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赵朕:《名人的往事与人脉》

梅光迪促成了《尝试集》——胡适与梅光迪

  梅光迪,字迪生,又字觐庄,安徽宣城人。宣城与胡适的家乡绩溪古时都属于宣城郡,在外常以同乡相称。他们留学美国之前,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梅光迪在复旦公学读书。当时与梅光迪同宿舍的胡绍庭是胡适的宗兄。1909年的一天胡适去看望胡绍庭时,与梅光迪相识,彼此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1910年夏天,胡适与梅光迪相约参加庚子赔款留美考试,胡适顺利通过,于1910年赴美留学。而落榜的梅光迪并不气馁,继续努力,第二年通过了考试,到美国西北大学深造。这一对同乡,虽然不在一所大学里攻读,却是经常鱼雁往还,交流思想感情,畅谈国家大事。他们彼此赏识,相互赞佩。梅光迪对胡适的才华很钦佩,称他是“东方的托尔斯泰”,认为胡适将来一定能“在世界学人中占一位置,为祖国吐气”;而胡适对梅光迪的学识广博,文字犀利和谦逊无私的文品和人品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1915年夏天,一批中国官费留学生集体到美国的风景胜地绮色佳度假。这批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意气风发,经常讨论中国文学问题。胡适是个激进派,认为古文是“半死”或“全死”的文字,主张废文言,用白话;而梅光迪则认为白话可用,但文言断不能废除,与胡适辩论得十分激烈。第二年暑假,他们又聚在绮色佳,继续辩论中国文学的未来问题。正是在这种辩论中,促使胡适深入思考,逐渐认识到中国文学必须来一场革命,旋即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他们两人对文学革命的意见分歧越来越明显。胡适不仅提倡白话文,还提倡用白话写诗,认为“作诗如文”;而梅光迪则颇不以为然,认为“诗文截然两途”,“文章体裁不同,小说词曲固可用白话,诗文则不可。”这种争论也促使胡适在新诗的实践上多作探索,终于完成了白话新诗集《尝试集》的创作。因此胡适在《留学日记》中写道:“若无叔永(任鸿隽,胡适、梅光迪留美时的同学——引者注)、觐庄,定无《尝试集》”。

  1917年胡适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成为新文学运动的擎旗人物,社会影响很大。但他仍然很关心他的同乡,曾邀请梅光迪回国后到北大任教。可是梅光迪却婉辞谢绝。此间,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对胡适的文学革命论多有贬低和攻讦。

  1921年梅光迪到南京东南大学任西洋文学系主任,与毕业于哈佛大学的胡先骕教授相处极熟。他们都主张“昌明国粹”,反对用白话作诗。胡先骕写了篇万余字的评论《尝试集》的学术论文,得到梅光迪的认可。但是,由于胡适的名气很大,一些杂志的老总不想得罪胡适,这篇论文无法发表。于是胡先骕就同梅光迪商量办一个杂志,以便发起一场反对白话文,反对新文学的运动,同时也给胡先骕的长篇论文找个“婆家”,公开表明他对《尝试集》为代表的文学革命的态度。

  1922年1月梅光迪与胡先骕办的《学衡》杂志创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梅光迪撰写的文章《评提倡新文化者》、胡先骕的《评“尝试集”》等文章。这些文章以反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全盘西化”为名,实际上是宣传复古主义和折中主义,反对新文化和新思想。胡适对《学衡》的猛烈攻讦并不以为然。1927年胡适与梅光迪在美国意外相逢,他们旧谊如故,并没有因为《学衡》刊发的文章而恶化他们的友谊。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