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徐向前回忆录

一四四

  民兵武器装备的生产、配备、储存和管理,有所加强。六十年代初期,我国民兵的武器装备,仍主要来源于部队换装的淘汰品。旧家伙很多,维修任务极重。毛主席作出加强民兵轻武器生产和维修的指示后,各省都很重视,小三线的军工生产落实了指标、规划、品种、经费,取得了较大进展。武器数量逐年增加,既要合理分配,优先保证重点地区的需要,还要解决储存和保管问题。那么多武器,总不能堆在露天吧,要修建仓库,妥善保管。建仓库,国家经济困难,拿不出多少钱来。怎么办 ?还是要靠各省、各地区,发动民兵,自己动手,搞义务劳动。事实证明,这个办法切实可行,花钱不多又能较快见效。一批武器仓库逐步修建起来,并且建立了严格的保管制度、责任制度,以防止武器弹药的丢失、损坏和爆炸事故的发生。在这方面,总参动员部的同志们下大力去抓,总后勤部积极配合,是有成绩的。

  正确处理军事系统和地方党委的关系,也是民兵工作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的民兵领导制度,早在战争年代,就形成地方党委一元化领导下的军、地双轨负责制。在毛主席号召“全党抓军事”,实行民兵三落实的形势下,从中央到地方,都重视抓民兵工作。省市委书记中,如广西的韦国清,湖南的张平化,广东的赵紫阳,北京的刘仁等,当时都是亲自抓,并且抓出了明显成绩。我们强调,各省军区,军分区、人民武装部是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要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领导、指挥民兵,给地方党委当好参谋。要经常搜集材料,研究情况,提出建议,取得地方党委的领导和支持。有的地委、县委觉得民兵工作是个负担,不太愿意管,马里马虎。军事系统的同志就要宣传,提出来,挤进去。民兵工作抓好了,推动了精神面貌、生产面貌和社会治安状况的改观,他们晓得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自然会转变态度,重视抓民兵建设。

  这个时期的民兵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又加上林彪的“四个第一”、“突出政治”、“活学活用”在全国推行,致使民兵工作的三落实,受到不小的干扰。有些地方整顿民兵组织,单纯强调阶级路线、出身成份,“树立贫下中农的绝对优势”,忽视了民兵组织的群众性;对民兵的政治教育,搞的是重点整“走资派”和语录式的“活学活用”、“立竿见影”那一套,代替了正常的战备教育、政治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有些“四清”工作组,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动用民兵非法关押、审讯“四不清”干部,搞逼供信;军事训练受运动的冲击,在有些地方并未落实;等等。这些问题,尚未来得及解决,便开始了“文化大革命”。

  十年动乱,民兵建设受到的破坏,相当严重。特别是“四人帮”,为篡党夺权,实现其反革命目的,在反党乱军的同时,加紧分裂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大搞“第二武装”,“全面改造民兵”,妄图把民兵与解放军对立起来,变成他们的御用工具。那时,我们靠边站,大批人民武装干部遭受迫害,各级人民武装委员会有其名,无其实,处于瘫痪状态。“四人帮”乘机组织什么“民兵指挥部”,用他们的爪牙和“造反派”控制民兵组织,搞打砸抢,搞“文攻武卫”,搞法西斯专政。民兵武器仓库遭受严重破坏,枪支弹药大量散失,大规模武斗流血事件不断发生,简直令人发指1一九七六年的天安门事件,血腥镇压群众,就是“四人帮”直接指挥部分民兵干的。当然,广大民兵是好的,对“四人帮”企图全面控制和“改造”民兵的罪恶活动,进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抵制和斗争,同全国人民站在一起,终于把“四人帮”押上了历史审判台。事实告诉我们,对民兵武装,绝不容掉以轻心,认为无关大局,无足轻重,可管可不管。民兵是掌握枪杆子的群众组织,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决不容变成反党野心家、阴谋家手中的工具。

  粉碎“四人帮”后,民兵工作逐步整顿,拨乱反正。一九七八年,军委决定正式恢复人民武装委员会,由我继续任主任,张才干、徐立清、张衍、吕剑光任副主任。同年七月,召开了全国民兵工作会议,杨勇同志作工作报告,聂荣臻同志代表军委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强调正确认识民兵在我国国防、生产建设和未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决清除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恢复民兵工作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民兵建设。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全国人民由此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伟大进军。党中央对国际形势及避免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也重新作了分析和判断。认为在本世纪内或更长一些的时间里,将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因而,民兵建设如何根据新时期的形势特点和任务要求,进行改革,摸出一条新路子,便成为摆在广大民兵武装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几年来,在中央军委领导下,根据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国防建设方针,民兵工作采取了以下的调整改革措施:第一,调整组织,减少数量。从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的原则出发,大力压缩、精简民兵的数量和武器装备,消除“大办”的影响。全国基干民兵已减少百分之八十,每年训练的人数下降百分之八十八,基层民兵武器的分布面缩小百分之八十。第二,确保重点,提高质量。基干民兵组织和主要海边防地区、重要人防城市,仍是民兵工作的重点。集中一定的财力、物力,加强训练,提高民兵尤其是干部和技术民兵的战斗素质。第三,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将基干民兵作为第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作为第二类预备役;对转业复员军人,特别是技术兵种的复员军人,分类登记,统一掌握其数质量和分布情况;在全军进行了组建预备役师、团的试点,取得经验,以适应战时扩编的要求。第四,积极发挥民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在勤劳致富、学雷锋做好事、维护社会治安、学习科学文化、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均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第五,提高征兵质量,改进征兵方法。为保证军队向现代化迈进,征兵条件改为一般应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过去征兵是南兵北调、北兵南调,由部队派人接兵,现改为就地征补,由地方负责输送。这些改革虽然是初步的,但已初见成效。

  必须明确,民兵制度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度,民兵建设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改革中军队和民兵的数量虽然大大精简,但这绝不意味着国防力量可以削弱,民兵和预备役制度可有可无。我们的方针是寓兵于民。一方面,保证国家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经济建设,加速四个现代化;另一方面,保证战争来临时,我们有雄厚的战略后备力量,能够应付最艰难的局面。我们的反侵略战争,只能是人民战争。民兵在人民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既是正规军的补充源泉,又是正规军的得力助手。在平时生产建设、抢险救灾、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它是一支组织起来的突击力量。任何否定或轻视民兵建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在“文化大革命”中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十年动乱,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岁月。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谁也没有料到,竟会冒出一场“文化大革命”来,持续那么久的时间,造成那么严重的危害。对此,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经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我在这里,只想就自己经历的几件大事,略作叙述。

  第一件事:担任全军文化革命小组组长

  “文化大革命”伊始,急风暴雨,铺天盖地,火药味浓极。《五·一六通知》,批判“彭、罗、陆、杨”,红卫兵破“四旧”,学生“造反”,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揪斗“走资派”、“黑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毛主席“炮打司令部”,林彪当“接班人”,全国学生大串连,批判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仅半年时间,闹得天下大乱,完全破坏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法规、秩序与生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