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袁隆平传

一四

  【第七章 挑战饥饿】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一个饥荒的年代。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加上政策失误,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普遍的饥荒。

  饥饿之风很快刮进了湘西,刮进了黔阳城,也刮进了安江农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天靠五六两口粮度日,没有副食,没有油水,整天饿得饥肠辘辘。袁隆平也饿得浮肿起来,无力走动,无神看书,更谈不上带学生去游泳,只能坚持将每天的主课讲完。

  在那个以瓜菜充饥的饥荒年代,袁隆平曾经被下放到艰苦的农村去锻炼改造。在农民的集体食堂里,他和当地农民一样吃的是一锅红薯藤煮的汤,跟猪食差不多;饭是双蒸饭,用水蒸两次,称之为“增量法”,饭粒看着大,就是不饱人,吃下去一会儿就饿。当时,他想的是什么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就好了。

  学校划给袁隆平一块山坡“自留地”,作为自给自足的菜田,以补充国家计划供应之不足。袁隆平与另外一位单身教师李国文合作,将他们的山坡地经营得绿油油的。春季里,鲜嫩嫩的卷心菜、菠菜、小葱使人垂涎欲滴;秋季里,红薯、白菜、白萝卜、红萝卜,还有香芋,令人羡慕不已。

  湘西一带耕地少,当地农民惜土如金。香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周期很长,半年多才能收获。袁隆平学着当地农民的样子,在香芋地里间种豌豆、豆荚,待豌豆熟了,豆荚败了,香芋也就可以收获了。香芋的叶子很宽大,好似荷叶,割下叶片,用盐水腌制几天,就是具有湘西特色的美味咸菜。

  因为袁隆平经营“自留地”有妙方,宿舍里的“存货”多种多样,加之他性格随和,谈吐风趣,冬天的夜晚,许多教师都乐意到他的宿舍去“会餐”,当然,其中也夹杂着“精神会餐”。

  冬季天寒夜长,饥饿来得特别早、特别快,人们难以入睡。教师们聚在一起,少不了要谈吃的,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记忆中或向往中的美食。在每次“精神会餐”中,袁隆平都描述两道保留菜谱,一是川味鱼香肉丝,二是麻婆豆腐。他总是称赞川菜口味好,当然,因为教师多数是湖南人,所以,湘菜“好吃”的声音总占上风。然而,每晚参加“精神会餐”的,多是湘西的农家子弟,所以大家说得最多的还是农家饭菜。

  说的人,在每一个细节都要停顿片刻,不愿快说,以吊大家的“胃口”。

  “冲葛根粉要用滚开滚开的水,一手快冲,一手快搅,那粉冲出来才合胃口……对啦,还忘掉了一道工序,放葛根粉以前,碗里放一把炒熟的黑芝麻,放几粒枸杞,再放几粒核桃仁……那粉冲出来黑、白、红、黄四种颜色……”

  “那葛根粉还有一种吃法。”这时又有人在一旁补充说,“把葛根粉放进盆里,往里倒水,不能倒得太快,用一根筷子慢慢转圆圈,慢慢搅和;水也不能倒得太多,要用掌心慢慢地搓,搓成一个个鸽蛋大的丸子,上笼屉蒸。蒸得半生不熟时,再下油锅炸,炸起一层金黄色的脆皮,再加酱油、辣子、葱、姜、蒜,喜欢吃咸加点盐,喜欢吃甜加点糖,咬一口——嗨!赛过肉丸子……”

  真是“看景不如听景”,经他这么一形容,大家只有在一旁大口大口地咽口水了。

  袁隆平也补充说:

  “你们湘西产的这葛根粉是很好的食品,也是一味中药,具有清热、降火、醒酒之功效。等哪天有时间我们也搞点小自由,上山挖些野葛根怎么样?”

  秋天过去了,可以吃新米了。脱了谷衣的白米,圆圆的,白白的,非常诱人。对在饥饿中熬过一春一夏的人来说,吃上一顿香喷喷的新米饭真是一种享受。在湘西农家有一个规矩,第一锅新米饭可以敞开肚皮吃。袁隆平被一位学生家长请去吃新米饭。那学生替袁老师盛了满满一碗,一个大大的粗瓷碗拍得实实的,上面还堆了一个尖尖的“山”,真让袁老师哭笑不得。这学生是自己饿怕了,惟恐他的老师吃不饱啊!当然,学生也如法给自己堆起了一座“小山”。只见那学生张大嘴,三扒拉,两扒拉,如同风卷残云,霎时,那座尖尖的“山”不见了,一会儿,碗里也空了。

  袁隆平端着自己的一座尖尖的“山”感慨地摇了摇头:唉,这是饥饿的年代啊!

  这时,袁隆平已经从平房迁到了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单身宿舍楼的二楼,他与李国文是近邻,两人在楼道里并排搭了两个烧柴火的炉子。一个周末的晚上,两个人点燃了两个柴火炉子,炉子上放了两只脸盆,一只煮红薯,一只煮白萝卜块。两大盆“美食”被炉火煮得咕嘟咕嘟直冒香气。

  “晚宴”开始了,袁隆平与李国文敞开肚皮吞下了那盆红薯,本打算将那盆白萝卜留给晚问那些赶来搞“精神会餐”的同事们打牙祭,想不到,一位饿得浑身浮肿的学生闻“香”赶来了。走近一看,原来是农学20班的学生全永明。没等全永明开口,袁隆平忙说:

  “小全,你来得正好,快帮老师吃掉这盆萝卜!”

  “谢谢二位老师,那我就不客气了!”说话间,全永明给二位老师行了一个鞠躬礼。

  袁隆平递给全永明一双筷子,全永明接过筷子,对着炉子上那盆萝卜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会儿就将一大脸盆萝卜吃了个精光,吃得两位老师目瞪口呆,吃得二位老师热泪滚滚。袁隆平说:“这伢子饿得好苦啊!”

  “谢谢二位老师!”全永明又是一声谢谢,又是一个鞠躬礼,眼含泪水转身离去。

  次日,袁隆平怀着沉重的心情走在那条蜿蜒的小路上。冬天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举目山川暮色,他不由得忆起了“山寒水瘦”的诗句。他远远望去,但见城边的沅水桥头挤满了人。他不由得快步走近人群,只见桥上横卧着两具枯瘦如柴的饿殍,围观的群众,人人脸上堆满了忧伤。

  这惨痛的一幕,震撼了这位农业科学家的心,引发了这位农业科学家的责任感。

  这惨痛的一幕,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未来的“杂交水稻之父”就这样向着威胁人类的“饥饿恶魔”发起了挑战1

  1962年的初春季节,袁隆平带领40多名学生,到黔阳县硖州公社秀建大队参加劳动锻炼。他住在生产队长老向家里。这位生产队长精明、能干,责任心强。那时,中国农村还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作为生产队长,老向正在为摆脱饥饿、增加粮食而发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