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徐向前回忆录

五七

  十月十六日夜,我各路纵队按指定地点集结完毕,虎视鹰瞵,待命出动。十七日拂晓前,我们下达总攻击令。敌人猝不及防,张慌失措。在中路,三十军二六八团,通过陡峭的山路,攀越五丈多高的绝壁,一举袭占土地堡之要隘烟灯寨,歼敌一个营,打开了缺口。其他部队陆续跟进。当天即攻下了土地堡、凤凰观、邱家堡、马渡关,歼敌第六团,溃敌第五团,胜利摧垮敌第一师的防地,余敌向宣汉、达县逃窜。在左路,进展亦较顺利。四军十师、十二师部队,经与敌激战,歼敌一个营,占领了镇龙观、余家坪,次日又占草场坝、五龙台,守敌一个旅另一个团突围逃窜,敌第二师阵地亦被摧毁。唯我右路四军十一师尚未按计划渡过巴河,延误了一天时间。

  中路和左路猛打穷追,按预定计划向纵深发展。

  十八日拂晓,左方向敌溃逃的一个旅另一个团,行至五龙台,被我全歼,俘敌旅长以下二千余人。万源守敌廖雨辰等部五个团,惧怕被歼,放弃万源,经黄金口、峰尘场向南猛逃。刘存厚的部队,打仗不行,逃跑有本事,比兔子还快。左路四军遂以一部追敌,一部进占万源,东向逼近城口。

  主突方向中路的九军、三十军各一部,猛烈向宣汉、达县发展。我随九军、陈昌浩随三十军行动。沿途敌军纷纷溃逃,极少遇到抵抗。十九日,九军二十五师占领宣汉。三十军先后占领了达县以北的双庙场、蒲家场和罗江口,控制了达县通往宣汉的大道。刘存厚在达县,企图依托城北凤凰山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拒守。但我三十军出敌不意,二十日以两营兵力佯攻凤凰山,而以一个前哨营绕过凤凰山,沿宣汉大道偷袭达县城,攻进城东门后与敌激战。主力部队陆续跟进,刘存原仓惶逃跑。这时,我右路十一师于十八日渡过巴河,攻克老鹰寨、江陵溪,歼敌四百余人后,也逼近达县西郊。两军配合,将凤凰山及城内守敌两个团全歼,达县解放。

  这一仗,本可活捉刘存厚,可惜被他逃脱。当我少数先头部队向城东门进击时,他尚在府中饮酒扶乩。听到枪响,才如梦初醒,惶惶然带上家眷卫兵,从南门出逃。敌人的报刊上写道:“在绥定(达县)危急那几天,刘存厚向刘湘求援的电也不亚于雪片。他在电中,一面告急,一面却也毫不示弱地表示他要‘誓死坚守’。刘湘一面赶急派他在梁山的三师去应援,一面也明白老将军只是在虚张声势,未必坚守得住绥定,所以坦白地向他说,如守得住固然很好,万一守不住,而所有的武器也来不及运走的话,至少也得把它们毁了再走。然而我们老朽昏庸的老将军,在那军书旁午的紧要关头,偏偏还那样好整以暇地饮酒扶乩,连搬运要紧东西的大事都想不到,表演了那末一幕仓惶逃走,又厚赠了赤匪一笔礼物的丑剧。”(《国闻周报》第十二卷第九期)这和我们战后了解的情况,基本相符。可见,我三十军部队绕过凤凰山,直取达县一招,相当巧妙,完全出乎刘敌意料。但问题在于后续部队尚未跟进,围住敌人,先锋部队就仓促发起了攻击。右路四军十一师过巴河耽误了一天,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宣汉解放后,王维舟的川东游击军派人来联络,说南逃的敌人一部被游击军和参战群众围在南坝场。我们当即令许世友副军长率七十三、二十八两团,前去应援,配合游击军作战。没想到敌人那么多,约八个团。结果,打了个击溃战,仅俘敌五百余名,余敌继续南窜。陈昌浩留住宣汉。我赶到南坝场,和王维舟同志会见后,简单谈了谈情况,即率军继续向开江方向追击,但无所获。至此,宣达战役胜利结束。

  宣达战役,战果辉煌,把刘存厚的“绥定王国”端了个底朝天。经十一天战斗,我解放宣汉、达县、万源三座县城。根据地向东扩展二百余里,与川东游击区连成了一片。敌川陕边防军六个团全部或大部就歼,我毙敌千余,生俘敌旅长以下三千余人,缴枪八千余支,子弹五百余万发,银元百余万,棉布二十万匹,棉衣两万余套,还有兵工厂、被服厂、造纸厂、印刷厂及库存的大批粮食物资。这是我军入川以来的一次特大丰收,运输都成了问题。特别是搞了个兵工厂(工人一千多,机床一百多台),我们用它自造手榴弹、子弹,修理枪炮,对后来打刘湘起了很大作用。

  宣达战役结束后,军民兴高采烈,同庆胜利。陈昌浩在宣汉,主持了上万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宣布将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三十三军。

  川东游击军是一九三一年夏天,由中共四川省委派王维舟同志回宣达地区组织起来的。宣汉是王维舟的家乡,又是他长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以前曾发动过两次游击战争,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游击军成立后,不断给刘存厚的“围剿”以有力打击,积极配合了红四方面军在通南巴的斗争。游击军改编为红三十三军,由原总指挥王维舟任军长,原梁(山)达(县)中心县委书记杨克明任政治委员,不久又调去罗南辉任副军长。辖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三个师。九十七师师长冉南轩,九十八师师长蒋群麟,九十九师师长王波。全军发展到一万余人。

  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历时两个半月。我军先后歼敌近两万,缴获长短枪一万二千余支及大量军用物资,沉重打击了敌人,极大鼓舞了群众。新区老区群众,纷纷参加红军,红四方面军发展为五个军,八万余人。根据地扩展到东起城口近郊,西抵嘉陵江沿岸,南起营山、达县,北至陕南镇巴、宁强,纵四百余里,横五百余里,总面积达四万二千余平方公里,人口约五百余万。控制了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宣汉、达县、万源等八座县城,建立了二十二个县市的革命政权。由此,形成川陕根据地的鼎盛局面,是方面军发展史上的新高峰。

  三次进攻战役胜利的实践证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不能单靠积极防御,也要靠积极进攻。防御和进攻,交替运用,依具体情况而定。敌人压来了,我们用积极防御去打破他们的进攻,乘胜追击,扩展根据地。敌人龟缩回去了,我们就积极开展有利条件下的外线出击,一面扩大根据地和游击区,一面为打破和迟滞敌人的新攻势创造条件。防御和进攻形式交替变更,不断反复,贯串在根据地的发展进程中,二者缺一不可。这是由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决定的。只有把握这个规律,才能正确地指导战争,夺取胜利。

  三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具体地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奠定基础,积聚力量。

  粉碎田颂尧三路围攻后,我根据地周围的敌人,各回巢穴,胆战心惊,已经转为战略上的守势,利于红军向外发展。那时,我们为什么不立即发起外线进攻呢?道理很简单,自己的力量不足,根据地的基础还不稳固。

  川陕根据地是刚刚诞生不久的新区,且在边打边建的情况下生存、发展,说实在话,根基并不牢靠,力量自然有限。经过四个月的反三路围攻,当务之急是取得喘息时机,稳定群众情绪,医治战争创伤,深入土地革命,发展和恢复生产,进一步清理和镇压敌对分子,为外线进攻积极创造条件。

  创建革命根据地,决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事。要几上几下,要反复发动群众,要费时费力去做许多扎实细致的工作。象盖房子一样,首先要打好地基。地基打不牢靠,房屋盖得越高,架子散得越快。加之,红军经过几个月的连续苦战,亟待休整;大量新兵的涌入,尤需教育和训练。因此,当时我们只能关起门来,老老实实办家里的事。只看到客观上的有利进攻形势,不顾及主观上的基础和力量,一厢情愿,“不停顿的进攻”,叫冒险主义,非吃亏不可。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的教训,我们记忆犹新。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