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徐向前回忆录

四九

  接下去是乘胜扩张战果,猛烈追击。田军左纵队遭此沉重打击,全线崩溃。孙震率左纵队残部夺路而逃,中、右纵队慌忙回窜。川军素有“川老鼠”之称,溃败时不仅逃得快,而且要花招。官兵往往把枪枝、弹药、辎重、衣物、银元等,沿路丢弃,让对方去拣,以便自己争取时间逃命。这次,敌人如法炮制,又玩起了边跑边丢东西的把戏。我们命令各部队一律不许打扫战场,只管猛打穷追敌人。川军从未见过如此凶猛的追击战术,愈加溃不成军。我率七十三师、十一师向南江方向追击。部队只顾跑路,饭也顾不上吃。快到南江附近时,一气翻了座四十里的大山,下山后我头疼得厉害,两手抱着脑袋,坐在个院子里,话都说不出来,第二天才好些。前面的部队运动不得法,没截住刘汉雄部,给他们跑掉了。眼看到手的一块肥肉没吃上,真令人遗憾。这次追击,有六千多敌官兵,当了俘虏。我们有个炊事员,一人就俘敌五十余人。

  田颂尧见全军溃败,赶忙抽调后方留守部队五个团,进至三江坝、长池一线,进行援应。我军乃乘胜向该敌发起猛攻。六月十日,七十三师二一七团两个连,夜袭险要据点华盖山,仅以轻伤两名的代价,即歼敌五百余人。十二日,三江坝守敌一个旅掉头溃逃,七十三师追至旺苍坝地区,将该旅大部消灭。在此同时,我十一师经官路口、长池、木门向苍溪进逼;十二师一路南向江口,一路东趋仪陇;十师亦从竹峪关南进到镇龙关地区。从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我军连克南江、通江、巴中、江口等地,前锋逼进仪陇、广元、苍溪县城,胜利结束了反三路围攻战役。

  这次战役历时四个月,我军共歼敌二万四千余人,缴长短枪八千余支,机枪二百余挺,迫击炮五十余门。田颂尧多年惨淡经营起来的实力,被搞掉三分之一。这位败军首领的川陕“剿匪”督办头衔,亦被蒋介石一纸命令罢免。他痛心疾首,气急败坏,一面下令“各县官绅民众戒除宴乐,以示哀悼”;一面大骂其他军阀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声言:“共产党如果再追来,我连保宁(阆中)都放弃,让大家都过不成清静日子!”原想出兵捞点油水的杨森,见势不妙,赶忙派人和红军联络,想稳住我军,保住自己的地盘。刘湘集团内部,则爆发了“先剿赤还是先安川”的争论。反三路围攻的胜利,进一步加深了四川军阀之间的矛盾。

  战争是熔炉,是学校。四个月的反围攻斗争,大大提高了群众的阶级觉悟和胜利信心。战争中,许多翻身群众热烈响应党和红军的号召,纷纷参军、参战,运送物资,捉敌探,抓俘虏,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增强了抗敌本领。那些被田军重新占领过的地区,普遍遭受洗劫、蹂躏,景象凄惨,疮痍满目。土豪劣绅的反攻倒算,十分残酷,不少人被砍头、活埋、烧死或毒打致残。巴中县有户雇农,一家七口,全被杀光。目睹血淋淋的事实,更加激发了群众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红军的热爱。原先,一部分人有这样的顾虑:“‘鄂尔款’能打败田冬瓜吗?”“红军好是好,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站住脚?”“穷人的好日子,长久得了吗?”有的不敢公开和地主翻脸,分得了土地,暗地里仍向地主交租;有的对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宣传,半信半疑,抱观望态度;有的对混进红色政权为非作歹的坏分子,明明知情,也不敢揭发报告。他们主要是怕变天,怕军阀地主卷土重来,反攻倒算。经过反三路围攻,他们确信红军不会走了,田颂尧、杨森、刘存厚快垮杆了,通南巴确实是“精巴子”的天下了。因而,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通南巴的广大群众,经过反三路围攻的锻炼,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一些农民在高山深谷中发现窝藏的地主、反动分子或散兵游勇,都捆起来送政府惩办;主动向政府揭发某些基层干部包庇地主、隐瞒土地、循私舞弊、打击报复等不法行为;踊跃缴纳公粮,积极参加红军;等等。不论老区、新区的根据地建设,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通南巴为中心,包括苍溪、广元、仪陇、万源等一部新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达三万平方公里,人口逾二百万,进入了一个巩固和发展的新时期。

  这次战役,是在广泛发动群众,初步奠定根据地工作基础上进行的。有红军的英勇作战,有地方武装的积极配合,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保证了战役的胜利发展。除此之外,导致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则是战略方针适应了新情况。

  反三路围攻,我们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而不是消极防御。收紧阵地呀,节节抗击呀,待机反攻呀,重点突破呀。就是以有利的地形,少数的兵力,劣势的装备,与优势的进攻敌人“磨蹭”,经过一个逐步消耗敌人的阶段,使他们战线拉长,孤军深入,疲惫不堪,难乎为继、而后我实施总反攻,把敌人一下子打垮。这与鄂豫皖时期截然不同了。鄂豫皖时期,先是小规模的分散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袭敌拢敌。后来红军发展壮大起来,发展为大规模的运动战,声东击西,“飘忽”制敌,搞远距离的奔袭、奇袭,搞野战,搞围点打援。这个时候,则是采取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打法,搞收紧阵地这一套啦。这是利用了川北南低北高、山险路隘的特殊地形,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适应了新情况。

  收紧阵地是为了待机反攻,与敌决战。因之,逐步收紧阵地与向心退却的过程,也就是为最后的反攻决战积极创造条件的过程。收紧阵地必须达到消耗敌人、骄纵敌人的要求。前者是为了造成敌人的不断疲惫和减员,后者是为了造成敌人的严重错觉和失误。具备了这两条,敌优我劣、敌攻我守、敌居主动地位我居被动地位的局面,便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反攻决战的时机,才能到来。反三路围攻的前三个月,我们一方面节节抗击,先后消灭敌人上万,有力地消耗和疲惫了敌人,大大增加了敌军内部的矛盾和困难;另一方面节节后退,陆续放弃南江、巴中、通江县城,使敌人不断尝到进攻的“甜头”,误以为红军畏敌怯战,软弱可欺,不堪一击。因此,敌左纵队才敢孤军深入,冒险突进,陷于进退失据、疲劳沮丧的绝境。一旦我军发起反攻,他们便不战自乱,一败涂地。这绝不是偶然的。

  战略退却的终点,选在根据地的后部,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我们的根据地不大,没有广阔的回旋余地。我们的根据地是新区,尚不具备军民一体从四面八方袭敌扰敌的条件。我们的兵力有限,必须最大限度地保存和集中。我们的敌人兵力众多,来势凶猛,占绝对优势地位。我们的作战地势是南低北高,利守难攻,愈往大巴山靠近,地形愈险要。我们的作战方针是逐步收紧阵地,节节消耗敌人,待机举行反攻。所有这一切,都规定了战略退却的终点,不宜选在根据地的前部、中部,而应选在根据地的后部。一般情况下,反攻决战的文章,也必须从根据地的后部做起。这一点不仅为反三路围攻的胜利实践证明,而且也为后来反六路围攻的实践所证明。

  逐步收紧阵地和从根据地后部发起反攻的战法,在兵力的分散和集中方面,有它的特点。一般说来,高度的集中兵力,是弱军对付强军的最有效的手段。往往敌人的进攻一开始,指挥员首先就要集中主力在手,避其锋芒,择其弱点,待机破敌。鄂豫皖时期的历次反“围剿”,无不如此(第四次反“围剿”虽招致失败,但也是起首就集中了兵力的)。然而,川陕边却恰恰相反,首先不是集中兵力,形成拳头,而是“分兵把口”,节节御敌。从局部上、一个防御方向上看,兵力相对集中;从全局上、整个防御战线上看,兵力则相对分散。我们只有四个师的兵力,要从三面抗击优势敌人的进攻,达到逐步消耗和疲劳敌人的目的,不分散行吗?是不行的。这种必要的分散,适应了川北的地形条件,正是收紧阵地这一作战方针不可缺少的一环,是集中兵力实施反攻决战的前提条件。反三路围攻的战役全过程表明,我军的阵地是逐步收缩的,兵力也是逐步集中的。前三个作战阶段,各师“分兵把口”,独挡一面,零敲碎打,机动歼敌;主力的高度集中,则实现于作战第四阶段,即空山坝决战的前夜。如果没有前面的分兵防御,也就没有后面的集中反攻。在川陕边的特定地形条件下作战,兵力分散和集中之间的关系上,呈现出的这种特殊性,证明了革命战争进程中矛盾形态的多样性、复杂性。

  逐步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容易给我们带来诸多困难。如群众暂时不理解,士气受影响,持久同敌人作战,自身的疲劳和消耗增长,回旋余地狭小,物资供应缺乏等。指挥员要有极大的耐力,依靠坚强的政治工作,群策群力,去战胜这些困难。不管打什么仗,困难总是有的。坚韧不拔,熬过难关,就是胜利。

  古往今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战术。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都是同当时当地的战场实际相结合,是从战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指导战争,驾驭战争,一刻也不容忽视地形、民情、敌情、我力,不能离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我以为,这就是反三路围攻经验的主要之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