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细叙沧桑记流年

四一

  §2-15.成了舞蹈教师的家属

  访问苗乡结束,从贵阳搭车,二次来到重庆,已是严冬天气,立即积极筹备我的画展。画展在中苏文化协会举行,内容除《战时重庆》一百幅,《逃出香港》二十幅,还有苗乡生活中国画。我把后者这粗制滥造的夹生饭挂出来,是为了显示我的创作道路正在转向,看看能否提供大后方一种新鲜的精神食粮。展出结果,居然卖出了几幅苗区形象画,我不禁暗暗自喜。

  作为戴爱莲的家属,我住进了她所工作的歌剧学校。这是一所老式大房子,原先是个什么会馆。大厅很宽敞,搭了个小台,排练、演戏、上课,一台三用。爱莲新开的舞蹈课,作为演员形体训练的基本功,教的是芭蕾舞的基础动作,和戏曲的毯子功起到类似的作用。歌剧学校的前身是山东省立剧校,以训练戏曲演员为主,抗战初期迁来重庆,校长王泊生,文武昆乱都懂得,也有实践经验。他还从山东带来一个京剧团,经常在七星岩一家小剧场演出,演员大都兼任剧校教师。剧校除教戏曲基本功,还教西方的乐理乐谱。戴爱莲来校后,和一位钢琴教师合得来,舞蹈课就请那位钢琴教师弹伴奏。这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施,中西杂陈,新老共用,很像四川饭馆那味“杂烩”。有一次王泊生忽发戏瘾,在那个小舞台上演了一场昆曲《贩马记》,的确也让战时陪都的外来戏迷过了瘾,我是个喜欢看戏、画戏的老戏迷,这晚大有收获,我那位芭蕾舞教师当然也大开眼界。

  剧校在重庆郊区嘉陵江畔的北暗镇上找到一所新校址,1943年春,迁到北唁上课。王泊生觉得我这个教师家属有一技之长,特地邀我开一门舞台美术基本训练课,教学生素描和写生。我还推荐作家徐迟担任美学课,这么一来,这所学校的课程设施,俨然像一所正规戏剧学院的派头。中国那时已经有一所国立戏剧学院,校长余上沉,院址原在南京,战时迁到四川江津,专门培养话剧演员。

  此时我正处在漫画家向中国画家转变的过程中,忽然要我为学戏的学生上舞台美术课,搞得我头昏脑胀。勉强凑合了一学期即辞去公职,也让王泊生卸了一个包袱。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