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8.23炮击金门

一八〇

  我们已知,毛泽东并无攻金计划。按照逻辑学定义,大前提既不存在,“国军有效遏阻了共匪越海进犯企图”的结论便明显难以立足。至于战果,大陆方面的统计同台湾更是南辕北辙,最后公布的数字为:击落敌机18架、击伤19架;击沉敌大小舰艇7艘、击伤17艘;击毁敌水陆两用输送车14辆、缴获1辆;摧毁敌各种阵地工事327处,汽车9辆,雷达、电台7部,各种火炮30余门;毙伤敌中将以下官兵千余人,俘敌飞行员3名。我方被击落、击伤飞机11架;损失鱼雷艇3艘、伤1艘;被击毁火炮32门、汽车8辆;伤亡官兵460余员、民兵群众218名。

  审慎考证,我个人看法是:1、大陆方面所公开的己方损失具有可信度。2、大陆方面公布的敌方损失,会有数字上的正负出入,但误差不至太大。3、台湾方面的数字掺水过多,难为信史。4、厦门方面共发射炮弹40万发,为金门发射10万发的4倍,金门方面损失稍大也是常理,不足为奇。5、台湾方面称,大陆40万发炮弹的总价值超过了被其摧毁目标的总价值。此议如成立,倒也说明了,仅从弹药直接的“损耗”与“效能”比来为此役定胜负,本来意思不大。

  应该注意到,大陆方面从未大事宣传自己军事上的“辉煌”。作为一场政治、外交上的考虑远大于军事动机的战役,大陆方面的调子一直定位于“达到了预期目的”。

  究竟孰胜孰负?解套还须把另一位当事人拽扯进来一并考察。炮战酣烈时,美国6个航母编队,500余作战飞机、数千海军陆战队和斗牛士导弹硬挤到台湾海峡来凑热闹,并直接为台海军护航,指触扳机,引弓不发,实打实当了一回只差开炮了的参战者。

  台湾研究学者黄嘉树先生认为,长期以来,中美台三方形成了一种复杂而有趣的互为敌友的三角矛盾,即:A状态,在维持台湾当局的割据局面、抗拒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美蒋两方是友,而以中共为敌;B状态,在阻止国民党反攻大陆的问题上,则中美双方是友,而以台湾当局为敌;C状态,在反对“两个中国”和“台湾独立”的问题上,国共两党则为友,而以美国为敌。三种状态由各自的战略利益交织而成,正由于三方力量的彼此抵消,促使台湾海峡出现了长期的对峙局面。

  黄教授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研判胜负提供了一把钥匙。君不见,台海战火因三角矛盾的剧烈磨擦而燃起,但深入观察,三种状态在炮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均衡,A、 B两状态明显地降为从属和次要,C状态却表现得十分强势和凸显。尤其在战事的下半段,毛泽东的打与停都是为了助蒋同美国吵嘴闹独立性,蒋介石也多亏了毛的一臂之力才扛住老美的高压,保住了金门的阵地和仍然“代表”中国的面子。正是在此层面上,有一种意见说此役的赢家是海峡两边的中国人,输家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佬:谁说不成道理?

  当然,战争中的毛、蒋联手,仅仅是对付共同对头的一种心照不宣、权宜默契,他们始终都是对手,而从来不是盟友。甚至连“兄弟阋墙,外御其侮”都谈不上。所以,所谓的中国人之“胜”,也不过是对美国的力逼势迫还以颜色并小有收获,使其阴暗企图难以得逞而已,谈不上什么“大胜”。中国若真想“大胜”和期待美国的“大败”,唯有实现自觉意义上的和解与联合。1958年的炮战,起码已给予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 * *

  问题三:历史如何评价?

  我的案头,左边一摞台湾书籍,右边一堆大陆书籍,各取一、二本来对照翻阅,便知两边对同一战役的评说历来迥异。

  大陆方面认为:“炮击金门”所实现的价值总和,包括军事惩诫、政治分化、外交配合、政策宣示、战略摸底、策略谋对、实战练兵,均达到或超过了最初的预期,堪称毛泽东军事生涯的经典之作,为中国统一史上的重要篇章。

  台湾方面认为:“金厦炮战”是近代事关台湾生死存亡的关键一役,共军无法攻占金马,难越雷池一步,乃从此确保了台澎数十年安全和平。台湾经过生聚教训所创造的成就奇迹,全仰赖此役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一场没有一寸土地易手和大规模歼敌战果统计的战役,必然给双方各自的“胜利演说”预留下充裕的空间,大家都说“满意”也就不使人大觉费解。

  我没有这样的“天平”,可以给各种说法中的是非曲直准确计量,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说法大概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吧。我只是以为,九十年代已进入倒计时,新世纪的曙色也开始在海平线上隐约闪烁了,对40年前的那场战斗,我们的思维理应从“昨日对昨日的评价”步入“今日对昨日的评价”。于是,对“炮击金门”在中国当代史中的地位、影响、作用,我悟出了些许与别家不同较为新颖的看法:

  关於地位。此役是国共两党之间最后一次大规模兵戎相见,但它又不是中国长期内战的简单顺延。稍加留意便不难看出,党争、政争在战役中已经降为次要,统一与分裂之争明显地上升居于主导位置。防止美国分割版图、肢解中国始终是毛泽东第一位的思考。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如此,一旦国土出现分裂,统一便成了高于一切的国家、民族之最高利益所在。故“炮击金门”,应看作海峡两岸间矛盾由阶级、政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之争在向统一与分裂之争过渡的标志。

  关于影响。作为一场震撼世界的战役,“炮击金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实的和长久的,我们至今仍能接收到它从逝去的时光里释放出来的冲击波。其中,最强烈的信息一直在提示、告诫当代和后代人,台湾海峡的和平历来具有相当危险的不确定性,一旦平衡被打破,战端将从何而起并依怎样的轨迹发展下去。旧有的模式虽不会被机械复制,但不变的规律一定会被再版重演。

  关于作用。中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的政策思想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萌芽。1958年的“炮击金门”乃对各方态度进行一次火力实测,并通过激烈震荡的方式,将矛盾错综混沌迷蒙的台湾海峡进一步滤清,为决策战略提供依据,为运筹前途奠定基础。于战火中诞生的毛泽东多篇“雄文”,表明了中共的新思维已渐趋成熟、新方针正走向定型。这以后,由于国际国内的风云多变和天灾人祸,直到七十年代末期,事情方才瓜熟蒂落,中共全面系统拿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但谁也难以否认,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漫漫孕育过程中,“炮击金门”曾发挥过关键性的催生作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乏例证,为了公正的和平求助正义的战争,通过进步的战争促成理想的和平。战争与和平的对立统一中,有崭新的境界,有前行的动源。

  * * *

  听罢我的宏论,王教授既不苟同,也不反对,不时,捋一捋象征丰富阅历的鬓角华发,扶一扶代表满腹经纶的深度眼镜,发出无褒无贬的中性的感叹:你这么看?很有意思!可以探讨!

  我深深感到,没有知音或对手的讨论都如嚼蜡般的乏味。

  会中,组织厦门二日游。

  重登鼓浪屿,再上胡里山,观国姓爷演军之所,走施元帅征伐之路,油然而生与历史又一度贴近亲近的感觉。

  第一次到厦门的王教授情绪极佳激动不已,一路上大侃郑成功、施琅,对二位先贤的遗闻佚事询问尤细,他说:到大陆,第一要看的就是各地的古迹,睹物遐思,有一种身心融入历史、与读教科书完全不同的感受。兵马俑,展示了祖先的伟力;长城,表达了中华的意志;故宫、颐和园,通篇都是民族的智慧……

  我问:厦门呢?

  他说:郑成功、施琅威灵无所不在,中国统一大趋势绝对不可阻遏。那些主张搞“台独”的人最好不要来。

  我心一震。同为炎黄后裔,历史给予我们和我们从历史中领悟到的,实在并无二致。我才觉得王教授也不难沟通。

  最后半天,王教授提出想看看炮战遗址。我责无旁贷,甘为向导。

  来到一处。荒草萋萋,故垒兀立,狼烟褪尽万马喑,浪打空礁寂寞徊。

  壬教授在废弃的炮阵地钻进钻出,里里外外遍览一遭,伫足,神色庄肃,缄口不语,似有所思。是我将他唤醒:教授,这里有什么?

  他终于说话:有很多,又说不清,不过我很赞成沈兄的“以今观古”,我想只要回顾与思考的方法趋同,我们总会获得一致的结论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