流域建起了较为完整的行政、军事机构,势力范围远及黑龙江入海口和库页岛。

  渤海,本靺鞨粟末部,先附高丽。高丽亡后,其首领大祚荣据东牟山,筑城居之(今吉林敦化),自立为振国王,通使于突厥。其 地方二千里,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 ①。中宗时,始通使往来。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以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为忽汗州,置都督府(今吉林敦化),命大祚荣兼都督。至此,始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开元七年,大祚荣卒,嫡子大武艺继位,承袭封号。大武艺一面拓展疆土,一面派遣学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唐朝的文化、制度。二十六年,大武艺病卒,子钦茂继立,遣使入朝 求写《唐礼》、《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许之。 ②肃宗时,发展成 海东盛国 ,这是后话。

  2。海外联系

  唐朝前期国势的富强,使得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玄宗时达到顶点。

  (l)海东关系唐朝与海东的关系,主要是与朝鲜半岛、日本的关系。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上是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 世为仇敌,数相侵伐.高祖时,以其三国 俱为藩附,务在和睦 ③,分别遣使通好。太宗贞观十六年,高丽西部大人(酋长)泉盖苏文杀高丽王高建武,立高藏为王,自立为莫离支 ,相当于唐朝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专擅其政。同时,联络百济,合攻新罗。新罗求助于唐廷,太宗遣使劝谕高丽,令勿攻新罗,泉盖苏文不听,太宗乘机发兵。十八年,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战船500艘,载甲兵4万余,自莱州渡海趋平壤;以太子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6万及西北胡兵趋辽东。第二年二月,太宗率诸军自洛阳出发, 亲征辽东.唐军陆路连破辽东、白岩、盖牟数城(今辽宁沈阳、抚顺一带),海路攻占卑沙城(今辽宁金州),耀兵于鸭绿水。

  但当进军安市城(今辽宁辽阳)时,高丽拼死固守,终不能克。九月,太宗 以辽东仓储无几,士卒寒冻,乃诏班师。 ①

  ② 《旧唐书》卷199下《靺鞨传》。

  ① 《资治通鉴》卷211玄宗开元元年二月。

  ② 《册府元龟》卷999《请求》。

  ③ 《旧唐书》卷199上《新罗传》。

  在此同时,百济乘机袭取新罗20余城。其后数年,与唐中断往来。高宗时,百济与高丽、靺鞨又夺新罗城池,新罗向唐乞援。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率水陆10万之众渡海,与新罗合兵攻破百济,以其故地原有5部,分置熊津、马韩、东明等五都督府,因其酋长为都督、刺史。不久,百济旧将起兵抗唐,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恢复大部故地。

  唐廷留镇百济的将军刘仁愿、刘仁轨坚守熊津城(今韩国公州)。百济引日本救兵以拒唐军。刘仁愿、刘仁轨击败百济、日本联兵,尽占百济之地。新罗渐次据有百济,唐与新罗联合,对高丽造成南北夹击之势。

  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丽泉盖苏文死,其子男生代立为莫离支。男生、男建、男产兄弟 各树朋党,以相攻击.男生被逐,其子献诚向唐廷求援。高丽内乱,为唐朝攻取造成极好机会。年底,即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众出击高丽。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九月,攻占平壤。

  年底,分高丽5部为9都督府、42州,总隶于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安东都护,镇守平壤。

  新罗与唐朝,大体保持友好往来关系。高丽亡后,新罗王金法敏逐渐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接受唐朝制度、文化极为广泛,如设官有宰相、侍中、司农卿、太府令,都城平壤仿长安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等。文化典籍、佛教、佛经,传播更多。开元二十五年,玄宗选邢éu20986X使新罗时说: 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与讲论,故选使充此。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 ①仅此即可见新罗文化的发达,亦可知唐朝文物制度对新罗的影响。

  日本,曾派出遣隋使4次,隋朝遣使日本1次。隋炀帝时,遣隋留学生高向玄理等,直至唐初才回日本。唐朝前期,日本所派 遣唐使 (日本派遣出使唐朝的使者)不少于1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同来唐朝,如玄宗开元二十年多治比广成一行竟多达594人。日本著名的 大化改新 ,就是在高向玄理等留学生的协助下进行的。所颁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制简直就是受唐朝的直接影响,其后形成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官制系统也大体依照唐制而成。

  人员往来,形成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高潮。武则天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其朝臣真人(相当唐朝户部尚书)粟田来唐,武则天宴于麟德殿。玄宗初年,粟田再次来唐, 尽市文籍,泛海而还.其副使朝臣仲满, 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仕历左补阙、仪王友。 ②朝衡又作晁衡,留唐朝京师数十年,与诗人王维、李白交往颇深,王维、李白都有诗作赠别晁衡。唐朝赴日最有名的僧人就是鉴真和尚,6次东渡,终于成功,对日本的建筑、医学、艺术都作出重要贡献。

  ① 《旧唐书》卷 199上《高丽传》。

  ① 《旧唐书》卷199上《新罗传》。

  ② 《旧唐书》卷199上《日本传》。朝衡,本名阿倍仲麻吕。

  (2)南亚交往

  唐朝的南方和西南方,当时主要有林邑(今越南南方)、婆利(今马来西亚)、真腊(今柬埔寨、老挝)、骠国(今缅甸)、泥婆罗(今尼泊尔)

  以及天竺等国, 贞观、开元之盛,来朝者多也 ①。

  其时,天竺分为五天竺,即中天竺、东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

  唐高祖时,中天竺王尸罗逸多(玄奘《大唐西域记》称为戒日王)征服其余四天竺, 威声远振,刑政甚肃.太宗贞观十年,唐僧玄奘到中天竺取梵本经论650余部,受到尸罗逸多隆重的奖励。十五年,尸罗逸多自称摩伽陀王,遣使朝聘,太宗厚礼回报。二十二年,王玄策出使天竺,尸罗逸多卒,发生内乱,叛臣阿罗那顺篡位自立,发兵攻击王玄策,掠夺诸国贡物。王玄策逃往吐蕃,吐蕃、泥婆罗出兵8000余,从王玄策击败阿罗那顺。此刻,玄奘早已回到长安,开始翻译经论,并将其取经经历和各地风土人情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

  其后,五天竺诸王朝贡不断。玄宗之世,遣使次数更多。开元八年,南天竺王尸利那罗僧伽请以战象及兵马助唐攻大食、吐蕃,玄宗 甚嘉之,名军为怀德军 ②。

  (3)中亚之争唐朝西部边境与波斯(今伊朗)接壤,太宗时波斯被大食击败,波斯王于贞观二十一年遣使来唐,请求援助。高宗龙朔元年(661年),波斯王卑路斯 频被大食侵扰,请兵救援 ,唐因其地置波斯都督府,以卑路斯为都督。然其地 渐为大食所侵 ①,仅部众犹存,继续与唐廷保持来往。

  大食,即哈里发或伊斯兰帝国,穆罕默德建立。唐太宗初年,穆罕默德攻取麦加,统一阿拉伯半岛。随后,东灭波斯,向中亚发展,高宗永徽二年,哈里发遣使东来,唐与大食开始正式交往。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大食击破波斯、拂菻. 玄宗以前,大食攻占阿姆河、锡尔河流域, 西域康国、石国之类,皆臣属之.开元初,太食又遣使来朝, 唯平立不拜 ②。西域诸国,如安国、康国、俱蜜、吐火罗、石国纷纷上表,请求唐廷发兵征讨大食,救其苦难。其时,大食、吐蕃共立阿了达为王,攻拔汗那,拔汗那兵败奔安西求救。监察御史张孝嵩率兵万余出龟兹西数千里,大破阿了达,唐之声威复振西域, 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国,皆遣使请降。 ③唐与大食在争夺西域的过程中,促进了东西方的种种交往。

  拂菻,又称大秦,即东罗马,东南与波斯接壤,隋炀帝欲通拂菻而不能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来朝,献方物,太宗以玺书答慰,回赠绫绮。大食强盛后,渐陵其国,臣属大食。高宗、武则天时,遣使来朝。

  玄宗开元七年,又两次来朝。唐与东罗马的交往,当确信无疑。

  ① 《旧唐书》卷197《南蛮西南蛮传》 史臣曰.② 《旧唐书》卷198《天竺传》。

  ① 《旧唐书》卷198《波斯传》。

  ② 《旧唐书》卷198《大食传》。

  ③ 《资治通鉴》卷211玄宗开元三年十一月。

  四、极盛转衰

  唐代社会由治转乱的明显标志,无疑是安史之乱。同时,整个天宝(公元742- 756年)间经济持续发展,人户、耕地、仓储、百工、钱币以及治安等,都达到或显示着唐朝的鼎盛。然而,唯独开元后期以来的朝政与上述盛况形成强烈的反差,鲜明地暴露出 气盛而微 的衰象,导致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莫大遗憾。

  (一)天宝危机

  当了20多年太平皇帝的玄宗,自开元二十四(公元736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①由此,潜伏下深刻的社会危机。在随后的20年间,玄宗沿着奢欲和怠政两个方面自己将自己推向了绝路。

  1。人君德消

  通常都以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玄宗罢张九龄、裴耀卿相职,命李林甫兼中书令、牛仙客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作为由治趋乱的分界,即所谓 治乱固已分矣②。这留在后面叙述。让我们先看看玄宗本人的一些重要变化。

  (1)天子家事开元二十四年前后,玄宗被接二连三的 天子家事 所烦恼。随心所欲的结果,导致了始料不及的惨局。

  此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二十三年,先为惠妃亲生女咸宜公主选驸马杨洄,大办婚礼。接着,又为惠妃亲生子寿王册妃、纳娶杨玉环。先前,玄宗宠幸赵丽妃,以其子为皇太子。此时,寿王最受 钟爱.废立太子之争,必然公开化。尽管张九龄一再强调 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 ,并列举了历代废立造成的大乱、流血乃至失天下,都无济于事。二十五年四月,玄宗竟偏信杨洄的一面之词,废太子兄弟3人为庶人,随即赐死。后代史家评论此事说: 明皇一日杀三庶人,昏蔽甚矣。 ①年底,武惠妃死。进入开元二十六年,玄宗是怎么样一种状况呢?立何人为太子, 犹豫岁余不决。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诛死,继嗣未定,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 ②被玄宗称为 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 的高力士,确实 揣知 皇上心意,说出 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的话来,坚定了玄宗立第三子忠王玙(后改名亨)为皇太子的决心,解决了 天子家事 中的一大难事。

  然而,自武惠妃逝去, 上心忽忽不乐。时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按:天宝六载以前称温泉宫),内外命妇,熠耀景从,浴日余波,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澹荡其间。上心油然,若有所遇,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 ③因此,二十六年冬、二十七年冬到骊山,都只逗留半月左右。二十八年正月,仅小住8天。还是 老奴 最能 揣知 圣上的心意, 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二十八年十月, 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 ①如果说这一年十月玄宗在骊山18天是与杨太真初次幽会,那么二十九年十月至十一月便是杨太真正式随玄宗避寒温泉宫了。史称: 不期岁,恩礼如惠妃 , 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宫中呼为' 娘子' ,礼数实同皇后。 ②

  ① 《资治通鉴》卷214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

  ② 《新唐书》卷宗165《崔群传》。

  ① 《新唐书》卷222中 赞曰.② 《资治通鉴》卷214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五月。

  ③陈鸿:《长恨歌传》。

  天子家的两件大事都得到满意的解决,陶醉于盛世、喜庆之中的玄宗下诏改开元三十年为天宝元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玄宗加尊号为 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 ,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尚书左、右丞相复为仆射,东都为东京,北都为西京,州为郡,刺史为太守。天宝三载正月初一,改 年为 载.天宝的最初3年间,明皇与太真 娘子 4次幸骊山温泉宫,每次都在30天以上,因此 史言帝耽乐而忘返 ③。天宝四载八月,玄宗60周岁生日(千秋节)第二天,正式宣布 太真 妃号为 贵妃.贵妃仅次于皇后,而当时未立皇后,玄宗设此封号是要使杨贵妃统领后宫。

  (2)荒怠政事开元二十四年冬,玄宗自东都回到西京,从此 不复东幸.用李林甫的话说, 知上厌巡幸.如果说玄宗 怠于政事 自此始,那么经过数年 家事 烦恼的天子,刚刚寻求得一位精神上的寄托,沉溺在新的欢乐之中,还有多少心思会放在勤政上!天宝三载,明皇与太真 娘子 的恋情正在如胶如漆之际,便从容地对高力士说出: 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①尽管高力士强调 天下大柄,不可假人 ,玄宗仍然听不进去,足见其倦怠、厌政之深!

  李、杨恋情的升华,必然助长明皇思慕由人间美景进入天仙胜境, 天长地久 地 世世为夫妇.天宝元年十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开元十三年改集仙殿为集贤殿,表明其信 贤 不信 仙.此时,重建集灵台,表明颇信神仙。四载正月,玄宗竟对宰相说,在宫中筑坛祈福, 俄飞升天,闻空中语云:' 圣寿延长'. 于是,太子、诸王、宰相纷纷上表祝贺。到天宝九载前后,时人以明皇尊道教, 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 ②所有这一切,都是二人同享: 昨夜上皇新受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③ 唐之君诞妄而臣侫谀 ,已经不再是什么 怠于政事 ,简直就是昏庸荒政了。

  (3)奢靡成风荒怠政事、思慕长生,与之相伴的绝不会是刻厉节俭,只能是崇尚奢靡,即所谓 心荡而益奢.开元末年,贵臣贪权,饰巧求媚,提出将赋税与贡献区分开,即 赋税当委于有司,以给经用;贡献宜归于天子,以奉私求。 实际上,这是在教天子如何侵吞天下 贡赋 中 贡 的部分,任其挥霍。玄宗竟然 悦之 ,新建琼林、大盈二库,收藏天下之贡。后来,陆贽一针见血地指出: 荡心侈欲,萌柢于兹。 ④

  ① 《新唐书》卷5《玄宗纪》。

  ② 《太平御览》卷141《杨贵妃》。

  ③ 《资治通鉴》卷215玄宗天宝二年十月胡三省注。

  ① 《资治通鉴》卷215玄宗天宝三载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九载十月。

  ③张祜:《集灵台二首》,《全唐诗》卷511。

  天宝四载,随着太真 娘子 获得贵妃的地位,杨氏远近亲属顺着裙边成为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暴发户。其兄杨铦为殿中少监,从兄杨锜尚武惠妃女太华公主,为驸马都尉, 贵妃三姊,皆赐第京师,宠贵赫然。 由于 用度日侈,后宫赏赐无节 ,玄宗又不想总是从国库中支取,户口色役使王鉷 探知上指 ,便私下把岁贡额外钱百亿万转入大盈内库, 以供宫中宴赐.王鉷蒙骗玄宗说: 此皆不出于租庸调,无预经费。 玄宗 以鉷为能富国,益厚遇之 ,提拔为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实际上,王鉷是 务为割剥以求媚,中外嗟怨。 ①到天宝七载,玄宗又以贵妃的3个姐姐 皆有才色 ,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 出入宫掖,并承恩泽,势倾天下。 史称: 三姊与铦、锜五家,凡有请托,府县承迎,峻于制敕;四方赂遗,辐凑其门,惟恐居后,朝夕如市。上所赐与及四方献遗,五家如一。竞开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费,动逾千万。既成,见他人有胜己者,辄毁而改为。 ②当时,天下赋调之正数钱物,皆归于太府寺左藏署。八载二月,玄宗率百官 观左藏.由于 是时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 这样一种表象,更使玄宗以为 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 ③李林甫、杨国忠、杨氏五家、高力士等,是当时 贵宠之家 的代表,也是穷奢极欲的典型。

  半个多世纪以后,当唐明皇的子孙回顾这一盛世的殷富时,便发现: 国家自天宝已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 ④玄宗晚年造成的奢靡成风、物务多废的恶果,给后来的唐代官民的印象是无法抹掉的!

  早在开元中期,人们便以关中大风震电,蓝田山推裂百余步影射 人君德消政易 ①。作为民谣,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开元中期的政治状况,也是民心的一种表达,认为皇帝一天不如一天了。开元后期到天宝年间的事实,恰恰证明着 人君德消政易.

  2。宰相误国

  玄宗自开元末年 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给宰相专权造成了可乘之机。

  先是李林甫 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 ②,后是杨国忠取而代之,以聚敛而 终成其乱 ③。

  ④ 《旧唐书》卷139《陆贽传》。

  ① 《资治通鉴》卷215 玄宗天宝四载八月、十月。

  ② 《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七载十一月。

  ③ 《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八载二月。

  ④ 《旧唐书》卷16《穆宗纪》。

  ①《新唐书》卷35《五行志二》。

  ② 《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十一载十一月。

  (1)委政林甫李林甫出身宗室,曾祖父是李渊的从父弟。以辈份而论,李林甫当是玄宗的远房叔叔。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入宰相班子。但当时张九龄为中书令、裴耀卿为侍中,李林甫还不是主要执政者。

  面对玄宗 渐肆奢靡,怠于政事 ,张九龄 遇事无细大皆力争 ,而李林甫却 巧伺上意 ,并 日思所以中伤 张九龄。两年多的时间, 林甫日夜短九龄.于是,玄宗 积前事,以耀卿、九龄为阿党 ,并罢政事④。

  自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始,李林甫为中书令(后改称右相)整整16年,至其病卒。

  李林甫取代张九龄之后,便欲 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他对谏官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补阙(谏官)杜琎上书,第二天就被出为地方县令。谏官议政之制被破坏, 自是谏诤路绝矣.不过,此时的李林甫还谈不上 自专大权.天宝三载,他见户部尚书裴宽为玄宗 所重 ,恐其拜相,只能暗中指使刑部尚书裴敦复 以五百金赂女官杨太真之姊,使言于上(玄宗) ①,才将裴宽排挤出京。这时的李林甫,对于功业才望超过自己的人,还只能是 百计去之.当皇上与太真 娘子 久住骊山 耽乐而忘返 , 悉以政事委林甫 之后,他才得 自专大权.就是说,玄宗的 欲高居无为 助长了宰相弄权。先前,自姚崇始,中书令大体上是三五年一更换。玄宗委政李林甫后,这一更换制度被彻底破坏。

  李林甫专权,当以天宝四载始起大狱为标志。这一年,为铲除 不附己者 ,开始制造冤狱。吉温,素称 惨酷.罗希奭, 为吏深刻.李林甫得此二人大喜, 二人皆随林甫所欲深浅,锻炼成狱,无能自脱者,时人谓之' 罗钳吉网'. ②随即,韦坚、杜有邻、王忠嗣等冤案接连发生,左相(侍中)李适之自求散官,罢政事。同平章事陈希烈更是 唯诺 而已, 凡政事一决于林甫.制度规定,宰相午后六刻乃出,李林甫改为午前 巳时即还第,军国机务皆决于私家。 ③为了 耽宠固权 ,李林甫更想出 杜出将入相之源 的诡计。他声称 文士为将,怯当矢石 , 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应当多以 蕃人 专任大将。这些人多不识文字,不能为相,便可以解除他人 出将入相 之忧了。可是,他却没料到,安禄山起兵正是 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 ①。

  (2)权假国忠接替李林甫为右相(中书令)的杨国忠,原名钊,与杨贵妃是从祖兄妹关系。经诸杨 引之见上,得随供奉官出入禁中.玄宗赏识他的 强明 ,称其为 好度支郎.借助诸杨的影响,被用为王鉷的判官。

  天宝六载,李林甫屡起大狱,别置推事院,以杨钊为御史,与酷吏吉温、罗希奭共同制造冤狱, 所挤陷诛夷者数百家.一年当中,杨国忠以聚敛骤迁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15余使职。七载六月,又升为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至九载,为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玄宗赐名国忠。吉温以其 恩遇浸深 ,便为其 画代林甫执政之策.从此,杨国忠开始翦除李林甫的心腹,以谋取宰相大权。

  ③ 《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七载六月。

  ④ 《资治通鉴》卷214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214玄宗天宝三载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15玄宗天宝四载六月。

  ③ 《资治通鉴》卷215玄宗天宝五载四月。

  ① 《旧唐书》卷106《李林甫传》。

  十一载四月,杨国忠借王鉷弟王銲与邢縡利用龙武万骑作乱之事大作文章,断言王鉷必定 预谋.玄宗以其 不应同逆 ,李林甫 亦为之辩解 ,左相(侍中)陈希烈 极言鉷大逆当诛.王鉷赐自尽,杨国忠兼京兆尹,加御史大夫及京畿、关内采访等使, 凡王鉷所绾使务,悉归国忠。 ②更进一步,又 穷竟邢縡狱,令引林甫交私鉷、銲与阿布思事状 ,陈希烈等则 附会国忠,证成其状,上由是疏薄林甫。 ③自此,杨国忠与李林甫成为死敌。当南诏大举犯边之际,李林甫乘机 奏遣 身兼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赴镇所,试图将其挤出京师。杨国忠辞行时哭诉 必为林甫所害,贵妃亦为之请 ,玄宗竟许以 屈指待卿,还当入相.不久,李林甫病卒,杨国忠即为右相(中书令),兼文部(吏部)尚书,领40余使职。

  为 收人望 ,杨国忠建议 文部选人,无问贤不肖.于是, 国忠凡所施置,皆曲徇人所欲,故颇得众誉。 ①然其居相位后, 妬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 ,则有过于李林甫。史称杨国忠 立朝之际,或攘袂扼腕,自公卿已下,皆颐指气使,无不詟惮。 ②当其忌左相陈希烈时,陈希烈便 累表辞位.他见京兆尹李岘 不附己 ,便借 灾沴归咎 ,贬其为长沙太守。河东太守兼采访使韦陟 文雅有盛名,杨国忠恐其入相,使人告陟赃污事,下御史接问。凡此种种,引起高力士的担忧,对玄宗说: 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玄宗听罢, 默然 无语③。

  杨国忠 终成其乱 ,有两点不同于李林甫。肃宗时的宰相房琯说出一点: 往杨国忠聚敛,产怨天下。 ④宋代学者苏轼更有一段系统论述: (宇文)融既死,而言利者争进。韦坚、杨慎矜、王鉷日以益甚,至杨国忠而聚敛极矣。故天宝之乱,海内分裂,不可复合。 ⑤ 聚敛极矣 ,走向反面,导致 天宝之乱 ,这是杨国忠甚于李林甫的一个方面。

  杨国忠 终成其乱 的另一不可推卸的罪责是:千方百计欲 以激怒(安)

  禄山,幸其动摇,内以取信于上.天宝年间,安禄山恩宠日渐加深,又握有兵权, (杨)国忠知其跋扈,终不出其下,将图之,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上不之信。 杨国忠或指使门客刺探安禄山 阴事 ,或 围捕其宅 ,或贬其安插在京官中的耳目,使得 禄山惶惧,遂举兵以诛国忠为名.当玄宗欲以皇太子监国,自己领兵亲征之时,杨国忠担心太子将置诸杨于死地,指使杨氏姊妹哭诉于贵妃,贵妃衔土请命,其事乃止。 待到哥舒翰奉敕镇守潼关,以 利在守险,不利出攻。 杨国忠担心哥舒翰 持兵未决,虑反图己,欲其速战,自中督促之 ,致使 王师奔败,哥舒受擒,败国丧师.所有这一切都被载入史册,故称 皆国忠之误惑也 ①。

  ② 《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十一载四月、五月。

  ③《旧唐书》卷106《杨国忠传》。

  ① 《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十一载十二月。

  ② 《旧唐书》卷106《杨国忠传》。

  ③ 《资治通鉴》卷217玄宗天宝十三载九月。

  ④ 《新唐书》卷139《房琯传》。

  ⑤ 《栾城后集》卷11《历代论五》。

  3。天下势偏

  开元中期以来,明皇开边意未已,精兵皆戍北边,使天下之势偏重。

  (1)边将日重节度使的设置,见于睿宗之时。玄宗开元年间,陆续设置了河西、陇右、幽州、剑南、朔方、太原以北(河东)、安西、北庭等节度使。每一节度使领若干州,为这一地区最高军事长官。功名卓著者往往可以入朝为相,故节度使地位颇重。

  自唐兴以来,军事统帅都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 四夷之将,犹不专大将之任,皆以大臣为使以制之。 然而,时至开元中后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天子有吞四夷之志,为边将者十余年不易,始久任矣;皇子则庆、忠诸王,宰相则萧嵩、牛仙客,始遥领矣;盖嘉运、王忠嗣专制数道,始兼统矣。 ②早在开元四年,刚刚拜相的宋璟就注意到边将邀功的问题。史称:宋璟 以天子好武功,恐好事者竟生侥幸,痛抑其赏 ③。可是,宋璟罢相后,边将久任、遥领、兼统的情况都变得越来越普遍。

  至天宝元年正月,适应 吞并四方 的需要,玄宗分平卢别为节度,共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它们是: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兵2。4万;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兵 2万;河西节度使,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兵 7。3万;朔方节度使,捍御突厥,治灵州,兵6。47万;河东节度使,与朔方犄角以御突厥,治太原府,兵5。5万;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兵9。14万;平卢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兵3。75万;陇右节度使,备御吐蕃,治鄯州,兵7。5万;剑南节度使;西抗吐蕃,治益州,兵3。9万;岭南五府经略使,绥静夷、獠,治广州,兵1。54万。这样的部署,不仅造成 公私劳费,民始困苦 ,而且出现 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 的情况。再加以李林甫提出边将 用寒畯胡人 ,诸道节度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始禄山倾覆天下 ①。

  (2)宠信禄山安禄山,柳城(今辽宁朝阳)混血胡人。开元二十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用为捉生将,认作养子。二十四年,为平卢讨击使,讨击奚、契丹,贪功兵败,按军法当斩。张守珪惜其骁勇,执送东都候旨。宰相张九龄坚持依军法,并奏道: 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 ②玄宗仅免其官。张守珪死后,安禄山凭着行贿送礼、献 忠 取媚两条,步步高升。二十八年,为平卢军兵马使。二十九年,为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两蕃(奚、契丹)、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天宝元年,为平卢节度使。二年正月,首次入朝向玄宗献 忠 心,说: 臣若不行正道,事主不忠,(虫)

  食臣心 ①。三载三月,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兼范阳节度使。礼部尚书席建侯巡视河北后 称禄山公直 ,宰相李林甫、户部尚书裴宽 皆顺旨称其美.三人深受玄宗信任, 由是禄山之宠益固不摇。

  ① 《旧唐书》卷106《杨国忠传》。

  ② 《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六载十二月。

  ③ 《资治通鉴》卷211玄宗开元四年闰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六载十二月。

  ② 《旧唐书》卷99《张九龄传》。

  天宝六载正月,安禄山以范阳、平卢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大约从这时起,常令其将刘骆谷留京师,刺探朝廷动静。史称 安禄山潜蓄异志 , 凶逆之萌,常在心矣.然其 外若痴直,内实狡黠.岁献俘虏、奇珍异兽不绝于路,向玄宗再次表白腹中 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 玄宗命诸杨与其叙兄弟,安禄山更请为贵妃儿.玄宗 以为信然,益爱之 ②。七载六月,赐其铁券,享有赦免死罪的特权,称其镇守北疆犹如 万里长城.九载,赐爵东平郡王,唐朝边将封王自此始。十载二月,求兼河东节度使。从此,安禄山便握有平卢节度使(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兵3。75万人,范阳节度使(治所在今北京西南)兵9。14万人,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兵5。5万人,计约20万人,占十镇之兵的40%, 禄山恃此,日增骄恣。尝以曩时不拜肃宗(太子亨)之嫌,虑玄宗年高,国中事变,遂包藏祸心,将生逆节。 ③20万镇兵之外,安禄山又收养奚、契丹骁勇善战的壮士近万人,畜战马数万匹,军需、珍宝不计其数,以高尚、严庄、张通儒与将军孙孝哲为腹心,史思明、安守忠、崔乾祐、田承嗣等为将领。值此 将生逆节 之际,朝中正是李林甫、杨国忠 为仇敌 之时。天宝十二载,杨国忠使人劝说安禄山,让其诬告李林甫与突厥降将阿布思谋反。此时李林甫已死,安禄山趁机打击阿布思。当阿布思为回纥攻破后,安禄山诱其部落而降之, 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 史称: 安禄山以李林甫狡猾逾己,故畏服之。及杨国忠为相,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 ①杨国忠没有能力控制安禄山,便只能 屡言禄山有反状.可安禄山已然是 恩宠日深 ,不单出入宫掖不禁,就是与贵妃对食 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杨国忠只得厚结 哥舒翰, 共排安禄山.哥舒翰已为陇右节度使,杨国忠又奏以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赐爵西平郡王。至此,安禄山兼统三镇,封东平郡王;哥舒翰兼统二镇,封西平郡王,当时 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而杨国忠又兼领剑南节度使。

  以三镇对三镇,兵力相当。只可惜 承平日久,未尝习兵 ,加之权力倾轧,将相的心思全用在了 争宠固位 上。久已荒政的皇上, 依违 其间,既 权假宰相 ,又 益信禄山为忠.结果,杨国忠 数以事激 安禄山, 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 ;安禄山则 决意遽反 ,以 将兵入朝讨杨国忠 为借口,起兵范阳,酿成大乱。

  ① 《安禄山事迹》卷上。

  ② 《资治通鉴》卷215玄宗天宝六载正月。

  ③ 《安禄山事迹》卷上。

  ① 《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十二载五月。

  (二)藩镇起伏

  安禄山起兵直指两京,是玄宗天宝年间潜伏的种种危机的总爆发。战乱过后,皇权低落,盛世不复再来。藩镇自河北、山东扩展到河南、江淮,此起彼伏,形成割据局面,影响及于唐亡。

  1。安史之乱

  自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范阳起兵,中经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史思明再起范阳,至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结束战乱,前后7年又3个月,史称 安史之乱.(1)禄山构乱天宝十四载七月,安禄山打算派遣兵将潜入京师,上表献马3000匹,每匹牵马夫2人,以蕃将22人部送,车300辆,每辆车夫3人。河南尹达奚珣疑其有变,上奏提醒玄宗。 于是上稍悟,始有疑禄山之意。 然而,竟无丝毫戒备。十一月,皇上与贵妃、诸杨依惯例避寒华清宫,安禄山发所部三镇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兵共15万,号称20万,起于范阳(今北京西南),南下直趋两京。 兵起之后,列郡开甲仗库,器械朽坏,皆不可执,兵士皆持白棒。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①所过郡县,望风瓦解。北京(太原)副留守被劫持,陈留、荣阳等郡连连失陷。朝廷仓促应战,命高仙芝、封常清相继东讨,又以哥舒翰守潼关。高仙芝、封常清相次败绩,洛阳失守,安禄山军逼潼关。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由代北入河北,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据兵响应。

  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余万;其附禄山者,唯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而已。 ②安禄山西攻潼关,受到来自背后的威胁。

  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不久,颜杲卿兵败,河北复为安禄山部将占据。其后,河北反复拉锯。六月,由于杨国忠猜疑哥舒翰,促其引兵出关,为安禄山将崔乾祐所败。潼关失守,京师无险可据,玄宗在杨国忠、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的怂恿下,仓慌出走剑南。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北),禁军统领陈玄礼 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 , 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及韩国、秦国夫人。 军士围驿,请陛下割恩 将贵妃 正法.玄宗无奈, 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①安禄山宠将孙孝哲带兵进入长安后, 大索三日,民间财赀尽掠之,府县因株根牵连,勾剥苛急,百姓愈骚。 ②七月,太子亨灵武即皇帝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八月,玄宗逊位,称太上皇。九月,以广平王俶(后改名豫)为天下兵马元帅。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正当郭子仪、李光弼等奉命收复东、西两京之际,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等所杀。唐军乘机反攻,又借来回纥兵助援,九月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退保邺郡(今河南安阳),史思明奉表以所部13郡、兵8万投降,肃宗以其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河北复为朝廷所有。十二月,太上皇还京。

  ① 《安禄山事迹》卷中。

  ② 《资治通鉴》卷217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18肃宗至德元载六月。

  ② 《新唐书》卷225上《安禄山传》。

  (2)思明再起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光弼以史思明 终当叛乱 ,筹划除灭之策。事泄,史思明据魏州(今河北大名),与安庆绪相呼应。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步骑20余万攻讨安庆绪,史思明发范阳兵13万以救邺郡。由于官军各路兵马互不统属,九节度之师溃散。史思明既败官军,屯驻邺郡,杀安庆绪及高尚、孙孝哲、崔乾祐等。安庆绪先前所据有的州县及兵众,至此尽归史思明。二年四月,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改范阳为燕京。九月,史思明入洛阳,城空,无所得,但以其为叛军的中心据点。

  十月,河阳一战,李光弼军大败史思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九月,肃宗下诏:郭子仪统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阳,还定河北。 由于宦官鱼朝恩从中作梗,事竟不能行。二年二月,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邙山,官军败绩,河阳、怀州再陷。三月,史思明被其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洛阳即皇帝位,改元显圣,密使人至范阳杀其异母弟史朝清及不附己者。其部自相攻杀,数月范阳方定。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太上皇、肃宗相继晏驾,宦官李辅国引太子豫即皇帝位,为代宗。十月,以长子适(kuò ,音扩)为天下兵马元帅,会诸道节度使及回纥于陕州,进讨史朝义。史朝义兵败北逃, 回纥入东京,肆行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虏掠,三月乃已。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 ①此间,出现军士废立节度使的情况。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卒,裨将李怀玉等推侯希逸为使。河东军乱,杀节度使邓景山。

  宝应二年正月,史朝义逃至范阳。其部薛嵩、张志忠、田承嗣、李怀仙相继归顺朝廷。史朝义欲投奚、契丹,被李怀仙追杀,传首京师。长达7年又3个月的 安史之乱 ,至此平定。

  2。割据形成

  史朝义传首京师,虽然标志着 安史之乱 的结束,但其遗留的祸乱却又从此而起。

  (1)仆固之叛在长年征战当中,皇室对统兵将帅多所猜忌。自用宦官观军容以来,郭子仪、李光弼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屡屡遭到用事宦官的排挤。在决胜史朝义的最后征讨中,仆固怀恩作为诸军节度行营副统帅 为人构陷,愤怨殊深 ,便企图借助史朝义余部实力,达到拥兵固宠的目的。

  代宗宝应元年十一月,在穷追史朝义的进军中,邺郡节度使薛嵩以相、卫、洺、邢4州降,恒阳节度使张志忠以赵、恒、深、定、易5州降,仆固怀恩受降后都保留了他们的职位。数日后,朝廷下制: 东京及河南、北受伪官者,一切不问。 ①半个多月后,朝廷以张志忠为成德军节度使,仍然统领恒、赵、深、定、易5州,赐姓李,名宝臣。李宝臣以王武俊为先锋兵马使。

  ① 《资治通鉴》卷222肃宗宝应元年十月。

  ① 《资治通鉴》卷222肃宗宝应元年十一月。

  第二年闰正月,史朝义已经传首京师,河北诸州皆归朝廷。仆固怀恩 恐贼平宠衰,故奏留嵩等及李宝臣分帅河北,自为党援。 朝廷方面 亦厌苦兵革,苟冀无事,因而授之。 于是,以薛嵩为相、卫、邢、名、贝、磁6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5州都防御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史称: 河北藩镇,自此强傲不可制矣。 ②藩镇雄据一方,又称方镇。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数年间,边兵精锐者大都征调入内,称为 行营.吐蕃乘机步步深入,尽占河西、陇右之地。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七月,仆固怀恩以 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说谕回纥,再收两京,平定河南、北,功无与比,而为人构陷,愤怨殊深 ,引回纥、吐蕃10万兵马入犯关中,京师震骇。朝廷以仆固怀恩所领将士多为郭子仪朔方军旧部,遂诏郭子仪为朔方节度大使,出镇奉天(今陕西乾县),仆固怀恩引兵退去。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九月,仆固怀恩诱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刺数十万众分道入犯关中,吐蕃趋奉天、党项趋同州(今陕西大荔)、吐谷浑等趋盩厔(今陕西周至),回纥继吐蕃之后,仆固怀恩又以朔方兵继其后。

  途中,仆固怀恩暴卒,大将范志诚统其众。郭子仪奉命进驻泾阳(今陕西泾州),回纥受盟而还,吐蕃夜遁。

  仆固怀恩卒后,代宗们亦有所悟,竟发出 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 ①的 悯然 之叹。

  (2)魏博抗命在朝廷对付仆固之叛和抗击吐蕃入犯的同时,仆固怀恩欲借以为 党援 的河北四镇乘机不断壮大实力。代宗在位期间,以田承嗣最为跋扈。

  田承嗣,卢龙人,安、史的嫡系与死党。前面已叙,归唐后被仆固怀恩奏留为魏博防御史。宝应二年六月,又升为魏博节度使。在魏博,田承嗣尽举管辖围范内的户口,强壮者入籍为兵,仅留老弱从事耕种,数年间拥兵10万。同时,又从中精选骁健者万人为卫兵,称为 牙兵.广德二年正月,田承嗣奏准以其所统辖的兵马名为 天雄军.其先,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来瑱被宦官程元振诬陷赐死,其属右兵马使梁崇义被推举为帅,朝廷无力征讨,以梁崇义为节度留后。永泰元年五月,平卢节度使侯希逸镇淄青,好游猎,营塔寺,不得人心。军士推李怀玉为帅,赶走侯希逸。七月,朝廷以李怀玉为知留后,并赐名正己。至此,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承(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相卫节度使薛嵩,卢龙节度使李怀仙,收安、史余党,各拥劲卒数万,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与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及正己皆结为婚姻,互相表里。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复制,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①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经略副使朱泚、泚弟滔共杀节度使李怀仙,朱希彩自称留后。朝廷密诏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遣将讨伐,不胜,遂以朱希彩为卢龙节度使。七年,朱希彩残虐将卒被杀,牙兵推朱泚为留后,朝廷遂以朱泚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八年,昭义(相卫)节度使薛嵩死,弟薛崿为留后。其年九月,田承嗣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谓之 四圣堂.十月,加同平章事。九年三月,又以皇女永乐公主许其子田华。 上意欲固结其心,而承嗣益骄慢。

  ② 《资治通鉴》卷222代宗广德元年闰正月。

  ① 《资治通鉴》卷223代宗永泰元年九月。

  ① 《资治通鉴》卷223代宗永泰元年七月。

  大历十年正月,田承嗣诱昭义将吏作乱,兵马使裴志清赶走留后薛崿,率其众归田承嗣。田承嗣乘机袭取相、卫、邢、洺4州,独占昭义管辖之地。

  成德、淄青素来就被魏博所轻视,李宝臣、李正己上表请求讨伐田承嗣。朝廷亦 欲因其隙 ,于四月下令命河东、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河阳、泽潞诸道发兵前临魏博。八月,田承嗣 以诸道兵四合,部将多叛而惧 , 遣使奉表,请束身归朝.朝廷竟准其所请,暂停围攻。田承嗣以此为缓兵计,先挑拨成德、平卢两军,避免魏博被切断;再拉拢李正己,解除南顾之忧;又利诱李宝臣 密图范阳 ,转袭朱滔,瓦解北线攻势。

  十一年二月,以其两次上表请入朝,下诏赦罪,恢复官爵,其余部众一概不究。不久,汴宋留后卒,都虞候李灵曜以田承嗣为援,自为留后,欲效河北诸镇。朝廷下诏讨伐,田承嗣却遣其子田悦救援。田悦兵败而归,李灵曜被押送京师斩首。代宗复命征讨田承嗣,诸道相互观望,朝廷 亦无如之何 ,悉复田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

  至代宗大历十二年底,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由先前控制10州扩大为控制15州,拥兵10万,雄据东方;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据7州,拥兵5万;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据7州,拥兵5万;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据6州,拥兵2万。

  各镇 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上宽仁,一听其所为。虽在中国名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 ①

  3。方镇连兵

  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卒,太子适(kuò ,音扩)即位为德宗。德宗初年,欲革前弊,锐意削平藩镇,展开了一场新的殊死较量。

  (1)四镇称王德宗即位前,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卒,以其侄田悦为留后。同时,淮西左厢都虞候李希烈赶走节度使李忠臣,诏以李希烈为淮西留后。德宗即位,又以李希烈为淮西节度使。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卒,子李惟岳自为留后。当初,成德李宝臣、淄青李正己、魏博田承嗣、山南东道梁崇义商定,要子孙世袭。因此,田承嗣卒,李宝臣力争以田悦继嗣,朝廷依准。如今李宝臣卒,田悦多次为李惟岳请继袭。朝中也有人以为: 惟岳已据父业,不因而命之,必为乱。 德宗想革除旧弊,说: 贼本无资以为乱,皆藉我土地,假我位号,以聚其众耳。向日因其所欲而命之多矣,而乱日益滋。是爵命不足以已乱,而适足以长乱也。然则惟岳必为乱,命与不命等耳。 ②坚决不许。田悦、李正己各派使者与李惟岳 潜谋勒兵拒命 ,于是成德、淄青、魏博、山南东道 遥相应助 ,连兵与朝廷较量,出现了所谓的 四镇之乱.二年五月,田悦派遣兵将首先抢攻邢、磁二州及临洺,欲消除成德、魏博两镇结合部位的威胁,六月,李正己派兵扼守徐州甬桥、涡口,梁崇义阻兵襄阳,切断江淮、江汉粮道。德宗决意平藩 已乱 ,先与吐蕃、回纥通和,使边疆暂时安定,从西京抽调防秋(防吐蕃秋季入犯)兵1。2万人赴关东。同时调集朔方、关中、太原,西至蜀汉,南尽江、淮、闽、越诸道兵,试图一举粉碎四镇的连兵抗命。七月,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于临洺大破田悦,德宗又命幽州留后朱滔讨李惟岳。恰逢李正己卒,其子李纳擅领军务,与李惟岳派兵救援田悦。八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连败梁崇义,攻入襄阳,梁崇义传首京师。三年正月,朱滔大败李惟岳,成德兵马使王武俊杀李惟岳,传首京师。其时,马燧等再破田悦,田悦退守魏州。河北略定,李纳势孤力单,朝廷以为天下不日可平。

  李惟岳被杀,德宗轻率下诏三分成德镇。朱滔、王武俊以分割成德镇不是论战功行事,对朝廷生怨。被困魏州的田悦闻讯乘机相与联络,说:朝廷 志欲扫清河朔,不使藩镇承袭 , 三镇连兵,若耳目手足之相救,则他日永无患矣! ①朱滔、王武俊以其所说为是,发兵救援。三年四月,德宗命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东讨田悦,以拒朱滔、王武俊。六月,官军大败,朱滔、王武俊与田悦会师魏州。十一月,四镇结盟,朱滔为盟主,自立为冀王,称孤,田悦立为魏王、王武俊立为赵王、李纳立为齐王,均称寡人。

  ① 《资治通鉴》卷225代宗大历十二年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26德宗建中二年正月。

  (2)朝廷蒙难四镇连兵称王未已,又有节镇镇帅加入到割据阵营中,兵变称帝,攻占京城长安,朝廷再度西逃。

  先前,淮南节度使李希烈斩获梁崇义,攻占山南东道治所襄阳后,据为己地。朝廷另派节度使接管,李希烈不满而去。德宗加李希烈同平章事,改任淮宁节度使兼平卢、淄青、兗郓、登莱、齐州节度使,使讨李纳。四镇称王之时,李希烈正率部移镇许州,彼此 交通 ,共袭汴州,使东南转运不敢沿汴渠、蔡水西上,建中三年十二月,朱滔、王武俊等劝李希烈称帝,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第二年正月, 四王 各遣使上表李希烈,称臣劝进。八月,李希烈以3万兵围襄城(今河南襄城)。淮西招讨使李勉为救襄城,遣将乘虚直捣李希烈巢穴许州(今河南许昌)。德宗命中使指责李勉违诏,撤兵中遭伏击而败,襄城更加危机。

  建中四年十月,德宗征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固原一带)诸道兵以救援襄城,节度使姚令言率兵5000途经京城长安。军士冒雨,一无所赐,京兆犒师,粗米咸菜,众怒而哗变,攻入长安城中。德宗与太子、诸王、公主从宫苑北门仓惶出走,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兵将共推前任泾原节度使、被夺兵权留住长安私第的朱泚为主,朱泚趁机自称 大秦皇帝 ,改元 应天.这一事 件,史称 泾原之变.与此同时,李希烈攻占襄城。朱泚自将军兵围逼奉天经月,邠宁留后韩游瓌(guī,音瑰)、京畿渭北节度使浑瑊拒兵血战。十一月,神策河北行营节度使李晟昼夜兼程赶到奉天救援。奉命东讨田悦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此时也回师向西,击退朱泚,使其退守长安,奉天解围,宰相卢杞等忌其战功,阻止德宗召见李怀光,又命其引军东取长安。李怀光顿兵不进,上表揭露宰相卢杞、宦官翟文秀等罪恶,德宗贬卢杞等为远州司马,杀翟文秀。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德宗下诏 罪己 赦天下。王武俊、田悦、李纳见赦令,皆去王号,上表谢罪。

  ① 《资治通鉴》卷227德宗建中三年二月。

  然而,李希烈自恃兵强财富,反倒称起皇帝来了,号国大楚,改元 武成.此间,李怀光心生异志,与朱泚通谋,想吞并李晟统领的神策军。事泄,李怀光据兵向西,德宗逃离奉天,又欲奔蜀。李晟一面激励将士,一面上表德宗,请留驻梁州(今陕西汉中) 以系亿兆之心.四月,韩游瓌、浑瑊在奉天会合,与李晟东西呼应。五月,李晟、浑瑊大败朱泚、李怀光,朱泚逃奔泾州,李怀光逃奔河中,朝廷收复京师。六月,朱泚被部将斩杀,传首行在。七月,德宗一行返回长安。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马燧、浑瑊合兵屡败李怀光,进抵河中(今山西永济)。八月,河中守将纷纷投降,李怀光不知所为,自缢而死。至此,唯有李希烈尚据淮西抗命。

  贞元二年初,李希烈部将连续进犯襄州、郑州,均被击退。四月,淮西大将陈仙奇毒死李希烈,杀其亲眷,举众归顺朝廷,授为淮西节度使。

  由讨伐四镇之乱,引出李希烈、朱泚、李怀光的更大兵祸。虽然战火平息,但藩镇世袭和自立统帅也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二年七月,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杀陈仙奇,自为留后,朝廷也只能承认。此后,终德宗之世,藩镇自为留后、藩镇间的彼此攻战,不绝于史。而朝廷竟行 姑息之政,是使逆辈益横,终唱患祸①。德宗末,宪宗初, 天下方镇四十八 , 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 ②。

  ① 杜牧:《守论》序,《樊川文集》卷5。

  ② 《资治通鉴》卷237宪宗元和二年十二月。

  (三)宫廷变动

  自安禄山构乱至 四王 、 二帝 连兵被平息, 大唐天子 由玄宗经肃宗、代宗过渡到德宗。整整半个世纪,宫廷变动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或明或暗地影响着后来的政局。

  1。三帝更替

  肃宗、代宗、德宗虽然都是以皇太子的正式身份继承帝位的,但其继承方式却各自不同。

  (1)父子分道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开元二十六年立为太子。李林甫、杨国忠多次 潜谋不利 ,以致 几危者数四.在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太子亨委曲求全地渡过了18个春秋。

  马嵬驿兵变,改变了太子亨的处境。尽管说太子是兵变主谋的证据并不充分,但太子参与密谋又是确凿无疑的: 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所谓 太子未决 ,至多可以解释为 未下决心 ,但绝不是想 制止.兵变之后,何去何从?父老遮道请留: 若殿下(太子)与至尊(玄宗)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 ①玄宗执意入蜀,给太子脱离父皇控制提供了一个 为百姓主 的极好机会。

  李辅国 乃献策请分兵北如朔方,以图兴复。 ②李辅国又 密启 太子妃张良娣,张良娣 赞其谋,遂定计北趣灵武。 ③太子的两个儿子,建宁王倓、广平王俶,也积极鼓动太子留下来。从此,玄宗与太子亨分道扬镳。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七月甲子,玄宗到达普安郡(今四川剑阁)。

  3日后,颁布制命: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南取长安、洛阳。同时,又以永王璘、盛王琦、丰王珙为方面统帅,共讨安禄山。孰不知,就在玄宗到达普安的那天,太子亨已经抵达灵武3天,宣布即皇帝位,是为肃宗。其时,文武官员不满30人,以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 上皇天帝.一个月后,肃宗的使者到达成都。玄宗出于无奈,不得不宣布 让 位,成为唐朝历史上的第三位太上皇。

  (2)后宫弄权肃宗即位后,采纳李泌建议,以长子广平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至德二载,广平王俶、郭子仪统兵收复两京。乾元元年,张良娣已由淑妃进为皇后,李辅国依附皇后,为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势倾朝野。其时,广平王俶已由楚王进封为成王。张皇后亲生子兴王佋只有几岁,便欲立为皇嗣,肃宗则以成王长,且有功 立长子为皇太子,改名豫。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前后, 张皇后与李辅国相表里,横于禁中,干豫朝政,请托无穷,上(肃宗)颇不悦,而无如之何。 ①对于太子豫, (皇)后犹欲危之,然以子佋早世而侗幼,故太子得无患。 ②

  ① 上引均见《资治通鉴》卷218肃宗至德元载六月。

  ② 《册府元龟》卷668《翊佐》。

  ③ 《新唐书》卷77《肃宗废后张氏传》。

  ① 《资治通鉴》卷221肃宗乾元二年二月。

  待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张皇后与李辅国之间出现矛盾。四月,张皇后乘肃宗 寝疾弥留 之际,以李辅国 久典禁军,四方诏令,皆出其口 ,矫诏召太子入宫, 谋诛辅国.太子豫以 圣躬不康,当出外徐图之。 张皇后 知太子难与共事 ,便召肃宗次子越王系谋。越王系与内谒者监段恒俊选宦官有勇力者200余人,授甲于长生殿。射生内侍程元振知其谋,密告李辅国,李辅国以兵护太子藏于飞龙厩,深夜突入宫禁,搜捕越王及其同谋, 幽皇后于别殿 , 皇后、越王俱为辅国所害 ①。同时,肃宗驾崩,太子豫于肃宗灵柩前即皇帝位,为代宗。

  (3)大历恢复代宗即位之时,正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决胜之际。宝应元年四月,以长子奉节王适(kuò ,音扩)为天下兵马元帅,讨史朝义。十月,长子适已由鲁王进为雍王,仍为天下兵马元帅。

  代宗在东宫时,以李辅国专横,心甚不平。继位后, 以辅国有杀张后之功,不欲显诛之.十月壬戌夜, 盗入其第,窃辅国之首及一臂而去。 ②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又削去宦官程元振的官爵,放归田里。二年正月,立长子雍王适为皇太子。

  二年三月,代宗以刘晏为河南、江、淮以来转运使,疏浚汴水。 自是每岁运米数十万石以给关中,唐世推漕运之能者,晏为首,后来者皆遵其法度云。③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二月,诏定京兆府户税: 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四升。秋税,上田亩五升,下田三升。 又 悉以度支之务委于宰相。 ④十三年正月,敕毁白渠支流碾硙以灌农田,升平公主请留其二硙. 代宗说: 吾欲以利苍生,汝识吾意,当为众先。 ⑤公主当天即令人毁之。

  经济问题当在经济卷详述,这里略略提及,旨在表明代宗大历年间已开始注意恢复生产,并出现一些将成为趋势的新情况。

  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 始有病 ,以皇太子监国。当月,代宗崩,遗诏以郭子仪摄冢宰,主持葬礼,太子适即皇帝位,是为德宗。

  2。德宗朝政

  德宗李适(公元742- 805年),在位25年,改元3次,依次为建中、兴元、贞元。 贞元 者,欲追贞观、开元之治也。史称: 德宗皇帝初总万机,励精治道。思政若渴,视民如伤。 ①(1)初革积弊德宗即位,便着手革除肃、代以来的积弊。

  首先是戒奢省费。大历十四年闰五月,诏罢四方贡献,又罢梨园使及乐工300余人。泽州刺史上《庆云图》,德宗下诏: 朕以时和年丰为嘉祥,以进贤显忠为良瑞,如卿云、灵芝、珍禽、奇兽、怪草、异木,何益于人!

  布告天下,自今有此,无得上献。 ②先前各国所献驯象、豹之类,统统放归山林。出宫女数百人。七月,毁元载、马璘等宰辅、将帅宅第,以绝天宝末年以来贵戚宅第 穷极奢丽 之风。年底,诏以天下财赋皆归左藏国库,改变玄宗后期至代宗 以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 而入于大盈内库的积弊。

  ② 《新唐书》卷77《肃宗废后张氏传》。

  ① 《旧唐书》卷115《越王系传》。

  ② 《资治通鉴》卷222肃宗宝应元年十月。

  ③ 《资治通鉴》卷223代宗广德二年三月。

  ④ 《旧唐书》卷11《代宗纪》。

  ⑤ 《资治通鉴》卷225代宗大历十三年正月。

  ① 《旧唐书》卷13《德宗纪下》 史臣曰.

  在戒奢省费的同时,德宗更注意 天下钱谷 ,以充国用。大历十四年闰五月,以刘晏判度支,总领天下财赋,掌江南、山南、江淮、岭南以及关内、河东、剑南各道利权。刘晏虽然 变通有无,曲尽其妙 ,但 出纳钱谷,必委之士类.而其理财 以爱(养)民为先 ,故 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财赋岁入便随着人户增长而不断增加, 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①。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月,德宗始用杨炎议,作两税法,详见本史经济卷。然而,诏以天下钱谷皆归金部、仓部,罢盐铁、转运等使,却几度反复。罢刘晏盐铁、转运等使, 天下钱谷,无所总领.复置使职, 餽运之务,悉委于(杜)佑.罢杜佑利权, 出纳无所统 ,又引起混乱,复以刘晏门生包佶、崔纵分领汴东、西水陆运、两税、盐铁使,总度支大要。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年初,又罢水陆运使,以诸道租赋悉委观察使、刺史遣官部送京师。不到两个月,关中仓廪竭,禁军喧哗。恰逢浙江东西道节度使、平章事、江淮转运使韩湿运米3万斛至陕,六军皆呼万岁。秋后,江淮粮米陆续运抵关中。年底,以韩滉兼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作为执掌国用大权的诸使之职,至此方成定制,不再逆转。因使职拜相,或以相领使,自德宗以下,遂成惯例(唯敬宗一朝例外)。韩滉兼充诸使,此职则由文臣充任转而为镇帅兼领了。

  (2)削弱相权鉴于玄宗后期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的弊端,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

  十月便令宰相轮流执政事笔,轮流承旨,10日一更换。肃宗在位的7年间,主要是张皇后与李辅国弄权,未出现宰相专权的情况。

  代宗在位的17年间,元载以谋诛宦官鱼朝恩, 自谓有文武才略,古今莫及,弄权舞智,政以贿成,僭侈无度。 ②元载专权,主要是杜绝谏官论事,排斥异己(如颜真卿、李泌等)。当代宗知其所为后,渐收其权,于大历十二年诛之。

  德宗一朝,进一步限制相权,助长了内廷势力的发展。

  初年,杨炎独任大权,以复恩仇为事,诬陷刘晏致死,天下冤之。继而,卢杞陷杨炎致死。及至泾原兵变,朝廷西出奉天、梁州。德宗 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必与(陆)贽谋之,故当时谓之' 内相' ,上行止必与之俱。①陆贽,自德宗即位,便召为翰林学士,数问得失。因此,史称: 贞元之政,多参决于内署。 ②李泌的时罢时用,也表露了德宗多听信顾问之臣,而不信任宰臣。

  ② 《资治通鉴》卷225代宗大历十四年闰五月。

  ① 《资治通鉴》卷226德宗建中元年七月。

  ② 《资治通鉴》卷224代宗大历五年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230德宗兴元元年三月。

  ② 《旧唐书》卷158《韦贯之附绶传》。

  贞元二年,以刘滋、崔造、齐映同平章事,但令其分判尚书省六部之事:齐映判兵部,李勉判刑部,刘滋判吏、礼部,崔造判户、工部。宰相仅行六部长官之权,而失中枢决策之职。后李泌拜相,德宗又以军旅、吏礼、刑法分委宰相李泌、张延赏、柳浑。李泌奏道: 至于宰相,天下之事咸共平章。

  若各有所主,是乃有司,非宰相也。 强调 宰相之职,不可分也。 ③九年,陆贽、贾耽、赵憬、卢迈同平章事,诏改秉笔10日一轮换为1日一轮换。十二年,干脆不任宰相,自御史、刺史、县令以上皆皇帝自选用,中书省只走文书程序而已。结果,德宗所取信的裴延龄、李实、渠牟等, 权倾宰相,趋附盈门.实际上,仍然是不信外廷信内廷。

  (3)依重宦官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直至中宗之世,仍然是 权未假于内官.玄宗的发迹,与内官高力士密不可分,因而崇重宫禁。高力士以其 谨密 、 倾心奉上 ,特承恩顾。天宝十三载,玄宗置内侍监2人,正三品,以高力士、袁思艺对任之,打破内侍省不置三品官的旧制。但高力士 谨慎无大过 , 巧密,人悦之 ,没有擅权乱政之举。

  李辅国扈从肃宗灵武即帝位,被擢为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以心腹委之。

  宰臣百司,不时奏事,皆因辅国上决 , 府县按鞫,三司制狱,必诣辅国取决,随意区分,皆称制敕,无敢异议者。 宰相李揆, 位居台辅,见辅国执子弟之礼,谓之' 五父'. ①代宗即位,以其有定策之功,尊为 尚父 ,加司空、中书令。

  程元振亦有辅定代宗之功,挤掉李辅国,接替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之职。

  史称: 是时元振之权,甚于辅国,军中呼为' 十郎'. ②襄阳节度使、同平章事来瑱,肃宗灵武即位时第一任宰相裴冕,都因与程元振小有过节,程元振便诬来瑱以罪,竟遭诛杀;又发属吏赃私,外贬裴冕。 二人既被诬陷,天下方镇皆解体,元振犹以骄豪自处 ,勋爵加至骠骑大将军,封邠国公。

  此二人虽守三公、封王爵、干预国政,但尚未全握兵权。

  代宗时,宦官掌枢密,宦官监领禁军,到后来都逐渐演变成制度。

  永泰年间,宦官董秀掌枢密。至大历十二年,始终以董秀 宣传诏旨于中书门下 ③。董秀被诛,乔献德接任。宪宗时,正式定名为枢密使。再后,便是宰相、枢密,共参国政。 ④宦官监领诸军,当自肃宗乾元元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使讨安庆绪,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为发端。代宗广德元年底,吐蕃入犯京畿,诸道兵将皆忌程元振弄权陷害,征召不集。鱼朝恩带领禁军迎奉,深受宠异,改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专典神策军。鱼朝恩虽然 恃勋自伐,靡所忌惮 ,甚至妬郭子仪功高,屡行离间,但仍然不能够任情与夺,由己废立。

  鱼朝恩被诛以后,内官不复典兵。德宗即位之初,以李光弼属吏白志贞 小心勤恪 ,引为腹心,由司农卿调用为神策军使。白志贞纳豪民赂,补为军士,多不在军,仅以名籍领取给养。泾原之变,德宗急召禁军,白志贞无兵保驾,唯有早年在东宫时的两名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带领大小宦官百余人左右从行。白志贞贬官后,左、右神策军,悉委窦文场等主之。

  ③ 《资治通鉴》卷232德宗贞元三年六月。

  ① 《旧唐书》卷184李辅国传)。

  ② 《旧唐书》卷184《程元振传》。

  ③ 《册府元龟》卷665《恩宠》。

  ④ 《资治通鉴》卷250懿宗咸通二年二月。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十月,德宗 颇忌宿将握兵多者,稍稍罢之 ,遂以窦文场监神策军左厢兵马使,王希迁监右厢兵马使,后王希迁罢,以霍仙鸣监右厢。 宦官握兵柄,自此不可夺矣。 ①贞元二年九月,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四年,置左、右神威军,与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曰十军。 神策军尤盛,多戍西京,散屯畿甸,禁卫皇室。八年,左神策大将军柏良器募才勇之士,窦文场恶之,以其妻党犯卫禁而治其罪,贬柏良器为右领军。史言: 自是宦官始专军政,为宦官挟兵权以胁天子张本。 ②贞元十二年六月, 特立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以帅禁军,乃以文场为左神策护军中尉,仙鸣为右神策护军中尉,右神威军使张尚进为右神策中护军,内谒者监焦希望为左神策中护军。时窦、霍之权,振于天下,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 ③禁军戍卫,禀赐优厚,诸将多请遥隶神策军,称行营,皆统于护军中尉,其军多至15万人。十七年以后,杨志廉、孙荣义分别以左、右神策中尉副使之职接替左、右神策护军中尉,效法窦、霍,怙宠骄恣。依附者众,宦官之势益盛。

  故史言宦官 自贞元之后,威权日炽。兰锜将臣,率皆子蓄,藩方戎帅,必以贿成,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①宦官专掌禁军,自德宗一朝成为常制,终唐之世不变。

  宦官威权日盛,带给社会的一大危害便是宫市强买。

  先前,宫中购买市间物品,命官吏主持,按值讨价。自贞元十三年前后,屡有中官于京城市肆强买人间,率用直百钱物,买人数千钱物,仍索脚价,及进奉门户,谓之宫市。 ②中官(宦官)购物, 不持文牒,口含敕命 , 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 另派数百人于市中查望,白取其物,不还本价,称之为白望.常常是 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③徐州刺史张建封入觐京师,具奏宫市之害。户部侍郎、判度支苏弁 希宦官之旨 ,奏以京师游手无业者数千万家, 仰宫市取给.德宗竟信其言,凡言宫市者皆不听用。十四年,京兆尹吴凑再奏宫市之弊,宦官以其为右金吾都知赵洽、田秀岩之谋,二人坐流天德军服役。

  如果说自肃宗起,皇帝都有宦官参预拥立,那么经德宗一朝宦官威权的膨胀,其后不单能够拥立皇帝,而且可以废黜君王了。

  ① 《资治通鉴》卷231德宗兴元元年十月。

  ② 《资治通鉴》卷234德宗贞元八年十二月。

  ③ 《旧唐书》卷184《窦文场、霍仙鸣传》。

  ① 《旧唐书》卷184《宦官列传》序。

  ② 《唐会要》卷86《市》。

  ③ 《旧唐书》卷140《张建封传》。

  (四)元和中兴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德宗病疾而崩,太子李诵继位,即顺宗。

  顺宗以病体登基,在位8个月,是一个过渡性的帝王。其间,韦执谊为同平章事,王伾为翰林学士,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兼充度支盐铁转运副使,主持朝政。史家称:顺宗 自其执政以后,罢进奉、宫市、五坊小儿,贬李实,召陆贽、阳城,以范希朝、韩泰夺宦官之兵柄,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 ①七月,顺宗以 积疾未复 ,权令皇太子李纯监国,以杜黄裳为门下侍郎、袁滋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八月,顺宗以 疾恙无瘳 ,令皇太子即皇帝位,自称太上皇,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

  皇太子李纯即位于宣政殿,是为宪宗。顺宗 革德宗末年之乱政 ,被称为 永贞革新.宪宗即位的第二年,改元 元和 ,历史进入一个 中兴 的时代。

  1。政归宰辅

  唐代的一位史家在记述和评论宪宗一朝政事时写道: 上自藩邸监国,以至临御,讫于元和,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由是中外咸理,纪律再张,果能剪削乱阶,诛除群盗。 ②军国枢机归于宰相,确实是宪宗朝政的一大新气象,也是使 唐室中兴 的一大重要因素。

  (1)股肱良臣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二月,宪宗与宰相论帝王为政之道。杜黄裳对答说: 帝王之务,在于修己简易,择贤委任. 为人主之体固不可代下司职,但择人委任,责其成效,赏罚必信,谁不尽心。 他特别强调:人主常势,患在不能推诚;人臣之弊,患在不能自竭。由是上疑下诈,礼貌或亏,欲求致理,自然难致。 ①宪宗深以为然,表示 犹须宰执臣僚同心辅助,岂朕今日独能为理(治)哉! 四月,策试制举之士,元稹、独孤郁、白居易、萧俛、沈传师等才智之士被启用。元稹上疏论谏官职能,奏请恢复百官以次进对、正衙奏事等制度。宪宗 颇嘉纳其言,时召见之。 二年正月,杜黄裳出镇河中,以武元衡为门下侍郎、李吉甫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李吉甫(公元758- 814年),字弘宪。拜相后,以 宰相之职,宜选擢贤俊 ,而裴垍久在礼部、考功二司,多识 今之才杰 ,使其举荐。

  裴垍所举30余人, 数月之内,选用略尽,当时翕然称吉甫有得人之称。 ②三年九月,李吉甫密荐裴垍代己为相,自图出镇淮南。 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 六年正月,裴垍病免后,李吉甫复入朝知政事。九年九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请袭父位,李吉甫以淮西四境无援,宜因时取之, 颇叶上旨,始为经度淮西之谋。 ③其间,七年,李吉甫与李绛共相。五月的一天,宪宗与宰相们在延英殿 论治道. 日旰,暑甚,汗透御服,宰相恐上体倦,求退。 宪宗挽留说: 朕入禁中,所与处者独宫人、宦官耳,故乐与卿等且共谈为理(治)之要,殊不知倦也。 ④

  ①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5《顺宗》。

  ② 《旧唐书》卷15《宪宗纪下》 史臣蒋系曰.① 《旧唐书》卷14《宪宗纪上》。

  ② 《旧唐书》卷148《裴垍传》。

  ③ 《旧唐书》卷148《李吉甫传》。

  李吉甫暴病卒后,吴元济纵兵侵掠及于东都都畿,宪宗 悉以兵事委武元衡.十年六月,刺客袭杀武元衡,伤及裴度。有请罢裴度官以安方镇之心者,宪宗大怒道: 若罢度官,是奸计得行,朝纲何以振举? 裴度亦以平定方镇为己任,宪宗则以 大计属之.史言: 时群盗干纪,变起都城,朝野恐骇。及(裴)度命相制下,人情始安,以为必能殄寇。自是诛贼之计,日闻献替,用军愈急。裴度拜相后,诸司公事,咸取中书门下处分, 延接奇士,共为筹画 , 天下贤俊,得以效计议于丞相 ①。

  总之,宪宗所用宰相,大多可谓 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贤相.尤其是 宰执臣僚同心辅助,延英议政漏下方退 的 君臣共成治道 的局面,为开元末年以来直至唐亡极其罕见。故史言 我有宰衡,耀德观兵。元和之政,闻于颂声。(2)强化皇权元和君臣共理 军国枢机 ,旨在耀武伸威,中兴唐室。翦削藩镇之乱,下面专叙。这里,着重其强化皇权的一些主要措施。

  李吉甫拜相前后,多次提出隔离方镇与其属郡关系的建言。元和元年九月,建言: 州刺史不得擅见本道使,罢诸道岁终巡勾以绝苛敛.二年拜相后,以常病方镇强恣 ,又从容向宪宗进言: 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则风化可成。宪宗深然之, 出郎吏十余人为刺史.针对藩镇 终身不易地 ,容易形成地方上的盘根错节关系, 吉甫为相岁余,凡易三十六镇 ②。

  宪宗君臣能够耀武伸威,与其整顿财政更有直接关系。

  元和二年,李吉甫奏上《元和国计簿》。统计资料证明: 天下方镇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其中, 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

  比量天宝供税之户,则四分有一。天下兵戎仰给县官者八十三万余人,比量天宝士马,则三分加一,率以两户资一兵。 ①如此状况,财赋所出仍然在于江淮。为此,转运之职,日重其选。元年四月,杜佑请解财赋之职,仍举李巽自代,为度支、盐铁转运使。史言: 自榷管之兴,唯刘晏得其术,而(李)

  巽次之。然初年之利,类(刘)晏之季年,季年之利,则三倍于晏矣。 ②四年,李巽又荐程异 晓达钱谷 ,复为扬子巡院留后,累迁淮南等五道两税使。程异 厉己竭节,江淮钱谷之弊,多所铲革。时淮西用兵,国用不足,异使江表以调征赋,且讽有土者以饶羡入贡,至则不剥下,不浚财,经费以赢,人颇便之。 因此,专领盐铁转运使。十三年,以程异为同平章事,依前充使。当程异 知西北边军政不理,建议置巡边使 , 请自行,议未决,无疾而卒.虽然出于习惯势力, 以(程)异起钱谷吏,一旦位冠百僚,人情大为不可 ,但(程)异性廉约,殁宫第,家无余财,人士多之。 ③

  ④ 《资治通鉴》卷238宪宗元和七年五月。

  ① 《旧唐书》卷170《裴度传》。

  ② 《新唐书》卷146《李栖筠附吉甫传》。

  ① 《旧唐书》卷14《宪宗纪上》。

  ② 《唐会要》卷87《转运盐铁总叙》。

  在依重江淮赋税的同时,裴垍提出的财赋改革方案对于重振皇权更具重要意义。

  先前旧制,天下百姓所输赋税一分为三:一曰上供,上交朝廷;二曰送使,送交节镇;三曰留州,留于府州。德宗初定两税法时,实物值钱而钱不值钱。后来由于钱币短缺,变成实物不值钱而钱币越来越贵重。按照当初所定两税税钱,百姓交纳的赋税 已倍其初征.这仅仅是从实物与钱币的关系方面而言,实际情况更有甚者。 其留州、送使,所在长吏又降省估使就实估,以自封殖而重赋于人。 就是说,留州、送使的两部分,地方官吏根本不按照尚书都省规定的价格进行征收,而是尽量压价压等, 重赋于人.元和三年裴垍拜相后,提出: 天下留州、送使物,一切令依省估。其所在观察使,仍以其所莅之郡租赋自给,若不足,然后征于支郡。 ①裴垍的方案有两个要点:一是防止地方 重赋于人 ,要求留州、送使部分必须 依省估.另一要点是部分地剥夺节镇 自专税赋 的权力, 以其所莅(在)

  之郡租赋自给.这样, 诸州送使额,悉变为上供 ,不仅使朝廷赋税收入增加, 江淮稍息肩 ,而且与李吉甫所建言 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 相呼应,从两个方面削弱藩镇实力,以强化中央皇权。

  2。翦除藩镇

  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至宪宗即位,藩镇抗命出现扩大趋势。其中,实力最强、对朝廷威胁最大的是成德、魏博、淄青、淮西四镇。

  (1)初定三镇宪宗刚一登基,西川节度使韦皋病卒,节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元和元年正月,刘辟又求兼三川节度使,朝廷不许,遂起兵围东川。公卿多以 蜀险固难取 ,宰相杜黄裳则主张用兵: 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则天下可得而理(治)也。 同时,以神策军使高崇文 勇略可用 ,建议宪宗 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刘)辟必可擒。 时为翰林学士的李吉甫 亦劝上讨蜀 ,宪宗 深以为然,于是始用兵讨蜀 ②。正月出兵,九月高崇文长驱直入成都,骁将高霞寓擒获刘辟。西川平定,高崇文 槛刘辟送京师 , 并族党诛之.上年八月,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入朝,以其甥杨惠琳知夏绥留后。宰相杜黄裳以韩全义出征无功,骄横不逊,直令致仕。元和元年三月,以李演为夏绥节度使,杨惠琳勒兵拒命。朝廷调河东、天德军合击之,夏州兵马使张承金斩杨惠琳,传首京师。

  夏、蜀既平,藩镇惕息,多求入朝。镇海节度使李锜亦不自安,虽求入朝,实无行意,一拖再拖。宰相武元衡对宪宗说: 陛下初即政,锜求朝得朝,求止得止,可否在锜,将何以令四海! ①于是下诏征李锜入朝,李锜 诈穷,遂谋反.二年十月,以李元素为镇海节度使,削李锜官爵及属籍。又以淮南节度使王锷统诸道兵为招讨处置使,三面合兵讨李锜。李锜所属兵马使张子良等3人、牙将裴行立同谋为内应,擒拿李锜,械送京师,镇海遂平。

  翰林学士裴垍、李绛上言,以李锜家财赐浙西百姓,代当年租赋。

  夏绥、西川、镇海三镇平定,极大地增强了宪宗君臣削平藩镇的信心和决心。

  ③ 《旧唐书》卷135《程异传》。

  ① 《旧唐书》卷148《裴垍传》。

  ② 《资治通鉴》卷237宪宗元和元年正月。

  (2)方略之争元和四年三月,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王武俊长子)卒,其子副大使王承宗自为留后。宪宗以三镇平定, 欲革河北诸镇世袭之弊,乘王士真死,欲自朝廷除人,不从则兴师讨之。 宰相裴垍以为不可,久议未决。翰林学士李绛以为: 范阳、魏博、易定、淄青以地相传,与成德同体,彼闻成德除人,必内自不安,阴相党助 ;若兴师四面攻讨,彼等必将 按兵玩寇,坐观胜负,而劳费之病尽归国家矣。 因此,也主张: 军旅之事,殆未可轻议也。 ②七月,卢龙节度使刘济、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田承嗣孙)、淮西节度使吴少诚,或 有疾 ,或 病甚 ,宪宗再次提出发兵讨成德的问题,认为刘济、田季安若其物故(死去),岂可尽如成德付授其子,天下何时当平! 李绛等人则认为: 淮西事体与河北不同,四旁皆国家州县,不与贼邻,无党援相助。朝廷命帅,今正其时,万一不从,可议征讨。 特别强调: 臣愿舍恒冀难致之策,就申蔡易成之谋。 ①然而,宪宗讨平成德之心过于急切,不纳李绛等人先易后难的平藩方略。

  四年十月,以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瓘为左右神策、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招讨处置等使。在谏官、御史的极言论谏下,宪宗仅削去吐突承瓘四道兵马使,改处置为宣慰,命恒州四面方镇各进兵招讨。十一月,淮西节度使吴少诚病卒,部将吴少阳自为留后。宪宗 以河朔方用兵,不能讨吴少阳 ,于五年三月承认吴少阳为淮西留后。自四年十月下制招讨成德王承宗,至五年七月王承宗遣使 乞输贡赋,请官吏,许其自新 ,朝廷 以师久无功 ,下诏复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前后历时10个月,发兵20余万,所费700余万缗,损兵折将,一无所获。九月,吐突承瓘自行营回京,裴垍、李绛以 承瓘首唱用兵,疲弊天下,卒无成功 , 他日复有败军之将,何以处之? 请惩处之。宪宗罢吐突承瓘中尉之职,降为军器使。六年正月,以吴少阳为节度使。

  七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病卒。夫人元氏召诸将立其子田怀谏为副大使,知军务;又以田怀谏年幼,召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宪宗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以为不必用兵,魏博当自归朝廷。经二相反复辩论,宪宗决计 不用兵.魏博以 朝命久不至,军中不安.而田怀谏幼弱,军政决于家僮,众皆愤怒,推举田兴为留后。十月,朝廷政先遣中使宣劳的惯例,直接降 白麻 任命田兴为魏博节度使。田兴 感恩流涕,士众无不鼓舞。 李绛以 田兴不贪专地之利,不顾四邻之患,归命圣朝 ,建议 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 , 使四邻劝慕.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150万缗犒赏军士,减免所辖6州百姓赋役1年。田兴奏乞节度副使于朝廷,又奏所部缺官90员, 行朝廷法令,输赋税.郓、蔡、恒三镇游说田兴,不听。八年正月,赐田兴名弘正。魏博就这样 悉心奉朝廷,变两河藩镇故事 ,成为元和年间抚平方镇的一个特例。

  ① 《资治通鉴》卷237宪宗元和二年九月。

  ② 《资治通鉴》卷237宪宗元和四年四月。

  ① 《资治通鉴》卷238宪宗元和四年七月。

  (3)讨平淮西元和九年闰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 匿丧,以病闻,自领军务.宰相李吉甫也对宪宗说: 淮西非如河北,四无党援,国家常宿数十万兵以备之,劳费不可支也。失今不取,后难图矣。 ①十月,以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督诸道兵招讨吴元济,以内常侍知省事崔潭峻监其军,以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十年三月,田弘正遣其子田布将兵助严绶讨吴元济。

  吴元济求救于恒、郓二镇,王承宗、李师道数上表请赦吴元济,宪宗不准。

  李师道派大将将兵趋寿春(今安徽寿县),声言助官军,实为支援吴元济。

  为策应淮西,李师道使人募东都恶少数百,攻入河阴转运院,烧钱帛30余万缗匹,谷3万余斛,造成人心恐慌。群臣多请罢兵,宪宗遣御史中丞裴度赴行营察看用兵形势。裴度回京,言淮西必可取,又推荐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立功。

  十年六月,李师道派刺客刺杀了力主征讨淮西的宰相武元衡,并刺伤刚刚言淮西必可取 的裴度。然而,暗杀并未能阻止朝廷征讨的决心。宪宗以裴度为相,裴度强调: 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藩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 ①用兵之事,宪宗悉以委之裴度。裴度改以韩弘为淮西诸军都统;以高霞寓为唐、随、邓节度使,专事攻战;以李逊为襄、复、郢、均、房节度使,调5州之赋以供军饷。

  此间,朝廷误以刺杀武元衡是成德王承宗指使,下诏数其罪恶,绝其朝贡。而王承宗又纵兵四掠,魏博、卢龙、横海、义武四镇屡上表请讨王承宗。

  十一年正月,削王承宗官爵,命河东、幽州、义武、横海、魏博、昭义六道进讨。宰相张弘靖、韦贯之以为 两役并兴,恐国力所不支 ,都主张 先取吴元济,后讨(王)承宗.朝廷两面作战,陷入被动。六月,高霞寓兵败铁城(今河南遂平西南),仅以身免,中外惊骇。宰相入见,多劝宪宗罢兵。宪宗决心不变,说: 胜负兵家之常,今但当论用兵方略,察将帅不胜任者易之,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岂得以一将失利,遽议罢兵邪! ②于是,独用裴度之言。年底,以李愬(李晟子)为唐、随、邓节度使。十二年五月,罢河北行营,停止对成德用兵,乃 并力先取淮西.李愬到达唐州(今河南泌阳),安抚军心,查明敌情,重用降将,麻痹对方,瓦解敌军士气,鼓舞官兵斗志。元和十二年上半年,先后攻占了蔡州(今河南汝南)外围的一些要点,与郾城李光颜的主力相联。闰五月,盐铁转运副使程异自江淮督办财赋而来,得供军钱185万缗。六月,吴元济以其部下多叛,兵势日蹙,上表谢罪,愿束身归朝。宪宗许其不死,但吴元济被其左右及大将董重质所挟制,不能出境。

  七月,朝廷再次议讨淮西之事。宰相李逢吉等皆以 师老财竭,意欲罢兵 ,唯有裴度表示 请自往督战.宪宗立即命裴度兼彰义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八月,裴度至郾城,以 诸道皆有中使监阵,进退不由主将 , 悉奏去之,诸将始得专军事,战多有功。 ①

  ① 《资治通鉴》卷239宪宗元和九年九月。

  ① 《资治通鉴》卷239宪宗元和十年六月。

  ② 《资治通鉴》卷239宪宗元和十一年六月。

  其时,淮西精兵皆在郾城以南的洄曲和四周边境,防守节镇首府蔡州的都是老弱兵将。九、十月间,议定 乘虚直抵其城 的计划,由李愬密报裴度获准。十月辛未夜,李愬以精骑突将9000分为前、中、后三军,自将中军,顶风冒雪奇袭蔡州。鸡鸣雪止,蔡州城破,擒吴元济。此时,董重质正拥精兵万人据洄曲,李愬厚抚其家室,遣其子前去招降,董重质单骑降于李愬,李光颜军进占洄曲。申州、光州及诸镇兵2万余人相继来降,淮西遂平。

  淮西既平,淄青李师道、成德王承宗皆忧惧,上表纳质,复献属州。十三年七月,以李师道 顽愚反复 ,诏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兵共讨之。十四年二月,平卢兵马使刘悟杀李师道及其2子,传首于魏博田弘正军营。田弘正公告天下,淄青12州皆平。十五年,成德王承宗卒,弟王承元继,归顺朝廷。 自广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贡供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 ②

  ① 《资治通鉴》卷240宪宗元和十二年八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1宪宗元和十四年二月。

  (五)政局反复

  淮西平定,河北 尽遵朝廷约束 ,使得宪宗渐浸 骄侈.求长生而好神仙,迎佛骨而贬名士(韩愈)。将相再遭冷遇,宦官更得宠信。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宪宗暴崩。自此,政局反复不定,内廷宦官擅权,外廷朋党相争,地方藩镇起伏。 大唐帝国 在如此纷繁的权利 内耗 之下,一天天地更加衰落了。

  1。皇帝废立

  自宪宗暴崩,穆、敬、文、武、宣及其后的懿、僖、昭八帝,都是经宦官拥立而继位的,足以显示出内廷宦官擅权的程度。

  (1)弑杀拥立宪宗在平定藩镇进程中,虽然迫于宰相、谏官的 极言 而罢吐突承瓘左神策中尉之职,但不久又复其为左神策中尉。同时,还将宦官承受表奏,出纳帝命的职掌制度化: 宪宗元和中,始置枢密使二人,刘光琦、梁守谦皆为之。 其职掌 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①枢密使渐渐从皇帝与宰臣间重要桥梁的地位,转而与宰臣共参国政。因此,两枢密使与两军中尉,成为势倾朝野的权贵,被称作 四贵.元和十五年正月,宪宗暴崩。当时的说法是,内常侍陈弘志弑帝于中和殿,但其党 讳之 ,故云 上服金丹,药发 ,外人不知究竟②。先前,宪宗以长子宁为皇太子。但太子早逝,吐突承瓘曾欲谋立宪宗次子沣王恽,而宪宗却立三子遂王恒为皇太子。此时,宦官中出现争执,吐突承瓘仍然拥立沣王,中尉梁守谦与王守澄、马进潭等共立太子,杀吐突承瓘及沣王恽。闰正月,太子恒即皇帝位,为穆宗,第二年正月改元长庆。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冬,穆宗与宦官击马球,因惊吓而得 风疾.从此 人不闻上起居 , 独宦者十余人侍侧.十二月,诏立长子、景王湛为皇太子。穆宗在位4年,知枢密王守澄 专制国事,势倾中外。 四年正月,穆宗病危,命太子监国。宦官欲请郭太后(郭子仪孙女、郭暧之女)

  临朝称制,太后撕裂制书说: 卿辈勿预朝政,何患国家不安! ①当晚,穆宗崩于寝殿。数日后,太子港即皇帝位,尊郭太后为太皇太后,第二年正月改元宝历。

  敬宗在位3年,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与宦官刘克明、击球将军苏佐明等饮。酒酣,苏佐明等弑敬宗。刘克明等矫旨,以宪宗第六子绛王悟权勾当军国事,想趁此 易置内侍之执权者.于是,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定议,以卫兵迎穆宗次子江王涵入宫,发左右神策、飞龙兵尽斩刘克明一伙,绛王悟亦为乱兵所杀。

  江王涵即皇帝位,为文宗,更名昂,第二年二月改元大和(亦作太和)。

  (2)甘露之变文宗在位13年,二改年号:大和(公元827- 835年)、开成(公元836- 840年)。即位之初,每以太宗孜孜政道,尤勤于政理。 帝以累世变起禁闱,尤侧目于中官,欲尽除之 ,然 制御无术,几致颠危②。

  ① 《册府元龟》卷665《内臣部》总序、《文献通考》卷58《枢密院》。

  ②参见《资治通鉴》卷241宪宗元和十五年正月《考异》。

  ① 《资治通鉴》卷243穆宁长庆四年正月。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三月,文宗亲策制举,贤良方正刘蕡对策,极言宦官之祸: 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 希望文宗能够 揭国权以归相,持兵柄以归将 ③。考官见刘蕡策,皆叹服,但畏宦官而不敢录取。

  四年,文宗以宦官势力强盛,弑杀宪宗、敬宗的宦党尚有在身边者,尤其是神策中尉王守澄,招权纳贿而不能制之,密与翰林学士宋申锡言,宋申锡主张渐去其威权.文宗以宋申锡 沈厚忠谨,可倚以事 ,便擢为同平章事。五年,文宗又与宋申锡 谋诛宦官 ,宋申锡引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以密旨晓谕之。王璠泄其谋,王守澄、郑注知之,使人诬宋申锡谋立文宗弟漳王,被贬而卒。其后,郑注依倚王守澄,权势熏灼。郑注又引李仲言(后改名训)见王守澄,荐于文宗。

  宋申锡贬死后,宦官愈益专横。文宗 外虽包容,内不能堪.李训、郑注揣知其意,多次以 微言 打动文宗。文宗以其可与谋大事,二人亦以 诛宦官为己任.当初,拥立文宗,宦官、右领军将军仇士良也有功,而王守澄抑之。李训、郑注为分王守澄之权,于九年五月以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九月,郑注为凤翔节度使,李训为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十月,李训、郑注请除王守澄,遣中使就其第赐酖杀之。

  王守澄死后,李训、郑注欲尽诛宦党。郑注赴凤翔召募壮土,李训在朝中聚集力量。大和九年十一月壬戌早朝,金吾大将军韩约奏称其衙中石榴树上降有甘露,欲诱引宦官到金吾卫衙围而诛之。当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带领诸宦者前去视看时,发现有变,急拥文宗还宫,出左、右神策兵闭宫门、索诸司、捕朝官。 诸司吏卒及民酤贩在中者皆死,死者又千余人 , 诸司印及图籍、惟幕、器皿俱尽。 预谋的李训、郑注和宰相王涯、舒元舆、贾以及王璠、郭行余、罗立言、韩约、李孝本等十余家, 亲属无问亲疏皆死,孩稚无遗. 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①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 甘露之变.(3)矫旨另立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因上一年太子永卒,复立敬宗少子陈王成美。

  五年正月,文宗病危,命知枢密刘弘逸、薛季稜引宰相杨嗣复、李珏至禁中,欲奉皇太子监国。两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以太子之立,功不在己,矫诏立穆宗第五子颍王瀍(chán ,音蝉)为 皇太弟,以太子成美年幼,复封陈王。

  文宗崩,仇士良说皇太弟赐杨贤妃、皇弟安王溶、陈王成美死。皇太弟瀍即皇帝位,为武宗,第二年正月改元会昌。

  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三月,武宗利用仇士良与知枢密刘弘逸、薛季稜的矛盾,趁机将两枢密除掉。三年六月,仇士良深知武宗颇 忌恶 自己,便以老病求致仕。其党送归私第,仇士良教以 固权宠之术 : 天子不可令闲,常宜以奢靡娱其耳目,使日新月盛,无暇更及他事,然后吾辈可以得志。慎勿使之读书、亲近儒生,彼见前代兴亡,心知忧惧,则吾辈疏斥矣。 ①这番话从反面告诉了为君者,当何以作为!

  ② 《旧唐书》卷17下《文宗纪下》 史巨曰.③ 《资治通鉴》卷243文宗太和二年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245文宗太和九年十一月。

  会昌五年秋冬以来,武宗服方士金丹,已觉有疾,但秘其事。六年正月,疾久未平,不能视朝。三月,诸宦官密于禁中定策,下诏以皇子冲幼,立宪宗第十三子光王怡为皇太叔,更名忱,令权勾当军国政事。武宗崩,皇太叔即帝位,为宣宗,第二年正月改元大中。

  追溯一下宪宗之后五帝的世袭,穆宗为宪宗第三子,敬宗、文宗、武宗分别为穆宗的长子、次子、第五子、宣宗乃宪宗第十三子,亦敬、文、武之叔。

  2。朋党之争

  在内廷操纵废立、大干国政的同时,贯穿穆、敬、文、武、宣五朝外廷、影响朝政的另一要事,便是朋党之争。贯穿这五朝的党争,大多称其为 牛李党争 ,以牛僧孺、李德裕分为两党的代表人物。不过,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1)记载纷纭关于 牛李党争 ,不少记载都以宪宗元和三年四月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李德裕父、宰相李吉甫恶其直言,泣诉于宪宗,遂贬考策官杨于陵,牛僧孺等久不能升迁为起因。《资治通鉴》基本上作如是观。唐宋时的一部专书《元和朋党录》,记牛李朋党始末,更是 自牛僧孺试贤良 始。①《旧唐书?宪宗纪上》、《唐会要?制科举》关于此事的记载,均不涉及李吉甫,只称 权幸恶之 、 权幸或恶其诋己.再从3人对策唯一保留至今的皇甫湜《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看,其议论锋芒所指是宦官专权,而非指李吉甫。其论策最激切的文字: 岂可使之(宦官)

  掌王命、握兵柄,内膺腹心之寄,外当耳目之任呼?此壮夫义士所以寒心销志,泣愤而不能已也!②皇甫湜还建言 日延宰相与论义理 ,以去 汉末之祸. 汉末之祸 ,亦即宦官专权。

  关于考策官杨于陵被贬,其墓志铭这样记道: 会考制举人,奖直言策为第一,中贵人大怒,宰相有欲因而出之者,由是为岭南节度使。 ③所谓 中贵人大怒 ,与皇甫湜对策的基本内容正相对应。前面提到的《旧唐书》、《唐会要》所云 权幸 ,似亦可由此而知其所指,乃宫中之 权幸 ——宦官。

  总之,有关此次制科的记载多所歧异,应当审慎对待。

  接下来,便是穆宗长庆元年三、四月间的科试案。两《唐书?李宗闵传》、《资治通鉴》等,都以李宗闵涉请托罢为外官,与当时为翰林学士的李德裕、元稹、李绅据实以奏直接相关,因此认为: 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此次科试,主考官钱徽也受到牵连,接替钱徽进行复试的是王起。《旧唐书》中有此2人传记,但都只提到元稹、李绅,尤其是元稹对科试攻击最力。其他相关者如段文昌、杨汝士传,也未提及李德裕。两《唐书?李德裕传》根本未涉此次科试之事,显示此事与李德裕原本无关。

  以上两起科考事件,姑且不论史书记载的歧异,就以通常的说法,事涉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也只能证明牛僧孺、李宗闵与李德裕成见甚深,尚不能说 各分朋党,互相倾轧.而接下来的事实,却是裴度与李逢吉党之争。

  ① 《资治通鉴》卷247武宗会昌三年六月。

  ① 《郡斋读书前志》(袁本)卷2上《杂史类》。

  ② 《全唐文》卷685。

  ③李翱:《唐故赠司空杨公墓志铭》,《全唐文》卷639。

  (2)逢吉排度自讨吴元济,宪宗以军务悉委裴度,李逢吉便 虑其成功,密沮之,由是相恶。 长庆二年三月,李逢吉由山南东道入为兵部尚书。不久,谮元稹、裴度罢相,李逢吉拜同平章事。 自是寖以恩泽结朝臣之不逞者,造作谤言,百端中伤裴度。属时君荒淫,政出群小,而度竟逐外藩。 ①与此同时,李德裕、牛僧孺皆有入相之声望, 逢吉欲引僧孺,惧(李)

  绅与德裕禁中沮之,(二年)九月,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寻引僧孺同平章事。 ②穆宗在位时,李逢吉 内结知枢密王守澄,势倾朝野。 敬宗即位后, 李逢吉用事,所亲厚者张又新、李仲言(后改名训)、李续之、李虞、刘栖楚、姜洽及拾遗张权舆、程昔范,又有从而附丽之者,时人恶逢吉者,目之为八关、十六子。 ①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昭义节度使刘悟卒,其子从谏谋袭其位,仆射李绛以泽潞内地,不可许,而 宰相逢吉、中尉王守澄受其赂,曲为奏请。 ②据《资治通鉴》记载,自宝历元年年底, 言事者多称裴度贤,不宜弃之藩镇,上(敬宗)遣使至兴元劳问度,密示以还期。度因求入朝,逢吉之党大惧。 二年正月, 裴度自兴元入朝,李逢吉之党百计毁之。上虽年少,悉察其诬谤,待度益厚。 二月,复以裴度为司空、同平章事。十一月,出李逢吉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此后,李逢吉不再执政。

  文宗即位之初,以裴度、韦处厚为相, 励精求治,去奢从俭 ,欲革 两朝之弊.大和元年四月, 贬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李续为涪州刺史,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张又新为汀州刺史,李逢吉党也。 ③时至大和三年八、九月,党争开始出现变化。八月, 征浙西观察使李德裕为兵部侍郎,裴度荐以为相。会吏部侍郎李宗闵有宦官之助,甲戌,以宗闵同平章事。 九月, 以李德裕为义成节度使。李宗闵恶其逼己,故出之。 ④李宗闵秉政之后, 屡荐僧孺有才,不宜居外。四年正月,召还,守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⑤李宗闵 引僧孺协力,罢(裴)度政事。二怨相济,凡德裕所善,悉逐之。于是二人权震天下,党人牢不可破矣。 ①就以上史实而言,穆宗、敬宗时的党争,主要表现在李逢吉排斥裴度上。文宗大和三、四年,党争开始由李逢吉排斥裴度转向李宗闵、牛僧孺排斥李德裕了。李德裕为裴度所器重,欲荐为相。牛僧孺因李逢吉、李宗闵所援引,与李宗闵结党。由此,李德裕与牛僧孺、李宗闵之争,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裴度与李逢吉之争的继续。

  ① 《旧唐书》卷167《李逢吉传》。

  ② 《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

  ① 《资治通鉴》卷243穆宗长庆三年九月、四年四月。

  ② 《旧唐书》卷161《刘悟传》。

  ③《旧唐书》卷17卷上《文宗纪上》。

  ④ 《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太和三年八月、九月。

  ⑤ 《旧唐书》卷172《牛僧孺传》。

  ① 《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

  (3)牛李党争牛僧孺虽然早就对李德裕有成见,但牛、李两人第一次正面冲突,并影响其后两人的进退,是大和五年九月关于如何处置吐蕃维州降将的争执。

  其时,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尽率其部投奔成都。任西川节度使不到1年的李德裕派兵据其城,具奏其状。 下尚书省议,众状请如德裕之策。 独牛孺僧以为 比来修好,约罢戍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 ,文宗 遂诏西川不纳维州降将 ②。李德裕即以其城及悉怛谋等尽归吐蕃,吐蕃诛之于边境,极其惨酷。史言:自此二人 大不平,遂成宿憾。 ③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李德裕与牛僧孺、李宗闵在不少重大问题上表现出严重分歧。

  在对待藩镇问题上。幽州兵乱,副兵马使杨志诚逐节度使李载义,自为留后。牛僧孺以为 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 , 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 就连比较偏袒牛党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批评说: 如僧孺之言,姑息偷安之术耳,岂宰相佐天子御下之道哉! ①六年年底,文宗了解到处理维州降将产生了 以快戎心,绝归降之义 的后果,便出牛僧孺为淮南节度使。又因李德裕在蜀 以政绩闻 ,召为兵部尚书。七年二月,李德裕以兵部尚书拜相。接着,文宗与李德裕、李宗闵专门就 朝廷有朋党乎 ,展开过几次讨论,《新唐书?李宗闵传》有较详记述。李德裕以为 今中朝半为党人 , 陛下能用中立无私者,党与破矣。 文宗说: 众以杨虞卿、张元夫、萧濣为党魁。 李德裕请出为刺史, 帝然之.李宗闵为杨虞卿辨护,说 德裕居外久,其知党人不如臣之详。 但又不得不承认 虞卿日见宾客于第,世号行中书,故臣未尝与美官。 李德裕进一步质问: 给事中非美官云何?李宗闵无言以对。六月,李宗闵罢相,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大和八年九月, 王守澄、李仲言(即李训)、郑注皆恶李德裕,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与德裕不相悦,引宗闵以敌之。 十月,李宗闵入朝为相,出李德裕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德裕请留京师,改为兵部尚书。李宗闵借口 制命已行,不宜自便 ,遂以李德裕为镇海节度使,木兼平章事。为此,文宗大为感叹: 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②九年,李训、郑注用事,贬李德裕后,又相继贬路隋、李宗闵及李宗闵党杨虞卿、李汉、萧澣等。

  九月,文宗下诏 再申朝典 ,欲 扫清朋附之徒,匡饬贞廉之俗 , 应与宗闵、德裕或新或故及门生旧吏等,除今日已前放黜之外,一切不问。 ③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武宗即位,召李德裕入朝。九月,以李德裕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即陈 理政之要 :其一, 辨邪正. 正人一心事君,无待于助。邪人必更为党,以相蔽欺。 其二, 君臣无猜. 一委辅相,故贤者得尽心。政去宰相,则不治矣。 其三, 政在中书. 辅相率三考(三年)辄去 , 使政在中书,诚治本也。 ①整个会昌年间,李德裕对待牛僧孺、李宗闵,基本上是以其在边事、藩镇问题中的失职、 相与交结 而加贬黜的,不见德裕 构陷 二人的任何记载。

  ② 《旧唐书》卷172《牛僧孺传》。

  ③李珏:《故丞相牛公神道碑铭》,《全唐文》卷720。

  ① 《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太和五年正月、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5文宗太和八年十月、十一月。

  ③ 《旧唐书》卷17下《文宗纪下》。

  宣宗一即位,因 素恶李德裕之专 ,便出其为荆南节度使,仍兼同平章事。随后,以白敏中为相,解李德裕平章事,为东都留守。史称: 初,李德裕执政,引白敏中为翰林学士。及武宗崩,德裕失势,敏中乘上下之怒,竭力排之,使其党李咸讼德裕罪,德裕由是自东都留守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 ②时在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六月,进牛僧孺为太子少师,擢令狐綯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十二月,再贬李德裕为潮州司马, 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二年初,白敏中等兴覆勘 吴湘狱 案, 使(魏铏)

  诬引德裕,虽痛楚掠,终不从,竟贬死岭外。 ③结果,李德裕再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不久,牛僧孺卒于洛阳。第二年年底,李德裕卒于崖州。

  3。节镇生变

  宪宗之后,藩镇再起。穆宗至宣宗,朝廷对藩镇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了。

  只是武宗时平定泽潞,略使朝廷 纪律再张,声名复振。 (1)方镇再起穆宗即位之初,承宪宗余威,调动了河北节镇镇帅。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卒,以魏博田弘正代,又以王承宗弟承元为义成节度使。刘悟自义成徙为昭义节度使,李愬为魏博节度使。

  长庆元年正月,卢龙节度使刘总弃官为僧,朝廷以张弘靖代之。七月,卢龙军乱,囚张弘靖,推朱克融为留后。成德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杀节度使田弘正,自为留后,朝廷起复田弘正子布为魏博节度使。八月,诏魏博、横海、昭义、河东、义武诸军各出兵临成德境,若王庭凑执迷不悟,宜即进讨。王庭凑围深州。十二月,深州诸道行营节度使杜叔良讨王庭凑,兵败脱身还营。

  执政以 兵久无功,府藏空竭 ,请赦朱克融,专讨王庭凑,遂以朱克融为平卢节度使。二年正月,魏博牙将史宪诚杀田布,自为留后,朝廷即以其为魏博节度使。 宪诚虽喜得旄钺,外奉朝廷,然内实与幽、镇连结。 王庭凑围深州,官军三面救援,皆因乏粮不能进。二月,深州告急,朝廷不得已,遂以王庭凑为成德节度使,军中将士官爵皆复其旧。 由是再失河朔,迄于唐亡,不能复取。 ①三镇自立节帅,被称之 河朔旧事 、 河北故事 ,为抗命者所仿效。

  昭义节度使刘悟,亦效 河北三镇 ,招聚不逞之徒,浸骄不逊。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八月,刘悟暴卒,子从谏谋以刘悟遗表求知留后。

  朝廷议者多以昭义为内镇,与河朔异,不可许为留后。左仆射李绛上疏,以为 兵机尚速 , 伏望速赐裁断 , 决无即授从谏之理.但李逢吉、王守澄 计议已定,竟不用绛等谋。 ②十二月,以刘从谏为昭义留后。二年四月,刘从谏为昭义节度使。

  ① 《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

  ② 《资治通鉴》卷248宣宗大中元年二月。

  ③ 《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

  ① 《资治通鉴》卷242穆宗长庆二年正月、二月。

  敬宗宝历二年,还有两起节镇生变之事。一是横海节度使李全略卒,其子、副大使同捷擅领留后,重赂邻道,以求承继。二是幽州军乱,杀朱克融及其子,都知兵马使李载义权知留后。

  文宗大和元年五月,以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调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

  朝廷犹虑河南、北节度使构扇同捷使拒命,乃加魏博史宪诚同平章事。丁丑,加卢龙李载义、平卢康志睦、成德王庭凑检校官。 ①但李同捷仍不受诏,并遣其子弟以女妓、珍玩重赂河北诸镇。王庭凑为李同捷求节钺不成,乃助之为乱。朝廷命武宁节度使王智兴与康志睦、史宪诚、李载义等各帅本军征讨。三年四月,李同捷被斩,传首京师,沧景(横海)一镇平定。

  七年正月,加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同平章事。 从谏以忠义自任,入朝,欲请他镇。既至,见朝廷事柄不一,又士大夫多请托,心轻朝廷,故归而益骄。 七月,刚刚拜相不久的李德裕 请徙刘从谏于宣武,因拔出上党,不使与山东连结,上(文宗)以为未可。 ②同年,杜牧以河朔割据,朝廷姑息,连连著文论攻守之策,以为 上策莫如自治,中策莫如取魏,最下策为浪战,不计地势,不审攻守 ; 大历、贞元守邦之术,永戒之哉! ③至武宗即位,河北三镇情况是:魏博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何重顺;成德治所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元逵;幽州(今北京西南),节度使张仲武。其时,昭义治所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领泽州(今山西晋城)及邢、洛等州,故又称 泽潞.(2)平定泽潞 甘露之变 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多次上表言仇士良罪恶,请 清君侧.仇士良亦以刘从谏 窥伺朝廷 ,谮于文、武二宗。 由是与朝廷相猜恨,遂招纳亡命,缮完兵械,邻境皆潜为之备。 会昌三年四月,刘从谏疾病,对妻裴氏说: 吾以忠直事朝廷,而朝廷不明我志,诸道皆不我与。

  我死,他人主此军,则吾家无炊火矣! ①于是,与幕僚 谋效河北诸镇 ,以弟之子稹为牙内都知兵马使。

  刘从谏卒,刘稹秘不发丧,逼监军崔士康奏称刘从谏疾病,请命其侄刘稹为留后,武宗君臣展开一番辩论。

  宰相与谏官多以 回鹘余烬未灭,边境犹须警备,复讨泽潞,国力不支,请以刘稹权知留后。 宰相李德裕独持异议,认为: 泽潞事体与河朔三镇不同。河朔习乱已久,人心难化,是故累朝以来,置之度外。泽潞近处心腹,一军素称忠义。 敬宗不恤国务,宰相又无远略,刘悟之死,因循以授从谏。若又因而授之,则四方诸镇谁不思效其所为,天子威令不复行矣!

  ② 《资治通鉴》卷243敬宗宝历元年十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243文宗太和元年五月。

  ② 《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太和七年正月、七月。

  ③参见《樊川文集》卷5《罪言》《战论》《守论》。

  ① 《资治通鉴》卷247武宗会昌三年四月。

  武宗问道: 卿以何术制之?果可克否? 李德裕回答: (刘)稹所恃者河朔三镇。但得镇(成德)、魏(魏博)

  不与之同,则稹无能为也。山东三州隶昭义者,委两镇攻之。 ②武宗即命李德裕草诏赐成德节度使王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新赐何重顺之名),遣御史中丞李回宣慰河北三镇,王元逵、何弘敬得诏, 悚息听命.五月,以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与河东、河阳、武宁等镇兵合力攻讨,刘稹求降皆不接受。鉴于以往用兵,诸道出境皆仰仗度支供给军饷,取一县一栅据以为功,迁延时日,李德裕请赐诸军诏,令王元逵取刑州、何弘敬取洺州、王茂元取泽州、李彦佐、刘沔取潞州,不必攻取县邑。

  会昌四年八月,成德、魏博奏邢、洺、磁3州降。潞州闻讯,大为恐慌,刘稹被杀,传首京师,新命卢钧为昭义节度使,将泽州划隶河阳节度使,泽潞平定。

  正当官军进讨泽潞之际,太原横水戍兵入城作乱,推都将杨弁为留后,与刘稹约为兄弟。武宗以刘稹未平,又起一乱,遣中使往太原宣慰。中使受杨弁赂,欲保之。李德裕以为杨弁 决不可恕 ,请令起榆社军,并命王元逵兵自土门入,会于太原。河东监军吕义忠即召本道兵,诛杨弁。

  用兵泽潞,李德裕大改德宗以来之弊。历年将帅出征屡败,其弊有三:一为诏下军前,宰相多不预闻;二为监军各以意见指挥军事,将帅不得专进退;三为每军各有宦者为监使,尽选军中骁勇数百为牙队,军势稍却,辄先自走,阵从而溃。李德裕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议定:监军不得预军政,每兵千人听监使取十人自卫。同时,号令只自中书省出,且简要,将帅得以施其谋略。因此,所向皆有战功。

  自兴兵以来,河北三镇每遣使至京师,李德裕常常面谕之: 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藉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 并让其 归语 各镇: 与其使大将邀宣慰敕使以求官爵,何如自奋忠义,立功立事,结知明主,使恩出朝廷,不亦荣乎! 同时,对比了李载义 为国家尽忠平沧景 与杨志诚 遣大将通敕使马求官 的 福 与 祸.鉴于李德裕经常 如此明告之 , 由是三镇不敢有异志。 ①终宣宗之世,再无大的战事。

  ② 《资治通鉴》卷247武宗会昌三年四月。

  ① 《资治通鉴》卷248武宗会昌四年八月。

  (六)边疆伸缩

  自玄宗天宝年间起,唐朝与周边各政权的关系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1。海东盛国

  玄宗开元末,渤海王大武艺卒后,由其子钦茂继立。至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渤海始为国,钦茂为国王。其后半个世纪,与唐朝虽然遣使、朝贡不断,但国君变换频繁。

  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大仁秀立为渤海国王。下年,改年建兴。 仁秀颇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 , 至是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②五京是,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中京显德府(今吉林敦化)、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兴)、西京鸭渌府(今朝鲜慈城一带)。其困境,北至怀远府(今黑龙江同江),东达于海,为安边府(今俄罗斯奥耳加),南尽泥河(今朝鲜龙兴江),西抵扶余。鉴于大祚荣、大武艺时代 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 ,其国中设官大抵如中华之制,其文化多受中原影响。因此,宣宗时诗人温庭筠曾有《送渤海王子归国》的佳句流传: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③迄至懿宗之世,遣使、朝贡不绝。

  顺便提一下朝鲜半岛、日本与唐朝的关系。

  朝鲜半岛仍然是新罗政权,与唐朝一直保持着遣使、朝贡的关系,没有发生大的武装冲突。

  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更是不绝于史册。据统计,自肃宗至昭宗的一个多世纪中,日本遣唐使的派遣共有8次。其中,迎入唐使1次、送唐客使2次。遣唐使的派遣不如前期,一是唐朝 渐渐衰颓 ,二是 凡可汲取的唐朝文化已大致汲取,日本文化即将萌芽 ①。

  2。唐蕃战和

  玄宗开元末,吐蕃入犯渐渐由虏掠人畜财物转而为攻占疆土,唐政权专以陇右、剑南两节度使防御吐蕃。双方连年争战,互有胜负。

  安史之乱起,陇右、剑南两节度之精兵内调,边防空虚, 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 ②。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入大震关,长驱直入,直逼京师。代宗出逃陕州,吐蕃入长安,拥立金城公主之侄、广武王李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 吐蕃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 ③郭子仪设疑兵,吓退吐蕃,代宗还京。但从此,唐失河西、陇右,凤翔以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以北为吐蕃出没之境,京畿时时受到威胁。同年年底,吐蕃又攻占剑南道松、维、保等州(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代宗在位的十七、八年间,唐、蕃和、战交错。凤翔、泾州(今陕西泾川北)、邠州、渭北等地均设节度使,驻重兵以备吐蕃。

  ② 《新唐书》卷219《渤海传》。

  ③ 《全唐诗》卷583。

  ①〔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第 75页。

  ② 《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

  ③ 《资治通鉴》卷223代宗广德元年十月。

  德宗即位,先内靖方镇,顾岁与虏确.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两次遣韦伦出使吐蕃, 欲以德绥怀之 ①。四年,唐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于清水(今甘肃清水)会盟,承认吐蕃所占州县为其属地,重新划定疆界。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吐蕃败盟,尚结赞大举进攻长安以西数镇,又陷盐州(今陕西定边)、夏州(今陕西横山西北)。尚结赞以为, 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 ,若 去三人,则唐可图也.于是,使用诡计 离间李晟,因马燧以求和,欲执浑瑊以卖(马)燧,使并获罪,因纵兵直犯长安 ②。德宗几乎中计,然最终未让尚结赞得逞。三年,以李泌为相,李晟、马燧、柳浑等仍然共执国政,李泌提出 结回纥、大食、云南(南诏)与共图吐蕃 的策略。从此,唐与吐蕃的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贞元四年,唐许婚回纥,回纥遂与吐蕃绝交,愿为唐击吐蕃。西川节度使韦皋结好南诏,使 云南与吐蕃大相猜阻,归唐之志益坚。吐蕃失云南之助,兵势始弱矣。 ③六年,吐蕃趁回鹘内乱,攻占唐之北庭,安西由是路绝,不知存亡,仅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犹为唐守。其后,吐蕃之势渐衰,内乱不已,正如贞元九年南诏王致韦皋帛书所说: 天祸蕃廷,降衅萧墙,太子弟兄流窜,近臣横污,皆尚结赞阴计,以行屠害,平日功臣,无一二在。 ④德宗后期、宪宗年间,吐蕃虽然不时至边境骚扰、虏掠,但多被击退。

  尤其是韦皋在蜀21年, 服南诏,摧吐蕃 ,使唐之西、南边疆大体无事。

  而大食王诃伦却 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 ①陇右一带,往往是唐、蕃相互拉锯。元和末,吐蕃 日夜惧王师复河、湟,不安寝食 ,遣使求和、朝贡不断。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唐蕃会盟。

  盟文规定: 中夏见管,维唐是君;西裔一方,大蕃为主。自今而后,屏去兵革,宿忿旧恶,廓焉消除,追崇舅甥,曩昔结援。 ②唐以大理卿刘元鼎为西蕃会盟使,赴吐蕃就盟。二年,结盟。三年,竖立盟碑,迄今仍完好地保存于拉萨大昭寺前。

  武宗以后,吐蕃内乱,彼此攻杀。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二月,吐蕃所控秦、原、安乐3州及石门等7关归唐,唐以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诸镇接应。随后,沙州(今甘肃敦煌西)民众首领张义潮率众举义,唐人响应,吐蕃守将逃走,以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五年冬,张义潮发兵略定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10州,遣其兄义泽奉沙、瓜等11州地图入朝, 于是河、湟之地尽入于唐 ③。唐朝于沙州置归义军,以张义潮为节度使。十一年冬,吐蕃酋长尚延心率河、渭2州降唐。终唐之世,陇右东道大抵为张义潮及其继承人所控制,吐蕃也一分为四而衰落下去。

  ① 《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传下》。

  ② 《资治通鉴》卷232 德宗贞元三年六月。

  ③ 《资治通鉴》卷233德宗贞元四年十月。

  ④ 《新唐书》卷222上《南诏传上》。

  ① 《唐会要》卷100《大食》。

  ② 《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传》。

  ③ 《资治通鉴》卷249宣宗大中五年十月。

  3。回纥兴亡

  回纥是一个游牧部落,唐初时分为9部:药逻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耶勿,号称九姓回纥。

  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与唐军联合击灭薛延陀,以其12部归唐。翌年,唐以吐迷度为瀚海都督,吐迷度又自称可汗。回纥所控之地,太宗置以6府7州,总隶于燕然都护府。其后,回纥助唐击西突厥,收复北庭。东突厥复起,一度大败九姓回纥。开元年间,回纥渐盛, 杀凉州都督王君■,断安西诸国入长安路,玄宗命郭知运讨逐 ①。

  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骨力裴罗击破拔悉蜜、葛逻禄2部,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遣使入朝,册为怀仁可汗。 于是怀仁南据突厥故地,立牙帐于乌德犍山,旧统药逻葛等九姓,其后又并拔悉蜜、葛逻禄,凡十一部,各置都督,每战则以二客部为先。斥地愈广,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 ②。怀仁可汗卒,其子继立,号葛勒可汗。

  安史乱起,两京失陷。肃宗遣故邠王男承宷使于回纥,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宷,遣首领来朝,请和亲,封回纥公主为毗伽公主。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九月,回纥遣其太子叶护领其将帝德等率精兵4000,助唐收复西京。当初,肃宗欲速得京师,与回纥相约: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③长安收复,回纥欲如约。广平王俶(后来的代宗)拜于叶护马前,使西京幸免于虏掠。但东京洛阳收复后,回纥直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④。肃宗封叶护为忠义王,每岁送绢2万匹。乾元元年七月,肃宗以幼女为宁国公主,许配回纥可汗。

  代宗即位后,又向回纥借兵助讨史朝义。其时,葛勒可汗卒,子登里可汗继立。登里可汗态度骄横,有辱唐天下兵马元帅、雍王适(后来的德宗)

  及其随员。唐军收复洛阳,回纥再度纵掠,火焚圣善寺、白马寺,伤死万人,火焰累旬不灭。明年,仆固怀恩叛唐,引回纥、吐蕃数万之众进逼长安。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亲赴回纥军营,说服登里之弟、合胡禄都督药罗葛,合力击退吐蕃。作为对回纥的报答, 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 ①如此 和市 ,弄得唐朝府库空虚,马价直至宪宗时才一次偿还积欠绢180万匹。

  德宗即位后,因曾为登里可汗所辱,怨恨回纥。登里亦欲举国南下,再行虏掠。宰相顿莫贺这干劝止,登里不听。顿莫贺这干乘人之心厌战,击杀登里及其亲信、鼓动兴兵犯唐的九姓胡2000人,自立为合骨咄禄毗伽可汗。

  贞元三年,在李泌 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 的策略劝说下,德宗许以合骨咄禄毗伽可汗求和,且允亲,以咸安公主妻回纥可汗。第二年,回纥请改为回鹘,加回鹘可汗为长寿天亲可汗,遣使送咸安公主聘于回鹘。从此,回鹘不时助唐以击吐蕃,回鹘与唐朝相安无事。不过,回鹘自身也渐渐在内乱中削弱。

  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黠戛斯以10万之众攻破回鹘城,烧荡殆尽,回鹘散奔西北。南下的一支,至武宗末年被唐击败。

  ①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

  ② 《资治通鉴》卷215玄宗天宝三载八月、四载正月。

  ③ 《资治通鉴》卷220肃宗至德二载九月。

  ④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

  ①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

  4。南诏盛衰

  玄宗天宝七载底,云南王皮逻阁卒,子阁罗凤继立。自此,南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附吐蕃反唐、附唐反吐蕃、独自扩张。

  天宝年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 卞忿少方略 ,其属姚州太守张虔陀好色贪婪。南诏王谒见都督,按照习惯都要带着妻室。九载,阎罗凤途经云南,张虔陀不仅勒索贿赂,还要污辱同来的女眷,阁罗凤不应。张虔陀一面派人辱骂,一面向朝廷告其罪状。阁罗凤由是忿怨,发兵攻云南,杀张虔陀,取羁縻州32州。明年,鲜于仲通率兵8万击南诏,阁罗凤请和, 如不听,则归命吐蕃,恐云南非唐有。 鲜于仲通自恃兵多,进军西洱河(今洱河),被南诏击败,死6万余。阁罗凤 遂北臣吐蕃,吐蕃以为弟 ,称 赞普钟 ,给金印,号 东帝 ①。阁罗凤自立国号为大蒙。此时,杨国忠以剑南节度使当国,又调天下兵10万,使剑南留后李宓出击南诏,进攻大和城(今云南下关),几乎全军覆没,死者十之七八。

  安史乱起,吐蕃乘隙命南诏攻唐,阁罗凤因以夺取巂州会同军(今四川会理),进据清溪关(今四川甘洛、石棉间)。当此之时,唐朝自顾不暇,吐蕃向河西、陇右扩展,南诏得以自我完善,完成立国规模,建起一套中央、地方官制和军事征战系统。代宗末,阁罗凤卒,其子先已死,遂立其孙异牟寻。南诏、吐蕃合兵,分三路进攻剑南,欲取成都。德宗派遣大将李晟、曲环将兵万人,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联军,收复被吐蕃攻占的维州、茂州(今四川茂汶及茂汶以西一带)。 李晟追击于大渡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产崖谷死者八、九万人。吐蕃悔怒,杀诱导使之来者。 南诏、吐蕃间出现隔膜, 异牟寻惧,筑苴咩城,延袤十五里,徒居之。 ②吐蕃不再称其为 兄弟之国 ,改封南诏为日东王。同时, 吐蕃役赋南蛮重数,又夺诸蛮险地立城堡,岁征兵以助镇防,(异)牟寻益厌苦之。 先前唐之西泸令郑回,在阁罗凤攻占巂州(今四川西昌)时被虏入云南,此时为南诏清平官,深得信任。郑回劝异牟寻说: 今弃蕃归唐,无远戍之劳、重税之困,利莫大焉。 ①恰好李泌也劝德宗联诏抗蕃,唐朝以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唐与南诏的关系开始发生新的变化。

  贞元九年夏,异牟寻遣使三路到达成都,上表请弃吐蕃归唐。第二年,德宗以袁滋为册南诏使,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银窠金印,文为 贞元册南诏印 ,正式称南诏。袁滋一行至曲州(今云南昭通),曾摩崖刻石以纪其事,刻石碑文尚存。其后,异牟寻即发兵袭击吐蕃,复取昆明城,又破施、顺诸蛮,并虏其王。吐蕃多次出兵分击南诏、剑南,异牟寻与韦皋各发兵抵御,至使吐蕃无功而回。十七年,韦皋将兵2万分9路攻吐蕃,异牟寻与韦皋合兵进围维州。第二年初,吐蕃大相论莽热将兵10万解维州之围,南诏生擒论莽热, 虏获尤多.

  ① 《新唐书》卷222上《南诏传上》。

  ② 《资治通鉴》卷226代宗大历十四年十月。

  ① 《旧唐书》卷197《南诏蛮传》。

  宪宗元和三年,异牟寻卒。其后,弄栋节度使、王爵蒙嵯巅势力膨胀,操纵拥立南诏王的大权。自蒙嵯巅始,南诏开始向外扩张。

  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西川节度使杜元颖昏瞆无能,边境防御松弛,蒙嵯巅倾全部武力攻入成都, 掠子女、工技数万引而南 , 南诏自是工文织,与中国埒。 ②随后,又攻掠骠国(今缅甸境)。西南边境,战事不断。宣、懿时,蒙酋龙立,自称皇帝,改国为大礼。勇将段宗牓杀摄政蒙嵯巅,南诏政权转入段氏手中。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安南引南诏兵3万,乘虚攻入安南(今越南河内)。其后,又连连攻入安南。七年,安南都护高骈大破南诏。懿宗命安南、邕州(今广西南宁)、西川各保疆界,不得进攻南诏。十年,南诏入犯西川。十一年,围攻成都。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高骈为西川节度使,方驱南诏过大渡河,收复所失州县。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宰相卢携、豆卢琢对南诏的扩张有过一个简要的概括: 自咸通以来,蛮两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征兵运粮,天下弊疲,逾十五年,租赋太半不入京师,三使、内库由兹空竭,战士死于瘴厉,百姓困为盗贼,致中原榛杞,皆蛮故也。 ①唐朝走向衰亡,南诏也在内乱中灭国。

  ② 《新唐书》卷222中《南诏传下》。

  ① 《资治通鉴》卷253僖宗广明元年六月。

  五、唐室乱亡

  唐朝的皇位自宣宗传至懿宗,就开始进入日益崩溃的年代。不到半个世纪,祸乱越发不可收拾,唐皇室从名存实亡终至彻底乱亡。

  (一)时局动荡

  懿宗即位伊始,社会出现全面动荡。君臣愈益骄奢贪残,各地起义连绵不断。

  1。君奢民苦

  司马光在分析懿宗、僖宗两朝的时局时简要地说道: 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①下面,分别叙述。

  (1)懿宗骄佚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宣宗饵药疽发于背,宰相不能够相见。

  宣宗密以所爱第三子夔王滋嘱托枢密使王归长等3人,使其拥立为帝。左军中尉王宗实与王归长等素不同心,被出为淮南监军。当其入寝殿面辞宣宗时,皇帝已然崩世。王宗实怒斥王归长,责以矫诏,遣宣徽北院使齐元简迎宣宗长子、郓王漼,立为皇太子,权勾当军国政事,并杀掉王归长等。太子漼即帝位,为懿宗,第二年正月改元咸通。

  懿宗在位14年,骄奢无度,淫乐不悛,史言 李氏之亡,于兹决矣。 懿宗颇喜音乐宴游, 殿前供奉乐工常近五百人,每月宴设不减十余,水陆(珍馐)皆备,听乐观优,不知厌倦,赐与动及千缗。 其游幸更是奢费, 曲江、昆明、灞浐、南宫、北苑、昭应、咸阳,所欲游幸即行,不待供置。有司常具音乐、饮食、幄帟,诸王立马以备陪从。每行幸,内外诸司扈从者十余万人,所费不可胜计。 ①同昌公主深受懿宗宠爱,出嫁右拾遗韦保衡,极尽奢靡, 赐钱五百万贯,仍罄内府宝货,以实其宅。至于房栊户牗,无不以珍异饰之。又以金银为井栏、药臼、食柜、水槽、釜铛、盆瓮之属,仍镂金为笊篱、箕筐,制水精、火齐、琉璃、玳瑁等床 ,又有 连珠之帐,却寒之帘,犀簟、牙席、龙罽、凤褥 等侈丽之物②。

  懿宗信佛,在唐朝的皇帝中也是一个突出的典型。史称: 奉佛太过,怠于政事。 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四月,设置戒坛,大度僧尼。十四年三月,遣使至凤翔法门寺迎取佛骨。群臣劝谏者甚众,以至有人用宪宗迎佛骨而驾崩的事实来劝阻,懿宗竟然说: 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 于是, 广造浮图、宝帐、香■、幡花、幢盖以迎之,皆饰以金玉、锦绣、珠翠。

  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尽夜不绝。 四月, 佛骨至京师,导以禁军兵仗、公私音乐,沸天烛地,绵亘数十里。仪卫之盛,过于郊祀,元和之时不及远矣。 ①

  ① 《资治通鉴》卷252僖宗乾符元年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50 懿宗咸通七年十二月。

  ②苏鹗:《杜阳杂编》卷下。

  骄奢与滥刑,在懿宗身上犹如孪生。咸通十一年,同昌公主病卒。懿宗因为爱女之死,迁怒于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一连杀医官20余人,收捕他们的亲属300多,囚于京兆府的狱中。宰相刘瞻、京兆尹温璋极力劝谏,懿宗大怒,叱出朝堂。随即,贬刘瞻为荆南节度使,贬温璋为振州司马。温璋感叹道: 生不逢时,死何足惜! 仰药自杀。同昌公主的丈夫、宰相韦保衡又诬陷刘瞻与医官通谋 ,误投毒药药死公主,懿宗再贬刘瞻为康州刺史。

  宰相路岩与刘瞻 不协 ,趁机再利用懿宗的余怒,翻阅《十道图》,以罐州离长安上万里,再贬刘瞻为驩州司户。

  懿宗宠信的几名宰相,也都是当时的巨富,以致贿赂公行,奢靡成风。

  路岩自咸通五年拜相,在相位8年。一次,至德令陈蟠叟上书召对,奏请破边咸一家,可赡军二年 ,懿宗问边咸是谁,陈蟠叟回答说: 路岩亲吏.懿宗十分恼怒,怒的不是边咸、路岩,竟是陈蟠叟,将其贬流②。路岩亲吏的家产便可供军响2年,路岩的财产就可想而知了。陈蟠叟上书遭贬逐,更加助长了宰臣们的贪暴。《南部新书》甲卷记有当时的一段民谣,专门形容宰相的贪婪:曹确、杨收、徐商、路岩同秉政,外有嘲之曰:确确无余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贿(路)几时休。 地方官吏的贪残,往往引起民众的怨怒。陕州刺史崔荛 自恃清贵,不恤人之疾苦。百姓诉旱,荛指庭树曰:' 此尚有叶,何旱之有?' 乃答之,吏民结怨。既而为军人所逐,饥渴甚,投民舍求水,民以溺饮之。 ①咸通八年 怀州民诉旱,刺史刘仁规揭榜禁之,民众,相与作乱,逐仁规,仁规逃慝村舍。 ②刺史如此,县令也竞相仿效。杜荀鹤有《再经胡城县》诗以记其实: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③从军的戍卒,对其上司的贪婪早已怨恨无比。定边节度使李师望贪残聚私货以百万计,戍卒怨怒,欲生食之 ④。

  整个懿宗一朝,上至皇帝,下至县衙,真可谓无官不贪,无官不残,确实已经到了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的地步!

  (2)僖宗昏庸懿宗迎佛骨至京师不到3个月,便病危不能省事。两军中尉刘行深、韩文约拥立懿宗少子普王俨为皇太子,权勾当军国政事。咸通十四年七月,懿宗崩,太子即位,年仅12岁,为僖宗,第二年改元乾符。

  宦官田令孜先前是普王府小马坊使,有宠于普王俨。如今普王成了皇帝,立即擢升田令孜为知枢密。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正月,又以其为神策中尉。僖宗年幼,在位15年,政事一概委以田令孜,呼为 阿父.田令孜即纳贿除官,不复关白;又钳口杜谏,肆意挥霍。

  ① 《资治通鉴》卷252懿宗咸通十四年三月、四月。

  ② 详见《资治通鉴》卷251懿宗咸通十年十月。

  ① 《旧唐书》卷117《崔宁附崔荛传》。

  ② 《资治通鉴》卷250 懿宗咸通八年七月。

  ③ 《全唐诗》卷693。

  ④ 《资治通鉴》卷251懿宗咸通十年十月。

  自委政 阿父 ,田令孜一面引诱僖宗专事游戏,一面专权擅杀朝臣。

  僖宗在田令孜的引诱下,善骑射、剑槊、法算,于音律、蒱博无所不精,又好蹴鞠、斗鸡,尤其擅长击球。他常对优伶石野猪说: 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 ①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二月,左拾遗侯昌业以黄巢进占广州、潭州,沙陀寇代北、逼晋阳,而皇帝不亲政事,专务游戏,田令孜专权无上,社稷将危,上疏极谏。僖宗盛怒,召侯昌业至内侍省,赐死。十二月,黄巢自洛阳突入潼关。田令孜唯恐天子责已,便归罪于宰相卢携,昏庸的僖宗贬卢携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卢携无处申诉,仰药而死。

  黄巢攻占长安,僖宗逃往西川。在成都仍然 日夕专与宦官同处 ,议论天下大事,待朝臣 殊薄.左拾遗孟昭图以车驾出京,南司朝官皆莫之知,致使宰相以下官员多所丧生,而北司却独得安全,上疏强调 天下,非北司之天下 , 天子,非北司之天子 , 北司未必尽可信,南司未必尽无用 ;若 天子与宰相了无关涉,朝臣皆若路人 ,则 收复之期,尚劳宸虑.奏疏被田令孜扣压,贬孟昭图为嘉州司户,秘密派人于途中将孟昭图沉入蟇颐津, 闻者气塞而莫敢言 ②。

  当初,黄巢攻占长安后,宦官曹知慤(què,音确)召集壮士据守嵯峨山(在今陕西三原西北),多次夜入京城袭击黄巢军营。朝廷以其有胆略,嘉而擢升为内常侍,成了内侍省的副长官。田令孜十分不高兴,便矫诏使邠守节度使王行瑜袭杀曹知慤的壮士营。 令孜益骄横,禁制天子,不得有所主断。上(僖宗)患其专,时语左右而流涕。 ③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僖宗君臣回到京师。为控制河东辖境内的安邑、解县两池榷盐专利,田令孜竟然挑拨节度使之间的争斗,致使僖宗再度出京西逃。

  从此,天下大势便成为这样一种状况:一是大大小小的割据者逐渐开始混战,朝廷对于强者的军事行为一概承认。右补阙常濬的一则上疏,足以表明这一点: 陛下姑息藩镇太甚,是非功过,骈首并足,致天下纷纷若此,犹未之寤,岂可不念骆谷之艰危,复怀西顾之计乎? ①二是南街北司都分别借助节镇的实力相互排斥,节镇也利用南衙北司的争斗扩大自身的势力。结果,南街北司的冲突变成节镇间的军事征战。节镇间的角逐与南衙北司的争夺交织一起,整个局势越来越加复杂。

  懿宗时翰林学士刘允章有一篇《直谏书》,概述了当时 国破民苦 的实际,转录于下: 国有九破,陛下知之乎?终年聚兵,一破也;蛮夷炽兴,二破也;权豪奢僭,三破也;大将不朝,四破也;广造佛寺,五破也;贿赂公行,六破也;长吏残暴,七破也;赋役不等,八破也;食禄人多,输税人少,九破也。

  今天下苍生,凡有八苦,陛下知之乎?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债征夺,二苦也;赋税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敛,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 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

  百姓有冤,诉于州县,州县不理;诉于宰相,宰相不理;诉于陛下,陛下不理,何以归哉!国有九破 ,表明朝廷再难以维持正常统治; 民有八苦 ,说明百姓已难于继续生存下去。

  ① 《资治通鉴》卷253僖宗广明元年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54僖宗中和元年七月。

  ③ 《资治通鉴》卷256僖宗中和四年十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256僖宗光启元年七月。

  2。民众起义

  懿、僖骄奢、昏庸造成的 国破民苦 ,导致了连绵不断的民众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贪婪残暴的各级官吏,彻底地动摇了唐朝政治统治的基础,加速了这一腐朽政权的崩溃。

  (1)浙东起事懿宗刚一继位,就遇上浙东地区民众的起义。

  大中十三年十二月(公元860年1月),以裘甫为首的浙东民众攻占象山,多次击败朝廷的征讨。当时浙东兵力薄弱, 甲兵朽钝,见卒不满三百 ,民众起义很快就发展起来。懿宗咸通元年正月,浙东观察使郑■德派兵征讨,被裘甫击败。义军乘胜攻下剡县(今浙江嵊县), 开府库,募壮士,众至数千人。裘甫 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曰罗平,铸印曰天平 ,分其部众为32队。远近聚众起义的百姓,纷纷来归,众至3万。于是, 大聚资粮,购良工,治器械,声震中原 ,连续攻克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县。

  义军将领刘暀提议急取越州(今浙江绍兴),拒守浙江, 大集舟舰,得间则长驱进取浙西,过大江,掠扬州货财以自实,还修石头城而守之,宣歙、江西必有响应者。 同时 遣刘从简以万人循海而南,袭取福建。如此,则国家供赋之地,尽入于我矣。 而王辂则主张 据险自守,陆耕海渔,急则逃入海岛。①裘甫采纳了后一主张,未能使义军继续壮大。咸通元年三月,懿宗调安南都护王式为浙东观察使。王式也看到义军可能对朝廷形成威胁,以为朝廷用度 尽仰江、淮,若阻绝不通,则上自九庙,下及十军,皆无以供给。 ①于是,发忠武、义成、淮南三道镇兵合击裘甫义军。至六月,裘甫军被围剡县,双方激烈交锋,3天中83次拼杀,妇女 亦乘城,摘砾以中人.最终,裘甫、刘暀等被擒遭杀害,整个起义历时7个月。

  (2)戍卒兵变浙东民众起事不到10年,又爆发了规模更大、历时更长的桂林戍卒兵变。

  早在咸通四年,南诏攻占安南之后,朝廷敕徐、泗两镇募兵2000赴援,分800人戍守桂林,约定3年为期,派兵来替代。可是时至咸通九年,戍守桂林的兵卒已满6年,多次请求代还,徐泗观察使崔彦曾、都押牙尹勘等却以府库空虚,派兵替代戍守桂林的兵卒,费用颇大,要这些戍卒再留1年。

  七月 戍卒家人飞书桂林,戍卒怒,牙官许佶、赵可立、王幼诚、刘景、傅寂、张实、王弘立、孟敬文、姚周等九人,杀都头王仲甫,立粮料判官厐勋为都将。群伍突入监军院取兵甲,乃剽湘潭、衡山两县 ,一路指向家乡徐州②。

  ② 《全唐文》卷804。

  ① 《资治通鉴》卷250 懿宗咸通元年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250懿宗咸通元年三月。

  ② 《旧唐书》卷177《崔慎由附彦曾传》。

  崔彦曾命都虞候元密率兵3000迎击厐勋,又命宿州、泗州出兵截击东进的戍卒,结果都被打败。厐勋等乘胜攻占宿州, 悉聚城中货财,令百姓来取之,一日之中,四远云集 ,兵众至数千。待到围攻徐州时, 众六、七千,鼓噪动地,民居在城外者,贼皆慰抚,无所侵扰,由是人争归之,不移时,克罗城。彦曾退保子城,民助贼攻之,推草车塞门而焚之,城陷。 ③起义戍卒囚禁崔彦曾,杀尹勘等,队伍发展至万余人。朝廷以右金吾大将军康承训为行营都招讨使,王晏权、戴可师为北、南面招讨使,大发诸道兵征讨。康承训奏请沙陀三部落使朱邪赤心带领本部随军助战,懿宗诏许之。年底,厐勋所率起义兵众相继攻占滁州、和州,控制了南至寿州、庐州,北达沂、海、沭阳、下蔡、乌江、巢县等地。尤其是占据了都梁城(今江苏盱眙北),控制住淮水入江之口,切断了江淮转运通道,对朝廷构成极大的威胁。

  起义兵所向,百姓纷纷响应, 父遣其子,妻勉其夫,皆断鉏首而锐之,执以应募 ①。因此,军势迅速扩展,兵众多至20万余人。十年四月,厐勋杀崔彦曾,自称 天册将军、大会明王.然而,自都梁城杀官军北面招讨使戴可师后,厐勋便 自谓无敌于天下 ,虽有将领周重规劝: 自古骄满奢逸,得而复失,成而复败,多矣,况未得未成而为之者乎! 但厐勋已经听不进去, 与(厐)勋同举兵于桂林者尤骄暴 ,到后来连厐勋也 不能制 ②。厐勋军久围泗州,数月不能攻克。自十年二月,官军调整了部署,四面进击厐勋所占之地,接连获胜,逼近徐州。

  厐勋采纳部下建议,引兵西攻宋州、亳州,以牵掣官军兵力。八月,当厐勋率部西行之后,其宿州守将张玄稔投归官军,并引兵围攻徐州,诱降留守兵将,许佶、厐举直等被杀。厐勋西攻宋州不克,转攻亳州,打算折回徐州,但被沙陀骑兵追击,苦战于蕲县境内,终因寡不敌众被杀。

  这起因戍卒久不能轮代而爆发的起义,前后历时1年又2个月,波及桂、湘、皖、苏、豫等广大地区。1年之后,厐勋余众 犹相聚闾里 , 散居兖、郓、青、齐之间.直至僖宗乾符元年年底,其余部仍有行动, 州县不能禁,敕兖、郓等道出兵讨之 ①。此时,王仙芝、黄巢发动的另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众起义,已经开始。

  (3)黄巢转战僖宗乾符元年,王仙芝聚众数千人,在长垣起事,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第二年六月,黄巢聚众响应,在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

  起义。

  王仙芝、黄巢曾经 共贩私盐 ,为对抗苛重的盐法,组织武装押送,因而最具备起义的条件,一旦与民众的聚义相结合,必然成为义军的核心和首领。

  王仙芝起事的第二年夏,攻占濮州、曹州。当黄巢聚众响应之后, 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②朝廷以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使,统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5镇兵5000人征讨。三年七月,起义军兵败忻州之后,便转入河南,攻占郏城、汝州,东都震惊。关东各州县皆各自守,不敢出战,起义军行动自如。攻破郢、复2州后,又攻申、光、庐、寿、舒、通等州,淮南告急,朝廷再度面临漕运阻断的威胁。然而,当此乘胜进军之时,起义军中出现严重分歧。蘄州刺史裴偓在起义军兵临城下之际,迎王仙芝、黄巢入城,为王仙芝向朝廷请得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职,王仙芝准备接受归降。黄巢大怒,责骂王仙芝: 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而去,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 并因此 殴仙芝,伤首。其众喧论不已,仙芝遂不受命。分其众三千余人从仙芝及尚君长,二千余人从黄巢,分道而去。 ③

  ③ 《资治通鉴》卷251懿宗咸通九年十月。

  ① 《资治通鉴》卷251懿宗咸通九年十一月。

  ② 《资治通鉴》卷251懿宗咸通九年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52僖宗乾符元年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52僖宗乾符二年六月。

  乾符四年,王仙芝连续攻破鄂州、安州、随州,仍然不忘归降朝廷。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诱降王仙芝,王仙芝派尚君长等去联络。宋威乘机于途中将尚君长劫去,奏称战场上生擒。僖宗分辨不清是降是俘,下令斩尚君长等。王仙芝非但降唐不成,反而折去几员将领。随后,接连被招讨副使曾元裕击败。五年二月,曾元裕追击到黄梅,杀王仙芝。

  蘄州分裂之后,黄巢率所部北上,攻破郓州,杀天平军节度使。其后,一度与王仙芝合围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乾符五年,王仙芝兵败被杀后,尚让率余部归黄巢。尚让是尚君长之弟,在王仙芝余部中尚有影响,推黄巢为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黄巢改年号为王霸,设置官署。起义军攻破沂、濮2州后,官军大举征讨。黄巢求降不成,转攻河南宋、汴等州。此时,王仙芝余部王重隐正在江西一带活动,攻破洪州。黄巢入江西,与王重隐相呼应,一举攻下虔、吉、饶、信等州。王仙芝的另一支余部曹师雄攻浙西,朝廷以高骈为镇海节度使,抵御曹师雄。黄巢又转攻浙东, 刊山开道七百里 ,打通了仙霞岭山路,突入福建,攻占福州。乾符六年初,高骈遣将分路进攻黄巢,黄巢转向岭南,直指广州。途中,曾致书浙东观察使崔璆、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要其代为向朝廷请授天平军节度使之职。二人担心黄巢来攻,向朝廷恳请,但未获准。黄巢又直接上表求为广州节度使,朝臣多以为 南海有市舶之利 ,若被起义军所有,则 国藏渐当废竭 ①,只授予黄巢东宫率府率之职。黄巢大骂朝中宰臣,九月攻占广州,大杀朝廷命官及各类教徒。

  不久,岭南发生瘴疫,黄巢军士减员十之三四。其部将劝之北上,以图大事。于是,发布露布,自号 义军都统 ,宣告即将入关,揭露朝廷罪恶,包括宦官专权、朝臣宦官勾结,官吏贪婪、贿赂公行,政治腐败、科举不公等丑闻。同时, 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 ①。起义军自广州出发,攻取桂林,乘竹筏沿湘江直取潭州(今湖南长沙)。尚让一部,乘胜进攻江陵。

  两军合兵攻取襄阳,在荆门受重创,转而沿江东向。广明元年三月,朝廷以淮南节度使高骈为诸道行营都统,集合各镇兵7万,入江西迎击起义军。黄巢以诈降计,乘虚大破高骈淮南兵,进占宣城,声势愈盛,号称有兵众60万人。七月,起义军自采石渡过长江。九月,渡淮,分路进攻河南各州。起义军 所至吏民逃溃 , 所过不虏掠,惟取丁壮以益兵 ②。十一月,顺利进军东都洛阳,东都留守刘允章迎起义军入城。田令孜使左右神策军协助齐克让固守潼关,起义军以尚让、林言为前锋,由一条被称为 禁谷 的小路突入关内,前后夹击潼关,官军大败。十一月,起义军进入长安,僖宗由田令孜率500名神策兵护卫西经骆谷,投奔兴元(今陕西汉中东)。

  ① 详见《旧唐书》卷178《郑畋传》。

  ① 《新唐书》卷225下《黄巢传》。

  ② 《资治通鉴》卷253僖宗广明元年九月。

  黄巢入长安后, 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随即入宫称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先前朝廷中三品以上官员停其职,四品以下继续留任,组成一个起义军与朝廷官相混合的新政权。尚让、赵璋、崔璆、杨希古为宰相,孟楷、盖洪知左右军事,朱温、季逵等为诸卫将军游奕使,皮日休为翰林学士。起义军渡淮之后,虽然一路无阻,取得长安,但所过重要地方如东都等,未留兵镇守,数十万人全部进入长安,等于自投罗网,置身于官军的四面包围之中。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正月,僖宗自兴元到达成都。三月,以凤翔节度使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传檄天下,合兵攻打长安。起义军的势力范围,东不出同州(今陕西大荔)、华州,西不过兴元,占地既小,粮饷不足,长安一度被官军攻掠。为摆脱被动局面,黄巢命其部将 自力 攻取州县,所取州县可据为己有。于是,将领大多以所拥部众,自立门户,起义军分裂成若干支独立的势力,黄巢的号令渐渐失掉作用。二年正月,朝廷以宰相王铎为诸道行营都统,伺机攻夺长安。朱温被黄巢命为同州刺史,朱温 自力 攻取后据为己有。当河东节度使王重荣大军压境时,朱温多次求援,黄巢无兵可救同州。朱温 见巢兵势日蹙,知其将亡 ,举州投降。随即,华州也降于官军。朱温被朝廷用为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调转枪头征讨起义军。

  不久,南面行营都监杨复光计召沙陀酋长李克用,以其为雁门节度使,率兵4万从晋北到河中。三年二月,李克用联合河中、易定、忠武等镇兵,击败尚让所率15万起义军,进逼长安。黄巢率残部自蓝田经武关东入河南,夺得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归降。黄巢又移兵围陈州(今河南淮阳东南),相持300天,失去向其他各地发展的时机,又给官军充分调兵遣将的机会。中和四年三月,李克用会合许、汴、徐、兑4州之军于陈州,黄巢退走兖州,尚让率所部降于感化军节度使时溥。六月,尚让追击黄巢,黄巢部众丧失殆尽,退至泰山东南狼虎谷。外甥林言时为侍卫军长,杀黄巢兄弟、妻、子,取首级欲向时溥请功,途中被沙陀兵截夺,杀林言并取其首级,与黄巢等首级一并献给时溥。一场历时10年、声势震撼唐朝政权的起义,至此宣告失败。

  大规模起义虽然终结,唐朝统治也从此分崩离析,仅仅剩下长安一隅作为小朝廷的容身之地了。

  (二)唐室名存

  在对起义军征战的过程中,各种割据势力借机得以发展。起义失败后,剩下的便是强大的割据者围绕长安小朝廷的激烈争夺了。

  1。朝局变动

  安史乱后,朝廷财赋仰供于江淮地区。黄巢转战,使得这些地区渐为方镇所据, 江淮转运路绝,两河、江淮赋不上供 ①。首先为争夺财赋来源,宦官与方镇间引发出新的战乱,招致朝局的变动。

  (1)节镇干政黄巢被杀之后,僖宗于光启元年(公元885年)三月回到长安。此前,安邑、解县两盐池的税利,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专有。此时,神策中尉田令孜要收其税利以供军需,自兼两池榷盐使。王重荣再三争辩,田令孜便调王重荣为泰宁节使。王重荣自以有收复京师之功,却为田令孜所排挤,拒绝调任,并上表历数田令孜十大罪状。田令孜联络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与王重荣对抗。

  当年十月,田令孜命朱玫、李昌符攻河中。王重荣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引兵相救。双方会兵沙苑(今陕西大荔南),李克用上表请诛田令孜及朱玫、李昌符,僖宗下诏和解,不听。十二月,李克用大败朱玫、李昌符,进逼京城,田令孜奉僖宗出走凤翔。光启二年二月,李克用军还河中,与王重荣上表请僖宗还京、诛田令孜。田令孜引神策军入宫,胁迫僖宗到宝鸡。 时令孜弄权,再致播迁,天下共忿疾之。 ①朱玫、李昌符 亦耻为之用 ,转而与李克用、王重荣和好。大部分朝官都憎恨田令孜,不愿到宝鸡,要夺僖宗还京。邠宁、凤翔两镇发兵追赶,田令孜带领僖宗及宰相孔纬、杜让能等逃往兴元。朱玫、李昌符另立肃宗玄孙、襄王煴为帝。李克用、王重荣等都反对朱玫立李煴。田令孜深知为天下所难容,让出左神策中尉之职给杨复恭,自为西川监军,到成都依附同母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 杨复恭传檄关中,得朱玫首级者,赏以静难节度使之职。朱玫部将王行瑜与神策都将李茂贞数战俱败,倒戈回京杀朱玫。李煴投奔河中,被王重荣杀掉,传首于兴元行在。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二月,僖宗才又回到京城长安。

  僖宗还京不到一月,便一病不起。观军容使杨复恭请立皇弟寿王杰,当天下诏,以寿王杰为皇太弟。右军中尉刘季述派兵迎入皇太弟。僖宗崩,皇太弟即帝位,改名敏,为昭宗。第二年正月,改元龙纪。不久,改名晔。

  杨复恭拥立昭宗后,效法田令孜,养勇士多人为义子,分掌兵权,号称 外宅郎君.又养宦官600人为义子,作诸道监军。昭宗 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复前烈之志,尊体大臣,梦想贤豪 ②。

  此时,朱全忠在河南已形成为一支强大势力,奏请朝廷讨伐李克用。昭宗命三省、御史台四品以上共议,十之六七以为不可。宰相张濬、孔纬 欲倚外势以挤杨复恭 ,力主用兵。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五月,下诏削夺李克用官爵、属籍,以张濬为河东行营都招讨制置使,孙揆为副使,朱全忠为南面招讨使,发兵5万征讨李克用。结果,副使孙揆被李克用伏兵所擒,以锯锯死,张濬兵败依镇国节度使韩建。第二年,恢复李克用官爵,加中书令衔。

  ① 《旧唐书》卷19下《僖宗纪》。

  ① 《资治通鉴》卷256僖宗光启二年正月。

  ② 《资治通鉴》卷257僖宗文德元年三月。

  借用方镇之力诛除宦官不成,昭宗便直接与杨复恭展开较量。大顺二年八月,出杨复恭为凤翔监军,杨复恭不肯就任,称疾致仕。十月,昭宗发兵攻杨复恭私宅,宰相刘崇望鼓励禁军军士猛烈攻击,杨复恭带领义子杨守信等逃往兴元,与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等起兵抗拒朝廷。

  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静难节度使王行瑜、镇国节度使韩建等上表,以讨杨复恭为名,请以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朝议以为李茂贞得山南西道,势力过大,不可允许。李茂贞、王行瑜发兵攻兴元,坚求招讨使之职。昭宗无奈,只得允准。八月,李茂贞攻占兴元,杨复恭等逃往阆州。二年,昭宗欲夺李茂贞凤翔节度使,只使其专任山南西道兼武定节度使,李茂贞上书揭露朝政,言辞不逊。昭宗不顾朝议,决心发兵攻凤翔,以首相杜让能等画军事,以宗室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宰相崔昭纬欲排杜让能,便暗中联络李茂贞、王行瑜,告知朝中动静。结果,李嗣周在进军凤翔的途中被李茂贞截击,新招募的3万禁军溃散,李茂贞乘机进逼京师。崔昭纬教李茂贞坚决请杀杜让能,昭宗借机杀西门君遂等3个宦官首领,使宦官势力遭到一次重大打击。杜让能被杀后,李茂贞、王行瑜开始左右朝政。景福二年十月,李茂贞以凤翔兼领山南西道、武定、天雄四镇节度使,据有15州之地,成为关中最强大的藩镇。十一月,以王行瑜为太师,号 尚父 ,赐铁券。明年七月,李茂贞攻下阆州。八月,杨复恭一行被韩建擒获斩首。

  (2)相权争夺在节镇干预下,宦官势力削弱后,朝廷内部的冲突又围绕相权的争夺展开。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六月,昭宗以李谿(Xī,音溪)为同平章事。

  崔昭纬担心李谿分权,指使其党在朝班上出面阻止。第二年二月,复以李谿为同平章事。崔昭纬使人告知王行瑜,李谿亦欲效杜让能对李茂贞用兵。王行瑜、李茂贞逼迫昭宗罢去李谿相职。时逢护国(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卒,其子王珂、王珙争为留后。王珂是李克用之婿,有李克用支持。王珙则厚结王行瑜、李茂贞、韩建,有三镇援助。昭宗允李克用之奏,以王珂为护国留后。本来王行瑜求为尚书令,不能得,就十分抱怨朝廷。如今为王珙请护国留后,又不能得。二年五月,王行瑜、李茂贞、韩建各将精骑数千人入朝,奏称 南、北司互有朋党,堕紊朝政 ,杀李谿和另一致仕宰相韦昭度。昭宗允准所请,以王珙为护国节度使。三镇进而又谋废昭宗,另立皇帝。李克用闻讯后举兵讨三镇,李茂贞党想劫昭宗至凤翔,王行瑜党欲劫昭宗到邠州,双方联络宦官彼此攻杀,昭宗出京逃入终南山。七月,当李克用兵至同州,三镇与崔昭纬皆畏惧退缩,昭宗乘机用宗室薛王李知柔为相,兼京兆尹、判度支,充盐铁转运使。又以李克用为招讨使,专力讨伐王行瑜。十一月,攻克邠州,王行瑜伏诛。年底,封李克用为晋王,令归晋阳。这一次冲突,使昭宗得以罢黜崔昭纬(次年赐死),宗室得以任用。

  然而,另一场新的争夺接踵而来。乾宁三年,朱全忠荐张濬为相,李克用奏称 濬朝为相,臣则夕至阙庭 ,昭宗只得下诏和解。自终南山回京后,昭宗于神策军外,另置安圣、捧宸、保宁、宣化等军,选补数万人,分由宗室诸王统领。覃王嗣周、延王戒丕等又自募麾下数千人,试图改变宦官独掌禁军的局面。李茂贞借口朝廷欲对凤翔用兵,率军进逼京师。覃王嗣周与战,官军败绩。昭宗出京欲奔晋阳依李克用,途中听从韩建劝阻,到华州为韩建所控挟。李茂贞入京大肆抢掠,宫宇坊市毁坏殆尽。七月,昭宗在华州(今陕西华县)罢崔昭纬党、宰相崔胤。崔胤向朱全忠求援,朱全忠上书力赞崔胤。九月,复以崔胤为相。自此,崔胤、朱全忠结合一气,相为表里。

  四年正月,韩建逼昭宗解散诸王所统全部禁军,拘禁掌兵和出使的诸王,又禁绝昭宗亲信入宫。八月,韩建与知枢密刘季述合谋,围十六王宅,杀诸王11人。光化元年(公元898年),韩建、李茂贞怕朱全忠来夺昭宗,便送其还京。这一回合,昭宗所依靠的禁军及宗室诸王,全部丧失。宰相崔胤成为朱全忠在朝中的代理人,朱全忠本人则由宣武、宣义两节度使再兼天平节度使。

  昭宗罢黜崔胤不成,便又转而谋诛宦官。光化三年夏,昭宗以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专横,与崔胤谋去之。 由是南、北司益相憎嫉,各结藩镇以相倾夺。宰相王搏恐招致祸乱,以为 其势未可猝除,宜俟多难渐平 ①。

  崔胤谮王搏为宋道弼辈 外应 ,昭宗开始怀疑王搏。崔胤罢相之时,又以为王搏排挤自己,致书朱全忠,使其上表论崔胤不可罢。昭宗不得已,复崔胤为相,贬王搏崖州司户,流宋道弼驩州、景务修爱州,皆赐自尽。史言: 由是(崔)胤专制朝政,势震中外,宦官皆侧目,不胜其愤。 ②(3)诛尽宦官相权的膨胀,引起宦官的恐惧。崔胤背后有朱全忠,宦官不敢妄为,便对昭宗下手。三年十一月,两中尉刘季述、王仲先,两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乘昭宗酒醉,率禁兵千人入宫,囚禁昭宗。矫诏令太子裕即皇帝位,改名缜。天平副使李振劝朱全忠道:宦竖 囚废天子,公不能讨,何以复令诸侯!

  且幼主位定,则天下之权尽归宦官矣 ①。朱全忠立即遣亲吏蒋玄晖到京城,与崔胤谋事。崔胤联络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右军都将董彦弼、周承诲,于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正月,尽诛两中尉、两枢密使,迎昭宗复位。昭宗赐三神策军将姓李,皆以节度使兼平章事留京宿卫,时人称之为 三使相.崔胤更加受到宠信,朱全忠封东平王,李茂贞封岐王。

  崔胤与另一名宰相陆扆以为 祸乱之兴,皆由中官典兵 ,请分主左、右神策军。三神策军将不同意改隶南司,昭宗复以宦官韩全诲、张彦弘为两军中尉,以袁易简、周敬容为两枢密使。此间,朱全忠又夺得河中镇,为四镇节度使。李茂贞入朝,韩全诲深与相结。崔胤益厚朱全忠,而与李茂贞为仇敌。 四人各为表里。全忠欲迁都洛阳,茂贞欲迎驾凤翔,各有挟天子令诸侯之意。 ②天复元年十一月,韩全诲抢先将昭宗劫持到凤翔,依节度使李茂贞。崔胤引朱全忠入关,兵临凤翔。三年正月,李茂贞困守孤城,毫无出路,请诛韩全诲等,与朱全忠和解,奉昭宗还京。昭宗甚喜,立即收斩韩全诲等 四贵 及宦官16人。朱全忠、崔胤入凤翔,又捕杀宦官70余人,并密令京兆府捕杀90余宦官。昭宗还京后,崔胤请悉罢内诸司使,其事务尽归省、寺,召还诸道监军。于是,大诛宦官,只留 黄衣幼弱者三十人以备洒扫.除河东监军张承业等少数人得到节度使保护,其余监军全部被杀。崔胤兼判六军十二卫事,尽握朝廷军政大权。朱全忠赐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 ,进爵位为梁王。

  ① 《资治通鉴》卷262昭宗光化三年六月。

  ② 《资治通鉴》卷262昭宗光化三年六月。

  ① 《资治通鉴》卷262昭宗光化三年十二月。

  ② 《旧唐书》卷20上《昭宗纪》。

  2。天下瓜分

  伴着僖宗、昭宗朝局的变动,藩镇割据之势日益扩大。彼此间相互兼并,逐渐形成若干强大的方镇,唐朝被瓜分而亡。

  (1)方镇格局黄巢起义失败后,方镇基本分布是: 李昌符据凤翔,王重荣据蒲、陕,诸葛爽据河阳、洛阳,孟方立据邢、洺,李克用据太原、上党,朱全忠据汴、滑,秦宗权据许、蔡,时溥据徐、泗,朱瑄据郓、齐、曹、濮,王敬武据淄、青,高骈据淮南八州,秦彦据宣、歙,刘汉宏据浙东,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 ①先前的河北三镇,差不多完全脱离中朝,此刻亦不时介入各镇间的争斗。经过僖宗、昭宗之际藩镇间的混战,形成相对稳定的割据格局。先前的河北三镇,魏博镇为罗绍威所据,镇冀(成德)镇为王镕所据,卢龙(幽州)镇为刘仁恭所据。关内第一大镇——凤翔镇,为李茂贞所据。

  另有八镇,后来演变为五代十国前期的局面。它们是:宣武镇(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北),朱全忠所据;河东镇(治所在今山西太原),李克用所据;西川镇(治所在今四川成都),王建所据;淮南镇(治所在今江苏扬州),杨行密所据;镇海镇(治所在今浙江杭州),钱鏐(liú,音琉)所据;武威军(治所在今福建福州),王审知所据;武安军(治所在今湖南长沙),马殷所据;清海军(治所在今广东广州),刘隐所据。

  下面,依次简述朱全忠、李克用、王建、杨行密、钱鏐、王审知、马殷、刘隐等8个主要割据者的发展概况。

  朱全忠背叛黄巢起义军后,为宣武节度使,又加任东北面行营都招讨使,堵截义军东退之路。他以招讨使的名义,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自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正月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讨灭秦宗权,至昭宗末年(公元904年),朱全忠共据有宣武、宣义、天平、护国(河中)、天雄(魏博)、武顺(成德)、佑国(京兆)、河阳、义武、昭义、保义、戎昭、武定、泰定、平卢、忠武、匡国、镇国、武宁、忠义、荆南等21镇。其中,天雄、武顺是附属镇,武定是王建属地。其余各镇,都是朱全忠以武力夺得的。

  李克用是沙陀酋长朱邪赤心之子,朱邪赤心因征讨庞勋起义有功,被任命为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黄巢攻占长安后,僖宗以李克用为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宦官杨复光以墨敕召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李克用将沙陀兵1。7万人向长安进发,至河中时已有4万人。

  三年,破黄巢,复长安,功第一,僖宗以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四年,黄巢退入河南,欲攻汴州,朱全忠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击走黄巢,进入汴州,遭朱全忠袭击,几乎丧命。从此,李克用与朱全忠结成深仇,两人之间发生一连串恶战。朱全忠利用朝官反对宦官,李克用则利用宦官反对朝官,都想达到控制朝廷的目的。两人之间的争夺,加剧着朝中南、北司的冲突。昭宗景福二年,成德附属李克用。乾宁元年,李克用灭幽州镇,以刘仁恭为节度使。二年,封为晋王,永占河东地区。其后,魏博、成德、义武相继转而归附朱全忠。天复二年,朱全忠两次围晋阳,李克用采纳儿子李存勗的建言, 遵养时晦,以待其衰 的策略, 设险固境,训兵务农.

  ① 《旧唐书》卷19下《僖宗纪》。

  王建,于黄巢攻占长安、僖宗出逃至蜀之后,归田令孜为养子,拜诸卫将军,为 随驾五都 都将之一。光启二年田令孜投奔同母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杨复恭贬斥田令孜之党,调王建离禁军,出为利州(今四川广元)

  刺史。王建召募溪洞酋长,得众8000,沿嘉陵江袭取阆州,自称阆州防御史。

  第二年,王建得东川节度使顾彦朗之助,进击陈敬瑄,掠西川所属12州。文德元年,昭宗即位后,以韦昭度兼充西川节度使,欲借王建驱赶陈敬瑄. 王建利用韦昭度的号名,攻取西川各州。大顺二年,王建独攻成都,得为西川节度使。至乾宁四年,攻破梓州,夺东川,尽据蜀地。天复二年,乘朱全忠久围李茂贞之机,王建攻占兴元,据有山南西道。三年,攻荆南得夔、忠、万及施州,昭宗封王建为蜀王。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又取荆南归州。

  至此,王建北有兴元(今陕西汉中),东据三峡,成为巴蜀地区的割据者。

  杨行密,本名行愍,于黄巢转战之际为庐州牙将,屡有战功。中和三年杀都将,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庐州刺史被迫让位,朝廷命杨行密为庐州刺史。自僖宗光启三年,杨行密与秦彦(宣歙观察使)、毕师铎(高骈部将)、孙儒(秦宗权部将)争夺扬州长达6年,至昭宗景福元年,杨行密据扬州,被命为淮南节度使、同平章事。杨行密既据淮南, 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 ①杨行密又从淮南兵中精选尤勇健者5000人,厚其禀赐,以皂衣(黑衣)蒙甲,号 黑云都 ,专门用于冲锋陷阵。乾宁四年,朱全忠部朱瑾,河东骁将史俨、李承嗣投淮南,杨行密得河东、兖、郓兵,加之善水战的淮南兵,军势大振。天复二年,以杨行密为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令、吴王,讨朱全忠。天祐二年杨行密卒,子渥继为淮南节度使。翌年,兼得江西之地。杨渥所据,北起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南尽虔州(今江西赣州),东达于常州,西抵鄂州(今湖北武汉),阻隔着北方势力进入江南。

  钱鏐,于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王仙芝余部曹师雄攻浙西时,为董昌所部石镜都知兵马使。中和元年,董昌为杭州刺史,以钱鏐为都指挥使。

  明年,浙东观察使刘汉宏两次遣兵谋取浙西,都被钱鏐击退。光启二年,钱鏐凿山开道攻取越州,董昌自杭州徙镇越州,以钱鏐知杭州事。三年,镇海军逐节度使周宝,拥薛朗为留后。钱鏐遣将讨薛朗,于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攻取苏州。景福二年,以钱鏐为镇海节度使,治杭州,有兵十三都。

  乾宁二年,董昌在越州称帝,钱鏐乘机出兵征讨。第二年,破越州,擒董昌,传首京师。朝廷以钱鏐为镇海、威胜(镇东)两军节度使,跨有浙东、浙西。

  天复二年,进爵为越王。天祐元年,更封为吴王。

  王审知,王潮之弟。僖宗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 招怀离乱,均赋缮兵.昭宗大顺二年,福建观察使陈岩病危,遣使以书召王潮,欲授以军政。王潮未至而陈岩卒,陈岩妻弟都将范晔自为留后。景福元年,王潮以弟审知为都监,将兵攻福州。第二年,攻占福州,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境内割地称雄的 群盗二十余辈皆降溃 ,王氏自此据有福建全境。乾宁四年,王潮卒,王审知继为威武节度使。

  ① 《资治通鉴》卷259昭宗景福元年八月。

  马殷,秦宗权部孙儒军中战将。孙儒与杨行密争夺淮南被杀后,刘建锋、马殷等逃往洪州,在江西聚众数万。昭宗乾宁元年,刘建锋、马殷引兵入潭州(今湖南长沙)。第二年,以刘建锋为武安节度使,马殷为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三年,武安军乱,杀刘建锋,推马殷为留后。马殷以潭、邵2州之力,陆续攻取湖南管内7州,至光化二年尽有湖南之地。第二年,马殷攻取桂、宜、岩、柳、象5州,桂管之地并入湖南。

  刘隐,封州刺史刘谦之子。昭宗乾宁元年,刘谦卒,刘隐继任。三年,清海节度使薛王李知柔赴任,行至湖南,广州牙将据境拒之。刘隐兵袭广州叛将,迎李知柔入广州,李知柔以刘隐为行军司马。天复元年,清海节度使徐彦若卒,遗表荐行军司马刘隐权留后,刘隐始得岭南。天祐元年底,以刘隐为清海节度使,治广州。

  (2)朱梁代唐昭宗天复三年,方镇分割唐朝天下殆尽,朝中宦官被彻底诛除。新的争夺,便在有 回天再造 之功的梁王朱全忠与权相崔胤之间展开。争夺的结果,朱全忠以梁代唐。

  崔胤以司空、门下侍部、同平章事、领三司兼判六军十二卫事之后, 专权自恣,天子动静皆禀之。朝臣从上幸凤翔者,凡贬逐三十余人,刑赏系其爱憎,中外畏之.在这同时,梁王朱全忠 留步骑万人于故两军,以朱友伦为左军宿卫都指挥使;又以汴将张廷范为宫苑使,王殷为皇城使,蒋玄晖充街使。于是全忠之党布列遍于禁卫及京辅。 ①崔胤感到朱全忠 有篡夺之志 ,与之 外虽亲厚,私心渐异 ,便借口 六军 名存实亡,侍卫单薄,奏请每军募步兵4将,每将250人,骑兵1将100人,共计6600人。昭宗允准,令六军诸卫副使、京兆尹郑元规进行招募。朱全忠明知这是针对自己的,却不动声色, 阴使麾下壮士应募以察其变.崔胤与郑元规 缮治兵仗,日夜不息.恰巧此间,朱全忠留在京师为左军宿卫都指挥使的朱友伦坠马暴卒,朱全忠怀疑是崔胤故意制造的阴谋,立即遣其兄子朱友谅代典宿卫。这时,李茂贞等又多次出兵进逼京畿,朱全忠恐其再劫持天子西去凤翔,于是决计迎车驾迁都洛阳。

  天复四年正月,朱全忠密表昭宗,称崔胤 专权乱国,离间君臣 ,并其党郑元规等,皆请诛除。昭宗下诏贬崔胤、郑元规,并罪之,以裴枢、独孤损、柳璨等为相。朱全忠密令朱友谅围崔胤私宅,杀崔胤及郑元规等。次日,朱全忠引兵屯河中。又数日,使裴枢促百官奉昭宗东迁洛阳。车驾离长安,朱全忠以张延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庐。昭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秘密遣使以御札、绢诏告难于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河东李克用,令其纠帅藩镇救驾。四月,昭宗入洛阳,改元天祐,左右随从悉被杀,尽换朱全忠之人职掌使令。六、七月间,李茂贞、李克用、王建、杨行密等移檄往来,合兵共讨朱全忠。朱全忠引兵自大梁(今河南开封)西讨李茂贞等, 以帝有英气,恐变生于中,欲立幼君,易谋禅代。 ①

  ① 《资治通鉴》卷264昭宗天复三年二月。

  天祐元年八月,朱全忠遣判官李振至洛阳,与枢密使蒋玄晖、左右龙武统军密谋。蒋玄晖选龙武牙官史太等百余人突入宫中,趁昭宗酒醉弑杀之,矫诏称昭仪李渐荣、夫人裴贞一弑逆,宜立辉王祚为皇太子,更名柷(Zhù,音祝),监军国事。又矫何皇后令,太子于柩前即位,为昭宣帝,又称哀帝,时年13岁。第二年二月,朱全忠又使蒋玄晖邀昭宗9个儿子,置酒九曲池,酒酣悉缢杀之,投尸池中。六月,朱全忠杀裴枢、独孤损、崔远、陆扆、王溥及朝士30余人,投尸入河。

  二年年底,朱全忠急于要唐昭宣帝禅让,密使蒋玄晖、柳璨等谋划。蒋、柳仍将按惯例先封大国,加九锡、殊礼,然后受禅。朱全忠怒其 稽缓 ,又疑其 欲延唐祚 ,杀蒋玄晖、柳璨。既而,又诬蒋玄晖私侍昭宗何皇后,朱全忠密令杀害何皇后。三年,朱全忠又以多半年时间平息魏博牙军之乱。

  天祐四年正月,唐昭宣帝下诏,以二月禅位于梁王朱全忠。四月,梁王更名晃,御金祥殿,受百官称臣,即皇帝位,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废唐昭宣帝为济阴王,第二年二月酖杀之,唐朝的最后一点残余也不复存在了。

  ① 《资治通鉴》卷265昭宗天祐元年七月。

  六、五代十国

  自公元907年朱晃(全忠)代唐,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建宋,中原大地出现了梁、唐、晋、汉、周等5个前后衔接的政权,史称五代。为了有别于历史上曾经建立过的同名朝代,史家多在这几个政权名称前加一个 后 字。

  大致与五代并存,另有前蜀、吴、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10个主要政权,史称十国,至公元979年宋灭北汉方告结束。在此同时,契丹(辽)日渐强盛,不断南下侵优。

  (一)五代更替

  占据中原地区的五代政权,虽然名为五代,实却八姓。前后53年间,更换了14个皇帝。下面,依次叙述。

  1。梁唐兴衰

  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晃受唐昭宣帝禅让,即皇帝位,为后梁太祖。后梁以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以故东都洛阳为西都,废故西京。

  三年正月,迁都洛阳,以大梁为东都。

  (1)梁祖革弊大多数史书,或以朱温背叛黄巢起义军,或以朱晃残暴荒淫,对其人基本持完全否定态度。其实,朱晃称帝建立后梁政权后,是革除了不少唐朝后期积弊的。

  唐朝自宪宗设枢密使以来,两枢密使掌出纳帝命,逐渐与宰相共执朝政,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梁太祖登基后第一件大事,便是设置崇政院,以夺枢密院之权。命早年宣武镇掌书记、时为太府卿的敬翔知崇政院事, 以备顾问,参谋议,于禁中承上旨,宣于宰相而行之。宰相非进对时有所奏请及已受旨应复请者,皆具记事因崇政院以闻,得旨则复宣于宰相。 ①一个月后,诏废枢密院,其职事皆入于崇政院,以敬翔为院使。二年十一月,又选有政术、文学者2人,为崇政院直学士。自崇政院取代枢密院,宦官不复预闻朝政。后来,吴越王钱鏐上表,以唐末诛宦官,有25人逃入其境,皆非刘季述、韩全诲之党,请予录用。梁太祖回答: 此属吾知其无罪,但今革弊之初,不欲置之禁掖,可且留于彼,谕以此意。 ②如此坚决革除宦官之弊,是后梁创建之初的一个新的气象。

  厉耕薄赋,是后梁政权又一较显著的特点。先看《资治通鉴》中的两则记载。开平三年正月,梁祖 以用度稍充,初给百官全俸。 自唐僖宗以来,百官俸料仅存其额而无其实,至此才恢复发给全俸,表明后梁之初经济状况略有好转。另一则记载,四年四月宋州节度使衡王友谅献 瑞麦 ,一茎三穗。梁祖却说:丰年为上瑞。今宋州大水,安用此为! 不仅不信什么 瑞麦 ,还处罚了掩盖灾情、以献瑞邀功的地方官。县令罢职除名,衡王友谅受到 诘责 后调离宋州。显然,梁祖是十分关注农耕丰歉的。因此,《旧五代史?食货志》这样记载:梁祖之开国也,属黄巢大乱之后,以夷门一镇(即宣武镇),外严烽候,内辟汙莱(即开荒田),厉以耕桑,薄其租赋,士虽苦战,民则乐输,二纪之间,俄成霸业。及末帝与庄宗对垒于河上,河南之民虽困于辇运,亦未至流亡。其义无他,盖赋敛轻而丘園可恋故也。 朱梁轻赋,在五代前期、中期是很突出的,甚至被认为 有国有家者之龟鉴 ①。

  ① 《资治通鉴》卷266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四月。

  ② 《资治通鉴》卷267后梁太祖开平四年七月。

  正因为后梁政权有此政治、经济基础,虽然河东晋王李克用、凤翔岐王李茂贞、淮南吴王杨渥、蜀王王建仍然尊奉唐昭宗年号,但其余各镇皆禀奉后梁年号,称臣奉贡。王建、杨渥移檄诸道, 欲与岐王、晋王会兵兴复唐室 ,竟 无应者.(2)两国争战天祐五年(公元908年)正月,河东晋王李克用病卒,子存勗继立。李克用弟克宁欲夺位,举河东之地附于梁,李存勗与监军张承业诛李克宁。李存勗继嗣晋王后, 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 ②同时,加紧 训练士卒 ,练就一支 精整 的队伍。

  此后,晋王李存勗便成为后梁政权的劲敌。围绕河北三镇的争夺,梁、晋之间展开多次大战,都是梁兵溃败。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梁祖叹道: 我经营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余孽更昌炽如此! 以至哽咽道: 我死,诸儿非彼敌也,吾无葬地矣。 ③面对劲敌,梁祖竟 纵意声色.诸子在外, 常征其妇入侍,帝往往乱之.其长子早卒,次子(义子)博王友文妇王氏色美,深为梁祖宠爱。

  梁祖病危,命王氏召友文付以后事。三子郢王友珪妇张氏 亦朝夕侍帝侧 ,知之,密告友珪。朱友珪率牙兵夜入宫禁,弑梁祖,矫旨杀友文。朱友珪继帝位,群情不服。乾化三年二月,四子均王友贞以禁兵杀友珪,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即皇帝位,更名瑱,为梁末帝。

  后梁宫廷内乱,更使晋王李存勗得以扩展实力,一举攻破幽州,又夺得天雄镇(即魏博镇)。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二月,梁、晋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决战,梁步卒7万 杀溺殆尽 ,末帝叹道: 吾事去矣! 战场上惨败,宫廷中腐败。末帝专任赵岩及德妃兄弟张汉鼎、张汉杰, 参预谋议,每出兵必使之监护。 赵岩等 依势弄权,卖官鬻爵,离间将相。敬翔、李振虽为执政,所言多不用。 后梁 政事日紊,以至于亡。 ①贞明三年以后,晋王李存勗开始进攻后梁的腹心之地河南。双方在杨刘(今山东东阿北)、德胜(今河南清丰、濮阳一带)两处黄河口岸反复拉锯。

  龙德元年(公元921年),成德镇杀节度使王镕,推张文礼为留后。张文礼引契丹以拒晋,契丹主耶律阿保机率兵长驱南下。二年,晋王李存勗大破契丹兵,十月攻取镇州,兼领成德节度使。至此,河北三镇跋扈局面告终。

  晋王李存勗先后夺得河北三镇,至唐天祐二十年,共据有河东、魏博、易定、镇冀四大镇。四月,李存勗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史称后唐,为后唐庄宗。改天祐二十年为同光元年,以魏州为兴唐府,建东京,又于太原府建西京。其时,后唐据有13节度、50州。

  ① 洪迈:《容斋三笔》卷10《朱梁轻赋》。

  ② 《资治通鉴》卷266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五月。

  ③ 《资治通鉴》卷268后梁太祖乾化二年闰年月。

  ① 《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贞明元年十月。

  其年十月,后唐庄宗留兵固守杨刘渡口,自率精兵自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长驱奇袭汴州。大梁城破,梁末帝自杀,后梁亡,一姓三主,16年。

  (3)后唐盛衰后唐庄宗在位3年,一反后梁之政,并迁都洛阳。唐末散亡各镇宦官,一并召回,给赡优厚,委之事任。内诸司使自诛除宦官以来,皆以士人充任。

  庄宗又 复用宦者,浸干政事。既而复置诸道监军,节度使出征或留阙下,军府之政皆监军决之,陵忽主帅,怙势争权,由是藩镇皆愤怒。 ①被宦官包围了的庄宗,又听信其主意,分天下财赋为内外府,州县供赋入外府,充军国经费,方镇贡献入内府,充皇帝宴游及赏赐近臣。其结果是,外府经常 虚竭无余 而内府财富堆积如山。军士犒赏微薄,甚至衣食不足, 始怨恨,有离心.庄宗自幼 善音律 ,称帝后 伶人多有宠 ,常自傅粉墨,与优伶 共戏于庭.于是, 诸伶出入宫禁,诲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 ②庄宗朝政,简言之: 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 《旧五代史?食货志》在肯定了 朱梁轻赋 之后,紧接着又尖刻地 斥詈 了庄宗的作为: 及庄宗平定梁室,任吏人孔谦为租庸使,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民产虽竭,军食尚亏,加之以兵革,因之以饥馑,不三四年,以致颠陨。其义无他,盖赋役重而寰区失望故也。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四月,伶人、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以所部兵突入宫中,弑庄宗。

  其时,李克用养子李嗣源为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有威名,百官拥立为帝,是为后唐明宗,改元天成。明宗本胡人,无姓,名邈佶烈。

  明宗在位8年,天成、长兴各4年。自监国之初,即革除庄宗弊政。先以租庸使孔谦有 奸佞侵刻、穷困军民之罪 斩首,废除孔谦所立苛敛之法。

  紧接着,罢诸道监军使,命诸道尽杀之。即位之后,精简后宫,诸司使务有名无实者皆废除。明宗还效法朱梁,设置端明殿学士,以备应对。经常与大臣语及 年谷屡登、百姓赡足 ,在五代的帝王中后唐明宗最值得提出来。

  天成二年、四年,连连丰收,明宗问宰相冯道: 今岁虽丰,百姓赡足否? 冯道以 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 ,唸了唐懿宗时诗人聂夷中的《咏田家》诗,说: 农于四人(民)之中最为勤苦,人主不可不知也。 明宗 命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 ①及至明宗病卒,史家称其 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成小康。 ②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十二月,明宗第三子、宋王从厚继立,为闵帝,第二年正月改元应顺。然其 有致治之志,却不知其要 ,在位仅4个月,便被明宗养子、潞王从珂(本姓王)取代。李从珂即位,是为废帝,改元清泰。废帝在位2年,于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十一月被契丹所立后晋皇帝石敬塘所取代,自焚身死。后唐,历三姓四主,共14年。

  ① 《资治通鉴》卷273后唐庄宗同光二年正月。

  ② 《资治通鉴》卷272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十一月。

  ① 《资治通鉴》卷276后唐明宗天成四年九月。

  ② 《资治通鉴》卷278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十一月。

  2。辽兵南下

  五代之中,后晋与契丹(辽)的关系最为特殊,可谓兴于契丹,亡于契丹。而契丹借助于后晋,得以向中原进扰。

  (1)契丹之兴唐朝末年,契丹逐渐发展起来。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被尊为天皇王。

  唐幽州节度使刘仁恭骄侈贪暴, 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契丹乘间入塞, 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 ①幽州人韩延徽亡入契丹,为阿保机谋主,教契丹 建牙开府,筑城廓,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产,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韩)

  延徽有助焉。 ②后梁代唐,耶律阿保机乘机率众30万进犯云州(今山西大同)。晋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与阿保机连和,约为兄弟,共击后梁。不久,阿保机又遣使与后梁通好。末帝贞明二、三年,阿保机接连率众30万入犯云州、幽州,都被晋王李存勗所部击退。后唐庄宗之世,契丹向东面经营,攻渤海国,拔夫余城,更其名为东丹国。明宗即位不几月,阿保机卒于夫余城,述律后权决军国事。天显二年(公元927年)十一月,述律后立次子耶律德光为天皇王。天皇王尊述律后为太后,国事咸取决太后,以韩延徽为政事令。四年,耶律德光两次入犯云州,征战的矛头逐渐指向中原地区。后唐长兴三年,明宗以契丹 浸逼北边 ,命朝议择帅臣镇河东,久议不决。时有明宗婿、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兼六军诸卫副使石敬塘两次表示愿赴河东,权枢密直学士李崧也以为非石敬塘不可。于是,明宗以石敬塘为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加兼侍中。自此,石敬塘便以河东倚契丹之援,开始谋划夺取中原。

  (2)割让幽云石敬塘到达晋阳,以部将刘知远、周瓌为都押衙,委以心腹。军事委刘知远,财政委周瓌。

  后唐顺应元年(公元934年)四月,潞王李从珂举兵赶走闵帝。石敬塘自河东入朝,经卫州,见闵帝身边仅有50骑自随,将相、侍卫、府库、法物等四者 皆无,只是 俛首长叹.弓箭库使沙守荣、奔洪进责备说: 公明宗爱婿,富贵相与共之,忧患亦宜相恤。今天子播越,委计于公,冀图兴复,乃以此四者为辞,是直欲附贼卖天子耳! ①石敬塘亲将陈晖、刘知远尽杀闵帝左右及从骑,放闵帝只身一人而去。闵帝被卫州刺史缢杀,石敬塘入京都洛阳。

  李从珂初即帝位,虽 猜忌敬塘 ,仍然以其为河东节度使而未留于京师。石敬塘既还河东, 阴为自全之计.其妻为明宗女,时为晋国长公主,公主生母曹太后尚健在。 敬塘赂太后左右,令伺帝之密谋,事无巨细皆知之。 在宾客面前,石敬塘常常伪装 羸瘠不堪为帅,冀朝廷不之忌。 ②虽然如此,废帝仍以武宁节度使张敬达为北面行营副总管,将兵屯代州,名为协助北御契丹,实则 以分石敬塘之权.石敬塘则 托言以助军资 ,加紧收取在洛阳及诸道的财货,运往河东, 人皆知其有异志.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正月,晋国长公主为废帝上寿毕,辞归晋阳,废帝借着酒意说出了心中所想: 何不且留,遽归,欲与石郎反邪! ③朝臣吕琦等以为 河东若有异谋,必结契丹为援 ,主张与契丹和亲,使河东 无能为.废帝初亦同意,而枢密直学士薛文遇则认为不当,以天子之尊,屈身奉夷狄 ,反对 安危托妇人 ,废帝 意遂变 ,群臣 不敢复言和亲之策.

  ① 《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一》。

  ② 《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贞明二年十二月。

  ① 《资治通鉴》卷279后唐潞王清泰元年四月。

  ② 《资治通鉴》卷279后唐潞王清泰二年六月。

  清泰三年五月,废帝纳薛文遇议,调石敬塘为天平节度使,移镇郓州。

  同时,以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西北蕃汉马步都部署,催促石敬塘赴郓州。都押衙刘知远认为,河东 形胜之地,士马精强,若称兵传檄,帝业可成.掌书记桑维翰更以 契丹素与明宗约为兄弟,今部落近在云、应,公诚能推心屈节事之,万一有急,朝呼夕至,何患无成。 ①于是,石敬塘决意抗命,废帝削夺其官爵,以张敬达兼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将兵讨伐。七月,石敬塘令桑维翰草表称臣于契丹耶律德光,并请以父礼事之,事成之后,割让卢龙及雁门以北诸州。契丹复书,许以仲秋倾国赴援。九月,耶律德光将5万骑赴晋阳,大败后唐兵将。十一月,耶律德光作册书,命石敬塘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石敬塘割幽(今北京)、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涿(今河北涿州)、莫(今河北任丘境)、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来境)、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北)、朔(今山西朔县)、蔚(今河北蔚县)共16州给契丹,每岁输帛30万匹。后唐废帝自焚,石敬塘入洛阳。

  (3)辽灭后晋石敬塘被契丹立为大晋皇帝,史称后晋高祖。敕命法制,皆遵后唐明宗旧制。

  鉴于后晋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加之战火连年,府库空竭,民间困穷,而契丹征求无厌,枢密使桑维翰 劝帝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数年之间,中国稍安。 ②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四月,晋祖纳桑维翰之议, 大梁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用富饶 ,迁都汴州(今河南开封)。

  其年,契丹改元会同,国号大辽,公卿庶官皆仿中原之制,参用中原士人,以赵延寿为枢密使兼政事令。自此,会同元年(公元937年),追耶律阿保机为辽太祖,耶律德光为辽太宗。

  第二年八月,晋祖上尊号于辽太宗及律述太后,以冯道、刘昫为册礼使。

  晋祖奉表称臣,谓辽太宗为 父皇帝.其后,辽太宗屡止晋祖上表称臣,但令为书称 儿皇帝 ,如家人礼。辽既得幽州,以其为南京。十月,辽遣使奉宝册,加晋祖尊号 英武明义皇帝.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耻于称臣辽国,见其使者必加谩骂,或潜杀之。天福六年六月,抓住辽使拽刺,遣骑掠幽州南境,上表 大抵斥帝父事契丹,竭中国以媚无厌之虏 , 愿自备十万众,与晋共击契丹.桑维翰等则认为, (安)重荣恃勇轻敌 , 非国家之利,不可听也。 劝晋祖 训农习战,养兵息民,俟国内无忧,民有余力,然后观衅而动,则动必有成矣。 ①晋祖在位6年左右,大体如此。

  ③ 《资治通鉴》卷280后晋高祖天福元年正月、三月。

  ① 《资治通鉴》卷280后晋高祖天福元年五月。

  ② 《资治通鉴》卷281后晋高祖天福二年正月。

  天福七年六月,晋祖病殂。冯道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奉高祖兄子齐王重贵即皇帝位,是为晋出帝,又称晋少帝。七月,出帝以景延广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

  景延广执政,一反称臣于辽。出帝向辽太宗告哀,景延广坚持 称孙而不称臣 ,辽太宗大怒。辽卢龙节度使赵延寿欲代晋称帝,劝辽出兵击晋。

  后晋平卢节度使杨光远遣密使诱辽太宗入寇,也想当皇帝。开运元年(公元944年),辽太宗遣赵延寿将兵5万为先锋,自率兵10万次澶州(今河南清丰一带)。晋出帝与辽太宗对阵,两军苦战,自午至暮,契丹退败,掠沧、德、深、冀州而去。第二年,晋、辽再战,辽军大败,辽太宗仅乘一骆驼北逃,晋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等却放弃追击。三年十月,出帝以杜威为元帅,将兵伐辽。杜威屡请增兵,禁军皆隶其麾下,京城宿卫空虚。十一月,辽兵大举南下。十二月,奉国都指挥使王清战死,后晋士气大衰,杜威等正、副统帅以兵降辽。辽兵直入大梁,出帝奉上降表,自称 孙男臣重贵,祸至神惑,运尽天亡。 ①后晋一姓二主,10年即亡。

  3。汉周禅代

  辽太宗灭晋进入中原,却立足不稳,带着遗憾退了回去。中原地区,又接连建起汉、周两代政权。

  (1)辽主三失辽灭后晋,中原无主。大同元年(公元947年)正月,辽太宗进入大梁(今河南开封),以晋出帝为负义侯,置于黄龙府(今辽宁朝阳)。晋之大臣及藩镇,大都称臣于辽,雄武节度使何重建斩辽使以秦、阶、成3州归前蜀。

  辽兵30万人于中原,辽又无军饷廪食之制, 乃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剽掠,谓之' 打草谷'.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自东、西两畿及郑、滑、曹、濮,数百里间,财畜殆尽。 辽太宗又要判三司刘昫 营办 对辽兵的 优赐.当时府库空竭,刘昫 请括借都城士民钱帛,自将相以下皆不免。又分遣使者数十人诣诸州括借,皆迫以严诛,人不聊生。 于是内外怨愤,始患苦契丹,皆思逐之矣。 ②河南、山东民众纷纷起而抗击辽兵, 多者数万人,少者不减千百.辽将刘愿为保义节度副使,民多苦其暴虐,都头王晏与壮士杀刘愿和辽之监军。辽太宗遣赵■使晋州,括率钱帛,征督甚急,民众率相共杀赵■。尤其是澶州王琼起义,对辽太宗的震动颇大。辽澶州节度使耶律朗五,性贪残,吏民苦之。王琼、张乙 得千余人,沿河而上,中夜窃发,自南城杀守将,绝浮航,入北城,朗五据牙城以拒之。数日,会契丹救至,琼败死焉。契丹主初闻其变,惧甚,由是大河之南无久留之意。 ①其时,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已在晋阳称帝,诏罢诸道为辽括率钱帛。

  ① 《资治通鉴》卷282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六月。

  ① 《资治通鉴》卷285后晋齐王开运三年十二月。

  ② 《资治通鉴》卷286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正月。

  ① 《旧五代史》卷99《汉高祖纪上》。

  其年三月,辽太宗自大梁动身北还。后晋文武诸司、诸军吏卒从者皆数千人,宫女、宦官数百人,尽载府库之实以行。四月,当辽太宗北渡黄河后叹道: 我有三失,宜天下之叛我也!诸道括钱,一失也;令上国人打草谷,二失也;不早遣诸节度使还镇,三失也。 ②及至栾城,病卒于杀胡林。其国人剖其腹, 实盐数斗,载之北去,晋人谓之 帝羓 (肉干儿)。

  (2)汉复中原刘知远作为石敬塘的心腹之将,早在后唐清泰三年就不同意桑维翰 以父礼 事契丹的主张,认为 许以土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可石敬塘当皇帝心切,不予听信,竟割幽、云16州给契丹,酿成辽兵南下灭晋之祸。

  天福七年晋祖病危之际,曾有旨召刘知远入朝辅政。待出帝即位后,不再提起此事,反而信用景延广、杜(重)威等。刘知远颇怨出帝,仅守河东而已。开运元年,辽兵两次入犯,出帝诏刘知远出击,刘知远都顿兵不进。

  刘知远 自知见疏,但慎事自守而已。 刘知远亲将郭威劝道: 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 ③从此,刘知远便广募士卒,招纳吐谷浑酋长,得吐谷浑财畜。 由是河东富强冠诸镇,步骑至五万人。 出帝与辽结怨,刘知远 知其必危,而未尝论谏.辽兵屡深入,刘知远 初无邀遮、入援之志。及闻契丹入汴,知远分兵守四境以防侵轶。 ①当其闻知出帝北迁黄龙府,声言欲出兵迎归晋阳。军士纷纷表示 宜先正位号,然后出师 ,郭威与都押衙杨邠劝其 乘此际取之 ,刘知远遂即皇帝位。但不忍改国号,又恶出帝年号,仍重称晋祖年号天福,时为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二月。刘知远为赏将士,欲出民财,夫人李氏 请悉出宫中所有以劳军,虽复不厚,人无怨言 ,中外大悦。三月,辽太宗北撤。

  五月,刘知远以其弟崇为北京(太原)留守,驾移洛阳。六月,入大梁,后晋旧臣、藩镇相继来归,始改国号为汉,史称刘知远为后汉高祖。以汴州为东京,仍称天福年。其间,辽诸部数叛,兴兵诛讨,无暇南顾。

  汉祖在位1年即病卒,以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为顾命大臣,立皇子周王承祐为帝,为后汉隐帝,时在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二月。

  隐帝登基之初便有河中、永兴、凤翔三镇抗命,即以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令诸军皆受其节度。直至二年年底,三镇平定。三年四月,以郭威为邺都(今河北大名)留守、天德军节度使,枢密使如故。自隐帝即位以来,几位顾命大臣杨邠总机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典宿卫,王章掌财政,国家粗安。只可惜隐帝 左右嬖幸浸用事,太后亲戚亦干预朝政 ,加之隐帝 年益壮,厌为大臣所制 ,苏逢吉又与史弘肇 有隙 ,屡以言语激太后弟李业。三年十一月,隐帝与李业谋诛杨邠、史弘肇、王章。得手后,又密令郭威部将杀郭威。郭威留养子、外甥柴荣镇邺都,自将大军直逼京城。

  隐帝遣将抵御,又自出劳军,为乱兵所弑。后汉,一姓二主,历时4年。汉太后下诰,以侍中郭威监国。

  ② 《资治通鉴》卷286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四月。

  ③ 《资治通鉴》卷284后晋齐王开运元年八月。

  ① 《资治通鉴》卷286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正月。

  乾祐四年正月,汉太后下诰,授监国郭威以符宝,即皇帝位。郭威以国号为周,改元广顺,是为后周太祖。后周政权,是五代中最后一个政权。

  (二)后周改革

  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正月,后周太祖刚一即位,便诏罢四方贡献珍美食物,诏文武百官上益国利民之术。他对宰相王峻说: 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 接着又下诏: 朕生长军旅,不亲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百官有益国利民之术,各具封事以闻,咸宜直书其事,勿事辞藻。 ①三年正月,罢户部营田务,解除租牛课税,使 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民既得为永业,始敢葺屋植木,获地利数倍。周祖表示: 利在于民,犹在国也。 ②然而,周祖在位仅3年就病殂了。其养子、外甥、晋王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周世宗原本姓柴,故又多称其人为柴荣。在太祖革弊的基础上,世宗进行了更大范围的革新。

  1。思求致治

  周世宗处在历史由乱而治的转折关头,是历史大舞台上的角。他的革新、求治,成为后来的统一的基础和出发点。

  (1)世宗其人周世宗柴荣(公元921- 959年),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生父柴守礼。幼年时,寄住姑父郭威家。郭威无子,家道沦落,见柴荣 谨厚 ,便将料理家中之事交他掌管。柴荣 悉心经度,资用获济 ,郭威因而很喜欢他,收为养子。这段时间,柴荣曾随大商人颉跌氏 往江陵贩卖茶货 ①。

  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郭威助刘知远称帝,受封枢密副使,柴荣始授左监门卫将军。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柴荣改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入冬,隐帝杀顾命大臣,郭威入朝平难,留柴荣镇邺都。

  郭威称帝后,作为皇子,柴荣授任镇宁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清丰),封太原郡侯。史称:柴荣 在镇,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此时,他便注意革除弊政。各地方在正税之外,还要交纳羊毛、红花、紫草等特产,而这类负担都落在贫困人家头上,柴荣多次奏请赦免。

  周祖在位的3年,柴荣还目睹并领受了宰相王峻、王殷的跋扈,以至后来说: 太祖养成王峻、王殷之恶,致君臣之分不终 ②。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周祖病危,加柴荣侍中之职,判内外兵马事,掌握兵权,人心才稍稍安定。10余日后,周祖病殂,柴荣登基称帝。

  (2)高平决战周世宗刚一即位,便面临着北汉与辽联兵的进攻。

  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后改名旻)是汉祖刘知远的弟弟,郭威起兵代汉,刘崇便在晋阳称帝,仍用后汉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刘崇为恢复后汉政权,效法石敬塘求援于辽,认辽世宗为叔父,自称 侄皇帝.此刻,正逢后周国丧,人心不稳,刘崇以为有机可乘,便 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 于辽。

  辽遣其政事令杨衮带领1万余骑相助,于周显德元年二月与刘崇3万人马一路南下,进逼潞州(今山西长治)。

  ① 《资治通鉴》卷290后周太祖广顺元年正月。

  ② 《资治通鉴》卷291后周太祖广顺三年正月。

  ① 《旧五代史》卷119《周世宗纪六》引《五代史补》。

  ② 《资治通鉴》卷294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六月。

  周世宗欲自将兵抵御,群臣都以为新君即位,不宜轻动。宰相冯道极力阻止,唯有刚刚拜相的王溥 独赞成之.三月,后周与北汉两军主力会战于高平。大战开始不久,后周右军主将怯阵败逃。周世宗 跃马入阵,引五十人直冲(刘)崇之牙帐 ,禁军将士拼力死战。北汉左军主将被杀,其阵势大乱。当晚,后周后军主力赶到,世宗不给刘崇喘息之机,猛攻猛追,杀北汉枢密副使,刘崇只带百余骑残兵逃回晋阳。

  高平会战,不仅关系后周存亡,也是历史由乱而治的转机。 刘崇方挟契丹以入,周师溃,周国亡 ; 周主决志亲征,而后已溃之右军,不足以摇众志;身立血战之功, 于是主乃成乎其为主,臣乃成乎其为臣,契丹不战而奔,中国乃成乎其为中国。 因此,王夫之高度评价道: 高平之战,则治乱之枢机①。

  (3)惩革骄将战胜之后,周世宗了解到,右军主将溃败南逃,一路 剽掠辎重 ,并造谣辽兵大至,后周大败投降,甚至阻止后军前进。世宗派去命其停止后退的 近臣及亲军校 ,多被杀害。为整肃军纪,世宗很想斩右军主将,但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分为侍卫司马军、步军都指挥使,又是周太祖的托孤重臣,因而犹豫不决。禁军统帅、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一席话,使世宗下定决心。张永德说: 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 于是,樊爱能、何徽等 70余人,全部斩首示众。从此, 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①五代以来, 兵骄逐帅,帅强叛上 的局面,开始出现转机。

  回到京城,世宗大张旗鼓地整顿军伍。五代以来的军伍有三大弊端:其一,老少各半,强懦不分, 盖徇人情,不能选练 ,以至 临敌有指使不前者.其二, 百户农夫,未能赡一军士 ,养兵越多则 虚费 越大。

  其三, 骁勇之士,多为外诸侯所占 ,有内轻外重之势。高平战胜归来,世宗 慨然有惩革之意 ,首先着手整顿禁卫军兵。命诸将一一点选马军、步军士卒,老弱怯懦者裁汰,强壮精锐者升在上军。同时, 召募天下豪杰,不以草泽为阻 ,世宗 躬亲试阅,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分署为殿前诸班 ,为皇帝的侍卫亲军②。经过整顿和训练, 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 ③高平大捷,整军又见成效,极大地增强了世宗进行统一事业的信念。史书多称: 世宗自克高平,常训兵讲武,思混一天下。④思求 致治 ,成为世宗即位后的主题。

  ① 《读通鉴论》卷30《五代下》18。

  ① 《资治通鉴》卷291后周太祖显德元年三月。

  ② 《五代会要》卷12《京城诸军》。

  ③ 《旧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纪一》。

  ④ 《册府元龟》卷104《访问》。

  2。任贤惩贪

  高平之战前后的实际,使世宗深感欲求 致治 、 混一天下 ,决不能依靠那些 浮沉取容 的所谓 元老 ,必须广招贤能,启用后进,改变 羸老者居多 、 惟徇人情 的用人制度。

  (1)选贤任能显德元年三月,正当亲征北汉之议未决的时刻,世宗下诏求贤,凡 怀才抱器,出众起群 者,不论 屈迹于末位 ,还是 养素于衡门 ,都需尽行搜罗。对于 隐遁不士或卑官下仕 之中 有文武干略灼见可称 者,所在地方或部门必须 具名以闻.整军之后,仍然不忘搜求贤才。四年十月,又兴制举,天下各色人物,不限前资、现任职官,即使 黄衣草泽 ,一样允许应诏。

  除了要求各级官员举荐贤能之外,世宗还许人 上表自举.显德二年, 草泽赵守微投匦上书,指陈治道。帝览之,宣召顾问 , 以其文义小有可观,翌日乃授右拾遗 ①。四年,又有段宏等数人 诣匦言事 ,世宗命知制诰扈蒙试以时务策,再经枢密副使王朴复试,赐段宏同三传出身。史称 世宗好拔奇取俊,有自布衣上书、下位言事者,多不次进用。 ②世宗命相用将,有两件颇受后世称道。一是魏仁浦没有科举的资历,以当时的习惯势力,不能够用为宰相。世宗说得很干脆: 古人为宰相者,岂尽由科第耶! ③不顾反对, 决意 升任魏仁浦为相。二是辽卢台军使兼榷盐制置使张藏英,率内外亲属及所部兵众上千人、牛马万数、舟船几百,渡海降于后周。太祖 颇疑之 ,仅给赏赐不加任用。世宗即位后,以张藏英为德州刺史,还召至京师 询以备边之策.世宗 悉从 其议,以其为缘边招收都指挥使。经数月,募兵数千,训为精骑。日后,辽之轻骑多次扰边,都被张藏英所部兵勇殊死击退。终世宗之世,张藏英成为河北一带御辽名将①。

  (2)求言听纳在选贤任能的同时,世宗一再下《求言诏》、《求直言诏》, 思逆耳之言,求苦口之药.显德二年《求言诏》要求:内外文武臣僚, 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 ②不久,世宗又对宰相们说: 朕每思致治之术,未得其要,寝食不忘。 因命翰林学士承旨等20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1篇、《平边策》1篇,将亲加观览。比部郎中王朴献上《平边策》1篇,从内政、攻取两个方面论述了达到 致治 的基本方略,保留在《旧五代史?王朴传》等史籍中。史称 王朴之谋,理势均得,平一天下之大略,斯其允矣。 ③世宗以王朴 有谋能断 ,颇重其气识,累迁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枢密副使、枢密使。

  王朴是周世宗由求言而任贤最具典型性的一例,此外还有个窦俨。窦俨以世宗方切于治道 ,多次上疏, 世宗多见听纳.窦俨以为 历代致理,六纲为首 ,即明礼、崇乐、■政、正刑、劝农、经武。世宗确实认识到 六纲 的重要,并在短短的几年间都分别取得一定成效。如恢复农桑,均定田租(详见经济卷)。又如颁行《大周刑统》,使 民不陷刑,吏知所守.再如考正雅乐,修订《钦天历》等等。

  ① 《册府元龟》卷68《求贤》。

  ② 王禹偁:《东都事略》卷30《张昭传》。

  ③ 《宋史》卷249《魏仁浦传》。

  ① 详见《宋史》卷271《张藏英传》。

  ② 《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③ 《读通鉴论》卷30《五代下》20。

  (3)惩治腐败网罗人才、求言任贤,是实现 致治 的基础。同时,世宗还清醒地看到,澄清吏治、惩治腐败,也是 治 乱的重要环节。

  世宗的求贤诏大都强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才能胜任者,虽 姻族近亲,亦无妨嫌 ;二是被荐举者 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 ,如任职后 贪浊不任,懦弱不理 ,就要酌其轻重 连坐举主 ①。举贤之中,不忘惩治贪滥。

  世宗在位6年,有过5次科举考试,因 滥进 而罢免主考、重行复试的事情就发生过两次。一次在显德二年,16名及第进士 勾落 12人。一次在显德五年,15名新进士 退落 7人。主考官皆 放罪 贬职, 以戒当官 ②。

  惩治贪官污吏,即使功臣也不对其手软。韩伦早年以军功累迁徐州下邳镇将兼守御指挥使,其子令坤因高平之战有功,升任马军都指挥使,韩伦又因子功升陈州行军司马。告归后仍 以不法干郡政,私沽求市利 ,敲诈百姓财物,弄得 公私患之.显德四年,有百姓进京告发,世宗遣使调查,韩伦谎称来使调其上殿面君,借以恐吓百姓。来使奏明世宗,世宗 遽命追劾,尽得其实 ,下诏夺其官爵,流韩伦于海岛。张顺参加高平之战,也在有功之列,升任登州防御使。不几年,调楚州, 隐落 (吞没)榷税钱50万、官丝绵2000两。显德五年事发,世宗仅免其一刀之苦,还是赐其死罪。

  周世宗选任贤能、澄清吏治的政绩,历史家几乎有着共识:世宗驾驭群臣, 有过则面质责之,服则赦之,有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 ③

  3。以治伐乱

  在致力政治改革和积累社会财富的同时,周世宗适时地着手 以治伐乱、混一天下 的大业。

  (1)攻取秦凤早在辽军大举南下灭晋之后,后晋雄武节度使以秦、阶、成3州(今甘肃秦安、武都、成县)归于后蜀。不久,凤州(今陕西凤县)也为后蜀攻占。

  世宗显德二年,中原地区日渐恢复,而后蜀 君臣务为奢侈以自娱 ,甘、陕一带百姓 怨蜀之苛政 ,多次到大梁 乞举兵收复旧地 ①。周世宗认为,这是一个 以治伐乱 的好机会,便决定攻取秦、凤4州。经宰相王溥举荐,以向训、王景率军进取秦州。五月初,进占秦州境内黄牛等8寨。

  其后数月,进展不大,粮饷间断,宰相中有 固请 罢兵者。世宗认为 无功退军,亦大国取弱之道 ②,坚决不许。七月,加王景兼西南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行营兵马都监,使拼力攻取。闰九月,秦、阶、成3州相继归降。十一月,攻占凤州。

  攻取秦、凤成功,世宗以治伐乱的信心大增,开始着手经营征战南唐。

  ① 《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② 详见《五代会要》卷22《进士》。

  ① 《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纪二》。

  (2)三征淮南前面叙及,世宗接纳王朴《平边策》。王朴的 攻取 目标,首先指向南唐。南唐是当时仅次于后周的一个较强的割据政权,自海上 勾诱辽军、 结并寇(北汉) ,欲对后周构成南北呼应之势。

  就力量对比而言,南唐中主李璟 喜人佞己,由是谄谀之臣多进用,政事日乱。 ①加之吞灭闽、楚,连年用兵,弄得 父征子饷(父出征子运饷),下夺农时 , 国用遂为一空 ②。相反,后周经过恢复,已经 擅一百州之富庶,握三十万之甲兵,农战交修,士卒乐用 , 兵不告疲,民有余力 ③。

  以治伐乱,如箭在弦上。

  显德二年十一月,世宗以宰相李榖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准备征伐之事。三年正月,世宗自京城出发,亲征淮南。前后半个月,完成对南唐江北重镇寿州(今安徽寿县)的合围,世宗亲临城下。三月,南唐在江北州城半数以上归后周据有。至五月,唯寿州仍然未下,世宗还京,留兵紧围寿州。

  一征淮南未下寿州,世宗眼见南唐 水军锐敏,周人无以敌.回京之后,便积极创建水军,制造战舰。 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胜唐兵。 ④四年二月,世宗再踏征程。当后周水军突入淮水,南唐守军大惊。三月,世宗乘夜渡淮,兵临寿州城下,全身披挂指挥作战。在水、陆两军攻击下,半个月后,寿州开城投降。世宗下令开仓赈济,减免寿州夏秋两税,使聚集山林的百姓回乡复业。新占地区逐步安定,世宗于四月中回到京城。

  当年十月,三征淮南。世宗率亲军多次穷追猛打,彻底摧毁南唐水军,尽烧其战舰。五年三月,南唐遣使求和,愿尽献江北之地,划江为界。世宗原本 止取江北 ,因而议和成功。南唐江北14州、60县、22万民户,尽归后周。世宗达到 胜其兵而足以取威,得其众而足以效用,有其土而足以阜财,受其降而足以息乱 ①的目的。四月,班师回朝。

  (3)收复三关世宗三征淮南之际,辽兵 乘虚入寇.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显德六年四月,世宗又一次率兵亲征。自沧州直趋辽境,其宁州(今天津静海南)刺史举城降。10日后,其益津关降。世宗率侍卫亲军500人,深入敌后,辽之守将多所归降。仅仅1个月时间,后周便收复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得宁、莫(今河北任丘)、瀛(今河北河间)

  3州17县及2万民户。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以南,全部被后周控制。

  其年五月,正当议取幽州之际,世宗一病不起。六月,病殂,遗诏四子梁王宗训继,仅7岁,为恭帝。

  七年(960年)正月,辽与北汉乘机南下,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率兵北征。

  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后周经二姓三主,9年而亡,五代随之告终。

  ② 《册府元龟》卷123《征讨》。

  ① 《资治通鉴》卷292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十月。

  ② 马令:《南唐书》卷3《嗣主书》、卷21《陈觉传》。

  ③ 《旧五代史》卷116《周世宗纪三》。

  ④ 《资治通鉴》卷293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二月。

  ① 《读通鉴论》卷30《五代下》25。

  (三)十国兴亡

  十国之中,除了北汉之外,都在江南。唐朝末年,杨行密据淮南,阻止中原战乱波及长江流域,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呈现上升趋势。现以其兴亡情况,分述如下。

  1。前后两蜀

  十国中,有两个蜀国前后相接,故称前蜀、后蜀。

  (1)王氏前蜀朱晃以梁代唐后,蜀王王建仍然奉行唐昭宗 天复 年号。当其移檄诸道,欲会兵 兴复唐室 而无 应者 之后,便继朱晃之后第一个称帝,国号大蜀,都成都,史称前蜀高祖。于是, 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蜀主礼而用之,使修举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 ①唐末的不少弊政,也同时被带入蜀中,诸如信任宦官、收养义子等等。及至王建晚年,改以宦官充任枢密使,出现宦官用事。

  光天元年(公元918年)六月,王建殂,幼子衍继立,史称前蜀后主。

  王建留给王衍的辅政班子是:内枢密使宋光嗣(宦官)、兼中书令王宗弼(养子)等。王衍继位后,又以宋光嗣判六军诸卫事。史称:后主 不亲政事,内外迁除皆出宗弼。宗弼纳贿多私,上下咨怨。宋光嗣通敏希合,帝宠任之,国由是衰。 ②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遣使入蜀,知蜀中实情,君臣上下专以奢淫相尚 , 大兵一临,瓦解土崩.三年九月,后唐庄宗遣魏王继岌、使相郭崇韬将兵伐蜀。十一月,前蜀后主出降,后唐大军入成都。王氏父子据蜀,一姓二主,共35年。

  (2)孟氏后蜀后唐亡前蜀的同时,庄宗以其北都留守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

  同光四年正月,孟知祥至成都。其时, 蜀中群盗犹未息,知祥择廉吏使治州县,蠲除横赋,安集流散,下宽大之令,与民更始。 ③四月,庄宗遭弑,明宗继立,改元天成。 知祥乃训练兵甲,阴有王蜀之志。 明宗以石敬塘伐蜀,师出无功而罢。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东川节度使董璋谋袭成都兵败,孟知祥乘势又据东川。四年,后唐明宗以孟知祥为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封蜀王。应顺元年(公元934年)正月,孟知祥借后唐闵帝新立之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高祖。

  数月后,后蜀高祖病殂,三子昶继位,为后蜀后主,不改元,仍称明德元年。后主在位31年, 初袭位,颇勤政事 ,至广政十年(公元947年)

  复据秦、凤、阶、成4州,恢复前蜀时的版图。 中岁稍稍以侈靡为乐 ,其后 至溺器皆以七宝装之 , 坐致沦丧 ①。广政二十八年正月,北宋大军至成都,后主请降。孟氏据蜀,一姓二主,共40年。

  ① 《资治通鉴》卷266后梁太祖开平元年九月。

  ② 《十国春秋》卷37《前蜀后主本纪》。

  ③ 《资治通鉴》卷274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三月。

  ① 《十国春秋》卷49《后蜀后主本纪》。

  2。南唐代吴

  十国之中,另有两个前后替代的政权——吴与南唐。

  (1)吴据淮南朱梁代唐,唐淮南节度使、弘农郡王杨渥新得江西之地,仍称唐昭宗 天祐 年号。杨渥与蜀王王建移檄诸道,欲会兵 兴复唐室 而无应者.时左牙指挥使张颢、右牙指挥使徐温专制军政,弘农王杨渥欲去之而不能。张颢遣其党纪祥等弑杀杨渥,诈云暴殂。徐温复攻张颢,杀之。淮南将吏共推杨渥弟隆演(又名渭)为节度使,杨隆演以徐温为左、右牙都指挥使,军府事咸取决之。徐温以金陵形胜,战舰所聚,乃自以淮南行军副使领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留广陵(今江苏扬州)。天祐七年(公元910年)二月,杨隆演嗣吴王。九年,徐温以徐知诰为升州刺史。徐知诰在升州, 独选用廉吏,修明政教,招延四方士大夫,倾家赀无所爱 ②,一改武夫治州县、不恤民事的积弊。十五年,徐知诰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吴之庶政决焉。 求贤才,纳规谏,除奸猾,杜请托。于是士民翕然归心,虽宿将悍夫无不悦服。 ①十六年四月,吴王杨隆演即吴国王位,改元武义。一年后,杨隆演殂,弟溥即吴国王位。其时,徐温权略过于徐知诰。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十月,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徐温卒。十一月,吴王杨溥即皇帝位,为吴睿帝,改元乾贞,都江都(今江苏扬州)。徐知诰都督中外诸军事,始专国政。太和三年(公元931年),徐知诰镇金陵,总录朝政。天祚三年(公元937年)

  十月,徐知诰废杨溥为 让皇帝.杨氏据淮南,一姓四主,前后46年。

  (2)南唐盛衰吴天祚三年,徐知诰更名诰,十月称帝,国号唐,是为南唐烈祖,改元升元,都金陵。皇子景通更名璟,为诸道副元帅、判六军诸卫事,封吴王。

  时为五代后晋天福二年。升元三年(公元939年)正月,烈祖恢复李姓,更名昪(biàn,音变)。史称 唐主勤于听政,以夜继日. 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自是江、淮调兵兴役及他赋敛,皆以税钱为率 ②。又 变更旧法 ,删定律条。南唐烈祖在位5年余, 著令外戚不以辅政,中官不得预事 , 息兵以养民,得贤以辟土,盖实有君德焉。 ③升元七年二月,烈祖殂于丹药。三月,太子璟继位,为南唐元宗,改元保大。南唐乘闽、楚两国内乱,先后发兵吞灭,成为十国之中最强盛者。 景(璟)僭号之后,属中原多事,北土乱离,雄据一方,行余一纪。其地东暨衢、婺(今浙江衢县、金华),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据长、淮,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尽为其所有,近代僭窃之地,最为强盛。 ①然则 一纪 之后,到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南唐的 自固偷安 迷梦被后周世宗 以治伐乱 之势打破。元宗中兴元年(公元958年),南唐尽失江北之地,称臣于后周。北宋代周,仍称臣纳贡。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南唐主李璟病殂,六子煜继嗣,为南唐后主,多称 李后主.至乙亥岁,即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拔金陵。南唐经一姓三主,前后38年而亡。

  ② 《资治通鉴》卷268后梁太祖乾化二年五月。

  ① 《十国春秋》卷2《吴高祖世家》。

  ② 《资治通鉴》卷282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十一月。

  ③ 《十国春秋》卷15《南唐烈祖本纪》。

  ①《旧五代史》卷134《李景传》。

  3。闽楚灭国

  上面已叙及,十国中有两国是被南唐吞灭的,这就是闽与楚。

  (1)闽传七主朱晃以梁代唐之后,唐威武军节度使(治福州)王审知转而奉梁正朔,称臣进贡,梁祖加王审知兼侍中。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四月,梁祖以王审知为闽王。吴王杨隆演遣使修好,其使 倔慢 ,闽王王审知斩之,上表梁祖,与吴绝交。 王虽遽有一方,府舍卑陋,未常葺居,恒常蹑麻屦,宽刑薄赋,公私富贵,境内以安。岁自海道登、莱入贡于汴,没溺者什四五。 ②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底,闽王王审知殂。长子延翰继立后,自称大闽国王。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底,王审知养子延禀举兵杀延翰,立王审知次子延钧。三年,后唐明宗以威武节度使王延钧为闽王。四年,闽王王延钧在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闽,改元龙启,更名璘,为闽惠宗。 帝以国小地僻,常谨事四邻,由是境内差安。 ①在位9年,于永和元年(公元935年)十月遭皇城卫士害,长子继鹏继位,为康宗,更名昶。通文四年(公元939年)闰七月,王审知少子延羲杀康宗,改元永隆,更名羲。虽称藩于后晋,然其国置官皆如天子之制。永隆三年(公元941年)十月,自称大闽皇帝,是为景宗。 景宗肆为酗虐,延政数贻书劝谏,景宗怒,举兵相攻,兄弟遂成仇敌。

  永隆五年初, 延政以建州(今福建建瓯)开国,自立为帝,国号大殷,改永隆五年为天德元年。 ②第二年,闽帝景宗被拱宸都指挥使朱文进所杀,殷天德帝王延政遣兵讨朱文进。朱文进传首建州,殷改国号为闽。天德三年(公元945年),南唐数败闽军。八月,闽天德帝王延政降于南唐。王氏据闽,一姓七主,前后52年。

  (2)楚丧湘桂唐武安节度使马殷因有劝进之功,梁祖以其为楚王,治潭州(今湖南长沙)。岁贡茶25万斤,得与中原自由通商,汴、襄、唐等州置邸贸茶, 岁收数十万,国用遂足。 又与岭南10余战,取其6州。 土地既广,息民礼士,湖南遂安。 ③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六月,以楚王马殷为楚国王。八月,楚王始建国,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制。后唐长兴元年十一月,马殷病殂,次子希声继为武安等军节度使,去建国之制,复藩镇之旧。三年七月,马希声卒,孪生弟希范继为武安军节度使。后唐闵帝应顺元年正月,封马希范为楚王。马希范 骄僭性生,怙侈灭义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

  卒后, 马子离群,祸有由始.其弟希广继为楚王,希广兄希萼因 废长立少 而怒,兴兵争国,于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公元950年)攻入潭州,杀希广,自立为楚王。四年,节度副使马希崇又被作乱将吏立为楚王。希萼、希崇双双称臣于南唐,欲引南唐为援,南唐乘机吞灭楚国。马氏据湘桂,一姓六主,前后55年。

  ② 《十国春秋》卷90《闽太祖世家》。

  ① 《十国春秋》卷91《闽惠宗本纪》。

  ② 《十国春秋》卷92《闽天德帝本纪》。

  ③ 《十国春秋》卷67《楚武穆王世家》。

  4。吴越南平

  在吴(后是南唐)的东、西方,另有两国——吴越、南平。

  (1)钱塘富庶正当唐镇海、镇东节度使吴王钱鏐遣子讨温州获胜之际,朱晃在大梁称帝。镇海节度判官罗隐劝钱鏐举兵讨梁, 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 ①。钱鏐虽不用其言,却 心甚义之.不久,梁祖以镇海、镇东节度使吴王钱鏐为吴越王,使其牵制淮南杨渥。吴越王 筑捍海石塘,广杭州城,大修台馆。由是钱唐富庶盛于东南。 ②末帝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吴徐温与钱鏐讲和,两国息兵。龙德三年(公元923年)二月,末帝册钱鏐为吴越国王,始建国,仪卫名称多如天子之制。后唐明宗长兴三年三月,钱鏐病殂,子元礵继立。钱鏐遗言: 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 ③ 以小事大 ,始终是吴越的国策,因而钱氏据浙,为时最久。钱元瓘之后,其子弘佐、弘倧先后继立。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底,内牙统军胡进思等废弘倧,立其弟弘俶. 北宋仁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钱(弘)俶降宋。一姓五主,共85年。

  (2)江陵一隅后梁太祖开平元年五月,以权知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荆南旧领8州,此时只江陵一地。 城邑残毁,户口凋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 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赐高季昌爵勃海王。 造战舰五百艘,治城堑,缮器械,为攻守之具,招聚亡命,交通吴、蜀,朝廷浸不能制。 ①后唐庄宗即位后,高季昌改名季兴。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三月,进封高季兴南平王。前、后蜀交替之际,屡求被蜀夺去的夔、忠、万等州,终不能得,遂称藩于吴。乾贞二年(公元928年)底,高季兴病殂,其子从诲袭位,吴睿帝以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天成四年,高从诲上表求内附后唐,明宗以其为荆南节度使,遂绝吴。其后,又复其为勃海王,改封南平王。荆南地狭兵弱,介于吴、楚为小国,而南汉、闽、楚皆奉中原,岁时贡奉,多经荆南。

  高氏父子 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而诸道移书责诮,或发兵加讨,即复还之,面无愧色。故诸国贱之,皆目为' 高赖子' ,又曰' 高无赖'. ②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年)底,高从诲病殂,子保融继。入宋以后,又经高保勗、高继冲,于宋太祖建隆四年纳地归降,一姓五主,前后56年。

  ① 《资治通鉴》卷266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四月。

  ② 《资治通鉴》卷267后梁太祖开平四年八月。

  ③ 《十国春秋》卷78《吴越武肃王世家下》。

  ① 《资治通鉴》卷266后粱均王乾化三年九月。

  ② 《十国春秋》卷101《荆南文献王世家》。

  5。汉分南北

  十国中有两国国号为汉,一在南,一在北,故分称南汉、北汉。

  (1)南汉性奢唐清海军节度使(治广州)刘隐以劝进之功,开平元年五月,梁祖加刘隐兼侍中,封大彭王。二年,为清海、宁海等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后又进封南平王,改封南海王。岭南离中原最远,当时中朝士人多来避难。唐世名臣贬谪南方,子孙往往流离不返。刘隐 辟置幕府,待以宾客,后卒用此数人致治云.乾化元年三月,刘隐病殂,弟岩(又名陟)继。 岩多延中国人士于幕府,出为刺史,由是刺史无武人。 ①末帝贞明三年七月,刘岩在番禺(今广东广州)即皇帝位,国号大越,改元乾亨,以广州为兴王府。四年十一月,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后刘岩改名?(yǎn音眼),史称南汉高祖。大有十五年(公元942年)四月,刘?病殂,三子秦王弘度继位,更名玢,为殇帝。十六年三月,其弟晋王弘■杀殇帝,即皇帝位,更名晟,为中宗。乾和十六年(公元958年)八月,中宗长子鋹(chǎ ng,音厂)袭位,称后主。南汉一姓五主,都性好奢侈 , 又用刑残酷,果于杀戮。 史言 自刘?之后,专任宦官,谓百官为门外人,传至于鋹而国亡矣。 ②时在大宝十四年(公元971年),前后历66年。

  (2)北汉附辽前面在叙五代后周代汉时,已经提到后汉高祖同母弟刘崇以郭威建立后周,便在晋阳称帝,仍用乾祐年号,时为乾祐四年(公元 951年)正月。

  为复后汉 沦亡 之仇,北汉刘崇使其子承钧致书辽世宗,表示 欲循晋室故事,求援北朝。 辽世宗册刘崇为 大汉神武皇帝 ,更名旻,刘旻自称 侄皇帝 ,以辽世宗为 叔天授皇帝.高平决战败于后周,刘旻 忧愤成疾 ,半年后卒,称北汉世祖。次子承钧监国,奉表告哀于辽。辽穆宗呼之 儿皇帝 ,册为天子,更名钧,为睿宗。

  北宋代周之后,北汉又经少主继恩(本姓薛氏)、英武帝继元(本姓何氏),均受辽册封,至广运六年(公元979年)宋太宗亲临太原城下而降,前后28年。

  在五代十国之外,10世纪上半叶还有岐王李茂贞据凤翔,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据幽州(刘守光一度称大燕皇帝),李仁福据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陕西横山一带)。岐、燕归入后唐,李仁福仍为定难军节度使,封朔方王。

  李仁福卒后,子彝超继为节度使。彝超弟彝殷再袭位,后周封西平王,入宋追赠夏王,为西夏始祖。

  周边政权,除辽与中原争战较多,西边吐蕃、回鹘,西南大理、西北党项、海东高丽等大多独自发展。

  ① 《十国春秋》卷58《南汉烈祖世家》、《高祖本纪》。

  ② 《资治通鉴》卷283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四月胡三省注。

  七、结语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治转乱、极盛而衰,再由乱向治的一个典型时期。

  隋朝短促,一治一乱,对照鲜明。

  唐朝从军功走向文治,出现全盛。天子荒怠,皇权削弱,盛极转衰。藩镇割据、宦官弄权,成为加速唐亡的两大毒瘤。

  五代切除宦官弄权这一毒瘤,后周整军至宋初 杯酒释兵权 解决了骄将跋扈的问题,重新出现统一。然而,北方民族与中原政权的矛盾争斗,则成为此后数百年政治兴衰史的一大主题。

下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