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基辛格:《世界秩序》

首页 > 世界秩序 > 第四章 美国与伊朗:不同的秩序理念

远见与现实

  中东和平问题的重点近几年来一直是伊朗核武器这个高度技术性的问题。必须防止伊朗生产核武器,对此没有通融的余地。但回顾过去,可以看到一些具体的例子,表明由于有关人士的坚忍不拔和远见卓识,中东有些似乎无法解决的危机居然柳暗花明。

  1967~1973年,爆发了两次阿以战争,美国两次进入战备状态,叙利亚入侵了约旦,美国对一个战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空投,多次发生劫机事件,美国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断绝了外交关系。然而,在随之而来的和平进程中,埃及和以色列达成了三项协议(最终于1979年签订和平条约);以色列和叙利亚在1974年达成了脱离接触协议(尽管叙利亚爆发了内战,但协议40年来一直维持着);1991年的马德里会议重新开启了和平进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在1993年达成《奥斯陆协议》;1994年约旦和以色列也签署了和平条约。

  这些目标之所以能够达成,是因为存在着三个条件:美国推行了积极参与的政策;企图借暴力强制普遍施行某些原则来建立地区秩序的行为遭到挫败;出现了抱有和平远见的领导人。

  我亲身经历的两件事就是这一远见的象征。1981年,安瓦尔·萨达特最后一次访问华盛顿时,邀请我次年春天去埃及参加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埃及的仪式。接着,他停顿了片刻后说:“别来参加庆典,那样太伤害以色列了。过6个月后再来,你我一起开车去西奈山顶。我计划在那里建一座清真寺、一座基督教堂和一座犹太教堂,象征我们需要和平。”

  1975年以色列和埃及达成有史以来第一项政治协议时,曾担任过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的伊扎克·拉宾是总理。后来,他又和当时的外交部长,曾任国防部长的西蒙·佩雷斯一起在1994年和约旦谈判达成了和平协定。1994年7月,在以色列与约旦达成和平协定之际,拉宾和约旦国王侯赛因一起出席了美国国会两院的联席会议。他在会上说:

  今天,我们在打一场没有伤亡、没有流血、没有痛苦的战斗。这是唯一使人乐于参加的战斗,那就是争取和平的战斗……

  我们的万书之书《圣经》在237处以不同的说法提到和平。在作为我们的价值观和力量源泉的《圣经》里,《耶利米书》中有一段对身为母亲的辣黑耳的哀歌:

  “要止住痛哭,不再流泪,因为你的辛苦终必有报——上帝的断语。”

  我不会止住为死去的人的痛哭。但在今天这个夏日,在万里之外的华盛顿,我们感到我们的辛苦正如先知所预言的,终必有报。27

  萨达特和拉宾都死于暗杀,但他们的成就和对后人的激励是不可磨灭的。

  现在,暴力威胁的理念再次向建立世界秩序的希望提出了挑战。但是,一旦暴力的理念被挫败——也必须将其挫败——就可能出现类似于上述远见战胜现实,实现突破的时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传记文学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